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理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6.4《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点精讲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点
1.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不与中位线接触),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逆定理
逆定理一:在三角形内,与三角形的两边相交,平行且等于三角形第三边一半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逆定理二:在三角形内,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注意:在三角形内部,经过一边中点,且等于第三边一半的线段不一定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微课精讲)
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
中线、角平分线、高线
概念
中线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median)。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如图,AD是边BC上的中线,BE是边AC上的中线,CF是边AB上的中线
三条中线交于点O,点O称为△ABC的重心
角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AD平分∠BAC,BE平分∠ABC,CF平分∠ACB,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
点O称为△ABC的内心
高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定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如图,AD⊥BC,BE⊥AC,CF⊥AB
三角形三条高线交于点O
点O称为△ABC的垂心
以上是我们在初一时所学的三角形三条重要线段,今天,我们将学习三角形中第四条重要的线段——中位线
(知识点精讲)
中位线
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如图,E、F分别是三角形AB、AC边上的中点,所以,EF是三角形BC边所对的中位线,则EF∥BC且EF=1/2BC
三角形的中位线衍生出很多重要的图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点四边形
(微课堂精讲)
中点四边形
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以四边形的中点为顶点组成一个新四边形,这个新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
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连接AC
因为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所以EF平行且等于AC的一半
同理,GH平行且等于AC的一半
因此,EF∥HG,EF=HG
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矩形?正方形?
三角形中位线的解题策略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它是一个在三角形中遇到中点,必须联想到的重要定理之一。
²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² 注意事项:
①前提:三角形。
②具体条件:两条边的中点,且连接这两点,成一条线段。
③定理的结论:
位置上:与第三边是平行的,利用此定理可证明线段平行,从而可证明两角相等;
数量上: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利用此定理可证明两条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
应用举例
1、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边中点,就直接连接构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G分别是AD、BC、BD的中点,H是EF的中点,试说明线段GH与线段EF的位置关系;
【分析】在△ABC中,E、G分别是AD、BD的中点,可连接EG,则有AB=2EG;在△BCD中,G、F分别是BD、BC的中点,可连接GF,则有CD=2FG,而AB=CD,所以FG=EG,即△EFG是等腰三角形,又H是底边EF的中点,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可知GH⊥EF.
2、如果已知三角形一边中点,则可以取另一边的中点连接起来构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例2、如图1所示,在三角形ABC中,∠B=2∠C,AD是三角形的高,点M是边BC的中点,求证:AB=2DM。
【分析】看到结论的表达形式,我们就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有这样的特点,因此,我们就可以构造AB上的中位线,再证明这条中位线与DM是相等的。
方法一:取AC的中点E,连接DE,ME。所以∠B=∠EMC=2∠C=2∠EDC,所以,DM=ME=AB/2
方法二:取AB的中点E,连接DE,ME,所以∠B=∠EDB=2∠C=2∠EMD所以,DM=DE=AB/2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例3、如图,自△ABC的顶点A,向∠B和∠C的平分线作垂线,重足分别为D、E。
求证:DE∥BC
【分析】欲证ED//BC我们可想到有关平行的判定,但要找到有关角的关系很难,这时只要通过延长AD、AE,交BC与CB的延长线于G与H,通过证明△ABD与△GBD全等易证D是AG中点,同理E为AH的中点,故,ED是△AEG的中位线,当然有DE∥BC。
【小结】由此题我们可以知道证明直线或线段平行除了平行判定等,还可以用中位线定理来证明直线或线段平行。
例4、如图3所示,在三角形ABC中,AD是三角形ABC中∠BAC的角平分线,BD⊥AD,点D是垂足,点E是边BC的中点,如果AB=6,AC=14,则DE的长为 。
【分析】因为,点E是BC的中点,如果点D也是某一边的中点,我们就可以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来求得DE的长度。循着这条思路,我们不妨延长BD,交AC于点F,只要证明点D是BF的中点就可以了。
小试牛刀
一、直接使用中位线
1.如图,点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EF∥GH,EF=GH.
3.已知△ABC和△DBE中,AB=CB,DB=EB,∠ABC=∠EBD=α.
(1)如图1,点A、B、D在一条直线上,α=60°,AE交CD于F.
求证:①AE=CD;②∠AFC=60°.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M、N、O分别为CE、AD、AC的中点.
①求证:OM=ON;②求∠MON的度数.
(3)如图3,点A、B、D不在一条直线上,M、N、O分别为CE、AD、AC的中点,直接写出∠MON的度数.
二、倍长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版块二:已知一中点,常倍长线段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1.如图,AB=BC,DC=DE,∠ABC=∠CDE=90°,D、B、C在一条直线上,F为AE的中点.
(1)求证:BF∥CE;
(2)若AB=2,DE=5,求BF的长.
3.已知点M为△ABC的边BC的中点,AB=12,AC=18,BD⊥AD于D,连DM.
(1)如图1,若AD为∠BAC的平分线,求MD的长;
(2)如图2,若AD为∠BAC的外角平分线,求MD的长.
三、取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2.如图,四边形ABCD中,AB=10,CD=8,∠ABD=30°,BDC=120°,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EF的长.
典型题的多种证明方法
知识点回顾:
1、利用全等三角形
可得BF是△ADC的中位线,BF//AC,BF=1/2AC;
∵E为AB中点,AB=AC,可得BE=BF;
∵∠3=∠2,∠1=∠2,
∴∠3=∠1
∴△BEC≌△BFC(SAS)
∴CF=CE
∵CD=2CF,∴CD=2CE
如图2,延长CE至点F,使EF=CE,连接BF;
根据倍长中线原理,可知△BEF≌△AEC(SAS);
在证明△BFC≌BDC(SAS)[过程略],可得到DC=CF,
进而得到CD=2CE;
[具体证明过程简略]
2.利用轴对称性质
(1)利用B点构造中位线。如图3,取AC的中点F,连接BF
可得BF为△ACD的中位线,有BF=1/2CD;
由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可得:CE=BF;
∴CD=2CE
可得CE为△ABF的中位线,BF=2CE;
也可得到:AF=AD,△ADF为等腰三角形,
由轴对称可得BF=CD;
∴CD=2CE
3.利用三角形相似
∵AB=AC,BD=AB,则有AC=2x,AD=4x,
∴AE/AC=AC/AD=1/2
又∵∠A=∠A,
∴△AEC∽△ACD,
∴CE/CD=1/2
∴CD=2CE
4.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
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得到E(
D与A关于原点对称,可得到D(-
再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
∴CD=2CE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