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五章 觉受

 

当过去已经消逝,未来尚未到达时,你当下的觉醒就在那里。

我们全都拥有这种觉察的品质,否则我们就是一具死尸!

切勿调查这当下的觉醒,切勿对这当下的觉醒制造念头,

因为这是一种二元执着的行为。

 

基本而必要的修行不外乎了悟自已的心,只有你的心能够有所体验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它事物能够有所体验。外在和内在五大元素构成这个世界和你的身体,但是它们无法体验任何事物,五种感官也无法体验。因此,我们需要百分之百地了解这个心。

 

心性是佛的三身


心在本质上是空虚的,在本性上是觉察的,它不像虚空那样是一个空白、空虚的状态。空虚的虚空无法证悟,也不会体验快乐和痛苦。佛陀曾经说,心如同虚空,但是它不完完全全像虚空一样。即使我们的心如虚空般空虚,但是我们能够觉察。了知者需要去认识自己的心,然后我们看见,那里甚至连发梢那么一丁点的东西都没得看。它如《心经》(Heart Sutra)所说:“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了无任何实体,即所谓的“法身”。在这整个世界上,有比法身更珍贵的事物吗?

 

在看见心性的刹那,没有什么“东西”可看。在这个时刻,“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这个事实或觉受,真实而明显。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觉察品质,被称为“觉醒状态的报身面向”。心不具有任何具体的事物,以及它了知它不具任何实体的能力,这两者如同水和湿润、火和暖热、糖和甜蜜一般是无别的。这空虚与觉察两个面向的无别双运,被称为“化身”。在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你看见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者是无别的,而那即是自性身。这是我先前所说的:“不见一物,是无上之见地。”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比与三身面对面更甚深?认识这个事实,即是一切修行的重点。

 

每一次,我们认识三身,但不是以概念的方式认识三身,而是与三身面对面,那么三毒不仅会被推到后面,而且会完全消失。它如同一根头发无法停留在火焰之中,或如同黑暗在太阳升起的刹那突然消散。概念上的思惟是短暂无常的。在彻底清朗的天空,没有云朵,暂时的云朵遮蔽太阳,这个天空是形容我们自性的本初虚空的一个例子,而天空中的太阳则代表本初虚空与觉醒的无别性。在云朵消失的刹那,无别的虚空和觉醒——三身的本然状态,就立时显现。云朵能够暂时地遮蔽在天空上照耀的太阳,但是阳光总是无别于天空。因此,这阳光照耀的虚空用来比喻无别的本初虚空和本初觉醒。

 

我们之所以继续置身于轮回,是因为我们受到概念思惟的控制。认识心性会消除念头,在我们认识心性的刹那,念头就会消失。如果说念头具有实体或是坚实的,那么我们就无法消除念头,但是它们仅仅是空虚的活动,本身不具稳定性。如同太阳,法身是我们的心性所本具的;念头如同法身的光亮,是法身的表现,正如同光芒是太阳的表现一般。记住关于心性的重点:心性是佛之三身。

 

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修持在于认识心性,以及与三身面对面,不只是一次,而且是要完全习惯于心性。每一次我们认识三身,三毒就会消失,三毒在那时完全消融。此外,在我们认识心性和三身的那一刻所完全展现的智慧功德——本初觉醒本具的功德,将开始越来越进一步地开展。

 

清净和不净的现象

 

现象以清净和不净的形式展现。不净的现象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体验的事物;当没有二元分立的执着时,就是清净的现象。我们要越来越习惯于无别、无碍、无妄的法身,而在法身之中,一切现象的显现都不具自性。如果你如此精进地修持,最后你将了知具有一切不可思议功德之佛土,本具的智慧功德也将展现。只有充满迷惑的思惟使我们迷妄,而远离清净的觉知。因此,不净的现象是我们迷妄思惟的展现。不净的现象(无觉察的觉知)相同于梦的现象,一旦我们从睡眠的迷妄中醒来,它们就消失了。

 

