我学中医,全靠“馒头夹冰棍当饭吃”的刻苦与坚守
编者按
阎喜换,师承骨伤大家“双桥老太太”罗有明前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教授,北京中医骨伤医学研究会会长。
大家都知道,成为中医师不容易,而成为优秀中医师更是凤毛麟角。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次讲座中,阎喜换老师分享了她从立志骨科到跟师学习,直至坚持前行的经过,以亲身经历介绍了中医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五心”。 |
学习中医骨伤的心得体会
大家好,很荣幸能和大家聊聊中医骨伤方面的心得体会,讲讲拨筋通络疗法和我的一些心得。我能做的是通过这次讲课帮大家推开一扇门。如果能从这扇门中看到了未来,我就太高兴了。
筋出槽:一份好奇与坚守
我的中医骨伤情结开始在高中时代。那时参加大型体操训练,一位同学在训练中扭伤了胳膊,我陪她去医院。大夫拿过受伤的胳膊,前后左右看了看说:“骨头没伤,开点药敷敷吧。”
我在旁边问了一句:“大夫,骨头没伤,是不是筋出槽了?”大夫看了我一眼嘲笑说:“你懂什么叫筋出槽吗?好了走吧,下一个。”
出来之后,我想起邻居说有个老先生看筋骨伤很好,就辗转找到了老先生家。老先生托起受伤的胳膊双手一捋说:“嗯,这根筋出槽了。”一边说一边转动了几下,说好了。
再动,胳膊就真的不痛了!我惊了。从那时起,我立志学医,就是想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筋出槽。
1977年经部队选拔,我考入兰州军区军医学校,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医学。尽管我极其努力地学习,但“筋出槽”的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医院,因为没有骨科,我便申请到了外科。工作了几个月后,心里还是念念不忘筋出槽的问题。
回家探亲时,我又去拜访那位老先生。但不巧,老先生去外地儿女家了。回来后我很郁闷,家人见状说:“别着急,双桥有位老太太治疗骨伤特有名,她的手法总理都说好。”我一听,第二天就打听着去了双桥医院。
在一排坐南朝北的平房外,病人排着长长的队。其中,一间100多平米的大房间里,有十几张床,五六个大夫。在最门口有一位80多岁,慈祥可爱的老奶奶,坐在椅子上给人看病,看得很快,而且出来的每个患者都面露诧异:哎,真的不痛了!哎好多了,真的!
我趴在窗外足足站了一上午,心里特别激动,这就是我崇拜的医生,我找到老师了。
回到部队后,我立马打报告要求去学习。其实,我这点心思大家都知道,领导也非常支持,于是1982年来到了恩师罗有明大夫的身边,学习中医骨伤手法,从此跟中医骨伤正式结缘。
这段跟师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30多年来,一路走来付出的是心血,收获的是技艺精进。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求知者成长为受到大家认可的,有自己诊疗特色的中医骨伤科医生。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拨筋通络的诊疗方法,也从我的学习经历中有所启发,下面先说说这些年我学习和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五心:医生前进的力量
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和成长中,我体会到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必须要做到:有爱心,有进取心,有恒心,有包容心,有责任心。这几条看起来像是道德说教,其实不然。
“悬壶济世”“医者父母心”“大医精诚”,这些说法都不是虚的。做不到这一点你就选错了行。既然你选择了医生,就选择了要比别人多吃苦、多付出;就选择了关爱,选择了责任。
◎爱心
爱心是作为一名医生的基本条件,不仅体现了对人的爱,还包括对事业、对生活的爱。
你知道它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会带来什么吗?为什么讲医者父母心?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细腻的、无处不在的。我们中医收集诊断资料的手段是:望、闻、问、切。爱心是望闻问切互动的基础,这四步你做得到位吗?如果你做到位了,你将获得的是患者的信任,经验的集累,有效的治疗和社会的回馈。
举个例子:
有个患者是河北唐山的,男性,45岁,一群人簇拥着,拿着一摞片子,托着腰来到了我的门诊。
“我是腰间盘突出,你能治吗?”我接过片子,没说话。
在我看片子的过程中,他讲了近两年的看病经历,言语中流露出了对医院及医生的不满,并且明确告诉我是朋友拉他来的,并不抱多大希望。
我看过片子后己确定片子的诊断与他讲的症状不符,于是又问了一些细节,在问细节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并用懵懂的眼神看着我问,这和我的病有关系吗?
