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今和歌集:秋歌

〔169〕

立秋

藤原敏行

风物是夏季

却闻飒飒秋风起

骤然有秋意

[原文]

秋来ぬと目にはさやかに見えねども風の音にぞおどろかれぬる



〔170〕

立秋日与殿上人同游贺茂河原时,歌人随行作歌以奉

纪贯之

凉风起河岸

吹皱河水波潺湲

秋色遍人间

[原文]

川風の涼しくもあるか打ちよする波とともにや秋は立つらむ



〔171〕

无题

佚名

良人迎风立

衣袂飘飘见衣里

秋风也解意

[原文]

わがせこが衣のすそを吹き返しうらめづらしき秋のはつ風



〔172〕

昨日方插秧

转眼之间稻已黄

风吹稻叶响

[原文]

昨日こそ早苗取りしかいつのまに稲葉そよぎて秋風の吹く



〔173〕

自从秋风起

独立天河待七夕

夜夜心戚戚

[原文]

秋風の吹きにし日より久方の天の河原にたたぬ日はなし



〔174〕

天河摆渡手

待得牛郎渡河后

藏楫阻归舟

[原文]

久方の天の河原のわたしもり君渡りなば楫かくしてよ



〔175〕

织女独爱秋萧瑟

红叶摇落入天河

作桥渡远客

[原文]

漢河紅葉を橋にわたせばやたなばたつめの秋をしも待つ



〔176〕

今夜喜相逢

雾掩苍穹天莫明

相思难尽兴

[原文]

恋ひ恋ひて逢ふ夜は今夜天の河霧立ちわたりあけずもあらなむ



〔177〕

七夕夜宽平帝命诸人作歌时代人所作

纪友则

白波逐浅滩

天河漫漫行渡难

忽觉夜已阑

[原文]

天の河浅瀬しらなみたどりつつ渡りはてねば明けぞしにける



〔178〕

同为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藤原兴风

怨织女情浅

一年只许一相见

真不如不见

[原文]

契りけむ心ぞつらきたなばたの年にひとたび逢ふは逢ふかは


〔179〕

七夕夜歌

凡河内躬恒

年年虽见得

细数共寝缱绻夜

寥寥能几何

[原文]

年ごとに逢ふとはすれど織女の寝る夜のかずぞすくなかりける



〔180〕

遥向织女奉彩丝

情丝长过手中丝

绵绵无尽思

[原文]

織女にかしつる糸のうちはへて年の緒長く恋ひやわたらむ



〔181〕

无题

素性法师

君若今夜来

我亦不想见

免做织女空相盼

[原文]

今夜こむ人には逢はじ織女のひさしきほどに待ちもこそすれ



〔182〕

七夕破晓时歌

源宗于

欢期此时休

将渡天河不胜愁

泪湿青衫袖

[原文]

今はとて別かるるときは天の河わたらぬさきに袖ぞひちぬる



〔183〕

八日咏歌

壬生忠岑

打从今日起

再会须待隔年期

相思苦难抑

[原文]

今日よりは今こむ年の昨日をぞいつしかとのみ待ちわたるべき



〔184〕

无题

佚名

缺月挂秋树

树叶密密月影疏

更添秋思苦

[原文]

木の間よりもりくる月の影見れば心づくしの秋は来にけり



〔185〕

萧萧天下秋

愁人孤身叹清愁

此恨何时休

[原文]

おほかたの秋くるからにわが身こそ悲しきものと思ひ知りぬれ



〔186〕

秋非我独有

独我不胜愁

听秋虫唧唧啾啾

[原文]

わがためにくる秋にしもあらなくに虫の音聞けばまづぞ悲しき



〔187〕

万物尽萧索

红叶亦失色

秋来谁能免零落

[原文]

物ごとに秋ぞ悲しきもみぢつつ移ろひゆくを限りと思へば



〔188〕

独寝秋夜长

疑有草露沾衣裳

却是残泪浥空床

[原文]

独り寝る床は草葉にあらねども秋くるよひはつゆけかりけり


〔189〕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佚名

时时可感物

偏是夜长身影孤

悲秋情最苦

[原文]

いつはとは時はわかねど秋の夜ぞ物思ふことの限りなりける



〔190〕

众人齐聚内宫雷鸣壶,以“惜秋夜”为题作歌

凡河内躬恒

本应惜佳夜

若是贪睡无好歌

未免惹人责

[原文]

かくばかりをしと思ふ夜をいたづらに寝であかすらむ人さへぞ憂き



〔191〕

无题

佚名

明月挂昊天

历历可数一行雁

穿飞白云间

[原文]

白雲に羽うちかはし飛ぶ雁のかずさへ見ゆる秋の夜の月



〔192〕

夜深更漏残

空中寥寥几声雁

仰看唯见月中天

[原文]

さ夜中と夜はふけぬらし雁が音のきこゆる空に月わたる見ゆ



〔193〕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大江千里

望月悲素秋

秋非独我有

何故独我无限愁

[原文]

月見ればちぢに物こそ悲しけれわが身ひとつの秋にはあらねど



〔194〕

壬生忠岑

月中也秋天

桂树叶儿红灿灿

朗然照人间

[原文]

久方の月の桂も秋はなほもみぢすればや照りまさるらむ



〔195〕

咏月

在原元方

秋夜月明后

暗部山中白如昼

翻山何须愁

[原文]

秋の夜の月の光し明ければくらぶの山も越えぬべらなり



〔196〕

夜出别家闻促织

藤原忠房

促织莫悲吟

秋夜漫漫结秋心

焉比我愁深

[原文]

きりぎりすいたくな鳴きそ秋の夜の長き思ひは我ぞまされる



〔197〕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藤原敏行

不知天将明

秋虫含悲不住鸣

似我正伤情

[原文]

秋の夜のあくるも知らず鳴く虫はわがごとものや悲しかるらむ



〔198〕

无题

佚名

秋来萩叶黄

难眠愈觉秋夜长

促织声声断人肠

[原文]

秋萩も色づきぬればきりぎりすわが寝ぬごとや夜はかなしき



〔199〕

秋夜白露冷

一丛草茎一虫鸣

凄凄满悲情

[原文]

秋の夜は露こそことに寒からし草むらごとに虫のわぶれば



〔200〕

思君来故里

只见得忍草萋萋

松虫怀人自悲啼

[原文]

君しのぶ草にやつるる故里は松虫の音ぞ悲しかりける



〔201〕

秋野松虫吟

天昏路不清

索性露宿听虫鸣

[原文]

