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狄兰·托马斯《那只签署文件的手》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为狄兰·托马斯(1914 - 1953)所做的诗歌,他被人称为“疯狂的狄兰”,生于英国威尔士一个很有教养的中产阶级的家庭,而他本人天生就是一个顽童,而后又成为酒鬼、烟鬼。他很早就预感他活不长,自称要创造一个“紧迫的狄兰”,一个有着自我毁灭激情的诗人。他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十九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立即引起了诗界的注意,接着他移居伦敦,两年后又以第二本诗集赢得了许多著名诗人的赞扬,1946年出版的《死亡与出场》更为不同凡响。这时他不仅轻而易举地走进了英国当代大诗人的行列,而且催生了摹仿他的“新启示”诗派(又称为“天启派”)。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诗风精犷而热烈,音韵充满活力而不失严谨;其肆意设置的密集意象相互撞击,相互制约,表现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狄兰·托马斯的诗歌掀开了英美诗歌史上的新的篇章。




The Hand That Signed the Paper


The hand that signed the paper felled a city;

Five sovereign fingers taxed the breath,

Doubled the globe of dead and halved a country;

These five kings did a king to death.

 

The mighty hand leads to a sloping shoulder,

The finger joints are cramped with chalk;

A goose’s quill has put an end to murder

That put an end to talk.

 

The hand that signed the treaty bred a fever,

And famine grew, and locusts came;

Great is the hand that holds dominion over

Man by a scribbled name.

 

The five kings count the dead but do not soften

The crusted wound nor pat the brow;

A hand rules pity as a hand rules heaven;

Hands have no tears to flow.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毁了一座城市;

五个大权在握的手指扼杀生机,

把死者的世界扩大一倍又把一个国家分两半,

这五个王置一个王于死地。

那只有权势的手通向倾斜的肩膀,

手指关节由于石灰质而僵硬;

一支鹅毛笔结束了一场

结束过谈判的屠杀。

那只签署条约的手制造瘟疫,

又发生机谨,飞来蝗灾,

那只用一个潦草的签名

统治人类的手多了不起。

五个王数死人但不安慰

结疤的伤口也不抚摸额头;

一只手统治怜悯一只手统治天;

手没有眼泪可流。

巫 宁 坤 译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毁灭了一座城市;

五根至高无上的手指扼住了呼吸,

死者的世界成倍扩大,国土又分成两半;

这五个王置一个王于死地。


那只强权的手伸向倾斜的臂膀,

手指的关节因钙化而痉挛;

一枝鹅毛笔结束了一场谋杀,

结束了一次谈话。


那只签署条约的手孕育一场热病;

饥荒蔓延,蝗虫四起;

伟大是那只统治人类的手,

签下一个潦草的名字。


这五个王清点死者,却不去抚慰

结痂的伤口,也不抚摸额头;

一只手统治怜悯,一只手统治天国;

两手无泪可流。

海 岸 译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击倒了一座城;

五根拥有至高权力的手指令人无法透气,

把死者的星球加倍,把一个国家减半;

这五个王将一个王置于死地。

那强大的手令肩膀倾斜,

带有白垩粉块的指关节抽搐;

一只鹅毛笔终结了一场

终结了谈判的杀戮。

那只签署条约的手导致了热病,

饥荒出现,飞来灾蝗;

那用草草写成的名字

来统治人的手何其伟强。

这五个王数死人却不软化

结疤的伤口,也不轻抚额头;

一只手支配怜悯就如一只手支配天;

手没有眼泪可流。

戴 玨 译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毁落一座城市;

五根大权在握的指头扼杀生机,

死者的世界成倍扩张,国土分置;

这五个王陷一个王于死地。


那只强权的手通向倾斜的肩膀,

指节的僵硬因由石灰钙化;

一只鹅毛笔已然结束了一场

结束过谈判的谋杀。


那只签署条约的手孕育一场热病,

饥馑蔓延,也飞来蝗灾;

那只用一个潦草签名

而统治人类的手多厉害。


但不去宽慰,五位大王清点死者

结痂的伤口也不抚额头;

一手统治怜悯另一只统治天国;

双手没有眼泪可流。

崇 殷 译




律 诗 的 孤 平


“孤平”,是诗律中的术语,就是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王力说)。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时,也应该注意避免孤平。

诗律要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此时除了韵脚之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诗律所不许可的。在律诗的句子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除平声韵脚外)前后都是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在格律诗中是犯大忌的,不但在写律诗中需避免,在写词中也需避免,有时甚至在古风中也需避免。

第五节 律诗的拗救

为了避免“犯孤平”,可采用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尽量避免使用仄声字。如下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首联第二句“行舟绿水前”第一字“行”字是平声,如此处用仄声字就犯孤平了。颈联的第二句“江”字也是如此。第二种办法是“救孤平”。由于诗句的需要,如果在上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使用仄声字时,那就要通过“救”来解决,从而避免犯孤平。我们通常将这种方法称为“拗救”。