我一笑说:“我再查查你的腰。”查过后告诉他,“你腰痛的主要原因是坐的太久,腰大肌与臀大肌功能失调引起。”
“真的吗?”他虽是半信半疑,但乖乖的上了床。
确诊后需要针刺治疗,但他怕针怕得要死。但当我提出需要扎针的时候,他没有再说一个不字。而且我说:“扎针的时候,不许紧张,否则疗效不好。”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他头上冒着汗,但腿是放松的。当然,治疗效果是不错的。在我开单子的时候,他一个劲儿的说:“多开点多开点。”拿过单子,还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
整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好言相劝,但我的诊断和治疗都是用心去做的,人与人之间在意的是心,而不是无力的美言。
爱心不仅体现在对人的爱,还有对事业、对生活的爱。老师告诉我“干这行就要爱这行”。大家想想,如果不是对这份事业如痴如醉的爱,怎能在探索病因病理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呢,事业又怎么长久呢?
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跟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我们的诊疗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病人问: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能不能去根儿呀?真的很难回答。
就像上面那个例子,腰间盘突出是个退行病变,根本就不可能还纳。我们解决的是什么?是引起腰痛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只会使用专业术语去和患者解释,就会陷入到无法交流的尴尬境地。反之,如果我们用生活中事物来解释就方便得多。
比如解释常见的腰间盘突出、退行性病变、骨质增生时,我们对司机可以讲压垫、轴承;跟家庭妇女讲皮筋老化;跟钳工讲结构;对IT人员讲网络;他们就很好理解。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给我们这些经验。
生活的阅历见识还在诊治过程中起着不们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还原受伤现场,寻找受伤过程中,骨骼、肌肉、筋膜的动、静、势、态的变化至关重要。比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在同一场景下发生外伤,所反应出来的受力点及程度是不同的。
丰富的生活阅历会让我们在分析和治疗中,体验到受伤瞬间力线的改变对骨骼肌肉筋膜的影响,得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将异常的骨骼和软组织回位。
◎进取心
学无止境。尤其是医生,更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社会在快速变化,科学日新月异,人体伤病也变化多端。我们上学的时候,哪有更年期、疲劳综合症,最多就是营养不良、神经官能症、内分泌失调。
而现在呢,没人认为自己营养不良,天天减肥,天天加强运动。大环境的变化使伤病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作为医生,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的探索进取。
举个例子,去年年底有几个医生到门诊去应聘。我问,你们有什么专长呀?其中一个医生说从业7年了,看脊柱病比较有把握,主要是针刺脊柱两侧,然后拔火罐。
我问治疗原理是什么,他不清楚,说:“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学习中医我们不仅要继承、更重的是要发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每一招、每一式、每一针、每一穴的精髓内涵所在。
继承,我们要学到精髓,而不仅仅是外形,徒有其形的招式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内经》云:“小针之道,易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不仅仅是针,中医各科的都是如此。我希望大家都学到中医的神,领会她的内里机要,而不仅仅是一些僵硬的外形,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去钻研。
再讲个我的经历:我随老师学习的时候,老师已80多岁高龄,大的手法已经做不了了。恩师有一个手法,基本占了治疗的60%以上,就是拇指滚法。我们学员之间在闲暇时都在交流这个手法,但就是不明就里。
一次有个扭伤后引起足背痛的病人,老师托起他的脚,右手把足背一绷,左手拇指顺着4、5趾间向上“咔咔”滚了两下。病人的第二声“哎呦”还没喊出来……再下地走就不痛了。
这种伤说起来应该是常见病、多发病,没有生命危险,但是随着力点的改变,将会影响人体的力线结构,影响生命质量。
后来我买了两只猪蹄,在趾骨间纵向拉了个口,用拇指滚法进行模拟,发现只有把趾骨下压绷紧的时候,才能通过拇指下压卡住移位的趾间组织,滚动压平,使其组织复位。这一试验,解决了我心中多年的困惑,什么叫筋出槽。
我们想一下,踝扭伤的瞬间,足背外翻,但人的第一反应是用足背将身体撑起,力点可在足背外侧的任何一处。趾间肌瞬间的分开和聚合,使其很难完全还纳,造成软组织结构上的改变,这就是筋出槽。(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知道了病理形成的原因,治疗上如果用老师教的手法,自己操作不能达到目的,你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法去归位:牵拉捻转,行不行啊?针刺行不行啊?只要离位的组织归了位,就达到治疗目的了。
