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册教案 (文末下载)
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2.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能通过人物语言,学习古人先贤的高尚品德。
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古人先贤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1.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从而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2.学习先贤的高尚品德,培养学生新时代高尚品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自主探究法、讲析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有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年我看了比以往更多的书,吃了比以往更多的苦,也流了比以往更多的泪,却找不到志向了。也不是找不到,是我把它扔了,就这么扔了。再一次捡它回来,却发现它已经更了名改了姓,叫做目标,再也达不到“志”的高度。
那么,“志”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志”的名人事迹,给大家说说。(学生回答)
引出:志——离梦最近的那个词,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二、知(了解背景)
“侍”是陪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三、诵(整体感知)
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曾晳(xī) 哂(shěn) 舞雩(yú)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比(bǐ)及 冠(guàn)者 喟(kuì)然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异乎/三子者之撰。
四、构(把握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五、析(研讨性学习)
设计一:(启发式)
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问志与述志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有自信,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治国侧重强兵,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英豪之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赳赳武将的形象。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治国侧重富民,曾以长矛抵御外辱,为季氏积聚财富,迎回在外游学多年孔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国家大管家的形象。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能言善辩、纵横捭阖的纵横家的形象。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谦虚谨慎、懂礼爱乐、洒脱高雅、无拘无束、卓尔不群的儒道合一的青年才俊。
设计二:(提问式)
同学们,就课文中的描写,你最喜欢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德育教育)
(二)评志
设计三:(讨论式)
1.孔子喜欢谁?
学生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讨论后回答交流。
明确: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浴乎沂”即可理解为澡身浴德。
设计四:(拓展式)
孔子的志是什么?
点拨:1.从课文赞许曾皙可以看出;2.拓展: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六、引(拓展延伸)
问题设计:
曾皙是得到老师的辅导,乐呵呵的去了,却把问题留给了我们。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设计意图是由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大同世界人人所向往,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拨: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俗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
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读了此文,结合你的学习,你认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交流后回答:礼、让、勇、志、方、学、知……
七、总结
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有着不一样的志向。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冉有通过一小国治理来实现的,公西华志在学习,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实现治国理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如果我们有像孔子和子路他们一样的场合,我让你们来畅谈你们的志向,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志向谈出来呢?请完成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随笔:“志”写作训练。
本次课堂教学的改善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德育教育信息点等方面做一反思。
以往教学的经验:
(1)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2)针对高考,侧重于应试教育。
(3)要准确把握文言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4)要引导学生发现古今语言差异,引导学生探究“吾与点也”的原因,以往教学这些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完成。
本次课堂教学的改善:
(1)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适当拓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3)让教师更了解学生;
(4)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5)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6)教师在补充讲解时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优化教学过程;
(7)教师兼顾了因材施教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效性强。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德育教育信息点情况:一堂语文课,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工作和人际交流,更是为了在语文课上汲取前人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积淀千年的馨香弥漫在每一个人生命的最深处,让它流淌在血液里。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如:“志”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志”的名人事迹,给大家说说;同学们,就课文中的描写,你最喜欢谁?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是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德育教育;用孔子喜欢谁引发学生对谦让的认同;曾皙是得到老师的辅导,乐呵呵的去了,却把问题留给了我们。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设计意图是由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大同世界人人所向往,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了此文,结合你的学习,你认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学生交流后回答礼、让、勇、志、方、学、知等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后作业设计为随笔“志”写作训练。这些设计,积极捕捉传播正能量的信息点,用这一束火花,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从现在起就学会和谐地融入社会,为梦想奋斗,为自己的“志”而努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2.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能通过人物语言,学习古人先贤的高尚品德。
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古人先贤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1.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从而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2.学习先贤的高尚品德,培养学生新时代高尚品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自主探究法、讲析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有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年我看了比以往更多的书,吃了比以往更多的苦,也流了比以往更多的泪,却找不到志向了。也不是找不到,是我把它扔了,就这么扔了。再一次捡它回来,却发现它已经更了名改了姓,叫做目标,再也达不到“志”的高度。
那么,“志”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志”的名人事迹,给大家说说。(学生回答)
引出:志——离梦最近的那个词,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二、知(了解背景)
“侍”是陪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三、诵(整体感知)
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曾晳(xī) 哂(shěn) 舞雩(yú)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比(bǐ)及 冠(guàn)者 喟(kuì)然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异乎/三子者之撰。
四、构(把握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五、析(研讨性学习)
设计一:(启发式)
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问志与述志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有自信,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治国侧重强兵,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英豪之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赳赳武将的形象。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治国侧重富民,曾以长矛抵御外辱,为季氏积聚财富,迎回在外游学多年孔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国家大管家的形象。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能言善辩、纵横捭阖的纵横家的形象。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谦虚谨慎、懂礼爱乐、洒脱高雅、无拘无束、卓尔不群的儒道合一的青年才俊。
设计二:(提问式)
同学们,就课文中的描写,你最喜欢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德育教育)
(二)评志
设计三:(讨论式)
1.孔子喜欢谁?
