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
如果你相信有一种东西称为“心”,那么它只是一种念头;
如果你相信没有一种东西称为“心”,
那么它只是另外一种念头。
你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种类的念头,那即是佛性。
无论你从事什么修行,请把三善法(three excellences)包含在你的修行之中。第一善法是前善(excellent preparation,善前行)——(发菩提心)。生起“我将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达到正等正觉”这样的念头,即是菩萨的决心,生起那样的发心,是展开个人修行的一流方式。
1 第一善法——发菩提心
对所有的佛教修行者而言,这前善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们全都曾经拥有许多生世,而不是只有今生。正等正觉者的净观看见,我们已经经历无数世,在这些过去世的每一世之中,都有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世,因此每个有情众生无一例外地都曾经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因此,我们和所有其它众生都有关连,而仅仅希望自己获得解脱和证悟,未免太过有限。如果我们不用这样的方式达到证悟,就表示抛弃了自己所有的双亲。
请了解,一切有情众生——我们所有的父母,都想要获得快乐。不幸的是,因为他们的恶业,他们只创造了进一步痛苦的因。请用心牢记这一点,并且思量我们所有的双亲,都盲目而永无止境地在充满痛苦的轮回状态中流转。当我们真的用心记住这一点时,就会出于慈悲,生起为了真正帮助一切众生而达到证悟的发心。这种慈悲的态度是不可或缺的前行。
“前善”也包括皈依。我们真的有帮助其它众生的能力吗?我们具有帮助其它众生的力量、智慧和无量悲心吗?目前我们没有。有谁拥有呢?只有完全觉醒的佛陀,以及如何获得证悟的清净教法,才拥有保护他人的力量。除了佛陀和教法两者之外,还有护持这些教法成为不间断传承的人。这佛、法、僧三者,是未证悟之众生唯一真实的保护与救度。
从现在开始直到我们获得正等正觉之前,我们应该把佛、法、僧三宝当作自己的庇护、皈依和护卫。三宝体现了一个可靠、真正的保护来源。从现在开始直到我们真正能够利益他人之前,把自己交托给三宝,信任三宝,这就是所调的“皈依”。皈依和菩提心是“前善”,在本质上,皈依体现了所有小乘的教法,而所有大乘的教法则都包含在生起菩提心之内。
2 第二善法——超越概念的善正行
三善法的第二善法是“超越概念的善正行”(excellent main part beyond concepts,或“超越概念的中善”)。这部分具有两个面向: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这“超越专注于概念的善正行”是“金刚乘”的同义词,也就是“密咒金刚乘”的同义词。
我们通常把生起次第了解为观想佛土和天宫等所依物(support),以及观想在佛土和天宫内的能依物——本尊的身相。宫殿和本尊被视为清净的世界和清净的众生,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但是事实上,它是一切事物之本初状态的复制品。它是一切事物原本的面貌,也称为“显现根基之大坛城”(the great mandala of the manifestground)。因此在究竟上,观想不是把某件事物想象成不是它自己的那个样子,而是认为它就是那个样子。观想是认识事物原本的样貌,这是金刚乘的根本原则,而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都包含了这项原则。
生起次第不是把一块木头想象成为黄金,不论你花多久的时间把木头想象成黄金,它永远不会变成黄金。相反地,生起次第有如把黄金视为黄金,认识或看见事物真实的面貌,这即是修持本尊、咒语和三摩地的意义。本尊的身、语、意包含在金刚乘修行的三个面向之内,即生起、持咒和圆满。
所有的显相都是本尊的坛城,所有的音声都是咒语的坛城,所有的念头都是证悟心的坛城。所有显现的、存在的事物的本质(这整个世界和世界内一切众生的本质)都是“显现根基之大坛城”,也就是我们的本初状态。这三种坛城展现为我们的根基,仪轨的修持是以“从这个根基显现”为基础,及以一些非常重要的原则为基础。这些原则是:密续被包含在表达陈述之内,表达陈述被包含在口语教导之内,口语教导被包含在仪轨本身的应用之内。
让我换一个方法来说这个重点。在金刚乘之内,仪轨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显现原本是以本尊、咒语、三摩地等三坛城之形式所呈现的事物。当我们修持仪轨时,不是把某件假造的事物加诸在事物的本然状态之上。相反地,修持仪轨是认识我们的本初状态的一个方式。在这种本初状态之中,本尊是一切色相的本质,咒语是一切音声的本质,三摩地是心的本质,这是生起次第的基本原则。经典(sutra)和密续(tantra)的教法之间的深度差异在于教法有多么接近本初状态,而金刚乘的教法最接近、最直接。
3 心是老板
