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罗佩提乌斯《空旷的树林西风轻拂》

古罗马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普罗佩提乌斯(Sextus Propertius,公元前约50—约15)古罗马诗人。出生于翁布里亚,一世纪二十年代初来到罗马,在那里结识了维吉尔等著名诗人,同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为自己在罗马抒情诗发展史上争得一席重要的位置。普罗佩提乌斯传下诗四卷,凡九十首,大部分为双行律的爱情哀歌,普罗佩提乌斯的爱情哀歌大部分献给一位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名叫卿提亚的女子,饱含哀怨之情。他在诗歌艺术方面以亚历山大里亚诗风为榜样,同时受到罗马“新诗派”的影响。他的诗在古代很流行,对后代欧洲诗歌的发展亦有不小影响。
普罗佩提乌斯生于意大利北部翁布里亚一个富裕骑士家庭,但因内战中他家支持安东尼反对屋大维,全部家业被罚没充作军饷。父亡后,母亲送他到罗马学习法律,可是普罗佩提乌斯结识了他的群蒂雅,结果不当律师而成了诗人。
普罗佩提乌斯传下诗四卷,凡九十首,大部分为双行律的爱情哀歌,普罗佩提乌斯的爱情哀歌大部分献给一位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名叫卿提亚的女子,饱含哀怨之情。
罗马抒情诗的先驱卡图卢斯率先用哀歌体写爱情诗(其《诗集》第65—116首),普罗佩提乌斯继承而发扬这一传统,写成了以爱情诗为主的洋洋四卷四:于余行哀歌体。他的情诗专注于一个恋人——群蒂雅,她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可能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也可能是高级伴妓。有人考证她真名贺斯蒂雅,是诗人贺斯蒂乌斯的孙女,但证据不足。
他在诗歌艺术方面以亚历山大里亚诗风为榜样,同时受到罗马“新诗派”的影响。他的诗在古代很流行,对后代欧洲诗歌的发展亦有不小影响。曾有一句名言“酒歌伴我度今宵,直待晨晖映玉杯”。



空旷的树林西风轻拂

[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


空旷的树林西风轻拂,渺无人迹,

  我的怨诉不会被泄露出去,

我可以开怀倾诉内心的苦衷,

  只要孤寂的山岩能保守秘密。

卿提亚,你给我的屈辱我从何说起?

  它们常常使我暗自悲泣。

我以为在你的倾慕者中数我最幸运,

  结果却忍受欺凌,被你抛弃。


你为何这般对待我?你为何要变心?

  或者你心怀怨恨,以为我另有所欢,

呵,快快回来吧,请相信我,

  没有别的女子进过我的家门。

凭我忍受的屈辱我可以狠狠报复你,

  但怨恨并未使我冷酷无情,

以至于纵然你泪痕累累,形容憔悴,

  也不会使我的怒火平息。


或是因为你觉得我生性淡漠无情,

  言谈中未向你表示忠心?

请你们为我作证,如果树木也有情,

  掬树、松树呵,你们比潘①更可亲:

多少次我深情的话语在浓荫下回响,

  多少遍我在树干上刻下你的名字!

