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廉姆·威廉姆斯《俄罗斯舞》

美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1883年9月17日,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威廉姆·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出生在新泽西州的卢瑟福。他在霍勒斯曼高中读书时就开始写诗,那时他决定既当作家又当医生。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那里他认识了埃兹拉·庞德并成为朋友。
庞德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于1913年安排在伦敦出版了威廉姆斯的第二部作品集《脾气》。回到卢瑟福,在那里他坚持他的医疗实践贯穿他的一生,威廉姆斯开始在小杂志出版,并开始了作为一个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多产的职业生涯。
继庞德之后,他是意象派运动的主要诗人之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越来越不同意庞德作品中提出的价值观,尤其是艾略特,他觉得艾略特过于依附于欧洲文化和传统。威廉姆斯继续尝试韵律和线条的新技术,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美国诗歌,其主题集中在日常生活环境和普通人的生活上。
他作为诗人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缓慢传播,被艾略特的《荒原》的巨大流行所掩盖;然而,他的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年轻诗人,包括艾伦·金斯伯格和《节拍》,他语言的通达性和作为导师的开放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地狱中的可拉》(1920年)、《春天与所有》(1923年)、《布吕盖尔和其他诗歌的图画》(1962年)获得普利策奖、《五卷史诗帕特森》(1963年、1992年)和《想象》(1970年)。
在1948年心脏病发作和一系列中风之后,威廉姆斯的健康状况开始下降,但他一直在写作,直到1963年3月4日在新泽西去世。



Danse Russe 


If when my wife is sleeping

and the baby and Kathleen

are sleeping

and the sun is a flame-white disc

in silken mists

above shining trees,-

if I in my north room

dance naked, grotesquely

before my mirror

waving my shirt round my head

and singing softly to myself:

"I am lonely, lonely,

I was born to be lonely,

I am best so!"

If I admire my arms, my face,

my shoulders, flanks, buttocks

against the yellow drawn shades,- 

Who shall say I am not

the happy genius of my household?




俄罗斯舞


如果我当我的妻子正在睡觉

我的婴儿和凯瑟琳

正在睡觉

而太阳是个火焰白炽的圆盘

在柔弱如丝的薄雾里

在闪闪发光的树林之上—

如果我在我的北屋里

赤裸跳舞怪模怪样地

在我的镜子之前

绕着我的头挥动我的衬衣

并轻轻的唱给自己:

“我孤独,孤独。

我生就孤独,

我最好如此!”

如果我赞赏我的手臂,我的脸,

我的肩膀,侧身,臀部

衬托黄色拉长的遮光帘,— 

谁会说我不是

我家的快乐天才? 

