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云也退”




 

♢云也退


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厌世才能传世  




 No.9 




《遇见毕加索》

(法)

让-科克托


科克托长了一颗印象派画家的大脑,写的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文字。他缺少善恶观,缺少民族意识,他揣着一份没有国界和洲际概念的心思谈论法国如何、美国如何、德国如何,他挂着一张不在乎跟哪儿死的脸自在地活着。

 

这本小书里都是并不犀利的意见,是并不动心的感慨,是不求让人一见难忘的点评。他懒,他说“我讨厌”的时候懒得挂出动怒的样子,他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懒得表示“我喜欢”。就书中滔滔不绝的自言自语来看,科克托之所以养出善交际的名声,大概跟别人比较宽容有关。




 No.8 




《慢慢学》

(美)

托马斯·品钦


品钦早期的六个短篇,读时的感觉和希拉里·曼特尔的短篇集《学说话》很像,像是代表作之外的闲作,中规中矩,一多半是为了愉悦而写,不使劲掏自己,也没有一炮而红的野望。不过后来他喜欢的主题,士兵啊,熵啊,这些故事里都写到了。

 

品钦的段落很长,对话密集却不分段。估计他是喜欢厚重感,但美国人骨头里又那么世俗,那么偏向浅而碎,看见《蒙娜丽莎》都要问“多儿钱一晚?”所以他后来觉得不行,这么写下去,很快就到头了,这才消耗元气翻新形式,玩了《万有引力之虹》那么一出大的。




 No.7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英)

詹姆斯·伍德

伍德一直在找平衡。他说“我最佩服的许多评论都不是特别分析性的,却真正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重新描述”,但他自己写评论,基本上还都是分析性的。激情不容易找,岁数越大,越难。

 

这本书很薄,却不时晦涩,因为伍德始终处在探索中,探索把个人经历和阅读糅在一起的最好的写法,探索概念跟概念的精细区分——而他又太不喜欢分段了。




 No.6 




《耶路撒冷之鸽》

(以色列)

梅厄·沙莱夫


梅厄值得信任。《蓝山》之后的又一杰作,是这本《鸽子和男孩》(原书名)。鸽子的意象极妙:战时它被军用,本身又是和平的象征。围绕鸽子展开故事,人们的悲欢离不开就那些对立范畴——打仗or和睦,拥有or失去,表白or相思——而展开的种种纠结。另外,亲属关系仍是以色列作家们最用力的领域。





 No.5 




《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美)

亨利·雅格洛 口述


奥逊是经常读蒙田随笔的,记得住不少蒙田的话,还说蒙田“是个很帅的人”。1983—1985年是奥逊生命的最后三年,但他不但仍然忙得很,而且像个刚退休的人一样有一肚子意见往外倒。


“我不喜欢人家对我说‘你多保重’”,“我最不欣赏的就是这种温和的人”,“我喜欢别人找上我却又不知道我是谁”,“珍妮弗·琼斯本来就是个傻子,脑筋有点问题”,“电影要高于戏剧,要么低于戏剧”。奥逊的谈话里要什么有什么,偏见和灼见经常混在一起。




 No.4 




《如何观看世界》

(英)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一本铁定要在读者中引起两极分化的反馈的书。研究对象很新,写法非常任性。喜欢的人认为灵光四射,不喜欢的人觉得头绪纷乱。我支持前者,但理解后者。

 

作者有才的标志之一就是转换快,信手拈来,从齐泽克到尤瓦尔·赫拉利都是如此。米尔佐夫极其善于打开话头,从《宫娥》谈到拿破仑的地图、谈到巴黎的拱廊、谈到柏林墙再谈到谷歌眼镜,一路毫无障碍。这其中可能有不少逻辑脱钩的地方,不过我很欣赏作者一跃而过的动作。




 No.3 




《诸众的语法

(意大利)

保罗·维尔诺


很厉害的一本书,用哲学术语抽出日常经验的骨头。维尔诺关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用“当今世界”开启一段讨论。他说“把人类经验分为劳动、(政治)行动和智力这三大领域的三分法已经陷入危机”,而“当代诸众”是这危机的背景,“诸众明确地肯定自身是一种存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上述三大领域杂交、重叠、平置。


只要一看到屏幕里弹出的小广告“在家上网也能赚钱!”或只要听人说美国有什么政府官网,上去点一下就是请愿,就觉得维尔诺说得真的很有道理呢。



 No.2 




《100:小小说百篇

(意大利)

乔治·曼加内利


恐龙正在死去,最后一批恐龙思考着自己的末日,埋怨着,哀叹着,想写一本恐龙史但总也没开始。是天神的安排。但天神也在自问:从来不知生病为何物的恐龙为什么正在死去?大部分天神都相信,错误全在那些抛弃他们的恐龙身上,因为它们再也不去数他们到底有多少个。


想起商场里供试吃的猪肉脯,都是戳在牙签上的一丁点。吃时很可口,但吃完后从不会想到要去买一整块。曼加内利的小小说,就是那任性的、不多不少的一丁点。



 No.1 




《性与性格》

(奥地利)

奥托·魏宁格


“一切思想都始于经过某种程度概括的概念”,魏宁格绪论第一句话就直追克罗齐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了,还更坦诚:我说的是我的理论,你爱听不听。

 

魏宁格有深度的厌女癖,但是可贵的是,他本来就不想活,写完书后就自杀,得年二十有三,不给自己留“悔其少作”的机会。他的生物学论据都来自19世纪了,可是他的观点(比如“一个男人一生爱过的女人长得都很相似”)好像还是很值得一驳,而不是一哂了之。同样是一百多年前所写、到现在还有名气的书,勒庞的《乌合之众》跟《性与性格》相反,说的全是正确的废话。

往期回顾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新书发售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

作者:  云也退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

购书指南

亚马逊、当当网等各大网络平台

同步发售,Kindle电子书亦有售


豆瓣首发购买方式亦可继续尝试

长按以下二维码,跳转发售页面

受访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43sgkxxi&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