秋の野に道も迷ひぬ松虫の声する方に宿やからまし



〔202〕

松虫鸣秋野

似待人来声切切

可是等我么

[原文]

秋の野に人まつ虫の声すなり我かとゆきていざとぶらはむ



〔203〕

红叶落满地

松虫鸣唧唧

殷殷待人来家里

[原文]

もみぢ葉の散りてつもれるわがやどにたれをまつ虫ここら鳴くらむ



〔204〕

秋蝉一声日色昏

疑是夜已临

原来夕照入山荫

[原文]

ひぐらしの鳴きつるなへに日は暮れぬと思へば山の蔭にぞありける



〔205〕

山中日渐昏

秋蝉阵阵夜沉沉

唯有山风无来人

[原文]

ひぐらしの鳴く山里の夕暮れは風よりほかにとふ人もなし



〔206〕

初雁

在原元方

思君未见君

晨起乍闻初雁鸣

亦可慰我心

[原文]

待つ人にあらぬものから初雁のけさ鳴く声のめづらしきかな



〔207〕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纪友则

初雁借秋风

传来声声鸣

送来书信又一封?

[原文]

秋風にはつかりがねぞ聞ゆなる誰が玉梓をかけて来つらむ



〔208〕

无题

佚名

门前稻负鸟

唤来今朝风萧萧

风起秋雁到

[原文]

わが門に稲負鳥の鳴くなへにけさ吹く風に雁は来にけり



〔209〕

今秋雁鸣太匆匆

叶上白露生

绿中泛浅红

[原文]

いとはやも鳴きぬる雁か白露の色どる木々ももみぢあへなくに



〔210〕

春日雁隐烟霞中

如今归来秋雾浓

犹如旧时鸣

[原文]

春霞かすみていにしかりがねは今ぞ鳴くなる秋霧のうへに



〔211〕

秋雁声声啼

似诉夜寒欲借衣

萩枯叶已稀

[原文]

夜を寒み衣かりがね鳴くなへに萩の下葉もうつろひにけり



〔212〕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藤原菅根

瑟瑟起秋风

听似轧轧船桨声

却是雁悲鸣

[原文]

秋風に声をほにあげてくる舟は天の門わたる雁にぞありける



〔213〕

听雁

凡河内躬恒

秋雁知苦悲

夜夜哀鸣夜夜飞

听雁难入睡

[原文]

憂きことを思ひつらねてかりがねの鳴きこそ渡れ秋の夜な夜な



〔214〕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壬生忠岑

山中秋来倍侘寂

清梦还被鹿惊起

倚枕听鹿啼

[原文]

山里は秋こそことにわびしけれ鹿の鳴く音に目をさましつつ



〔215〕

无题

佚名

深秋入山中

脚踩红叶听鹿鸣

忽起悲秋情

[原文]

奥山に紅棄ふみわけ鳴く鹿の声きく時ぞ秋は悲しき



〔216〕

无题

佚名

萩花瑟瑟秋

山下鸣鹿声呦呦

无端一段愁

[原文]

秋萩にうらびれをればあしひきの山下とよみ鹿の鳴くらむ



〔217〕

秋萩枝繁茂

定是野鹿被绊倒

寂野传哀号

[原文]

秋萩をしがらみふせて鳴く鹿の目には見えずて音のさやけさ



〔218〕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藤原敏行

萩花瑟瑟秋

高砂山上鹿悠游

今应鸣呦呦

[原文]

秋萩の花咲きにけり高砂の尾上の鹿は今や鳴くらむ



〔219〕

秋野偶逢旧友闲话而作

凡河内躬恒

萩树旧枝丫

今岁花又发

旧情难忘看新花

[原文]

秋萩の古枝に咲ける花見ればもとの心は忘れざりけり



〔220〕

无题

佚名

秋萩叶落后

夜半孤床凉已透

不堪独寝愁

[原文]

秋萩の下葉色づく今よりやひとりある人の寝ねがてにする



〔221〕

且飞且啼哭

大雁泪洒庭中树

凝成萩上露

[原文]

鳴き渡る雁の涙やおちつらむ物思ふやどの萩のうへの露



〔222〕

萩叶缀露珠

游人可看不可触

一触即变无

[原文]

萩の露玉にぬかむととれば消ぬよし見む人は枝ながら見よ



〔223〕

欲去秋萩枝

枝上白露如翡翠

摇摇欲下坠

[原文]

折りて見ば落ちぞしぬべき秋萩の枝もたわわに置ける白露



〔224〕

萩花落尽露为霜

荒野行路夜未央

夜露沾衣裳

[原文]

萩が花散るらむ小野の露霜にぬれてをゆかむさ夜はふくとも



〔225〕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文屋朝康

秋野白露繁

莹莹装缀蛛丝间

恰如玉一帘

[原文]

秋の野に置く白露は玉なれやつらぬきかくる蜘蛛の糸すぢ



〔226〕

无题

僧正遍昭

女郎花名惹我心

伸手欲折马下滚

不可告外人

[原文]

名にめでて折れるばかりぞ女郎花我おちにきと人にかたるな



〔227〕

奈良访僧正遍昭时过男山见女郎花而作

布留今道

闲闲过男山

女郎花多已厌看

愿有女郎在眼前

[原文]

女郎花憂しと見つつぞ行きすぐる男山にし立てりと思へば



〔228〕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藤原敏行

秋野作寝床

女郎花下思女郎

不觉羁旅殇

[原文]

秋の野に宿りはすべし女郎花名をむつましみ旅ならなくに



〔229〕

无题

小野美材

野外睡一宿

女郎花开伴左右

竟得了轻薄名头

[原文]

女郎花おほかる野辺に宿りせばあやなくあだの名をや立ちなむ



〔230〕

朱雀院女郎花会时作歌奉上

藤原时平

艳艳女郎花

秋风摇荡花欲斜

一片痴心落谁家

[原文]

女郎花秋の野風にうちなびき心ひとつを誰によすらむ



〔231〕

藤原定方

秋来女郎花

一年一开一逢她

望断天河思无涯

[原文]

秋ならで逢ふことかたき女郎花天の河原に生ひぬものゆゑ



〔232〕

纪贯之

秋色遍人间

唯独女郎花恹恹

逢秋早衰残

[原文]

誰が秋にあらぬものゆゑ女郎花なぞ色にいでてまだき移ろふ



〔233〕

凡河内躬恒

鹿鸣呦呦求伉俪

不知女郎花满地

可以娶作妻

[原文]