金 舟 译



诗 词 的 章 法

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也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前呼后应,是一种章法;行云流水,是一种章法;环环相扣,是一种章法;笔断意连,还是一种章法。而且一个作品中间,并不一定就是一种章法,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粗略地说,章法就是珠子和绳子如何贯穿的问题。珠子有大小,线有显隐,关键是提起绳子来,珠子是不是会散落一地。诗词没有章法,就像一张没有层次感的照片或者画,看上去干瘪苍白。而有了章法,则品味丰富,余韵悠长,起伏跌宕,精彩纷呈。
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诗和词的章法。
第一节 诗的起承转合
文章的结构和布局称之为章法。诗词自然也有结构和布局,诗词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就是“起承转合”。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对“起承转合”是相当讲究的。所谓“起”即开始、开头;“承”,即承接上句继续表述;“转”,即转折、递转,指表述内容的引申或变化;“合”,即整合,要上承总合全篇。章法是有规律的,但也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定模式。
在整篇诗词的结构和布局中,开头和结尾尤为重要。
1.古人称诗词的开头为“凤头”,如何开头可以概括为八种常见的形式:
一是写景,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是叙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是抒情,如李白的《对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四是议论,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五是史实,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六是追忆,如元稹的《遣悲怀》:“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七是发问,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八是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再说结尾,古人把好的诗词结尾叫“豹尾”。尾联上下句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七种形式:
一是问答式,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是对仗式,如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是递进式,如李商隐的《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四是承述式,如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是连续式,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六是对比式,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是设问式,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词的篇幅短小,一般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才能显得鲜明精练,从容激昂,而且先声夺人才能引人入胜;结尾则要合篇如钟,稳似泰山,发人深省,豪迈有力,画龙点睛,意义深远。开头重要,结尾更重要。开头和结尾是谋篇布局的重要一环,往往是作者的文采和情感的体现。
如,孟浩然《春晓》只有五言四句,其层次便是:
春眠不觉晓— —“不觉”而“觉”,“春晓”已临。这是“起”,扣《春晓》诗题。
处处闻啼鸟— —承上句“觉”字,引申出“闻”来:好一幕群鸟争鸣的春晓之景!这是“承”。
夜来风雨声— —偏偏由“春晓”转向“春夜”;这所闻之“声”也是因“眠”之“不觉”、由“闻”而得来的。这便是“转”。转进一层,宕开一笔,写出新意。
花落知多少— —这是“合”,扣合“春晓”诗题,照应第一句句意,使全诗扣合得不露痕迹,浑然一体:微雨过后,群鸟争鸣,春眠醒来,点数落花,别有一番生活情趣。
第二节 词的分阕
词的章法大多取于诗,为配合音乐之需,又有自己的特点。开头、过片、结尾怎么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说:“词之章法不外相摩相荡,如奇正、空实、工易、宽紧之类是也。”首先,我们来分析词的上下阕。
一、上下阕
词大多是双调,分两段,即上下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篇章。作词,要意在笔先,统筹全局,有层次,有脉络,一气流贯。上下阕相依相成,相激相荡。上阕不要将意思说尽,给下阕留有发展、申述的余地;下阕要对上阕加以扩展、延伸,开拓意境,深化主题。上下阕的情绪、气氛、节奏可以有起伏张弛的变化,但是应属一个基调,上下阕要和谐、统一。
1.上景下情
即上阕写景或以写景为主,下阕抒情或主要是抒情。这合乎人们触景生情、因景抒情的思维规律和艺术手法,因而在词中最为常见。
例如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受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上阕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下阕再从词人主观情感上对春光美好做进一步的烘托。“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二句,是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
2.上昔下今或者上今下昔
即上阕写现在或当前的,下阕写以前的或古代的,反之亦然。
例如辛弃疾《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昔,春风不染白鬓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上阕追忆青年时代抗金南归的战斗情景,下阕抒发被闲置至今而报国无门的苦闷。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阕气势恢宏,下阕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又如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词之上阕写“春恨”,写现在独居楼台的孤寂,引起对旧日情人的回忆,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阕写相思,追忆与情人“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了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这是上今下昔。
3.上起下续
即上下阕都是写事或景或情,或事、景、情彼此交融。上阕是开端、是基础、是前一阶段的事物,下阕则是承接、是发展、是后一阶段的事物。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以时间先后为线索,上阕写夜行首先的见闻,明月、清风、惊雀、鸣蝉、蛙声等景象;下阕写继续前行的所见,疏星、微雨、社林,就要到达可以歇脚的熟悉的茅店,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农村风景画。
4.上问下答
即上阕提出疑问,下阕进行回答。
例如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此词以嗫嚅独语的方式,表达一种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自问自答,一往情深,在问答中,波澜回环地画出春的脚步和形神。上阕问春归何处,下阕回答人不知道,全词表现惜春和恋春的情绪。
5.上幻下真
即上阕是虚幻的,或写梦中,或写未来,或写神怪等虚的事情;下阕则写真实的、现实的事情。
例如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举杯?车千乘,载燕南代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这首长调是作者追怀亡友孚若之作。上阕写梦中游宴北方,聚集豪杰,好像已收复中原,安定天下,把渴望收复中原的深挚爱国情感通过梦境曲折地反映了出来。
下阕写晨鸡唤回,梦醒后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词的上下阕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充分暴露了南宋朝廷埋没人才的现状。