所以说手法是中医骨伤的魂,这个魂是活的,而不是固定的招式,同样是滚法,方向、力道、以及受伤的层次不同也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医骨伤流派各有千秋,只有不断的探索追求,才能领悟其中的内涵,从而法从手出,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恒心
中医骨伤诊疗是个苦活累活,也是个精细活。如果是短时间热情、因为利益的权衡决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都是不能长久的,非得下大决心,有恒心才能坚持,才能长期积累,厚积薄发。
在拜师的时候,老师不愿收我。原因有二:一因为我是女兵,二我是北京人,怕我骄气吃不了苦。老师说干这行就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不能半途而废。我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我能做到。”
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知道这句承诺意味着什么。老师一上午近百十号病人,我不仅要当好助手,还要开处方,维持秩序;中午11点半下班,老师走了,我赶紧插空看几个来晚了没挂上号的病人。
等我去食堂打饭的时候,除了馒头啥都没了。而我两只手疼得连掰馒头的劲都没有,只好请师傅帮我把馒头掰开,到外面买根红果冰棍,夹在中间吃了。后来师傅知道了我的情况,才开始给我留菜留饭了。
从82年跟师至今30多年过去了,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我都没有离开过这一行,我的确做到了老师要求的“干这行就要爱这一行”,还要干好这一行。有失更有得,有苦更有乐。
其实,恒心不仅表现在吃苦的精神和对专业的执着,更重要的是你对所执着的专业的贡献。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精益求精,推陈岀新。
大家知道筋骨病的治疗最难的是诊断,治疗手段的实施是根据不同的部位、层次、程度而决定的。现代的影像诊断给我们的一般都是器质性的改变,而临床上我们遇到的更多的则是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力线改变而导致的临床症状。
因此我们需要影像学的判断,但更需要我们经验的积累、以及我们的双手的触诊去分析、鉴别、治疗,从而减少过度治疗,减轻病人疼苦。
而且,我上学的时候只有X线,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了CT、核磁以及更先进的检查手段,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提高我们的鉴别诊断能力,找出不同损伤的共性,以及痛苦小、疗效好的治疗手段。为专业的继承和发展不懈努力。
◎包容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现代从手法上讲有影响的流派就有十二家。手法流派各具特点,临床效果也效如桴鼓,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经验都极大丰富了中医骨伤手法体系的内容。所以只有集大成,才能使中医的骨伤专业得以继承和发扬。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我们的医疗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治疗理念还是治疗手段。我们作为医疗行业的一份子,尤其是中医人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是因为中西医对软组织损伤的认识不一致而踏入这一行的,当时就是为了弄清什么叫筋出槽。我在学习中问了不少老师,又拜师学艺,苦苦追求了很多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讲的是气血,西医讲的是结构;中医注重的是功能,而西医注重的是形态。
比如腰椎退化的例子,西医给岀的治疗方案是手术,目的是解除神经根压迫,而我则会考虑是筋出槽、骨错缝。
临床上可能会岀现这样的结果:手术后,影像上的结构有了明显的改观,但病人的病情并没有好转,疼痛并没有解除。经中医诊治的病人,病人功能恢复后再去拍片,影像诊断结果结构上没有任何的改变,但病人的功能恢复了,疼痛解决了。但仍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对筋膜的了解。我们理解了力线的改变可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力线的移动可对筋膜产生牵拉的作用。所以当局部张力发生改变,肌筋膜的牵拉改变了力线的方向时,会出现这样3种情况。
一是慢性劳损引起的,组织结构通过长时间的代偿形成了相对的平衡,适应了相应的功能。
二是内、外伤引起的,组织结构代偿形不成相对平衡时,筋膜的牵拉、力线的改变就会对相邻的组织形成卡压、褶皱、挛缩等我们常说的阳性反应物。
三是结构的改变卡压到神经、血管形响了系统功能。
这三种情况处理起来,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果。再来分析前面这种情况,退行性说明了时间,疼痛的出现与它不符,所以不是结构改变卡压到了神经,而是软组织牵拉伤所致。
举个例子:肩痛患者,我们常会遇到问题之一就是大圆肌的压痛。从解剖上说,当我们把三角肌的后束拿开以后,能清楚地看到,大圆肌被谁压着?被肱三头肌的长头压着呢。我们把这个长头拿开,再把大圆肌拿开,底下压着的是背阔肌!桡神经是穿过背阔肌出来的,对不对?