妻恋ふる鹿ぞ鳴くなる女郎花おのがすむ野の花と知らずや



〔234〕

女郎花间风暗度

来去踪影无

只有香飘浮

[原文]

女郎花吹きすぎてくる秋風は目には見えねど香こそしるけれ



〔235〕

壬生忠岑

女郎花含羞

一见来人一垂首

扯过秋雾掩风流

[原文]

人の見ることやくるしき女郎花秋霧にのみたちかくるらむ



〔236〕

独爱女郎花

何不将花移自家

观赏抚弄她

[原文]

ひとりのみながむるよりは女郎花わがすむ屋戸に植ゑて見ましを



〔237〕

经行处,女郎花开庭前,见之有感而作

兼览王

女郎花开多愁苦

秋来孤园尽荒芜

戚戚抱幽独

[原文]

女郎花うしろめたくも見ゆるかな荒れたるやどにひとり立てれば



〔238〕

宽平帝时,同藏人所诸人赏花嵯峨野归后作

平贞文

秋野女郎花开遍

游人恋恋足不前

何不倚花眠

[原文]

花にあかでなに帰るらむ女郎花おほかる野辺に寝なましものを



〔239〕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藤原敏行

秋野藤袴簇簇开

谁人脱袴枝上垂

一径寻香来

[原文]

何人か来てぬぎかけし藤袴来る秋ごとに野辺をにほはす



〔240〕

咏藤袴赠人歌

纪贯之

别后相忆两怅惘

藤袴尚开人杳茫

余香似情长

[原文]

やどりせし人の形見か藤袴わすられがたき香ににほひつつ



〔241〕

咏藤袴

素性法师

香气来何处

秋野藤袴一簇簇

是谁脱袴挂秋树

[原文]

主知らぬ香こそにほへれ秋の野に誰がぬぎかけし藤袴ぞも



〔242〕

无题

平贞文

秋来结穗荚

阵阵花落阵阵侘

从此不种花

[原文]

今よりは植ゑてだに見じ花すすき穂にいづる秋はわびしかりけり



〔243〕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在原栋梁

秋野草色美

草穗摇摇似衣袂

招袖自妩媚

[原文]

秋の野の草の袂か花すすき穂にいでて招く袖と見ゆらむ



〔244〕

素性法师

促织戚戚鸣

抚子花映残阳红

更添孤寂情

[原文]

我のみやあはれと思はむきりぎりす鳴く夕かげの大和なでしこ



〔245〕

无题

佚名

春日草茸茸

秋来开花换芳容

万紫千样红

[原文]

緑なるひとつ草とぞ春は見し秋は色々の花にぞありける



〔246〕

秋来花纽解

泼得满原红紫色

纵情花间无人责

[原文]

ももくさの花の紐とく秋の野に思ひたはれむ人なとがめそ



〔247〕

月草染素衣

岂料朝露尚未晞

衣上色已移

[原文]

月草に衣は摺らむ朝露に濡れてののちはうつろひぬとも



〔248〕

仁和帝为亲王时,游布留瀑布途中,宿于遍昭母家,以庭院作秋野,遍昭作此歌以奉

僧正遍昭

乡村尽荒芜

此间老妪留客宿

篱笆院落作野浦

[原文]

里はあれて人はふりにし宿なれや庭もまがきも秋の野らなる



〔249〕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文屋康秀

山风合成岚

山间风起尽荒乱

萧萧草木残

[原文]

吹くからに秋の草木のしほるればむべ山風を嵐といふらむ



〔250〕

秋至草木衰

遥看浪花朵朵开

不知秋已来

[原文]

草も木も色かはれどもわたつうみの波の花にぞ秋なかりける



〔251〕

秋日歌会时作

纪淑望

常磐山上树常青

不见红叶可听风

风起秋意浓

[原文]

紅葉せぬときはの山は吹く風の音にや秋を聞きわたるらむ



〔252〕

无题

佚名

鸣雁声声雾茫茫

片冈朝原上

树树着红妆

[原文]

霧たちて雁ぞ鳴くなる片岡の朝の原は紅葉しぬらむ



〔253〕

十月雨未落

神备山林似不觉

草木尽染寒秋色

[原文]

神無月時雨もいまだ降らなくにかねてうつろふ神奈備の森



〔254〕

神备山间秋叶红

劝君莫恋秋叶容

易衰难经风

[原文]

ちはやぶる神奈備山のもみぢ葉に思ひはかけじ移ろふものを



〔255〕

贞观帝时,绫绮殿前植梅树,树枝旁逸,西侧先红,殿上人皆咏之,吾亦作此以歌

藤原胜臣

同树不同色

唯有西枝红胜火

疑秋来西侧

[原文]

おなじ枝をわきて木の葉のうつろふは西こそ秋の始めなりけれ



〔256〕

谒石山寺时赏音羽山红叶

纪贯之

今日起秋风

音羽山峰枝叶中

深红映浅红

[原文]

秋風の吹きにし日より音羽山峰のこずゑも色づきにけり



〔257〕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藤原敏行

白露色本白

怎把层林染

且染得色彩斑斓

[原文]

白露の色はひとつをいかにして秋の木の葉をちぢに染むらむ



〔258〕

壬生忠岑

秋夜露珠垂

哀雁泣红泪

染得原野叶如醉

[原文]

秋の夜の露をば露と置きながら雁の涙や野辺を染むらむ



〔259〕

无题

佚名

秋露色多变

洒遍山林一片片

树叶尽斑斓

[原文]

秋の露色々ことに置けばこそ山の木の葉のちくさなるらめ



〔260〕

于守山之旁歌

纪贯之

时雨携白露

落向林叶最底处

叶叶丹色涂

[原文]

白露も時雨もいたくもる山は下葉のこらず色づきにけり



〔261〕

秋歌

在原元方

笠取山戴笠

雨落难着地

草木缘何染秋意

[原文]

雨降れど露ももらじを笠取の山はいかでかもみぢ染めけむ



〔262〕

谒神社时看葛叶红遍

纪贯之

斋垣葛叶得神佑

依旧不敌瑟瑟秋

一时红添翠收

[原文]

ちはやぶる神の斎垣にはふ葛も秋にはあへずうつろひにけり



〔263〕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壬生忠岑

雨透笠取山

林叶经雨已红遍

灼灼映衣衫

[原文]