我们为什么要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籍由本尊、咒语和三摩地,甚深的生起次第能够让我们在一世之内即身证悟。圆满次第是指本尊,即我们本初觉醒的佛性。它的本质展现为“身”,它的本性散放为“语”,它的能力遍在为“意”。
如先前所述,我们本初的觉醒本质其本身包含了一切诸佛觉醒状态的三个面向——金刚身、金刚语和金刚意。这“三金刚”的修持原本就被包含在甚深的三摩地状态之内,而这甚深的三摩地状态即是我们的自性。这是超越概念的善正行的起点或来源。
本尊、咒语和三摩地是证悟身、证悟语和证悟意。金刚身是指不变之功德,即本尊本身;不息之功德即咒语本身;而无谬、无妄之功德即本尊之心意本身。我们的佛性具足这三金刚,它们也称为“法身”、“报身”和“化身”。
这些甚深的金刚乘法门——修持仪轨、观修本尊、持诵本尊的咒语和修持三摩地,被称为“一条迅捷的道路”,而心性则是这条道路的本质。但是,这里这个住在山坡上的老人不想再浪费你的时间,你们全都不辞麻烦地来到这里听我说话,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几件事情。
我将再重复说一次的是正等正觉佛是经久不衰的无谬金刚语,它能够使我们在一世内获致正等正觉。如我之前所说的,这个教法已经透过伟大上师们的不间断传承,一路往下传给我的根本上师。我的双耳非常幸运地领受这个教法,我自己则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我的嘴巴可能吐出善妙的话语,但是请了解,我只不过是在重复自己曾经有幸领受的教法。
如果没有老师,我们非常难以学习或受教。你们已经上学那么多年,可能都非常清楚这一点,我们所受过的教育,是能够受用一辈子的事物。即便如此,所受的这些教育仍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正等正觉的状态,连一寸的接近也没有。我们在学校努力多年,终究没有真正的利益。
你们全都具有聪明才智,我想你们可以了解我为什么说这些话。不论我们今生做了什么,当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汇集的所有资讯,以及所累积的一切知识,还有努力工作或从商所创造的财富,都是徒劳无益的,不会为我们带来丝毫的帮助。我说得容易,因为我完全没有受过教育!因此,我可以面带笑容地高谈阔论。请大家不要动怒。
我想要说的是,我们可能极端富裕,获得巨利,可以购置最昂贵的衣物,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这是相当可能的。我们可以极为热衷地追求这些世俗的成就,并且认为在上半辈子有足够的时间享受这一切。然而,在下半辈子,我们变得衰老年迈,人生的乐趣减少了,这是我的经验谈。我们开始感觉站起来有困难,行动不便。你经常生病,开始有不同的病痛,在你面前的只有更严重的疾病和最后的死亡。所有这些灾难都排在面前,我们将一个接一个地与它们相见。我们现在不清楚自己死后的状况,因为无法看见来生,甚至无法看见今生之后是否有任何事物。当我们往下注视地面,没有看见任何下三道;当我们往上看着天空,没有看见任何天道或佛土。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双眼睛看不了那么多。
我确定你们明白这一点。你们已经领受了大量的教法,也可能已经思考这些教法。这个老人没有理由要继续这个主题。我的家乡有一句俗语:“求最近的忠告,取最近的水。”
请思量这一点:现在你们有一个身体、一个声音和一个心,对不对?在这三者之中,心最重要。你的身体和声音是心的仆人,这不是真的吗?心是老板。在此,我要再多谈谈“心”。地、水、火、风、空等五大物质元素不会有所觉知;相反地,“心”是指能够体验、能够觉知者。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官不会觉知和体验,一具尸体具有五种感官,但是尸体无法觉知,因为它没有心,“尸体”一词即是指心已经离开。我们说眼睛看、耳朵听、舌头尝、鼻子闻等等,而只有当有一个心透过感官来体验,这才可能发生。当意识、心或灵魂离开身体的那一刻,五种感官仍然在那里,但是没有任何体验会透过它们而产生。
4 非有,非非有
心晓得快乐和痛苦,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同的事物之中,只有心能体验和觉知,没有其它事物能够体验与觉知。所以,心是所有状态的根本——所有轮回状态和涅槃状态的根本,如果没有心,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会感觉或会觉知的事物。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会感觉、会觉知的事物,这个世界就会彻底空虚,不是吗?心是完全空虚的,但是它同时能够觉知、了知。
根据每个众生所体验的痛苦程度,而排列出下三道,正如同上三道也是根据每个众生所体验的欢乐程度而被排列出来。一切事物都以那个感觉快乐和痛苦的事物为基础,而那个事物即是心。换句话说,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或根本。
心是空虚的,但是在空虚的同时,它仍然有所了知或体验。虚空是空虚的,而且一无所知,这是虚空与心之间的差异。心类似虚空,不具实体,不是有形的物质。这个心不具实体,却能够有所体验,不是相当不可思议吗?
