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7 得人之道

▲点击上方[国学经典智慧语录]关注我们

47 得人之道

《余莉开讲》第四十七集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得人之道》。前面我们讲了贤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呢?我们今天给大家讲五个方法。


第一就是以善感人。在《群书治要·新语》上说,“夫善道存乎心,无远而不至也。恶行着乎己,无近而不去也。”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的所言所行,都是按照善道来做的,那么即使很远地方的人,都会被你感召而来。如果你的恶行昭著,即使你身边很亲近的人,也都会离你而去。那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典故。比如说“周公躬行礼义,郊祀后稷,越裳奉贡而至,麟凤白雉草泽而应。”周公他亲身实践礼义,以郊祀之礼隆重地祭祀他的先祖后稷。这是表示不忘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所以怎么样呢?感得很远的,在南海边的越裳国,使者都带着贡品来朝拜。当时的麒麟、凤凰、白雉这样祥瑞的动物、鸟兽都在草泽中应现。相反“殷纣无道,微子弃骨肉而亡”。商纣王昏淫无道,不听大臣劝告。每天不务正业,荒于朝政,结果他的庶兄微子,也弃他而逃亡了。所以“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如果一个人行善,百姓都对他爱戴。如果一个人行恶,即使连他的子孙都对他怨恨。所以明智的人,可以招致远方的贤才。而以身行恶的人,连身边的人都会失去。那么这说明,我们能否感召到人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修为,如果我们自己有德,就会感召远方的人都来投奔,向你学习。假如自己恶行昭著,或者是自私自利,那么让自己身边的人都会很寒心,弃己而去。那我们现在社会招聘人才,都强调高薪聘请。但是实际上,高薪所聘请到的人才,不一定是真正有德行的人。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今天如果仅仅是为你的钱财而来,高薪而来。那么终有一天,别人给他出更高的薪水,他也一定会为钱财而走。因为他是为利而来。


那我们看现在的企业,跳槽的现象特别地严重。只要别的企业,提出更高的薪酬条件,这个人就义无反顾地跳槽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为财利而来。我们也是以财利来吸引他的。那终有一天,有人出了更高的工资待遇、奖金,这样的人才也就留不住了。所以要用什么样的办法求取贤才呢?这是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群书治要·三略》中,有这样的阐述。“有清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禄得;有守节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胁。”意思是说,这个人很清高,志向纯洁远大,那你就不能够用高官厚禄来获得他。如果一个人坚守节操,很有志向,你也不能够用威刑来胁迫他。因为有节操的人宁愿一死,也不接受威刑胁迫。就像文天祥一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故明君求臣,必视其所以为人者而致焉”。所以明智的君主求取臣子,一定要看这个人的志向,然后再用正确的方法来招致他。“致清白之士,修其礼。”对那些很清高,道德很纯洁的士人,那领导者就必须修明礼义,要有礼敬之心。“致守节之士,修其道。”想招致坚守节操的人,领导者就要修明自己的道义。“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这样的话,这个贤士才能够被招来,自己的名声才得以保全。


那么在《傅子》上,也同样记载了类似的一段话。它说“举贤之本,莫大乎正身而壹其听。”你要想得到贤才,最重要的是修正自身,按照圣贤人的教诲去做。“身不正,听不壹,则贤者不至。”如果你的修身不够端正,听的也不是圣贤教诲,反而是世俗的言论,那么贤德人也就不会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即使来了,也不会被你所重用,因为大家志不同道不合,这样会错失人才。所以我们刚才也讲过,孔子特别强调,“为政在于得人”。那怎么样得人呢?“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为政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获取贤才。而要获取贤才,要靠修养自身。修养自身要依道而行,而行道的根本就是仁爱。什么是“仁”,什么是“爱”呢?“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个仁爱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那要从哪里培养起来呢?要从“亲亲”培养起来。也就是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那么爱祖国爱人民,也就无从谈起。“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所谓的“义”,就是要做适宜的事,而要做适宜的事,关键就在于尊重贤才,依靠贤才。这样才能够垂拱而治,毫无差错。