雨降れば笠取山のもみぢ葉はゆきかふ人の袖さへぞ照る



〔264〕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佚名

红叶尚未落

心中已恻恻

此时叶色最奇绝

[原文]

散らねどもかねてぞ惜しきもみぢ葉は今は限りの色と見つれば



〔265〕

去往大和国时见佐保山大雾

纪友则

秋叶似锦为谁红

佐保山间雾朦胧

掩尽秋山容

[原文]

誰がための錦なればか秋霧の佐保の山べを立ちかくすらむ



〔266〕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佚名

但祈今朝开雾帐

佐保山上栎叶黄

遥遥亦可望

[原文]

秋霧は今朝はな立ちそ佐保山のははその紅葉よそにても見む



〔267〕

秋歌

坂上是则

秋来佐保山

栎叶才黄色尚浅

怎耐深秋寒

[原文]

佐保山のははその色はうすけれど秋は深くもなりにけるかな



〔268〕

赠菊与人栽植前庭时歌

在原业平

种菊庭院前

秋来花开秋去残

花残根不残

[原文]

植ゑし植ゑば秋なき時や咲かざらむ花こそ散らめ根さへ枯れめや



〔269〕

宽平帝时咏菊

藤原敏行

芳菊满秋殿

素萼金英光华转

仿若云间星璀璨

[原文]

久方の雲のうへにて見る菊は天つ星とぞあやまたれける



〔270〕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纪友则

菊花和露摘

斜簪鬓边作发钗

愿人长久秋长在

[原文]

露ながら折りてかざさむ菊の花老いせぬ秋のひさしかるべく



〔271〕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上作

大江千里

种菊待花开

不料瑟瑟秋风来

转瞬花颜衰

[原文]

植ゑしとき花まちどほにありし菊うつろふ秋にあはむとや見し



〔272〕

宇多天皇时设菊花会,洲滨遍植菊花,菊满吹上滨,是故作歌咏之

菅原道真

吹上滨间风吹上

白菊迎风频摇漾

翻飞似白浪

[原文]

秋風の吹きあげにたてる白菊は花かあらぬか波の寄するか



〔273〕

分拂菊花过仙宫

素性法师

菊露湿衣衫

留驻仙山待衣干

人间已千年

[原文]

濡れてほす山路の菊の露のまにいつか千年を我は経にけむ



〔274〕

菊下待人归

纪友则

菊下待人归

花自摇摇风自吹

恍如远人白袖飞

[原文]

花見つつ人まつときは白妙の袖かとのみぞあやまたれける



〔275〕

种菊大泽池

纪友则

秋菊水边斜

照影水中花

疑是花从池底发

[原文]

ひともとと思ひし菊を大沢の池の底にも誰か植ゑけむ



〔276〕

感人生无常时赏菊而作

纪贯之

秋菊吐芬芳

折得一枝插头上

花未落尽人无常

[原文]

秋の菊にほふ限りはかざしてむ花よりさきと知らぬわか身を



〔277〕

咏白菊

凡河内躬恒

花上结初霜

疑是白菊凝冷光

欲折未折心彷徨

[原文]

心あてに折らばや折らむ初霜の置きまどはせる白菊の花



〔278〕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佚名

秋菊逢霜添风华

金蕊泛流霞

一年似开两度花

[原文]

色かはる秋の菊をば一年にふたたびにほふ花とこそ見れ



〔279〕

仁和寺奉菊御前时附歌献上

平贞文

秋末花期尽

菊花朵朵色转深

孤瘦亦喜人

[原文]

秋をおきて時こそありけれ菊の花移ろふからに色のまされば



〔280〕

移植别家菊花时歌

纪贯之

璨璨菊花开

今日移家栽

别添一段艳色来

[原文]

咲きそめし屋戸しかはれば菊の花色さへにこそ移ろひにけれ



〔281〕

无题

佚名

佐保山上秋已深

夜乘月影赏栎林

唯恐叶落尽

[原文]

佐保山のははその紅葉散りぬべみ夜さへ見よと照らす月影



〔282〕

赋闲隐居山里歌

藤原关雄

深山有红叶

默默长在深沟壑

未见日光即凋落

[原文]

奥山の岩垣紅葉散りぬべし照る日の光見る時なくて



〔283〕

无题

佚名

龙田川上飘红叶

密密似绫罗

涉足河中如裂帛

[原文]

龍田河紅葉みだれて流るめりわたらば錦なかや絶えなむ



〔284〕

神备山上秋

雨打红叶随水流

龙田川上荡悠悠

[原文]

龍田河もみぢ葉ながる神奈備の三室の山に時雨降るらし



〔285〕

红叶满地不忍看

乞教山风怜

莫将叶吹散

[原文]

恋しくは見てもしのばむもみぢ葉を吹きな散らしそ山おろしの風



〔286〕

红叶舞秋风

不知何处是归程

哀哀叹飘零

[原文]

秋風にあへず散りぬるもみぢ葉のゆくへさだめぬ我ぞかなしき



〔287〕

秋意满庭院

红叶飘飞小径掩

无人来访心寂然

[原文]

秋はきぬ紅葉は屋戸にふりしきぬ道ふみわけてとふ人はなし



〔288〕

纵有红叶落满径

难挡殷勤故人情

拂叶过前庭

[原文]

ふみわけてさらにやとはむもみぢ葉のふりかくしてし道と見ながら



〔289〕

寂寂山间夜

溶溶一片秋空月

闲闲数红叶

[原文]

秋の月山辺さやかに照らせるは落つる紅葉のかずを見よとか



〔290〕

秋风吹落叶

深红浅黄舞婀娜

疑是风有色

[原文]

吹く風の色のちくさに見えつるは秋の木の葉の散ればなりけり



〔291〕

藤原关雄

红叶织锦缎

霜露横斜添斑斓

散去锦缎黯

[原文]

霜のたて露のぬきこそ弱からし山の錦の織ればかつ散る



〔292〕

于云林院林荫下少驻而歌

僧正遍昭

踽踽独行客

时雨瓢泼树下躲

雨打红叶落

[原文]

わび人のわきて立ち寄る木のもとは頼む蔭なく紅葉散りけり



〔293〕

二条皇后尚住东宫御息所时,为屏风上龙田河红叶漂流图题歌

素性法师

秋叶落御沟

红深逐水流

流到河口红波皱

[原文]

もみぢ葉の流れてとまる水門には紅深き波や立つらむ



〔294〕

在原业平

叶落龙田河水红

宛如丹霞铺千顷

瑰奇胜仙境

[原文]