诸佛之三身——密严净土,以各种不同的证悟功德的展现为庄严。此时此刻,它们受到我们不净觉知的障蔽。然而如同梦境一般,一旦我们从梦中醒来,这些不净的觉知就不会存在。它们会完全消失,它们终结了。你需要了解这一点。

 

在认识心性的刹那,即是不净的觉受、执着一切事物为坚实的串习消散进入本初虚空的刹那,唯一留下的是清净的觉受——清净的现象,所有不可思议的伟大证悟功德也从其中开始展现。佛之三身的胜妙观点是清净觉受的一个自然结果,真正体验到这些功德和仅仅想象这些功德是不一样的。真正“变成”(being)那些功德,不同于你思及本尊、本尊的咒语和善德,这一切仍然是二元分立的念头的对境。当我们开始习惯没有不净的觉受,开始习惯清净觉受的展现,而且变得越来越稳定时,所有这些本尊的功德和智慧的面向都会开始成为真实。

 

太阳所有的特质都在其内自然地呈现,它们不需要被制造。只有云朵遮蔽太阳,一旦云朵消失,太阳的品质就会闪耀。同样地,三身的功德呈现为我们的心性,唯有概念的思维障蔽心性,如同云朵遮蔽太阳。此处的重点在于认识心性,如果了知心性,我们就会成佛;如果无所了知,我们就会受到概念思惟的控制,轮回就会如梦境般展开。

 

认识心性的修持是这样的:“短时间、重复多次”;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方法。“短时间”保证了它是真正的心性;“重复多次”确保我们将会习惯于心性。如果我们企图维持长时间的认识(认识心性),本然的觉受将会因为充满概念的心之状态而受到染污。我们已经养成常常沉浸于三毒的恶习,制造了更深的轮回,只要这心持续向外投射,轮回就会继续下去。但是如果修持“短时间非造作的本然”,我们就会达到无暇之法身。

 

我们不需要去“制造”这个非造作的本然,只要放弃思及三世即可。当过去已经消逝,未来尚未到达时,你当下的觉醒就在那里。我们全都拥有这种觉察的品质,否则我们就是一具死尸!切勿调查这当下的觉醒,切勿对这当下的觉醒制造念头,因为这是一种二元执着的行为。没有这些念头,我们就离于三世。

 

这未经修改、未经造作的当下觉醒,即是全然清新的佛性。只要让你当下的平常心保持本然的状态,不要接受或排斥任何事情。完全离于希望或恐惧,让你的觉醒保持如是本然的面貌,于是那里就只有佛性。在那个时刻,只有佛性而无其它!那是我们所需要的,它现在就在我们手中。在你完全放下,不忙碌于过去、现在或未来三世的那一刻,就只有佛性本身,那即是佛法修行的核心。

 

亲见真正的内在本尊

 

就面对无别的空觉而言,即面对你的本初自性,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本尊修持,都包含在“立断”之见里。举例来说,胜乐金刚(Chakrasamvara)[胜乐金刚(Chakrasamvara)是《阿底瑜伽》本尊,为“母续”最高成就的本享。主要形象为四面十二臂,与之双运的佛母为金刚亥母。]在本质上是觉察的品质,而金刚亥母(Vajra Varahi)[金刚亥母(a jra Vare8hi)又称“金刚瑜伽女”,是众生本有般若波罗蜜多自性的佛母,有多种传承与身形。]则是空虚的品质,这两者是无别的。直接面对这空觉之无别,即是亲见真正的内在本尊。这(亲见真正的内在本尊)不同于拥有一个见到来自外在的本尊的净相(vision),当然,要去体验后者并净化大量的恶业。在见到本尊的那一刻,你可能会想:“哇!终于看到了!”然后你双手合十,怀着巨大的恭敬和虔敬,而这确实能够净化恶业。然而,这净相不会停留,它终会消失,不会永久斩断二元思惟之流。

 