第二就是以富安人。在《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话,说现在的王公贵族治理国家,都想使国家富裕,人口众多。行政都能够得到民心,但是却得不到这个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能够以尚贤使能的原则,来办理政治。他们没有认识到国家贤良之士越多,国家的风气就越淳厚。所以领导者的任务,就是要得到众多的贤才。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众多的贤才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想让国家善于驾车,善于射箭的人越来越多,那你想要怎么样呢?你就要让他们富裕起来。尊敬他们,使他们得到良好的声誉。这样国家射箭的人,善于驾车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因此,如果你想让国家国泰民安,对于国家贤德的人,就要使他们富裕起来,使人们尊敬他们,让他们得到很高的位置,得到很好的声誉。这样国家的贤德之士,也会越来越多。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让不义的人富裕,不要让不义的人尊贵,不要亲爱不义之人,也不要接近不义之人。这就告诉我们,对于真正的人才,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富裕,并且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那我们看在《韩诗外传》上,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宋燕在齐国做宰相,结果被驱逐了。回来之后,他便召集门卫陈饶等二十六个人,对他们说:“诸位大夫,有哪些人愿意和我一起去其他的诸侯国呢?”结果这陈饶等等都伏在地上,没有一个人回答。宋燕就叹了一口气,“唉,太可悲了。为什么士大夫容易获得,但却难以使用呢?”陈饶回答说:“并不是士大夫容易获得,而难以使用。是您不能够正确地安抚他们。”宋燕就问了:“您这话怎么讲?”陈饶说:“您给士人的薪俸,是三斗的黍稷,他们连养家糊口都不够。但是您家的野鸭、大雁,却有吃不完的粮食。这是您的第一个过失。您家果园里种满了梨子、栗子,后宫的妇女用这些果子互相投掷,但是士人却没有尝到过一颗。这是您的第二大过失。您家的绫罗绸缎华丽地装饰在厅堂之上,随风而破败。但是士人却不能够用它们,做自己衣服的滚边。这是您的第三个过失。钱财是君主您所轻视的,而生命是士人所重视的。您连您所轻视的东西,都不愿意付出。却希望士人们能够付出他们所重视的东西。这就好比是什么呢?这就好比您想做的是铅刀,用铅做的刀,刀质非常软,不锋利。你用铅做刀,却希望他有干将的用途。这个干将是古代的名剑,这不也是很困难的吗?”宋燕一听,就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虽然我们说高薪,不一定能够招致真正贤德的人。但是对于真正贤德的人,要让他们富裕起来,过一个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衣食无忧这也是必要的条件。这也是尊敬贤才的一个很好的表现。


第三就是以诚动人。在《体论》中说,“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君臣之间以道义相处,但是没有真诚之心,就不能够互相面对。君主也不能够去统治这些臣子。对于这一点,在《尸子》中列举了文王和桓公的例子。这个周文王,要去求见太公的时候,他一天五次往返,为的是请太公出来辅佐他。而桓公对待管仲,也是非常地慷慨,赐予他数座城池作为封赏。所以文王之所以能请出太公,桓公之所以能够请出管仲,让他们帮助自己,称霸天下、取得天下。都是因为他们任用人才。对这些人才真诚地去礼敬。这样才能够弥补他们自身的不足。受到了天下的尊重和认可。


《中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故明主之得贤也,得其心也,非谓得其躯也。”这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明智的君主得到贤才,是得到了他的心,而不是得到他的身。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 那对你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对待下属,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真诚心来感动。


古代的君王对于臣子,确实做到了以诚相待。比如说在《体论》中,就记叙古代的圣君,对于臣子关心爱护的状况。当臣子生病的时候,他会多次去探望。当臣子过世的时候,他会亲临大敛小敛这样的丧礼,并且在整个丧葬期间,都会减衣缩食,不奏琴瑟。这种礼的表现,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大臣过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哀伤。所以这种表现,这种礼,它是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发出来的。不仅仅是为了形式。所以“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说明什么呢?世间没有不是出于自然的本心而得到人心的。“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如果表面对人仁慈,内心实际上有所违背,这叫做虚伪。“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做领导者的不能够以真诚心去对待自己的臣子,还希望臣子能够以真诚心来侍奉自己,这是愚蠢的君主。所以要得到贤臣,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诚之心。这样才能够以诚换诚,以心交心。绝不是靠什么计谋、权术鉆营等等。


那么在《傅子》中也记载,“使用人如用己,恶有不得其性者乎。”如果你使用别人,就像使用自己一样,怎么能够不得到人心呢?怎么会不让人真诚地反馈呢?