ちはやぶる神世もきかず龍田河韓紅に水くくるとは



〔295〕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

藤原敏行

暗部山色暗

树树秋叶舞零乱

来路已难辨

[原文]

わが来つる方も知られずくらぶ山木々の木の葉の散るとまがふに



〔296〕

壬生忠岑

神备三室山

深秋红叶织锦缎

悠然身上穿

[原文]

神奈備の三室の山を秋ゆけば錦たちきる心地こそすれ



〔297〕

北山摘红叶时歌

纪贯之

深山秋叶红

无人来赏自枯荣

如锦空置夜色中

[原文]

見る人もなくて散りぬる奥山の紅葉は夜の錦なりけり



〔298〕

秋歌

兼览王

龙田姬行过

诸神纷纷奉币帛

飘入人间成秋叶

[原文]

龍田姫手向くる神のあればこそ秋の木の葉のぬさと散るらめ



〔299〕

居于小野时赏红叶歌

纪贯之

秋叶落纷然

仿佛向神撒供钱

旅居也心安

[原文]

秋の山紅葉をぬさと手向くれば住む我さへぞ旅心地する



〔300〕

过神备山、渡龙田河时见红叶漂流水上而歌

清原深养父

秋神行经神备山

红叶翩飞作纸钱

纷纷入龙田

[原文]

神奈備の山をすぎゆく秋なれば龍田河にぞぬさは手向くる



〔301〕

宽平帝后宫歌会时作

藤原兴风

秋叶逐波流

红叶悠悠白波皱

碧海一渔舟

[原文]

白波に秋の木の葉のうかべるを海人のながせる舟かとぞ見る



〔302〕

龙田河旁

坂上是则

叶落龙田荡悠悠

若无红叶随水流

有谁可知秋

[原文]

もみぢ葉の流れざりせば龍田河水の秋をば誰か知らまし



〔303〕

过志贺山

春道列树

山风堕秋叶

叶积成栅河上隔

水流中断绝

[原文]

山川に風のかけたる柵は流れもあへぬ紅葉なりけり



〔304〕

咏池边红叶

凡河内躬恒

风吹红叶浮水中

梢头红叶水底映

一池深浅红

[原文]

風吹けば落つるもみぢ葉水きよみ散らぬかげさへ底に見えつつ



〔305〕

亭子院屏风上,绘有旅人欲渡河,树下勒马,红叶飘飘之景,故奉上命以此为题作歌

凡河内躬恒

勒马河边望

红叶纷纷如雨降

河高水未涨

[原文]

立ちとまり見てを渡らむもみぢ葉は雨と降るとも水はまさらじ



〔306〕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歌

壬生忠岑

山田看稻筑草屋

难啄稻谷鸟儿哭

泪落凝秋露

[原文]

山田もる秋の仮庵に置く露は稲負鳥の涙なりけり



〔307〕

无题

佚名

稻穗尚未出

农人日日守田苦

麻衣沾秋露

[原文]

穂にもいでぬ山田をもると藤衣稲葉の露にぬれぬ日はなし



〔308〕

稻茬发新芽

徒有新芽穗不发

秋尽唯萧飒

[原文]

刈れる田におふるひつちの穂にいでぬは世をいまさらに秋はてぬとか



〔309〕

同僧正遍昭北山采菇

素性法师

采叶藏袖中

出山示于众

告知山中秋正浓

[原文]

もみぢ葉は袖にこきいれてもていでなむ秋は限と見む人のため



〔310〕

宽平帝令集古歌,遂作“龙田河红叶”一歌,并咏此首意旨相同者奉上

藤原兴风

红叶逐水出深山

水色亦被叶色染

方知秋阑珊

[原文]

み山より落ちくる水の色見てぞ秋は限りと思ひ知りぬる



〔311〕

思龙田河秋暮

纪贯之

叶落龙田河

年年河口积红叶

疑是秋停泊

[原文]

年ごとにもみぢ葉流す龍田河水門や秋の泊まりなるらむ



〔312〕

九月末于大堰上歌

纪贯之

日落月色明

鸣鹿声里秋渐浓

小仓山上夜朦胧

[原文]

夕月夜をぐらの山に鳴く鹿の声のうちにや秋は暮るらむ



〔313〕

同于九月末歌

凡河内躬恒

逐秋不畏远

扬起红叶当纸钱

送秋归天边

[原文]