呵,你的侮辱在我内心引起的伤痛,

  只有那默默无语的房门数得清。


无论你有什么吩咐我总是尽力满足,

  对自己的痛苦却从未敢流露怨言,

回报的却是冰凉的泉水,冷漠的悬岩,

  一个人孤寂地夜卧荒僻小径。

我胸中无论对你积有多少怨恨,

  也只对林中啼鸣的禽鸟诉说,

呵,愿林木永远回答我一声“卿提亚”,

  愿山谷中永远回应你的芳名。

王 焕 生 译

这位被奥维德称为“温柔的诗人”的才子,在他的《哀歌集》中写尽了对卿提亚的深深爱恋。普罗佩提乌斯也许是西方文学史中最早的以一位女子为整部诗集的主要赞美对象的诗人之一。如同但丁的贝雅特丽齐,彼特拉克的劳拉一样,普罗佩提乌斯的卿提亚也是一个才貌双全、温柔多情的女子。诗能使人不朽,这不朽的不仅是诗人,还有诗人在诗中反复提及的人物,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再举世无双的美貌,再感天动地的爱恋都已烟消云散,只是鲜活的人物形象,缠绵的痴情倾吐,依然在字里行间闪烁不已。
在这首《空旷的树林西风轻拂》中,抒情主人公“我”只身一人,来到“渺无人迹”的树林里,倾诉“内心的苦衷”,全诗四个诗节,“我”的倾吐层层深入,情绪也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第一诗节中,诗人运用了“空旷”的树林、无情的“西风”和“孤寂的山岩”这三个意象来烘托“我”内心无尽的哀伤和痛苦,三个意象不仅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受,喻示着卿提亚的无情和我内心的悲凉;同时,也描绘了这个“渺无人迹”的环境,那是最适合我“开怀倾吐”的地方,“我的怨诉不会被泄漏出去”。选择这样的地点倾吐衷肠、埋怨抛弃自己的爱人,除了男子的自尊,我们也很容易可以感受到,“我”依然对卿提亚存有希望,独自发泄心中的委屈,好过在她面前撕破脸皮的争吵,“我”渴求转圜的余地。
要一个人跑到渺无人迹的地方发泄倾吐,心中的怨气自然不小。在第二诗节一开始,诗人便连用两个问句,“你为何这般对待我?你为何要变心?”如同每一个被弃的男子一样因为心有不甘而显得急切甚至有些愤怒。无奈爱恋太深,在责问之后又匆匆弥补,忙着替她的变心找理由:借口一,卿提亚误认为我另有新欢;借口二,因为“我生性淡漠无情,/言谈中未向你表示忠心”。其实“我”的心里很清楚,这些虚弱的借口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卿提亚的无情是如此显而易见,在短短的几句诗行中,诗人两次提到她让我忍受的“屈辱”,可见她的绝情。
最后一个诗节中,诗人又一次用到了“冰凉的泉水”、“冷漠的悬岩”、“荒僻小径”这样冰冷凄惨的意象,烘托了抒情主人公的绝望与无助。但即使是如此,“我”也只是将这些“怨恨”对“林中啼鸣的禽鸟诉说”而已,不敢让她知道,是怕永远都失去她吧。
痴情男子和绝情女的故事依然是一代代诗人最爱的主题之一,只是回头看看,两千年前的普罗佩提乌斯已经结合自然意象和自己的款款深情,将这一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了,后代诗人在下笔时必定难免会有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吧。(江 莉 莉)