在《吕氏春秋》中也说,“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这个君主能够有德行,真心实意地爱人。那么人民就会亲附其上。人民亲附其上,就都愿意为他的君主去效死。在古时候,赵简子有两匹白色的骡子,他特别地喜欢。结果阳城胥渠,是广门的一个小官。夜晚就来求见他,说:“我是您的臣子胥渠,现在得了病。医生告诉我说,如果能够得到白骡的肝,这个病就可以治好。如果得不到,就得等死了。”禀告的人就把这件事去通告给赵简子。那么赵简子是怎么做的呢?赵简子马上说:“杀死一个畜生,可以活人命,这不是仁义之事吗?”于是他就招来了厨师,杀了白骡,取了肝脏。把这个肝脏送给阳城胥渠去治病。结果怎么样呢?后来没过多久,赵国出兵去攻打瞿族,而这位广门的官吏,带着左部七百人,右部七百人,奋勇争先登上城池,斩获了敌军将领的首级。那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君主如果能够以诚心、爱心来对待自己的属下,那么属下回馈他的,也是会竭尽全力地侍奉君主。这就是以心换心的结果。


第四就是以德教人。在《管子》中这样记载,“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之。”得人的方法,就是要人们有利益。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利益呢?真正的利益,就是让人们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一个国家的国君,应该同时具备三个职能,那就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作之师这一个角色特别地重要。你要教导属下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那么这样的话,这个属下才能够理解你、认同你、跟从你。他做了错事,他才知道反省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利人之道。


在《汉书》上记载着,“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教化大行,天下和洽。”我听说尧受命为天子之后,他是以天下为忧,没有听说他是以天子之位为享乐的。所以他诛杀驱逐了那些乱臣贼子。一定要求得贤圣之人,来治理国家。所以教化才能够流行,天下才能够和睦融洽。那么这个就是说明一个领导者,他真正地关爱百姓,要使百姓得到治理,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那么他一定会重用贤德之人来做官。特别是这个贤德之人兴起伦理道德教化的风气,这个百姓都跟着向善,社会风气也会越变越好。


那么如何教化百姓呢?我们现在听到道德教育,很多人都很反感。为什么很反感呢?因为我们所说的,和我们所做的不相符合。我们说给谁去听呢?我们说给百姓去听的。好像需要教育的是百姓,而不是自己,不是领导者。但是在《政要论》上,却告诉我们,“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若君正于上,则吏不敢邪于下。吏正于下,则民不敢僻于野。”告诉我们只有正己,才能够化人。要教导人们,首先要端正自己。制定惩罚和禁止的这些规定,是其次的。所以领导者要先受教育。首先要做出表率。


那么《傅子》中对这方面的解释,也更为具体。它说“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所以我们学了传统文化之后,觉得这些理念方法、智慧特别地好。就想急于让身边的人,让我们的同事、朋友,或者是孩子去学习。其实这个观点,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这个忧心可嘉。但是这里告诉我们,立德的根本在于端正谁啊,端正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心端正之后,你的行为自然端正了。自己的行为端正了,你左右的人就会跟着端正。左右亲近的人都端正了,整个朝廷也就端正了。整个朝廷端正了,整个国家也就能端正。最后天下也都能够端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以为政者,要想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入手呢?要从修养自己的身心来做起。不是说我们听到传统文化的教诲了,我们就有智慧了,我们的修为就提升了。人的习气是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不是你一听到圣贤教诲,你的心性,你的行为,就会有所提升。古人说这个礼可以顿悟,但是事呢还需要渐修。这个礼你一下子可以明白了,但是你的心性提升,要在每一天为人处事,每一件事上去历练,这就叫历事炼心。


第五一点就是要以道成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求道。比如《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在《大学》上开篇也说“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告诉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开启自己的明德。而且要帮助他人,回归到自己的本性、明德。把这两件事都做得至善圆满,这叫止于至善。那么这就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就是纯净纯善。那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从习性回归到本性。本性没有的那些东西,都称为习性。那本性里没有什么呢?本性里没有自私自利,本性里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嗔痴慢,没有五欲六尘,所以你能够帮助别人,来走在道上。能够用道来引导人、成就人、提升人。这个才是得人最重要的方面。


那么以上几个方面,我们看到《群书治要》中的得人之道讲得非常清楚,非常地透彻。也对我们今天能够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非常地有帮助。


那么我们如果真正能够,按照这几个方面的要求去做。那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团队,都不会缺少贤德之士了。而招致了贤德之士,政治自然会清明,人民自然会富足,国家也自然会长治久安。那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品读群书治要》41 用人要用贤

《品读群书治要》42 用人七忌

《品读群书治要》43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品读群书治要》44 观人之法

《品读群书治要》45 尊贤者王

《品读群书治要》46 官人无私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