道知らば尋ねもゆかむもみぢ葉をぬさと手向けて秋はいにけり

王 向 远 郭 尔 雅 译




托 马 斯·特 朗 斯 特 罗 姆

在瑞典,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喜读托马斯的诗。与托马斯同拜一师学诗艺的,后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埃斯普马克,在颁奖仪式上,这样评价托马斯,如果说托马斯的诗歌长处是图像,“我认为这只是一半真相。另一半真相是日常生活中的视野,是通透的人生体验,而那些意象是镶嵌于其中的”。埃斯普马克还说,拉马斯的诗“已经具有越来越大的开放性,已经从他的瑞典地理版图扩展到闪耀的螺旋星座纽约,到了人群熙熙攘攘的上海,他们的跑步让我们沉默的地球旋转。他的诗中并不少见世界政治的闪光。同时,谦逊的图像也更加清晰:‘我毕业于遗忘的大学,而且两袖空空,像衣绳上的衬衣。’以这种轻松的权威性语气,特朗斯特罗姆道出了我们中许多人的心声。他在年轻时就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扇半开的门,而通向属于人人的房间’。那是我们大家最后的归宿——这个房间容纳所有的瞬间,此刻也容纳了我们全体”。
托马斯的诗,在中国早有译本。2001年,中国出版了托马斯的全集。托马斯也受邀再次访问中国,到云南旅游。其间,中国的诗人众星捧月般围在七十岁的托马斯的周围,并把自己的诗集赠给老诗人。老人把这些诗集带回瑞典,四处请人翻译,意在将中国的诗歌推向世界。老人喜欢中国文化,欣赏中国书法,家里挂着朋友赠送的书法条幅。老人也喜饮中国白酒。中国客人拜访,多以茅台、五粮液相赠,后来与中国友人把酒言欢时,已靠轮椅活动的老诗人,还不忘熟练地弹奏钢琴助兴。
托马斯名满天下,却一直恶盈而好谦,下面的诗句,便让我们看到他个人生命的谦卑态度:
我有很低的岸,只要死亡上涨两分来,就能把我淹没。
托马斯的诗打动了瑞典文学院,其中以《穿越森林》品位最高:
一个名叫雅伯的沼泽,
是夏日时光的地窑。
那里光酸化为老年,
和带有贫民窟滋味的饮料。
虚弱的巨人抱在一起,
为了不使自己跌倒。
断折的白桦挺立着,
像一个腐烂的信条。
我走出森林的底部,
光在树干间出现。
雨飘向我的屋顶,
我是收集印象的檐沟。
森林边空气湿润——
哦,转过身去的大松树。
它把脸深深地埋进地里,
畅饮雨水的影子。
这是一首非常简洁的写景诗,全诗展开了一个极富想象的天空,以众多图像拼接组合成超现实的隐喻,成为内涵丰富的意象,将雅伯的沼泽变成盛夏时光的“地窑”,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暇想和心灵的愉悦。这“地窑”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这“一扇半开的门里”,容纳了所有的瞬间,容纳了我们每个人,并成为我们共同的归宿。
托马斯的诗将读者引入一种审美的意境,如同一股清风,吹进瑞典乃至欧洲的诗坛。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于1931年4月15日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亲是记者,母亲是教师,其家算是书香门第。父母离异后,他随母亲生活。托马斯在斯德哥尔摩南拉丁学校读书时,这里就有一个青年文学团体。这个团体里聚着一群包括托马斯在内的文学青年。后来成为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的埃斯普马克,现任的主席韦斯特拜利耶,都曾是这个圈子里的文学青年。托马斯还师从图尔谢,学习写诗。这段经历,对托马斯成为诗人起到奠基作用。
中学毕业后,托马斯想成为自然科学家或考古学家,后还是到斯德哥尔摩大学修心理学。为谋生,他到少年罪犯管教所任心理医生,后又到政府劳工管理部门任心理学专家。
1954年,托马斯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第一首诗的首句,便有独特的意象:“醒来是第一次空中跳伞/摆脱那窒息人的涡流……”诗集甫一出版,轰动瑞典诗坛,使他一举成名,文学史家扬·斯坦奎斯特惊呼:“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
后来,心理医生、富有名气的诗人托马斯,有幸结识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二人相互欣赏,互相翻译对方诗作,各将对方的诗收入自己的诗集。
1958年,托马斯出版诗集《途中的秘密》,1962年出版《半完成的天空》,1970年出版《看见黑暗》,1989年出版《为死者和生者》等十二部诗集。
1980年,托马斯曾罹患脑出血,一度语言功能受损,后有所恢复。
1996年,坐在轮椅上的六十五岁的托马斯,发表《悲伤吊篮》,其诗已炉火纯青,个性鲜明。他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
除了写诗,托马斯还于1958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两部有关自己游历西班牙、巴尔干半岛、非洲和美国的书。
2015年,托马斯再度中风,逝世在他那位于龙马岛上的夏季别墅“蓝房子”里。瑞典最大的报纸《瑞典日报》以头条报道了这一令瑞典人悲痛的噩耗,标题是“一个人民热爱的诗人去世了”。
每当人们去“蓝房子”吊祭诗人托马斯,总会想起他的诗《某人死后》中的诗句:“……但是感觉影子比身体更加真实。”
仿佛,老人还在小口咂着中国的茅台或五粮液,微笑着,眯着眼凝望大厅悬挂的中国的书法……