约 翰 · 班 扬 和 宗 教 寓 言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接着发生的内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乱和变化,对其文学的影响也很深刻。这期间出现的伟大诗人弥尔顿虽然深深卷入了内战的政治旋涡,但他本人的文学素养和学院派风格却并不属于逐渐强大的中、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市民所代表的文化层次。内战后出现的第一位与先前迥然不同,并预示了英国文学进入一个崭新时代的作家就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一个白铁匠出身 1 ,自学成才的清教徒。
班扬出生在离伦敦百余里路的贝德福地区一个虔诚的浸礼教徒家庭,幼时在乡村小学中受过一点读书启蒙教育。1644年班扬的父亲去世令他十分悲伤,加上母亲迅速改嫁等因素,他在16岁时便报名参加了克伦威尔的议会军,去为清教的理想战斗。1647年他离开军队,以后便一边操持父亲传下来的匠人生计,一边潜心研读《圣经》。1648年底班扬成婚,妻子带过门来两本宗教书籍:《普通人入天堂之途》(Plain Man's Pathway to Heaven )和《行虔诚之道》(Practice of Piety )2 。这两本书加上《圣经》及《祈祷书》(Prayer Book),可以说构成了班扬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思想的来源。在研读过程中,班扬经历了痛苦的自省,用宗教的教义律己。这一经验在他后来写的自传性著作《上帝赐予最大罪人的无限恩惠》(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 ,1666)一书里有很生动的描述。1653年他开始在贝德福各处布道,在宣讲过程里班扬遭遇到各种阻力和迫害。为了还击,他克服了自身文化上的困难,提笔写作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后发表了不少围绕宗教主旨的作品,其中较为主要的有《揭示几点福音真理》(Some Gospel Truths Opened ,1656)和《来自地狱的叹息》(A Few Sighs from Hell ,1658)。前者有一封推荐信形式的序言,作序者形容这位没有受过多少人间学堂教育的作家是“天堂大学”造就的奇才 3 。1659年班扬因丧妻而再次婚娶,此时他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1660年当局政府以无执照传教的罪名逮捕了班扬,将他投入贝德福监狱。其实,当时他只要稍稍认错就可获释,但班扬以一个殉道者的精神要求自己,拒绝向当局做任何妥协,以至前后被监禁了12年之久。在狱中他从事手工劳动,并写书宣传自己的宗教信念,直至1672年信教自由令颁布之后才得以释放。仅仅在被囚禁的前六年,班扬就写了不下9本书,其中《上帝赐予最大罪人的无限恩惠》最为知名。他的其他作品还有《坏人先生传》(The Life and Death of Mr.Badman ,1608)、《圣战》(The Holy War ,1682)和《耶路撒冷的罪人获救记》(The Jerusalem Sinner Saved ,1688)等。1672年出狱后,班扬正式担任了贝德福教堂的牧师,并发表了《信仰耶稣而可释罪之辩护》(Defence of Justification by Faith )。这是一篇攻击后来升为主教的法洛尔神父 4 的文章,由于言词激烈,火药味十足,而引发了法洛尔十分失态的刻毒还击。1675年至1676年因持不同宗教观点班扬曾再度短暂入狱。他的不朽之作《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的第一部分是这次坐牢时写的,于1678年发表。1684年第二部分终于完稿,同先前出版的第一部分合在一起问世。
班扬的《坏人先生传》是以对话形式写成的宗教寓言,由一个聪明人先生讲述新近死去的坏人先生的生平。坏人先生年纪轻轻,就已经作恶多端。他欺骗一个富家小姐同他成婚,毁了她的一生;还装作破产来骗取贷款给他的人的钱财。他做生意少斤缺两,坑蒙拐骗;醉酒后摔断了腿,又假装忏悔欺骗他的妻子,直到把头一个妻子折磨死。坏人先生二婚的夫人同他是一丘之貉,最后他落得个贫病交加,在痛苦中死去。作为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班扬假托一位坏人先生来讽刺和抨击英国大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劣迹和罪行。故事带着明显的说教意图,但读起来仍很引人入胜,是班扬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如果说《坏人先生传》是个取自日常生活题材的寓言,那么《圣战》就是班扬以基督徒历程和英国教会历史为核心编写的一个宗教寓言故事。人们很容易注意到它同弥尔顿的《失乐园》有着明显的类似之处:《失乐园》里魔鬼与上帝争夺的是伊甸园里的人类,撒旦的进军目标是伊甸园;而在《圣战》中,这目标就更具体化为人类的灵魂了。故事是这样的:魔鬼的象征狄亚波勒斯采用各种手段和伎俩从沙岱国王手中夺得了曼叟尔城(mansoul,即人之灵魂)。这城池的建造人沙岱国王(寓指上帝)派遣了官兵,甚至他的儿子艾玛纽尔王子(寓指耶稣)去夺回那座城市。班扬极为生动又富有想象力地描绘了王子如何率部把曼叟尔城团团围住,用了各种计策和战略把它攻占下来。这中间还有邪恶卷土重来、城池失而复得等曲折,以象征邪恶的强大,不易征服。《圣战》的故事显示了作者对人类灵魂里善与恶斗争的艰巨性的认识,并利用了他自己早年在克伦威尔军队里服役时的作战经验。它首先是上帝与魔鬼争夺人类的故事,但是从中也反映出班扬对时政黑暗的不满,以及他为受迫害的百姓鸣不平的立场。虽然这两部著作比《天路历程》逊色,但是它们都是可喜的文学成果。19世纪的文学家及思想家T. B.麦考莱(Macaulay,1800—1859)曾高度评论《圣战》说,假如没有创造出《天路历程》,这部书就会成为最伟大的英国寓言文学作品。它的文学魅力可以从下面的选段中略见一斑:
Well, I told you before, how the prisoners were entertained by the noble Prince Emmanuel, and how they behaved themselves before him, and how he sent them away to their home with pipe and tabor going before them. And now you must think, that those of the town that had all this while waited to hear of their death, could not but be exercised with sadness of mind, and with thoughts that pricked like thorns... But at last as they, with many a long look, looked over the wall of Mansoul, they thought that they saw some returning to the town; and thought again, who should they be? At last they discerned that they were prisoners. But can you imagine, how their hearts were surprised with wonder! Especially when they perceived also in what equipage, and with what honour they were sent home. They went down to the camp in black, but they came back to the town in white; they went down to the camp in ropes, they came back in chains of gold; they went down to the camp with their feet in tatters, but they came back with their steps enlarged under them; they went also to the camp looking for death, but they came back from thence with assurance of life; they went down to the camp with heavy hearts, but came back again with pipe and tabor playing before them. So, so soon as they were come to Eyegate, the poor and tottering town of Mansoul adventured to give a shout; and they gave such a shout, as made the captains in the Prince's army leap at the sound thereof. ... They looked for nothing but the axe and the block; but behold! joy and gladness, comfort and consolation, and such melodious notes attending of them, that was sufficient to make a sick man well. So when they came up, they salute each other with Welcome, welcome, and blessed be he that spared you. 5
这段文章描绘了艾玛纽尔王子如何善待、感化并放归他所俘获的曼叟尔城的罪人们。其中一连串用了五个排比句来显示他们归来时与先前的强烈对比。在鼓乐声中,他们十分体面地回到了引颈盼望他们归来的亲友之中。从此他们告别了黑暗和痛苦,获得了光明和幸福。班扬在这里以炽烈的感情歌颂了上帝的宽容与仁慈,为所有世上的罪人指出了一条弃恶从善的光明大道。
《上帝赐予最大罪人的无限恩惠》是一部传记性质的散文作品。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他的精神旅途:先从卑贱的出身、顽皮的青少年时期以及参军后出生入死讲起,然后回忆他妻子带过门的两本书如何使他从浑噩中觉醒,把自己献给了上帝的事业,并皈依了贝德福教堂。该书虽然是班扬一生经历的记载,但却不是通常那种直截了当介绍某人生平和成就的记叙文,而是承袭了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的传统。其间所讲的事情并不受真实这个标准的限制,作者常根据思想性的需要进行创造和杜撰。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一个基督徒对灵魂获得拯救的热望,以及他受的诱惑和对诱惑做的抵制;有时则写他如何开始堕落,以及如何通过痛苦的精神斗争再重新回到正道上来。