二、起结
沈义父《乐府指迷》中说到词的起结:“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咏物尤不可泛。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尾最好。”他将词的起结章法概括得很是精到。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
1.开头
我们常说写文章要讲究“虎头”、“豹尾”,词的起也同样要先声夺人。陆辅之《词旨》曰:“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藉出场。”可见,词人大都重视起句的安排,力求“出场”精彩,引人入胜。
小令篇幅短小,容量有限,往往离首即尾,开头来不得一点闲笔,常直写其人,或直叙其事,或直抒其情,或直写其景。而长调的“起”,或横空出世,或从容闲雅。
其“起”法分为以下几种:
(1)以景起
此种平起的方式最多见。正如清代沈雄《古今词话》所说:“起句言景者多,言情者少,叙事者更少。大约质实则苦生涩,清空则流宽易。”
例如晏殊《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上阕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2)以情起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词情笼罩全篇。整首词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景语不多,却恰到好处地将情融入其中。精心结撰,情真意切,词以情开篇同样可以做到沉挚感人又绝不生涩。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开篇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响遏行云,振聋发聩。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是英雄本色。仰天长啸,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3)以事起
先叙事,再就事生发,这种方式远远少于景起句。
如苏轼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词上阕全属叙事,但在描述词人夜饮归来的同时,通过“醒复醉”、“仿佛”、“敲门”、“倚杖听江声”等生动的细节描写,点染出词人潇洒旷放的风神态度。起句尤为洒落,与篇末“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高怀逸兴前后呼应。虽以叙事起,却能予人摇曳生姿的美感,绝无平淡寡味之弊。
(4)以问起
先劈头盖脸地提出一个问题,读者不由一惊,再作出回答。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以问话开始,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随后又自问自答,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起”除了以上几种较为常见的形式外,还有议论、设问、反诘、追忆、交代、比兴,不一而足。
开头的语句形式,根据词调的不同情况和表达需要,可以单起或对起。单起以突兀笼罩为贵,如《满江红》的“怒发冲冠”。对起以从容整练为高,如《高阳台》的“接叶巢莺,平波卷絮”。
2.结尾
历来词人既注意起句,更重视结句,甚至认为“一篇全在尾句”。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盖不欲转入别调也。”结尾讲究的是意留言外,句绝而意不绝,余味无穷。常见结尾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首尾呼应
刘熙载《词概》中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难止,而意无尽。”也就是说,“结”要做到首尾呼应,在情思意脉方面与起句相照应,使词作的章法结构回环往复,意境圆融浑成。
例如司马光《阮郎归》: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此词起句点出渔舟无意荡入春山仙境,“日月闲”配合“仙家”,流露出岁月悠长的闲静恬适。结尾则以落花寂寂、流水潺潺的景色,衬托重来时仙家难寻、前事无踪的惘然寂寞,一“易”一“难”,首尾对比,构思巧妙,意境极具浩眇淡远之致。
(2)宕开一笔
即词在收束时并不完全顺承前意,而是以引申或拓开的笔法使词意悠远不尽。
例如李清照《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词上阕由风雨寒食、重门深锁的凄清之境渐引出词人心事的孤寂与相思难遣。过片承前意,点出独自徘徊小楼的慵倦落寞。结句以“日高烟敛”的初晴景象将此前的阴郁凄苦扫去,“更看”二字微妙蕴藉,以犹疑语气透出些许淡淡的欣悦与期待,使词情显得曲折摇曳。
(3)画龙点睛
所谓“画龙点睛”,亦即沈祥龙《论词随笔》中所谓“醒明本旨”,指一首词在前面蓄足了势,结句方点明题旨,使全章如蛟龙张目,破壁飞起。
例如周邦彦《夜游宫》: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此词为伤离怀旧之作。词的结构采用新巧的“悬念法”,先层层加重读者的疑惑,最后一语道破意蕴,读来跌宕顿挫,波澜起伏,委婉凄绝。结拍三句点醒题旨,使此前种种风物与形象皆有着落,而经过层层烘染才点明的相思之旨也因此更感动人心。
(4)翻进一层
唐宋词的结句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即“翻进一层”。在前面层层铺写的基础上,于结尾将题旨深化,升华意境。
例如晏几道《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侍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此词抒写闺中女子的相思幽怨。最后两句叹息纵使梦中相见,毕竟只是虚幻,难以消解相思之苦,更何况连这梦都不曾有过。“纵有”、“那堪”连用,语意翻进一层,令人倍加深透地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无限哀怨感伤,从而深化了词旨。
唐宋词的结句艺术表现方式多姿多彩,显示出词人杰出的才华。词结尾的具体形式有写景、叙事或描状、抒情、比喻、议论、发问、反诘、感叹、对比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过片
词调多为上下两片,双调词下阕开头叫作过片。因为下阕开头首句字数平仄多与上阕首句不同,所以过片又称换头和过变。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一般在过片处换意,但又不断了上阕的词意。故有张炎《词源》中说:“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过片要求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能转出新意。周济《介存斋论词》说过片:“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这段话对过片作了精彩的描述。过片常见如下情况:
(1)承上启下,笔断意不断。
例如辛弃疾《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昔。春风不染白鬓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阕词人怀想青年时代率部抗金、南归渡江的战斗场景,下阕慨叹闲居至老、壮志不酬,过片是“追往事,叹今吾”,一属上,一属下。
(2)立即转换新意,另起一端。
例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首小令,过片在上阕的最后一句。上阕写幽绝的夜境,下阕单咏孤鸿。好像上下阕截然分开了,但“缥缈孤鸿影”将上下两片连接起来了。上阕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下阕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全词语语双关,词人托物寄寓了自己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3)上下相对比,换头是过桥。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或一问一答,而以过片为桥,上阕首紧承上阕尾,使上下阕贯通一气。
例如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上阕开端是“去年元夜时”,过片则是“今年元夜时”,前欢愉,后愁苦。上下阕结构相同,换头只是换了一个字,就将昔与今、闹与静、欢与悲、笑与泪处处比照着,充分展示了物是人非之感、旧情不再之痛。
总之,过片必须使意脉贯通,使上下阕两相连属,如藕断丝连。绝句成功,贵在善转;词的优胜,与过片吞吐之妙有很大关系。