学生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讨论后回答交流。
明确: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浴乎沂”即可理解为澡身浴德。
设计四:(拓展式)
孔子的志是什么?
点拨:1.从课文赞许曾皙可以看出;2.拓展: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六、引(拓展延伸)
问题设计:
曾皙是得到老师的辅导,乐呵呵的去了,却把问题留给了我们。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设计意图是由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大同世界人人所向往,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拨: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俗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
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读了此文,结合你的学习,你认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交流后回答:礼、让、勇、志、方、学、知……
七、总结
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有着不一样的志向。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冉有通过一小国治理来实现的,公西华志在学习,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实现治国理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如果我们有像孔子和子路他们一样的场合,我让你们来畅谈你们的志向,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志向谈出来呢?请完成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随笔:“志”写作训练。
本次课堂教学的改善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德育教育信息点等方面做一反思。
以往教学的经验:
(1)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2)针对高考,侧重于应试教育。
(3)要准确把握文言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4)要引导学生发现古今语言差异,引导学生探究“吾与点也”的原因,以往教学这些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完成。
本次课堂教学的改善:
(1)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适当拓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3)让教师更了解学生;
(4)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5)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6)教师在补充讲解时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优化教学过程;
(7)教师兼顾了因材施教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效性强。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德育教育信息点情况:一堂语文课,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工作和人际交流,更是为了在语文课上汲取前人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积淀千年的馨香弥漫在每一个人生命的最深处,让它流淌在血液里。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如:“志”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志”的名人事迹,给大家说说;同学们,就课文中的描写,你最喜欢谁?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是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德育教育;用孔子喜欢谁引发学生对谦让的认同;曾皙是得到老师的辅导,乐呵呵的去了,却把问题留给了我们。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设计意图是由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大同世界人人所向往,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了此文,结合你的学习,你认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学生交流后回答礼、让、勇、志、方、学、知等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后作业设计为随笔“志”写作训练。这些设计,积极捕捉传播正能量的信息点,用这一束火花,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从现在起就学会和谐地融入社会,为梦想奋斗,为自己的“志”而努力。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 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 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 分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四、 作业: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 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品味文本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1
一、识史书
1.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左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转》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它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2
二、解文意
1.播放录音朗读,注音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字音:
①生 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 逢(páng)(人名逢孙)
3.指名朗读后分组合作探究翻译。
第一、二组:第一、二段。
第三、四组:第三段开头至“君亦无所害”。
第五、六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结尾。
要求:参照注解,动口动脑,疏通文意,翻译指定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每组派三名代表展示,一人朗读,一人指出重点字词句,一人翻译。
4.文言知识检测(抢答方式)
重点字词
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敢以烦执事(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朝济而夕设版焉(于此.兼词)
既东封郑(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阙秦以利晋(使……削减,使……得利,使动用法)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否定副词)(那个人)
不知(通“智”)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形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
既东封郑。封:以……为边界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连夜名词作状语
与郑人盟。盟:结盟,名词作动词
文言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以其无理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
通假字
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高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给、提供
无能为也已。已:矣
何厌之有。厌:餍,满足
焉用亡郑而陪邻。陪:倍,增加
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词多义
若 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失其所与,不知
能 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说 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通“悦“。秦伯说
辞 推脱,动词。不辞劳苦
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
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鄙 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之 到,动词。辍耕之垄上
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
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
三、析情节
1.指名回答: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梳理情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智退秦师
晋师撤离
3.练习:试用一副对联概括各部分内容。
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巧言退亲师。
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4
四、赏形象
1.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个 的晚上,被放到 的城外,走进了 的秦营,这需要 何等的勇气!