17世纪目睹了传记和日志这两个文类逐步发展并变得普遍起来。图书市场上出现的传记和日志热,实际上与加尔文主义所提倡的清教徒自省和深刻检查言行是密切关联的。《上帝赐予最大罪人的无限恩惠》就是按照清教的皈依叙述文的格式写的。它分成三个部分,即皈依(conversion),感召(calling)和侍奉(ministry),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描写作者如何进行思想斗争来战胜魔鬼。在书中这个魔鬼以真实的形体出现在班扬身边,引诱他、纠缠他,甚至在他祈祷时过来揪扯他的衣服,企图阻止他。班扬无比生动地形容了处于信念与绝望之间的摇摆状态,就连对信念产生怀疑所带来的肉体痛苦的种种感觉,都一一细致地描绘出来。当他意识到“罪行越重,越能引得上帝的恩惠”,并体验了上帝的爱怜时,他对那种狂喜心情的表述可以与许多诗人的笔墨相比。
班扬的杰作《天路历程》讲的是一个宗教寓言,它的全称是《一个信徒从今生到来世的旅程:用梦境做出的展示》(The Pilgrim's Progress from this World to That Which Is to Come: Delivered under the Similitude of a Dream )。这本书一问世就立刻受到读者们的热烈欢迎,并在很短的时期内连续再版了两次,对每一版作者都做了重要的修改和添补。弥尔顿的《失乐园》是17世纪出现的伟大史诗,它终结于人类之父母亚当和夏娃被逐出天堂乐园。同属17世纪,并追随同一宗教信仰的班扬,却以《天路历程》这部散文寓言反过来描写人类如何争取得到宽恕和拯救,而最终返回到上帝身边。这与弥尔顿后来写的《复乐园》堪称异曲同工,但在普通百姓中它却取得了比《失乐园》和《复乐园》深远得多的现实影响。
寓言作为西方文学形式有着久远的历史。在英国文学史上,除了弥尔顿外,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等大师先于班扬,在使用寓言反映世俗或宗教思想内涵方面都做出过杰出贡献。然而,班扬却是第一个用宗教寓言的框架和日常通俗的英语,来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及精神追求的散文作家。他为英国产生自己的散文风格铺垫了通途,既摆脱了拉丁散文的冗长及学究气,又抛弃了法国散文的绮丽富贵和华而不实。
《天路历程》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作者在户外睡着了,做了个梦。在梦里他见到一个男人,名叫基督徒,正站在田野里。他背上背着个沉重的包袱,背对着他家门,阅读着手里捧着的一本书(《圣经》)。从书中,基督徒得知不久灭顶之灾就会降临他的家和这座名叫“毁灭”的城镇。他痛苦地大呼一声说:“我怎么办才能获得拯救呢?”此时,一个叫做福音传教士的人向他走来,递给他一卷纸,上面写着这灾难是上帝的愤怒,他们必须马上逃离,去寻求天国。基督徒跑回家,劝说家人和邻居与他同行,但是他们不但不听从他劝告,而且认定他是头脑错乱了,七嘴八舌地阻挠他。他捂住耳朵,奔向前方的光亮,在光亮的指引下,他终于登上寻找天国的艰难途程。
上路不久,基督徒遇见了两个人,一个名叫圆通,另一个名叫顽固。这两个伙伴一路吵个不休,令基督徒无法专心行路,以至失足落入了“消沉泥沼”。因为背负着沉重的罪孽包袱,基督徒不能从泥沼里爬上岸来。一个名叫帮助的人来把他拉出了泥坑。走了一段路之后,基督徒又碰上了俗智先生。他试图说服基督徒放弃这艰辛的途程而在当地住下,过所谓的快活日子。在这关头,福音传教士又出现了,他揭穿了俗智先生的谎言,基督徒继续赶路。不久,他来到一扇紧闭的大门前。一个名叫好意的先生告诉他要使劲敲门,才能入内。进门后,由一个负责翻译和讲解的人陪同,基督徒参观了许多揭示基督教神秘教义的图片,见到了关在铁笼子里面的绝望,并且目睹了最后审判日的景象。受了教育后,他满怀敬畏地拜访了耶稣遇难的十字架和坟墓。这时,一直背在他身上的罪孽包袱掉了下来,于是,他充满信心,精力充沛地继续前行。
在接下来的旅途上,基督徒遇见过懒惰、无知、臆断、虚伪等人的干扰,得到过谨慎、检点、虔诚和仁慈四位处女的忠告及馈赠的盾与剑。在“羞辱谷”,基督徒与代表骄傲的巨型妖魔阿波里翁交战,把他赶跑,但自己也负了伤。在“死亡阴影谷”,基督徒口诵弥撒经文,得以顺利越过地狱之门。在旅经了代表天主教的巨人洞穴之后,他结交了一位挚友,名叫忠诚,两个人结伴前行。但是,在魔鬼数千年前为诱惑耶稣而建立的“名利场”所坐落的市镇上,他们两个遭到围攻,被逮捕,置于囚笼里示众。最后,忠诚被判死刑,活活烧死。
基督徒逃出“名利场”,遇见了希望先生,两人一道经过了“快活谷”,摆脱了那里的诱惑,又被“怀疑城堡”里代表绝望的巨人抓获并囚禁。基督徒用身边带的一把叫做允诺的钥匙打开了牢门,同希望双双逃离险境。接着,他们碰见了四位牧羊人,分别名叫知识、经验、警觉和诚意。这四个牧羊人指点他们去天国大门的路,但是警告他们说这路程要经过恐怖的地狱。然后,基督徒和希望穿过“自负谷”,来到了生命的终点“安息乡”,此时已经能够远远眺望到天国的大门了。不过,在到达那扇门之前,他们必须涉水渡过“死亡之河”。面对深而湍急的黑色波浪,基督徒胆怯起来,希望先生鼓励他跳进河向对岸游,一路对他喊着要有信念,要充满希望。两人终于九死一生地游到对岸,跑上一座高山,看见浑身放光的天使已经站在天国门前迎候他们了。
在《天路历程》受到了热烈欢迎之后,班扬又写出了续篇,描写基督徒的妻子,一个女基督徒如何带领孩子去追赶丈夫,完成了女人的天路历程。但是该续集远不如第一部分精彩,并难免出现不少重复的情节和手法。