有心,但它不是有形或具实体的。你不能说没有心,因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是心体验每一件可能的事物。你无法真正地说有一个东西称为“心”,但是在此同时,你也不能说没有心。它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两个极端,所以说:“非有,佛亦不见;非非有,轮涅之基”(“心”不存在,因为连佛都没有看见它;“心”不是不存在,因为它是轮回与涅槃的基础)。
如果没有心,我们就会是一具尸体。你们不是尸体,不是吗?但是你能够说有个你可以看见、听见、闻到、品尝到或抓到的心吗?老实说,你可以像这样继续寻找、检查心十亿年,将永远无法找到存在或不存在的心。心真的超越“存在”和“不存在”两个极端。
心于存在与不存在两者之间无有抵触,即心超越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抵触,是中观的原则。我们不需要去想有个具体的心或没有一个具体的心,心本身即是本然之“真如”(thatness),代表它是空虚与观察非造作之双运。佛陀称这种非造作的双运为“空性”(emptiness,梵shunyata)。在梵语中,“shunye”意指空虚,而我们应该把“shunyata”的[-ta和emptiness]的[ness]了解为“能够觉察”。如此,心就是空虚的觉察,本然真如是指它本来的面貌。我们的自性就像那样,我们只要认识那个事实即可,不要用任何想法来渲染它。
如果你相信有一种东西称为“心”,那么它只是一种念头;如果你相信没有一种东西称为“心”,那么它只是另外一种念头。你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种类的念头,那即是佛性。在一般的有情众生之中,这种本然状态被思惟带着走,陷入念头之中。忙碌于思惟,就如同一条把你往下拉的沉重铁链。现在是脱离那条锁链的时候,在粉碎那条思椎的铁链的那一刻,你就脱离了轮回的三界。
在这整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知道如何切断这条铁链更殊胜、珍贵。即使你扫描这整个世界,或把它一片片地用筛网筛过,企图去寻找更殊胜、珍贵的事物,那么你会一无所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佛,都没有发现一个更甚深或更直接能告诉我们如何获得证悟的教导。请求关于心性的教法,就表示去了解如何认识心性。我非常多话,我会试着长话短说。
在传统上,如果要领受如何了悟心性的教法,我们首先要从事“四次十万遍”的前行法。继此之后,要从事本尊的修持,留在闭关之中,完成固定数量的持咒。在完成这一切之后,上师才会传授这个教法。但是今日我们活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如此忙碌,没有时间坐下来完成这所有的修持。我们称之为物质发展的进展,但是它不是只让我们更加忙碌吗?这样是很难去寻找学生的,而且如果一个佛教上师必须四处寻找学生,那就会有点尴尬。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人今天能够聚在一起,是一个非常幸运的顺缘,因为人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像这样聚在一起,是非常难得的。
我的根本上师曾经告诉我,不同的时代来临了。他说:“如果你碰巧在一群人前面,他们询问想要听闻关于心性的种种,你就对他们解释。如果他们的业已经成熟,就会了解你所说的内容;如果不了解,也会因此而受益。利益众生本来就是佛陀教法的目的,对人们谈心性是没有关系的。”
如我稍早所说的,当我年轻时,常常试着那么做,就如同某个人指出日出那样。人们常常望向西方,看到阳光已经照到山顶上,那是他们知道太阳已经升起的方式。但是事实上,他们要做的是转过身来,看太阳从东方升起。当某个人告诉他们这么做时,他们转过身来说:“喔,是呀,太阳正从东方升起!”那一直是我传法的方式,现在我也将继续如此传法。
5 心性和思惟
你们已经听到,我们的心事实上是空虚的,这表示心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在此同时,心也能够觉知、了解和体验。当听到这个、想到这个时,你能够相信它吗?它清楚吗?你能够决定吗?