现 代 文 学 观 念 的 确 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的倡导者们看到晚清以来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并没有带来一个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看到更有必要通过思想启蒙来改造社会意识和民族心性,建设全新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建立独立、统一、富强、文明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而文学被认为是进行思想启蒙的最好的工具,于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就开展起来了。蔡元培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总序》中说,初期新文化运动的路径是由思想革命而进于文学革命的,“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由文学而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是对梁启超倡导文学改良的启蒙思路的继承和发扬,但五四知识分子对思想启蒙和文学的理解和主张与梁氏相比,都有了质的跨越。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开始。然而,文学革命的酝酿已非一日,可以上溯到《新青年》在上海创刊的1915年9月。
胡适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出发,提倡白话文学。他指出:“以近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而要改良中国文学,提倡用白话作文,他认为当从“八事”入手。早在发表于1916年10月《新青年》第2卷第2号的《寄独秀》中,他即提出“八事”。《文学改良刍议》则对“八事”的顺序进行了重新排列,并加以具体的阐释。到底是哪“八事”呢?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第一条要求有真挚的情感和高远的思想。“不模仿古人”是从文学形式问题上着眼的,意思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今天应该有今天的文学,不必“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对第三条的解说中,他批评当时作文作诗的人,往往不讲文法的结构。“无病之呻吟”指的是青年人容易悲观,其作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怕它速去,花开又恐早谢。“滥调套语”,如诗文中的“蹉跎”“身世”“寥落”“寒窗”“斜阳”“芳草”“春闺”“鹃啼”“孤影”“雁字”“翡翠衾”“鸳鸯瓦”等。“不用典”就是不用典故。用典是旧文学的一个病根,过多地用典或用典的不恰当会妨碍文学的抒情达意。关于“不讲对仗”,他认为,讲究对仗平仄的“骈文律诗”是“言之无物”的“文胜质”的产物,其最大的流弊是束缚人的自由。“不避俗语俗字”实际上是提出了白话文学的主张。从上面的叙述,人们可以看到,第一、四条强调的是文学的内容方面,第二条是从文学形式方面着眼的,其余的都是关于语言方面的。因此可以说,胡适主要是从文学的语言方面提出了他的文学革命主张。胡适的意见是有具体针对性的。以上弊端正是当时仍然统治文坛的旧文学的弊端。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其文学革命主张概括为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明确地把文学革命与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了起来。这样的提法也更有包容性和号召力。在该文中,他还将最初提出的“八事”中的第一、三、五条分别改为“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不用套语滥调”,于是形成“八不主义”。胡适把语言、形式问题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是很有眼光的。确实,语言、形式的革命是文学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旨在为文学表现现代生活扫清障碍,并不是说胡适只注意到形式的问题。胡适倡导的白话文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的意义迥乎有别。尽管从晚清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改良,并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产生出现了大量的白话小说,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古文仍旧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古文家力求用古文来译学术书、译小说,用古文来说理论证。尽管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为了开通民智,提倡白话文和以白话为基础的音标文字,但那些士大夫们只是旨在借此来教育老百姓,并不想改变古文唯我独尊的地位,相反,在他们眼里古文与白话文之间有着上下尊卑之别。文学革命正是要彻底颠覆白话与古文的地位,把白话文建设成为彻上彻下的、全民族的书写工具。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批判了当时统治文坛的三大旧文学流派——桐城派、江西派和“选学”,分别把它们视为“贵族文学”“山林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代表加以否定。胡适主要从形式的方面发难,陈独秀则更多地强调了文学革命的内容。而且,陈独秀的态度坚决,把胡适发难的文学革命的锋芒磨利了。然而,他对文学革命的内容的要求还不够清楚明了。
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写道:“文学革命的目的是要用活的语言来创造中国的新文学——来创造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又说:“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包括在这两个中心思想的里面。”“活的文学”体现着语言的自觉,“人的文学”体现着内容的自觉。“人的文学”是周作人提出的。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论文《人的文学》,树起“人的文学”的大旗。什么是“人的文学”呢?“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因此,“人的文学”又被他称作“人道主义的文学”。周氏明确指出他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是从受进化论影响的自然主义人性论的角度理解人的,提出“从动物进化的人类”的命题。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换言之,人的灵肉一致,人性是动物性和神性的有机结合。他强调人的动物性,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善的,应该得到完全的满足;同时又应该看到人有他的内面生活,有健全的理性,有改造生活的力量,能够促进人类日臻完善。这样,阻碍人性向前发展的“兽性的余留”和“古代的礼法”都应该受到排斥,得到纠正。接着,他又提醒道:“我想文学这事物本合文字与思想两者而成,表现思想的文字不良,固然足以阻碍文学的发达,若思想本质不良,徒有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他说:“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我们不可对于文字一方面过于乐观了,闲却了这一方面的重大问题。”他又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从内容方面着眼,提倡“普遍”“真挚”的“平民文学”。在这些文章中,周作人明确地把思想革命的要求与文学革命的要求结合了起来,对文学革命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更高、更具理论涵括力的理论概括,把文学现代性与“人学”现代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新文学明确了与旧文学在基本的思想原则上的歧异。
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观念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似乎只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学观念的发展。实际上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
首先,在思想基础上,维新派的文学观念以民为本,其新小说的目的是“新一国之民”,其提倡白话文的目的是“开通民智”;相对而言,五四文学革命的文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其思想基础是周作人所说的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注意到了文学的独立性的问题。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把古文、骈文、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对举。“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名称并不合理,但表现出把纯文学与杂文学区别开的企图。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他区别了“文字”与“文学”:
余……主张无论何种科学皆当归入文字范围,而不当羼入文学范围也。至于新闻纸之通信,(如普通纪事可用文字,描写风情民俗当用文学。)政教实业之评论,(如发表意见用文字,推测其安危祸福用文学。)官署之文牍告令,什九宜用文字而不宜用文学。……私人之日记信札,(此二种均宜用文字。然如游历时之日记,即不得不于有关系之处,涉及文学。……)虽不能明定其属于文字范围,或文学范围,要惟得已则已。不滥用文学,以侵害文字,斯为近理耳。其必须列入文学范围者,惟诗歌戏、小说杂文、历史传记,三种而已。(以历史传记列入文学,仅就吾国及各国之惯例而言,其实此二种均为具体的科学,仍以列入文字为是。)酬世之文,(如颂辞、寿序、祭文、挽联、墓志之属。)一时虽不能尽废,将来崇实主义发达后,此种文学废物,必在自然淘汰之列。故进一步言之,凡可视为文学上有永久存在之资格与价值者,只诗歌戏曲、小说杂文二种也。
把纯文学与杂文学区别开来,同时也是把文学从杂文学担负的各种职能中解脱出来,这本身就是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由于“文以载道”妨碍了文学的独立性,贬低、压抑了作家的自我,是中国文学观念现代化的最大阻力,因此在文学革命中受到广泛的批判。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批评韩愈“误于‘文以载道’之谬见。文学本非为载道而设,而自昌黎以讫曾国藩所谓载道之文,不过钞袭孔孟以来极肤浅极空泛之门面语而已。余尝谓唐宋八家之文之所谓‘文以载道’,直与八股家之所谓‘代圣贤立言’,同一鼻孔出气”。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就指出,“文以载道”之说,“不知道是道,文是文。二者万难并作一谈。若必如八股家之奉《四书》、《五经》为文学宝库,而生吞活剥孔孟之言,尽举一切‘先王后世禹汤文武’种种可厌之名词,而堆砌之于纸上,始可称之为文。则‘文’之一字,何妨付诸消灭”。尽管如此,从思想革命的要求出发,不可避免地使新文学的观念带上了过强的工具论色彩,并给新文学创作带来了一些弊端。
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区别标志可以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白话文、“人学”思想以及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反对者很多,但真正站出来对垒的却很少,主要是林纾、学衡派诸人、章士钊等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都信仰并维护传统的价值,特别强调文化变动的历史延续性,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根底或主体的近代文化建设途径。
文学革命提倡之初,局面有些沉寂,分明有很多的反对者,但又看不到什么反对者站出来说话。于是,1918年3月的《新青年》便上演了一场“双簧戏”。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予以逐条批驳。刘半农在信中嬉笑怒骂,痛快淋漓。两封信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同时发表,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首先站出来的是林纾,他发表《论古文之不当废》《致蔡鹤卿书》以及影射小说《荆生》《妖梦》。其攻击新文化者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覆孔孟,铲伦常”;二是“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在《致蔡鹤卿书》中,他说:“且天下唯有真学术,真道德,始足独树一帜,使人景从。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不类闽广人为无文法之啁啾,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荆生》写田其美、狄莫、金心异(分别影射陈独秀、胡适和钱玄同)三人在北京陶然亭聚谈反对孔教和提倡白话文。小说把他们的言论称为狗吠之语、禽兽之言。说话间,出来一个叫“荆生”的“伟丈夫”,对他们大加训斥和大打出手,三人在这个“伟丈夫”面前丑态百出,抱头鼠窜。通过写小说来泄愤,说明作者内心的虚弱。
新文化阵营对林纾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李大钊在《晨报》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痛斥林纾“想抱住那位伟丈夫的大腿,拿强暴的势力压倒你们所反对的人,替你们出出气,或者作篇鬼话妄想的小说快快口,造段谣言宽宽心,那真是极无聊的举动”,并且决然地表示,“真正觉醒的青年,断不怕那伟丈夫的摧残”。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重申北大的学术方针是“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林纾的言论一一加以反驳,为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家作了辩护。鲁迅发表《现在的屠杀者》一文,斥责林纾:“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腐朽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更大规模的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发生在新文化阵营与“学衡派”之间。“学衡派”是作为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思潮的对立面而出现的。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由上海中华书局发行。该刊由吴宓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他们都曾留学美国。“学衡派”标明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1933年7月《学衡》杂志停刊。
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论文主要有梅光迪的《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的《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骕的《评〈尝试集〉》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批评意见。梅光迪在文章中,攻击新文化运动一提出,就“弊端丛生,恶果立现”,咒骂提倡新文化者“非思想家乃诡辩家”“非学问家乃政客也”等。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以反对文学进化论的思想来抵制新文化运动。文章说:“文学进化至难言者:西国名家多斥文学进化论为流俗之错误,而吾国人乃迷信之。且谓西洋近世文学,由古典派而变为浪漫派,由浪漫派而变为写实派,今则又由写实派而变为印象、未来、新浪漫诸派。一若后派必优于前派,后派兴而前派即绝迹者。然此稍读西洋文学史,稍闻西洋名家诸论者,即不作此等妄言。何吾国人孩童无知,颠倒是非如是乎!”《评〈尝试集〉》反对白话文学的主张,认为“文学之死活,以其自身价值而定,而不以其所用之文字之今古为死活”,作者判定《尝试集》的“价值与效用,为负性的”,“其形式精神,皆无可取”,“不能运用声调格律以泽其思想”,“多摭拾一般欧美所谓新诗人之余唾”,“《尝试集》,死文学也,以其必死必朽也”。对胡适提倡白话诗与白话文的主张,他也大都持否定态度,并说他“以图眩世欺人”。从以上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们反对五四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反对白话文学的主张,维护文言的地位。此外,与新文学的提倡者针锋相对,他们还强调文学的继承和模仿,否定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
新文化阵营中的鲁迅、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对“学衡派”发起了反击。鲁迅发表《估〈学衡〉》,着重以实际例子,揭露他们的所谓“学贯中西”。萧纯锦的《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在“乌托邦”这个不能分拆的专有名词中加了一个“之”字,成了“乌托之邦”。对此,鲁迅嘲笑说:“查‘英吉之利’的摩耳,并未做PiaofUto……又何必当中加楦呢。于古未闻‘睹史之陀’,在今不云‘宁古之塔’,奇句如此,真可谓‘有病之呻’了。”接着,鲁迅又就《学衡》上那些以中学自炫的文章,逐一批驳其内容的谬误和文字不通,说明他们“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名曰“学衡”,“‘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学衡派”主要的攻击对象是胡适。胡适在1922年3月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针对《学衡》写道:“今年南京出了一种《学衡》杂志,登出几个留学生的反对论,也只能谩骂一场,说不出什么理由来。”他还进一步指出:“《学衡》的议论,大概是反对文学革命的尾声了。我可以大胆地说,文学革命已过了讨论的时期,反对党已破产了。”胡适不屑于回击“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攻击,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这几句话。
即使在学理的层面,“学衡派”在论争中也没有占到上风。他们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基本的同情,提出的主张也很空泛,并没有切实地指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出路。
新文化阵营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最后一次大的较量发生在它和“甲寅派”之间。“甲寅派”因《甲寅》周刊而得名。《甲寅》于1914年5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月刊,有进步倾向,主编为章士钊,两年后停刊。章士钊于1924年出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第二年又兼任教育总长。1925年7月,他复办《甲寅》,改刊为周刊,一直到1927年2月停刊。《甲寅》周刊封面上印有黄斑老虎的图案,所刊内容又是用文言写的攻击新文化和群众运动的文章,因而,它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早在1923年8月21、22日,章士钊就曾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一文。1925年,章士钊又重将此文登在《甲寅》周刊第1卷第9号上。他维护文言文,攻击白话文,并说:“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另外,一些人发表《读经救国》等文,为章士钊推波助澜。章士钊利用他的职权,强令小学生必须尊孔读经,不准使用白话文。早在1920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颁令,要国民学校国文课从这一年秋季开始统一使用语体文(白话文)。胡适、鲁迅、沈雁冰、徐志摩、郁达夫等都纷纷出阵,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反对运动到这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胡适发表了《老章又反叛了!》一文,用一种调侃的语言说话,显示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较量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更加完备和明晰,脚跟也站得更稳了。