班扬生活在时政动荡的年月。当时已经可以看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给小资产者、农民、手工艺人带来什么好处,而这些基层百姓以“不从国教”为形式所进行的宗教反抗又遭到了疯狂的镇压。尖锐的、你死我活的宗教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危机逼迫班扬进行口头和书面的战斗,宣传他坚信的清教教义,为英国人民伸张正义,并寻求解脱。在这个过程中,他熟读《圣经》,并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因此在传教布道时,可以随心引用其中任何章节,倒背如流。通过这样反复地讲解《圣经》,吸收其语汇,消化其精神,班扬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和能力。然而,如果认为仅仅是《圣经》一本书造就了班扬,那这种看法就比较片面了。《天路历程》经久不衰,固然是因为它成功地用寓言再现了《圣经》的精神实质,因此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民众里很有市场;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它的非宗教因素,即书中所反映的人生真理,所描写的人人都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从善斗恶的精神旅程。除此,它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采用了通俗而形象的语言。这一切使得《天路历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读物。特别是其中的“名利场”一节,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篇。
根据《圣经》的故事记载,“名利场”是数千年前堕落天使的领袖之一比埃尔兹巴伯(Beelzebub,希伯来语,意为“蝇王”)为引诱耶稣犯罪而特意设立的一个集市。它处于通往天国的要道上,自然每一个要去天国的人在此都必须经受与耶稣受到过的相同的考验。对这个“名利场”,班扬是这样描写的:
……这个集市上出售的各种商品有:房屋、土地、职业、场所、名誉、晋爵、头衔、国土、王国、欲念、享乐,以及各种令人欢娱的东西;还有妓女、老鸨、妻子、丈夫、孩子、主人、仆人、生命、血液、肉身、灵魂、银子、金子、珍珠、宝石,应有尽有。
除此之外,在这个集市上,一年四季看得见杂耍、诈骗、游戏、戏曲、小丑、模仿艺人、流氓、恶棍,诸如此类。
在这里还能见到,而且不用花钱,偷盗、谋杀、通奸、做伪证,以及种种血红色勾当。
这个集市同其他知名集市一样,里面的货摊排成了街道式的一行行,每条街都有自己的名称,来说明所售货物。因此,你可以根据每条街的名称(也就是国度和王国的名字)最迅速地找到你要购置的货物:这儿有不列颠街、法兰西街、意大利街、德意志街,它们出售各种名利品。但是,就如同其它市集那样,这儿也有为主的商品,那就是罗马兜售的货物,她的货是这个市场最努力倾销的,只有我们英国和少数其他国家对此商品不予理睬。6
实际上,在这段对“名利场”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班扬鞭挞了当时社会里不择手段地沽名钓誉和追求金钱的现实。“名利场”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缩影,在那里几乎没有不能买卖或为了名利而不能背叛的东西。在叙述者冷面陈述的背后,读者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不顾道德、丧尽人伦的社会风气的愤怒和强烈抗议。当然,作为一篇宗教寓言,班扬必须侧重他的宗教主张。因此,我们就读到他对罗马天主教会的重炮轰击,把天主教说成是“名利场”倾销的头号货色,也是最有毒害的商品。
基督徒和忠诚一到达这个集市,就因他们的衣着不同及语言有异而引起集市上生意人的骚动。接着,两人像基督耶稣一样坚决拒绝了购买那里出售的任何物品。集市上没有人能懂得他们所做的解释,他们只好用手指堵住耳朵,用抬头仰望天空来表示:他们感兴趣及要做的事情只与上天有关。他们这样做进一步惹恼了“名利场”的商人和那些小市镇上的住户,招来了各种侮辱。请看这段描写:
看见了他们的举止后,一个人嘲笑地问道:你们要买何物?但是,他们严肃地望着此人说:“我们买真理。”听见这个回答,市场上的人们又多了一条蔑视这两个行路人的理由;有的嘲讽,有的挑衅,有的责备,还有的人挑唆旁人对他们加诸拳脚。最后,局面失去控制,乱作一团,以至扰乱了整个市场的秩序。7
在揪打和辱骂之后,基督徒和忠诚被戴上手铐脚镣,送去审问。班扬对陪审团有十分精彩的讽刺。审问忠诚的时候,一个名叫盲人的陪审员发言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这是个信奉邪说的人。”另一个谎言先生则声称两个朝圣者是恶棍。残忍先生认为吊死都便宜了他们,而憎恨光明先生主张刻不容缓地把他们打发到另一个世界去。这样,忠诚被判决用火刑处死。在烈火包围忠诚时,基督徒看见一辆马车从天而降,把忠诚的灵魂接上了天国。
“名利场”只是《天路历程》中许多广为人知的片断之一。它成功地把《圣经》的内容和语言同普通百姓所关心的事物融为一体,是一部想象力极为丰富、用文字勾勒了一幅幅彩绘画面的杰作。《天路历程》的魅力来自书中体现的作者的深邃的人生经验,以及他那博大的想象,超人的勇气和高尚的人格。据说,从它出版之时到18世纪,英国普通百姓家中必备的两册书里第一册是《圣经》,而第二册就是《天路历程》,它因此可以说是英国百姓家喻户晓的著作。到了19世纪,威廉·M.萨克雷(Thackeray,1811—1863)借用了这本书中的“名利场”来命名他的小说,这样又进一步扩大了《天路历程》的影响。