相反地,在认识空觉无别的刹那,即认识内在的胜乐金刚和金刚亥母的刹那,二元思惟之流就立时地被彻底中断。从过去无数世以来持续不断的所有迷妄串习,都立刻中止。在此同时,所有未来的迷妄也立时中断。内在的胜乐金刚和金刚瑜伽女(Vajra Yogini,即金刚亥母)是必要而根本的本尊。籍由认识心性而拥有这两个本尊的净相,比拥有一个来自我们外在的本尊的净相更重要、更甚深而有效。

 

当然,当人们有一个像胜乐金刚这样的本尊的净相时,他们感到振奋欣喜,会庆幸地说:“多棒呀!我有一个本尊的净相。”在快乐和感恩的同时,这净化了大量的恶业,但是因为看到本尊而感到欣喜,仍然是一种执着,与那种执着相反的是厌离。因此,拥有一个本尊的净相不会尽除二元分立的思惟。不论是男性或女性的所有本尊,都包含在这空觉之内,这种状态被形容为“了知一,尽解脱”(knowing one liberates all)。当你了知这一个心性时,所有的心之状态都能够获得解脱。

 

当你开始一座的修法时,先皈依佛、法、僧三次。接着,怀着以下的愿望发起菩提心:“我将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行。”然后,你想象自己是佛的身相,想象自己是哪一尊佛并不重要,只要想象最喜欢的佛即可。你要想:“我是这个本尊”,然后念诵这个本尊的咒语。在念诵咒语的同时,你要认识是谁想象这个本尊,是什么念诵这咒语。“认识”是指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在那个时刻,你不必开始去想出一个“什么是空性”的哲理。相反地,你要让它保持本然的面貌,完全不要对那个状态做任何事情,不要做出任何判断。在最后,把这修行之善回向给一切众生,做为此座的结行。一切都包含在这简单的修行方法之内。

 

如果用这种方式来修持,即使你是一个牧牛人,仍然能够获得解脱。如果不用这种方式来修持,你或许是一个伟大的圣者,却仍然会置身迷妄之中。当你认识心性时,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让它保持“如是”的状态;在你的心散乱的那一刻,提醒自己再度去认识心性。当认识心性时,让它保持本然的状态;当忘记心性时,提醒自己再度认识心性。这即是修持的本质。

 

籍由如此透彻的修持,散乱的念头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少,无念觉醒的时刻会变得越来越长。当这种无概念的觉醒维持一个小时的时候,你就已经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当它维持一整天时,你就已经证得菩萨的果位;当它日日夜夜不间断时,你就成为一个正等正觉之佛。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殊胜的。

 

一且你领受了直指教导,以及认识心性之后,籍由这种修持而获致证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它就掌握在你手中,你可以尽可能时常地提醒自已去认识心性。若如此修持,即使把一整天的时间都花在放牛吃草这样简单的事情上,你也能够获得解脱。如果你不用这种方式来修持,如果你知晓所有的法语,却没有真正体验其根本的意义,那么在离开今生的那一刻,你将只会流浪徘徊于迷惑之中。这是不可或缺的重点。

 

我想要说另外一件事情。佛陀完全觉醒,三世有如握在他的掌中般,清晰可见。佛陀的教法则是以这种无量无边的明晰为基础,我们不必去怀疑佛陀的话语是真是假,我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才这么说,而是因为它确实是真的。佛陀的教法不同于一些未证悟者所教导的灵修体系,这些人拥有部分的理解,了解部分的真相,而不是完整的全貌。由于他们本身尚未证悟,不具有这种全然无碍的明晰,因此无法像一个正等正觉佛那般传授教法。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不是存有偏见,而是我们确实不需要去判断正等正觉者的话语,他们的话语已经接受彻底的检查。有任何问题吗?

 

问与答

 

学生:在这个修行之中,我们的心要如何不散乱?