推荐阅读:

纪伯伦《我曾有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玛丽·奥利弗《黑水塘》

奥基格博诗3首

迈耶诗2首

雅各泰诗8首

凯勒《冬夜》

马丁松诗10首

布罗茨基《黑马》

卡明斯《我喜欢我的身体》

布鲁诗3首

阿芳西娜·斯托尼诗3首

阿尔贝托·路易·庞索诗7首

卢贡内斯诗5首

埃尔南德斯诗3首

弥尔顿《斗士参孙》

威廉·斯塔福德《秋风》

卡波维兹《沉默的一课》

伊斯拉姆诗5首

马托斯诗4首

鲁文·达里奥诗10首

马克西莫维奇诗6首

爱斯基摩诗2首

阿米亥《人的一生》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塞内亚《致燕子》

马蒂诗10首

埃雷迪亚《流亡者之歌》

谢甫琴科诗3首

弗兰科诗3首

洛尔迦《梦游人谣》

詹姆斯·赖特《开始》

索德格朗《星星》

西·西索科诗2首

夏巴尼诗2首

沙比诗2首

阿·迈·贾伦《大海》

费多里《非洲的声音》

温德尔·贝里诗20首

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我记得你去秋的神情》

斯莱塞诗4首

斯图尔特《蕈》

斯特欧《当他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玛丽·贝瑟尔诗2首

坎贝尔夫人诗6首

波德莱尔《秋歌》

魏尔伦《秋歌》

马拉美《叹》

罗宾·海蒂诗4首

曼斯菲尔德诗2首

费尔伯恩诗4首

劳丽丝·爱德蒙《捕捉》

梅森《忠贞之歌》

雨之诗

聂鲁达《马克丘·毕克丘之巅》

里尔克一诗两译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安德里奇诗6首

普列舍伦诗7首

瓦斯科·波帕诗10首

兹马伊诗2首

艾略特《空心人》

君特·格拉斯诗25首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

叶芝《十字路口》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诗61首

马雅可夫斯基诗7首

克塞尼娅·马列尼科娃诗11首


浮云富贵 出处无心 好天风月 如意偏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