什么叫拗救呢?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需要拗救。如果一句中,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一个字来救,或者在其对句中救。这里所谓的“救”,就是补偿,即平用仄补,仄用平补。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拗救的方法:

1.本句自救

在格律诗中有基本句式,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在第二种句式,即“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个字必须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这样就变为“仄平平仄平”,否则就是犯孤平。例如:


秦州杂诗

杜甫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斗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这首诗的首联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却用了“凤”这个仄声字,这就是用“拗”。而第三字“戈”本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这就是“救”。这样,这句诗中“戈”字救“凤”字,从而避免了孤平。这就是所谓的“本句自救”,也叫“当句救”。在五言诗中,这种当句救常被称为“一拗三救”。

在七言诗,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第三字用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补救。例如:


插花吟

邵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这首诗颔联第二句中的“四”字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也是用“拗”了。第五字“全”应仄声却用平声字来“救”,用“全”字补偿“四”字,从而避免了孤平,这也是本句救。在七言中,这种方式也叫“三拗五救”。

2.对句相救

在五言诗“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和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若用了仄声字,那么在对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必须用一个平声字来补偿。这样就变成了: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把这种形式叫作“对句救”。例如: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首联第一句第三字应是平声,却用了仄声字“竟”,这是用“拗”。而第二句中第三字该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空”,以求补足。以对句的“空”字补偿出句的“水”字,这就是对句救。再例如七言诗: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大息燕然未勒名。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灯。


这首诗颈联第一句中第五、六字都该是平声字,却用了“有万”两个仄声字,这也是用“拗”。第二句中第五字应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无”,以求补足。这样就以“无”字,补救了“有万”两个字。这也是对句救,也被称为“一救二”。

3.可救可不救

同样在五言诗“仄仄平平仄”、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诗第三个字、七言诗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字;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没用仄声字,这种情况叫“半拗”,属于可救可不救之类。例如: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几”,是“半拗”。本来可救可不救的,因为“一、三”不论,但作者还是在第二句中用第三字“秋”字给救了。“秋”救“几”也可算是对句救。又如下面这首七言律诗:


咸阳城东楼

许浑

独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五字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日”,属“半拗”,本是可救可不救的,但诗人在第二句中用第五字“风”进行了补救;本来第二句第五字当用仄声字却用平声字,而“风”救了“日”字是对句救;在本句中第三字本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欲”,所以“风”字又救了“欲”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此诗中既有本句救又有对句救。

4.特殊的平仄句式

在五言诗“平平平仄仄”、七言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可以将五言的第三、四两字、七言的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即由原来的“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但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

以上这种格式在唐宋诗歌中很常见,算是一种正规的格式。如下例:


郊行即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台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首诗中第七句“况是清明好天气”用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律诗中,这种格式一般都出现在第三句或第七句中,所以这种格式被称为特殊的平仄格式,也可以当正规的格式使用。




推荐阅读:

巴赫曼诗10首

博纳富瓦《麋鹿的归宿》

纪伯伦《先知·论死》

马查多诗30首

阿莱桑德雷诗15首

阿尔维蒂诗6首

贝克尔诗2首

阿隆索诗2首

卡瓦菲斯诗48首

塞尔努达诗7首

弗罗斯特诗55首

宫泽贤治诗6首

艾略特诗9首

叶芝诗6首

帕斯捷尔纳克《屋里不会再来人了》

裴多菲《我的爱情在一百个形象中》

勃洛克《十二个》

艾赫泰勒《他通宵达旦地畅饮美酒》

拉金诗16首

简·克莱蒙特诗5首

布莱希特诗11首

金芝河诗15首

鲁米诗15首

路易斯·格吕克诗15首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华兹华斯《露西》

莱奥帕尔迪《致意大利》

惠特曼诗32首

里索斯诗24首

卞之琳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7首

里索斯诗10首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席勒《姑娘的悲诉》

拉封丹《褡裢》

伏尔泰《致夏特莱夫人》

法拉兹达格《你在泥土里安睡》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阿米亥诗25首

布罗茨基诗21首

杜尔斯·格林拜恩诗3首

特拉克尔诗21首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叶甫图申科《娘子谷》

沃兹涅先斯基《戈雅》

纪德《别再等待》

瓦莱里《海滨墓园》

福尔《夜莺》

叶拉金《雨水踮起足尖沿著大街奔跑》

狄兰·托马斯诗6首

米沃什诗10首

狄兰·托马斯诗13首

狄兰·托玛斯诗5首

海姆《哥伦布》

布莱希特《给后生的人们》

容格尔《未来》

伊万诺夫《安谧的傍晚》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