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魔着 参方须具眼——《竹窗随笔》

莲池大师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唐 彩绘绢本 行脚僧图 吉美博物馆



编者按:《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明代高僧,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晚年的随笔文集,由福建佛学院演莲法师进行白话注译。


魔着 参方须具眼——《竹窗随笔》

 

魔着

 

魔大约有二:一曰天魔,二曰心魔。天魔易知,且置勿论。心魔者,不必发疯发癫,至于亵尊慢上,无复顾忌,囚首褫衣不避讥嫌,而后为魔也。一有所着,如耽财耽色、耽诗耽酒、耽书耽画等,亦魔也。岂唯此哉?妄意欲功盖一时,名垂百世,亦魔也。岂唯此哉?即修种种诸善法门,妄意希望成佛,亦魔也。岂惟是哉?即如上所说诸魔,普悉无之,而曰“我今独免于魔”,亦魔也。微矣哉!魔事之难察也。

 

【注释】

 

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波旬,有无量眷属,常障碍修佛道者,令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囚首褫衣:囚首,头发蓬乱,脸上肮脏,像囚犯的样子。褫衣,脱去衣服。

 

耽:特别爱好。

 

【译文】

 

魔大约可分为二种:一是天魔,二是心魔。天魔容易辨识,且置之勿论。所谓心魔,不必定要发疯发癫,乃至于亵渎圣贤、欺慢君亲师而无所顾忌,或蓬首垢面、赤身裸体而不避讥嫌,才叫着魔。只要对任何事耽着不舍,如好财、好色,好诗、好酒,好书、好画等,都可以说是着魔。不仅如此,只要心中胡思乱想,企图将来功盖一时,名垂百世,也是着魔。还不止此,即使修种种诸善法门,妄想希冀早日成佛,也叫做着魔。进而言之,即使没有以上所说的各种魔障,而自庆幸“我今独免于魔”,有这种自鸣得意的想法也同样是着魔。真是微乎其微啊!可知魔事是很不容易觉察的。

 

参方①须具眼

 

为僧于正法之世,惟恐其分别人。为僧于末法之世,惟恐其不分别人也。何也?末世浇漓,熏莸③杂处,苟藻鉴不审,决择失真,以是为非,认邪作正,宜亲而反疏之,宜远而反近之,陶染匪人,久而与之俱化,劫劫生生,常为魔侣。参方可弗具眼乎哉?

 

【注释】

 

参方:指禅者游访各禅刹,谒见师家以问道。

 

浇漓:风俗衰薄、颓败。

 

熏莸:熏,香草。喻好人。莸,臭草。喻恶人。《孔子家语·致思》:“熏莸不同器而藏。”意谓:好人不可同恶人在一起。

 

藻鉴:评量和鉴别人才。

 

陶染:熏陶感化。《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译文】

 

为僧若在正法时代,参访善知识,则惟恐存有分别心。但在末法时代,如果想出外参方,那就惟恐不善于分别了。为什么呢?当知末法时代,世道人心渐趋败坏,好人和恶人混杂一起,假如你评量鉴别时不够慎重,决择时失去真确,则可能以是为非,认邪作正。该亲近的反而疏远了,该疏远的偏又去亲近,日日受邪恶之人熏陶影响,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中便被恶人同化,以致生生世世常为魔侣。是以参师访道不可不具有识别善恶邪正的眼光啊!


鲍助 门庭高峻——《竹窗随笔》


立义难 不作佛事——《竹窗随笔》


好古(一)(二)——《竹窗随笔》


执着——《竹窗随笔》


本身卢舍那&衣帛食肉——《竹窗随笔》


朱学谕——《竹窗随笔》


法华要解(一)(二)——《竹窗随笔》


极乐世界 一转语——《竹窗随笔》


黄梅衣钵、耳根圆通——《竹窗随笔》


临济 雁荡山——《竹窗随笔》


悔不为僧&佛法作人情——《竹窗随笔》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竹窗随笔》


种种法门&般若咒——《竹窗随笔》


想见昆仑&禅余空谛辩伪——《竹窗随笔》


忧乐&根原枝叶——《竹窗随笔》


出谷喻(一)(二)——《竹窗随笔》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