2. 自主思考: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郑矛盾,与秦无关。为下文叙事埋下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不仁,不知,不武。
小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3.人物形象归纳:
(1)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4.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乐还是狐狸)?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首先,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5
五、探艺术
1.指名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出语气。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为何能够成功。
讨论:烛之武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的?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奉承示弱,郑知亡,抬高你
顺势陈弊,若郑亡,削弱你
以利相诱,若不亡,有益你
以史挑拨,揭痛处,离间你
顺势推测,若郑亡,威胁你
陈述利害,君图之,服了你!
仅仅用了125个字,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不仅退却了秦军的千军万马,还与秦军结成同盟关系,让秦军帮着戍守郑国。这就是烛之武的杀手锏!更是烛之武的智慧,这就是“史上最智慧的中国好舌头”!!
后人云:大兵压境把郑围,生死存亡势堪危!秦伯帐前七旬翁,寥寥数言大军归! ——语文老师杨华当
3.总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其劝说的语言艺术更是中国史上的经典!
6
六、联现实
如何说服生物老师杨老师不在语文作文课上考试生物呢?请试着用烛之武的办法!
(1)奉承示弱,抬高你——
老师:为人好、水平高;能力强、身体壮;
我:长得黑、个子低;考得差,好害怕!
(2)顺势陈弊,削弱你——
如果您占用作文课考生物,会占用课时讲卷子,语文老师也得给我们补回课来,课程就会很紧张,马上又期中考试了,不仅讲不完,而且我们也没时间复习了,我们会在背后议论你!对你的光辉形象有损!
(3)以利相诱,有益你——
听说你爱吃……如果不考,我们全班同学一人给您……
(4)以史挑拨,离间你——
你不记得曾经占用了语文早读五分钟,语文老师气得脸都绿了,背后对着我们的面不少骂您,您看他那么小肚鸡肠呀!那话也太难听了!您要听吗?
⑸顺势推测,威胁你——
如果这次你再占用人家两节作文课,语文老师估计还是拗不过您,但依他那小肚鸡肠的性格,肯定还要全校瞎嚷嚷!说的话肯定难听!
⑹陈述利害,改变你——
不考对您好,考对您不好,您考虑考虑吧!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刘、项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刘、项的性格特点。 【学习流程】 一、导语 播放《鸿门宴》情景导入视频。 问:项羽能否凭借自己的优势占尽上风呢?而弱势的刘邦能否扭转局面呢? 二、识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①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 三、知背景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并派兵把守函谷关;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②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伴读] ②鸿沟原本是古运河的名字,龙蛇百战争天下,各制雄心指此沟。现在比喻界线分明。 播放视频介绍背景。 四、明文体 《史记》体例 “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 “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 “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社会各个阶层。 另一类是对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 “表”以谱陈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距离年代的远近、历史文献材料的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 “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纪传体 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③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 五、记字音 ①飨士卒(xiǎng)②鲰生(zōu) ③美姬(jī)④卮酒(zhī) ⑤芷阳(zhǐ) ⑥樊哙(kuài) ⑦玉玦(jué) ⑧交戟(jǐ) ⑨瞋目(chēn)⑩目眦尽裂(zì) ⑪按剑而跽(jì) ⑫参乘(shèng) ⑬彘肩(zhì) ⑭啖(dàn) ⑮刀俎(zǔ) 六、文白对译
七、任务探究 1 1.第三段中,项羽“东向坐”及其意蕴;刘邦“北向”及其意蕴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 ①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 ②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 ③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矜功伐”、“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的性格特点。 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 ①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②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的性格。 2.刘邦和项羽是两大集团的决策者,胜负从开始就已经定下,因为性格最终决定结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刘、项的性格特点。 