 

仁波切:当你的心散乱时,最好的对策即是认识心性。在认识心性的刹那,我们没有看见任何具体的事物。我们有一种立即的了知,知道心的本质是空虚的。我们有一种了知心是空虚的觉察,这种觉察的品质无别于空性本身。在那个时刻,这是一种真实,你不必再做任何事情,只要保持本然的状态,直到忘记心性,心性消失为止。那不表示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强迫自己去认识心性。认识心性如同你打开房间的一盏灯:按压一次开关,灯就照亮房间,你不必去做任何事情,那灯光就会持续。另一方面,如果你一直按压电灯开关,就会把事情搞乱。如果你为了要看见心性而持续说:“我想要看见它,我想要看见它……”,它就变成一种刻意的、概念上的行为。相反地,你要让它像电灯照亮房间那样保持原本的样子,在那时,不必使用其它的技巧,这称为“无技巧之本然”(naturalness without technique)。我们不必努力去保持心性,我们看见心性,却不执着于心性。

 

心是空虚的,我们不必把它变得空虚。它不是说在此时有什么东西遗漏在心里面,或有什么尚未完成,而要把心变得空虚。我们通常把“空虚”的意义理解为“空无一物”。如果你进入一个空房间,房间里面空无一物。心就像那个空房间,事实上,它不是色、声、香、味、触的对境。在认识心性的刹那,我们立即看见心性是空虚的。“在注视心的刹那看见心性,在看见心性的刹那解脱自在。”

 

不要执着于“心是空虚的”这个见解,执着于“现在它是空虚的,现在它是空虚的”这一想法,是我们记在心中的一种概念上的造作,那不是必要的。在认识心性的刹那,你看见心是空虚的,在那时就让它保持本然如是的状态,不要运用任何技巧,那是无技巧的本然。那将会维持很短一段时间,然后你的注意力将会分散,而且在某个时候,将会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偏离了。我们的心不是完全超越我们的当我们的心散乱时,我们会知道,只要认识是什么散乱了即可。同样地,在这么做的那一刻,你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在看见没有东西可看时,它就离于念头。再一次地,让它保持非造作的本然一小段时间。一切有情众生的心已经是空虚的,它不是我们必须去创造的事物。

 

当念头移动时,纯粹去认识那个思维者,然后思维就会消融。不论那是什么样的念头,思维和思维者都是空虚的。念头本身不是由任何具体的物质所构成,它纯粹只是一个空虚念头的活动。籍由认识念头的空性,念头就会如水中的泡泡般消失无踪,这是处理当下的念头的方式。一旦你知道如何让当下的念头消融,就能够用相同的方式来处理后继的念头,因为那后继的念头只是另一个当下的念头。但是如果我们陷入念头之中,去想念头的内容,并且继续下去,那就会没完没了。

 

我们的思维推着自己进入更深的轮回,或迫使自己进入更深的轮回。只要我们陷入自己的思维之中,轮回就不会停止。另一方面,任何念头都是空虚的念头,不具有任何实体。我们很容易就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在你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念头就立时消融。念头消失进入你的空性之中,进入你的本初自性之中,这本初自性即是空性,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当你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念头就地被处决,完全被尽除了。

 

当我们让自己的心透过五种感官而向外时,我们就创造了轮回。我们透过眼晴或耳朵、鼻子而把焦点放在一个对境之上,并对这个对境产生念头和情绪。它看起来好像我们透过不同的感官而拥有不同的识,但事实上,那是一个心透过不同的感官,而交替地执取于对境。对此,我们可以举出一个传统的例子:在一间有着五扇窗户的空房间里,一只猴子坐立难安地跳来跳去,从一个窗户到另一个窗户地向外观看。外面的观察者可能会认为房间里面有很多只猴子,但事实上只有一只。如果你抓住那只猴子,把它绑起来,它就不会再跳来跳去。换句话说,消融念头即是捕捉猴子的方式。

 

另一个例子是,在一间房子中央有一座壁炉,烟从所有的开口向外冒出。如果你把一桶水倒进壁炉中央,火焰熄灭的同时,朝各个方向冒出的烟也消失了。“烟”是心性表现的一个例子,而念头则是法身表现的例子。念头不是法身本身,却是我们的本初自性的一种表现。正如同我们的本初自性一般,这种表现不具有任何实体。

 