推荐阅读:

圣-阿芒诗2首赏析

史蒂文斯诗11首

狄金森诗3首

华兹华斯诗2首

叶芝情诗2首

阿米尔·欧尔诗4首

阿尔阿札威诗5首

丹雅·蜜凯尔诗4首

史蒂文斯诗10首

巴列霍《人类的诗篇》21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6首

马克·斯特兰德诗4首

狄金森《我为美而死》

托马斯·胡德诗2首

秋曼·哈笛诗4首

葛瑞夫诗7首

奥登诗10首

和泉式部短歌22首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5首

维庸诗4首赏析

维奥诗2首赏析

马莱伯诗2首

巴列霍诗4首

龙沙《致埃莱娜的十四行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17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5首

帕斯捷尔纳克诗13首

史蒂文斯《弹蓝色吉他的人》

阿吉·米斯赫尔诗17首

詹姆士·梅瑞尔诗7首

加尼埃《犹太姑娘》

龙萨诗6首赏析

辛波丝卡诗39首

瓦烈赫诗23首

雪莱《致云雀》

詹姆士·梅瑞尔诗14首

史蒂文斯《望过田野,观察鸟群飞翔》

罗伯特·布莱诗5首

丁尼生诗2首

尤金·菲尔德诗3首

聂鲁达诗30首

博尔赫斯诗8首

露易斯·格吕克诗2首

约翰·瑞博坦兹诗2首

莫里哀《情诗》

布瓦洛《致莫里哀》

拉贝诗3首赏析

塔契娅娜·莫塞耶娃诗选

特朗斯特罗默诗107首

策兰罗马尼亚语诗16首

吉增刚造诗5首

埃斯普马克诗4首

麦克里希诗3首

华莱士·斯蒂文斯《素初若圆》

保罗·德尔坎《向巴西的朋友们问好》

勒热夫斯基诗2首赏析

史耐德诗2首

泰德·休斯诗21首

施家彰诗7首

瓦科特诗7首

波格丹诺维奇诗2首赏析

拉季舍夫诗2首赏析

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诗2首赏析


数枝长忆傍岩扃 杖履轻 醉中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