我们的心是空虚的,但是它确实会思考。它是空虚的,代表它没有任何可定义的属性的实体。然而,心确实会思考。我们是不是总在想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是不是那么忙于思考,以致有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日日夜夜不息?这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它已经发生很长一段时间,从我们在轮回中无数的过去世以来都是如此。我们一直在不同的轮回界中,绕着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团团转。那是轮回的本质,如果继续如此下去,我们将忙于思考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直到今生结束为止。念头不会就此打住,在中阴的状态,我们当然没有身体,但是因为串习的缘故,我们的心仍然继续搅拌出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在新的投生之后,不论它是在下三道、上三道或最深层的地狱,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然而,这所有的思惟的本质一直都是佛性,即证悟的本质。
让我提出一个例子,说明思惟和心性之间的关系。心性如同天空中的太阳,而思惟如同映现在水中的日影。没有水,太阳就难以映现,不是吗?在此,水用来比喻所有被觉知的对境,以及被心持有的一切事物。如果你把池塘的水排干,倒影往哪里去?它会从水里跑出来吗?它会悬在半空中吗?人们用映现于池塘的日影,来象征心持有的主体和客体、觉知者和被觉知者。没有天空中的太阳,这个世界会有任何光亮吗?没有,当然没有。但是,一个太阳就能够照亮整个世界。这唯一的太阳如同心性,而太阳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运作:太阳具有温暖和灿亮,它的热度使风流动。相较于此,太阳的倒影什么也不是,它能够照亮整个世界吗?它甚至能够照亮一个池塘吗?
我们证悟的本质——佛性,如同太阳本身那般展现为本性。日影可以比为我们所有的念头、计划、记忆、执着、嗔怒和狭隘的心等等。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生起,一个心的活动接着另一个心的活动生起,正如同日影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如果你控制天空中的这一个太阳,就能够自动地控制它映现在整个世界各个不同池水上的倒影吗?我们为什么要把注意力放在所有不同的倒影上?与其永无止境地在轮回中团团转,我们何不认识那唯一的太阳。如果你认识自已的心性——佛性,那就足够了。
我们要了解佛性及其表现之间的差异,佛性的表现即是我们的念头。念头以许多不同的型态显现。有执着(贪)、嗔怒(嗔)和愚痴(痴);有五种心的活动(五十一心所法),有八十种内在的念头状态(八十随念),以及八万四千烦恼。不论心以多少不同种类的内容来展现,它们全都只是心性的表现。
八万四千种烦恼如同太阳在不同池塘所映现的八万四千种倒影,如果你把太阳放进口袋,你就自动控制了所有八万四千种倒影。同样地,在认识自己的本然状态、佛性、证悟本质的刹那,所有八万四千种烦恼都在同一刹那间消失。
我们所有的各种不同的念头,都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念头,因此它们可以被称为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和未来的念头。“念头”这个词的藏语是“namtok”,“nam”是指五种感官所觉知的相和心的对境,“tokpa”是指针对被觉知的对境所形成的概念。有情众生不断忙碌地制造“namtok”,为他们所体验的事物制造一个接着一个的想法。这种想着自己心的念头的行为,正是阻碍、障蔽解脱和证悟的事物。
如果我们试图停止思惟,它只会变得更糟糕,你无法摆脱或丢弃思惟。你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吗?你能够斩断心所创造出来的念头之流吗?或许引爆一颗核子弹?这能够阻止心去思惟吗?核子弹肯定会让你丧命,但是你的念头会继续进入中阴,进入你的来生。在这个世界上,有任何其它的事物能够让心停止思惟吗?