《天路历程》是一部集各种文化大成的作品。众所周知,班扬的主要创作源泉和营养来自《圣经》。在献身给宗教事业的教徒中,班扬对《圣经》的把握也算是超乎寻常的彻底和精辟了。因此,在主要故事线索和内容上《天路历程》可以说是一部通俗化的经文。但是,在艺术手法和形式方面,它又带有时代特色。当时民间流行许多世俗的浪漫故事。而乡村里布道讲经一直沿用了从中世纪起始的寓言传统。班扬书中的丰富想象和传奇格式体现的就是这两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作为一本宗教读物,《天路历程》深深地打上了班扬生活的清教时代的烙印,书中体现了清教的教义和作者长期接受的严格的清教训练。
然而,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还鉴于它在英国散文和小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诗歌和戏剧都开花结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散文作为文学表达形式却仍处于摸索阶段,而现代意义上的英国小说也还要酝酿约莫半个世纪才得以真正诞生。正是在奠定英国散文风格及促进小说发展这两个方面班扬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作品里反映出的现实主义特色。的确,他沿用了中世纪流传下来的、通过梦境寓意来达意的传统,但是他却在梦境中描绘了生动的现实生活图画。班扬写的角色都是寓言里那种代表品质、信仰及性格的类型人物,如俗智先生、忠诚和希望等,他们绝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然而这些角色,特别是基督徒和他的家人朋友,都带着如此浓厚的时代及国别色彩,以致通过他们的思想言行,读者几乎了解了全部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态,以及困扰着普通百姓的道德和精神难题。
其次,作者通过让基督徒掉进泥沼或迎战妖魔,来形象地外化他的怀疑和痛苦,揭示了他心中的斗争历程。这种变抽象为具体的表述方式虽然难免把心理斗争简单化、平面化,但它却是早期小说触及内心活动的一个尝试。读者不但深深为基督徒的惊险遭遇所吸引,而且能够与他认同,从中得到教益。更可贵的是,在外化心理矛盾的同时,班扬已经试图做出某些内心层面的剖析。在书中基督徒同他路遇的每个人交谈看法,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时而作为旁观者,时而作为听众。通过他与别人交换人生酸甜苦辣的故事,班扬把读者邀入了反反复复的讨论和分析,并与基督徒和其他书中人物一道,来探寻和认识那些能够拯救人类灵魂的品质。有时,班扬对基督徒精神方面的斗争描述已临界某种真实的心理困惑现象。比如,当基督徒途经“死亡阴影谷”时,他几乎被妖魔制服。在燃烧的火炕边上有那么一会儿,他被代表矛盾心理的魔鬼折磨得分不清楚哪句话是自己的,或者哪个声音是自己发出的,因为那个魔鬼悄悄溜到他身边,用耳语向他提示了各式各样的亵渎的想法。这是《天路历程》里魔鬼用提示来微妙地引导人类生出非分之想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也是用外化形象表现内心层面的成功之笔。
《天路历程》虽然是个宗教寓言,却充满了人文主义情调。它表面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获得天堂,而实质的中心还是这个世界的各种苦难及人生面临的众多考验。班扬通过基督徒的话语表现了他对人的极大爱心和同情。比如,在超乎寻常的灾祸压力之下,一个名叫缺少信念的先生丧失了信念。基督徒看到他的事例后不是责备,而是十分同情地说:“悲伤啊!是的,真令人伤心。如果我们也遭到他所遭遇的一切,被抢动,又身负重伤,流落他乡,我们每个人不是都可能成为他那样吗?”基督徒本人的确也同缺少信念先生一样,不断地出现信念危机。他是个轻信的人,在寻求天国的路途中不断产生怀疑和恐惧,但是又十分明白这种对信仰的动摇会影响自己灵魂得到拯救,所以他终日处在矛盾和痛苦之中。即使在马上要到达终点,大功告成之时,他和希望面对“死亡之河”又再次动摇却步,转而寻找到一条似乎安全便利的捷径,结果却目睹了前方一位旅行者堕入万丈深渊,发出惨叫,粉身碎骨。他们受到了教育,忏悔了,重新返回河边。河水浪高湍急,四面一片漆黑。他们在河里挣扎,不止十次几乎溺死。就这样,班扬在故事结束前总括式地展示出人生的,特别是一个基督徒所承受的深重磨难。他用象征的手法把全书的主题推向了高潮。
班扬对待生活严肃、乐观又积极。在长期的牢狱生活中,他从不沮丧,还学习制作鞋带来赡养家小,并且一直向同监囚犯传道。《天路历程》虽然是部劝人行善和皈依上帝的宗教著作,但书中宣传的正是由班扬所代表的上升资产阶级的精神、思想情感和追求。基督徒身上体现的就是班扬那充满信心、从不妥协、勇往直前的人格。对这部英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麦考莱的评论最为中肯。他的大意是:班扬的《天路历程》是同类书中唯一真正具备人情世故的一部作品,其他的寓言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及满足人们的奇想而已。班扬与众不同,他的寓言令成千上万的读者潸然泪下,他几乎是仅有的一位能使抽象概念具备强烈现实感染力的作家。