答案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 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案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攻,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3.(拓展延伸)下面是后世诸人对项羽的评价,阅读并讨论,你更赞成谁的观点,你是怎么认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 ①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②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答案 [提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李清照则高度评价项羽,认为项羽宁死不屈,虽败犹荣,也是英雄。 (对于项羽的评价,见仁见智,学生可在参照前人评价的基础上,附议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4.《鸿门宴》准确而鲜明地表现了刘、项两大反秦阵营中的四组人物(将帅、文臣、武将、奸细)。各组人物虽身份相同,但在各自阵营中表现迥异。请试作分析。 答案①将帅:项羽有将才,有点憨直、轻信、自矜功伐,对文臣范增既用而又未用,对项庄席上舞剑不知所为,对叔父项伯丝毫不起疑心;刘邦有君才,有点狡诈、圆滑、审时度势,对文臣张良言听计从,对樊哙说话早有安排,对叛徒曹无伤斩草除根。 ②文臣:范增聪慧、急躁、倚老卖老,使得项王、部下与他不能心意相通;张良机智、忠诚、老练沉稳,使得刘邦、部下与他能上下团结。 ③武将:项庄勇武、忠心、似巧实拙,只知依亚父之意行事,不会灵活变通;樊哙威猛、忠诚、粗中有细,既能依刘邦指示说话,又能随机应变。 ④奸细:项伯重情又寡情薄义,为了救命恩人成为奸细重了情,为了亲家背叛了侄儿既薄义又寡情;曹无伤虚伪又趋炎附势,看到项羽势大就欲投奔,结果被刘邦杀掉。 八、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和《素养提升训练》的相关练习。
| 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 | |
总结反思 |
一、教学目标:
1.品文,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2.品人,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3.品文化,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难点:
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
概括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展示法、比较归纳法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戏剧,尤其是元杂剧非常陌生,加之本文篇幅较长,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六、教学设想:
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用“品文——品人——品文化”一条线串联起教学环节,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品文”环节运用概括法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品人”环节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品文化”环节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有审美意味,有文化深度,有诗意语言,有成长效能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戏剧,它以社会与生命的双重悲剧震撼人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她以善良和美好的品格感染读者。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一起去感受文学之美、文化之深!
一、品文——故事情节与曲词特点
(一)梳理故事情节
1.一名同学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冲突;
2.教师板书人物冲突关系表
教学反思
教材所选的戏剧内容都很长,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在一个课时之内突破方法,实现长文短教,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是设计好本课的一个关键。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在学习语言文字、文章鉴赏方法之余渗透文化意识,这又是我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基于教学方法与教学追求这两点,我设计了一条主线,品文——品人——品文化,一线贯穿,连缀问题,环环相扣,组织教学。有了主线,各环节就好串联了。我从梳理概括人物关系表入手,连缀起情节冲突,由最激烈的冲突锁定本节课赏析的重点片段第三折,从而实现长文短教。作为一部元杂剧,文本内容原本以主角窦娥的唱词为主,我兼顾文体特点和鉴赏重点,在赏析第三折时先品味唱词的音韵美和抒情性,再通过唱词内容和情节交代,在冲突中体会人物性格。这样一石二鸟,在文字中几进几出,做到文本细读。最后再由人物的性格和唱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天人感应”思想,环节设置环环相扣,一环铺垫一环,推进自然无痕,总结水到渠成。
课堂生成方面,我的设问和引导很多。一方面我本身注重在引导中生成答案,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引导让学生反复品味,细读文本。
整堂课学生活动丰富多样,有朗读,有板书,有概括,有总结,有小组讨论,有单独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第一环节边概括情节边书写板书的方法很好,简洁明了,使学生树立了框架意识。总结人物性格环节,我发出明确的指令,要求具体,用分点式的方法使答案层次明晰。在细节处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是提升思维品质的方法之一。
第三单元
第八单元
↓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122】这3个数字获取
点击关注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241.html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241.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