为了停止思惟,你需要去认识自己的心性。它就像你只要看见天空上的太阳一次之后,就会永远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去追逐太阳一个接着一个的倒影,将永远无法看见所有可能的倒影,那是永无止境的。天空中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没有太阳,就不会有倒影。太阳映现在水中的倒影,只不过是太阳的仿制品。同样地,所有的念头只不过是你的心性的表现或展现,它们不是你的心性本身。如果没有离于念头,思惟没有消失、消融,我们就无法解脱或证悟。有句俗话说:“使用念头来对治念头。”同样地,所有的日影都来自本初而真实的太阳。如果你认识天空中的真正太阳,你就没有必要为了看见太阳而追逐世界上所有的日影。
你的空觉之心是最重要的事物,它本然的空性是法身,也称为空虚的本质。你去了知、去觉知的本然能力,即是觉察的本性—报身。这种空虚和觉察原本是一种双运,“充满明觉的空觉双运”这句名言即是指你的自性——你的心性。
6 非造作的本然
在指出你的自性,以及认识你的心性之后,你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见,如我一再重复说的:“不见一物,是无上之见地。”我们需要看见这一点。在你观看的那一刻,你就看见了它,在你看见它的那一刻,你就自在解脱了。
这种“看见”可能不会超越数秒钟的时间,或许不会超过三弹指的时间。在那短暂的时间过后,我们不是被念头带着走,就是变得健忘,这种情况发生在所有凡俗有情众生身上。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健忘,持续不断地被念头带着走。
在认识心性的刹那,你就已经看见了心性,没有遗漏或错失任何东西。这不是像虚空注视虚空本身,因为虚空不会看见任何东西。当你觉察的心认识它本身时,你会立刻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见,在同一个刹那,你已经看见心性。在那个刹那,没有念头,因为当下的念头已经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不论你说的是大手印、大圆满或中观,认识心性的那一刻,都称为“平常心”(ordinary mind)。当我们认识心性时,不要做任何事情,不要试着去纠正它或改善它;不要因为希望或恐惧的动机,而用接受此、排斥彼的方式去修改它;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一般人会忙着把当下的念头概念化,不要把当下的念头概念化。当下的念头是指想要或不想要、怀有希望或恐惧,只要切断与当下念头之间的连结,不要追随它,离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念头的刹那,即是佛性。
你不必努力不去想当下的念头,我们需要训练自己放下所想的念头,这即是修行。在这个“放下”之中,甚至连一个尘埃那么小的东西都不去想象,因此这个“放下”不是一个禅修的动作。在此同时,心连一秒钟都不要散乱。它如同努力去想象虚空一般,因为在虚空之中,没有什么是需要被想象或被观修的。你想象虚空时,需要去想象任何东西吗?
当听到“心不要散乱”这句话时,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必须做一些事情来使心避免散乱。人们通常认为,努力去保持不散乱是一种刻意的行为。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长时间地保持一种特殊的禅定状态,那么它的确是一种刻意的行为。在这个情况下,刻意的行为是必要的,但是我现在没有要你这么做。本然空觉的刹那本身不会维持非常久,但是那完全没有关系。你不必努力去延长那个刹那;相反地,你要重复多次,即“短时、多次”(short moments,many times),这即是在修持非造作的本然。“非造作的本然”代表在那个状态期间,你不必去做任何事情。它有如摇铃,一旦你摇了铃,就会有连续的声音,不必去做任何事情,铃声就会持续下去。你只要让那种连续性自行持续,直到声音逐渐减弱消失为止。
在认识心性的刹那,让它保持本然如是的状态。如果你持续敲铃,那么铃声就会因为敲击而受到千扰。你只要让那种认识保持“如是”的状态,不要去修改它,这即是不丧失它的连续性的方式。很快地,那种认识就会自行消失。身为初学者的我们,心自然会在片刻之后忘记而散乱,但不必费力去阻止它发生或对抗它。一旦我们的心散乱,就再一次地认识心性。这即是修持。
7 清除障碍、增长修行
每一乘的教法都各有它的目的,即使佛法的核心在于修持和认识心性,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清除障碍,增长我们的修行。障碍是阻止我们安住在本然状态的事物,我们可以籍由特定的修行来清除障碍。我们也要有方法来增进、增长修行,加深自己的觉受。清除障碍和增长修行两者非常有用处。
外在的障碍与我们的环境有关;内在的障碍与我们的肉身有关;最内的障碍与我们的念头模式有关。就驱除这些障碍而言,修持前行法以及本尊、咒语、三摩地的内在修行,具有极大的利益。这些障碍是我们恶行的结果,它们障蔽我们的本性,需要被移除。如果我们依止佛、法、僧,以上师、本尊和空行母为依靠,就能够迅速清除障碍。
至于具有增长效果的修行,举例来说,对证悟者生起虔敬心,对有情众生生起悲心,即能够使我们的修行增长。虔敬心和悲心增强我们对心性的认识,其它的修行法门也可以进一步增长心性。然而,第三世噶玛巴提出最重要的重点,他说:“在生起慈心的时刻,空性原原本本地显露。”我们从内心深处、真心诚意地感受到虔敬心和悲心的时刻,就不再会有任何能够障蔽我们的事物。我们越修持对一切证悟上师、诸佛和菩萨的虔敬心,对心性的认识就会更为增长、巩固。同样地,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慈心与悲心,也将大大增长我们对佛性的了悟。
8 第三善法——善回向
让我们用三善法的最后一善“善回向”(excellent dedication),来作为这个教法的结行。在研习这些教法之后,请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来回向功德,发出祈愿。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