推荐阅读:

艾略特诗16首

豪斯曼《西罗普郡少年》

W.S.默温诗6首

W.S.默温诗2首

策兰《数数杏仁》

策兰《白昼》

卡·伊娃科维丘夫娜诗6首

日本俳句选:秋卷

罗伯特·彭斯诗11首

泰戈尔《病榻集》

古今和歌集:秋歌

阿赫玛托娃诗21首

洛尔迦诗20首

辛波丝卡诗23首

荷尔德林诗19首

W.S.默温诗6首

W.S.默温《日出时寻蘑菇》

威廉姆·威廉姆斯《俄罗斯舞》

珍妮特·查曼诗3首

卡·普·泰特迈耶尔诗6首

莱·斯塔夫诗10首

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诗20首

D·H·劳伦斯诗23首

古今和歌集:夏歌

勒内·夏尔诗21首

丁尼生诗15首

日本俳句选:夏卷

W.S.默温诗6首

W.S.默温诗8首

W.S.默温《绿岛》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5首

托马斯·哈代诗15首

惠特曼诗17首

朗费罗诗16首

罗伯特·彭斯诗20首

泰戈尔《采果集》

卡明斯诗9首

古今和歌集:春歌

叶芝诗11首

日本俳句选:春卷

威廉·勃莱克诗30首

梵乐希《水仙辞》



淮南万木落 蒹葭鸿鴈秋 回瞻大江水 极眺黄河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