好!从经络上说,这个穴位叫肩贞穴,我们在治疗当中,可以用针刺,也可以用手去按揉它。但我们用力去按揉这个地方的时候,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治疗目的呢?大圆肌它会松开吗?不会。那怎么办呢?
肩关节的伸展模式
这是一个肩关节的伸展模式(如图),当我们把肱三头肌的长头松开的话,是不是大圆肌也得到松解了呢?不仅它得到了松解,背阔肌也得到了松解,从背阔肌穿过的桡神经是不是也得到了松解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医骨伤的崛起必须与时俱进,博采众学。我们考虑的不应该是中医、西医,而应该是如何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诠释清楚,做好临床,拿出数据,彰显其精彩与疗效。
◎责任心
不仅指的是对工作的责任,对病患的责任,还有对我们中医事业的责任。
作为一个中医人,面对中医目前的局面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中医几千年的文化,陪伴着华夏一路走来,到了今天却需要社会的造势、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想想挺难过的。
老百姓一说看中医,就像买东西,要先相相面;一说技术不错,就要先上台练练。在一次多学科碰头会上,一位业外人士就我的困惑讲了自己的看法。很尖锐,但对我的触动很大。
“大家一直认为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绝不能丢,但要想崛起必须与时俱进。目前中医面临的状态是:各成体系、互不兼容、墨守陈规、自视清高、神秘莫测、云山雾罩,所以使中医的信任指数降低。”
听着不舒服,但想想确实有些道理。
比如,“拨筋通络疗法”的定位问题,我把它定位在了常见病、多发病、进而发展成的难治病。很多人不理解。说那么多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都被你从手术台上救下来、那么多的疑难杂症被你治好了,你为什么要突出常见病、多发病?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来告诉大家。
一是,绝大多数的难治病或者叫疑难杂症都是因为常见病、多发病的延误或治疗不当引起的。
二是,器质上的改变不是用手、用针能改变的了的,从手术台上救下来的一定是因为力线的改变、组织结构的代偿卡压到不同组织出现的临床症状,所以症状可以改善功能可以恢复,但影像学上突出的椎间盘是不会有改变的。
再举个例子,骨质增生,治得了吗?你能做的是解除局部张力的来源,松解局部粘连。所以我们治的不是骨质增生本身,而是因它引起的疼痛。
再比如,运用拨筋通络疗法也常常会治愈一些疑难杂症,但绝不代表我对治好的这些病症有把握,因为我是中医骨伤专业的。
所以信任度是靠我们中医人自己挣出来的。当然还有诸多其他因素使我们的中医面处窘地,比如学科的萎缩、就业的困难、治疗技术廉价等等。
读书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集百家之长、开阔思路、与时俱进、用心看病、因清理明,不失中医人的本色,为中医精髓的传播尽微薄之力。
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才俊热爱中医、热爱中医骨伤,学到中医骨伤的精髓,担当起传承的责任。
|作者简介|
阎喜换,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传统骨伤手法。后参军,毕业于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在部队从事医疗工作十余年。师承骨伤大家“双桥老太太”罗有明前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教授,北京中医骨伤医学研究会会长。
她从事骨伤医、教、研工作三十余年,主持创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学门诊部(主任),聘请北京各科名老中医应诊,在此基础上,又先后注册成立了北京光明益康中医门诊部(主任)、北京天通益康中医门诊部(主任)。为弘扬中医文化,传承骨伤精湛的技艺,又发起成立了北京中医骨伤医学研究会(会长)。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她博采众家之长,用独特的治疗思想和长期学术研究的成果,形成了特有的“拨筋通络”手法,成为了“拨筋通络”手法学术研究带头人。
来源:“中医书会友”公众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