只认识二元分立的心,从来都不是根本而重要的教法。只认识二元分立的心是一切有情众生时时刻刻都在做的事情——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念头,然后采取行动。禅修的教导在于,不要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而且不只是要认识二元分立的心和思惟;相反地,禅修的教导是去认识这心的心性,这是一个重要的差异。陷入念头之中,针对这些感受采取行动,是无尽轮回之因。这即是陷入了心性的表现,而不知道心性本身。

 

你可能已经听过噶举传承金刚持们所说的这句名言:“本具的心性是法身,本具的觉受是法身的光辉。”觉受和念头不是法身本身,如同从火焰产生出来的烟不是火焰本身,而是火焰的表现或展现。当把全副精神放在烟上面时,你忘记了火焰本身。此处的修行原则在于,不要全神贯注于烟,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心性,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心性的表现上。我们要认识,这种表现不是来自任何其它的处所,而是来自心性本身。

 

当忙着思维时,我们把焦点放在谬误不实的事物之上。然而,真实无别的三身已经任运地展现为我们的自性。其中的抉择纯粹在于是否认识心性,认识心性即涅槃,不认识心性即轮回。如果你们没有认识心性,就会再度堕入轮回的下三道;而认识自生的觉醒,即是涅槃的本质。在认识心性的刹那,没有什么是隐藏的,你的自性赤裸裸地摊在那里。

 

“不认识心性即轮回”这句话的意义是,在你把心和某个觉受的对境连结在一起的刹那,你立即的反应是三毒中海的其中一毒。你不是喜欢某件事物,就是不喜欢它,或者对它漠不关心。当人们陷入这三种情绪时,他们可能仍然声称:“我没有制造恶业。”但是除了三毒之外,怎么可能还有其它的恶业?正是三毒制造了轮回三界:执着(贪)创造了欲界;嗔怒(嗔)创造了色界;漠不关心(痴)创造了无色界。如果没有认识自己的自性,陷入三毒之中,这只会让轮回三界持续下去,这是无可避免的。

 

如果你认识心性,你立刻就面对三身。它是那么地简单,简单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你不可能错过心性,事实上,问题就在于它太容易了!心与我们太接近了!一些伟大的上师曾经说,错就错在它太单纯了,而不是错在它太复杂。人们不信任心性。他们想:“这只是我当下的觉醒状态,这有什么用处?它不是非常的特别。我要一些令人感到惊奇的东西,我要完全不同的东西,远比这当下的觉醒状态更殊胜的东西,有着不可思议的光辉的东西。”于是他们忽视心当下的本然状态,希望一些非比寻常的事物会从天而降。他们是对的:这当下的觉醒状态不是那么的特别。但是他们坐在那里,怀抱那样的希望,他们就背对了本具的三身。另一方面,如果你认识自己的心,那么在看见心性的刹那,你就有了自在,那时你就从当下的念头中解脱,这本身即是涅槃的本质。然而,如果我们忽视那个事实,追逐其它的事物——追逐我们相信胜过当下心性的某种变样的状态,那要找到佛心可就非常困难了。

 

现在,轮回与涅槃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认识心性,我们应该清楚明白这一点。在你认识心性的刹那,当下的念头消失,了无痕迹,你所有的是本具的三身。这不是说我们需要去创造三身或赢得三身,你是在认识已经在那里的东西。另一方面,如果你全神贯注于念头之上,轮回就会永无止境。在思维的刹那,认识思维者本身,念头就会消融。那是那么地容易

 

认识心性不是问题所在,任何被教导去认识心性的人,将会看见心性“不是一个东西”,他们便能够认出心性,我们从无数世所累积的串习才是症结所在。只因为我们认识心性一次,不代表那种认识就会保持在那里,其中没有稳定性,它只会再度消失。我们有老是执着于对境的恶习或负面的模式,因此从一世接着一世以来,以及在一世与一世之间的中阴,一直都在强化这样的习惯—把我们的眼光远离心性,而一再地重新制造轮回。因此,每当你再度陷入念头之中,只要认识心性,念头就会消失。

 

我们向外思考,只把焦点放在外在对境之上的习惯,日日夜夜、生生世世地推动我们,也在一世与一世之间的中阴状态推动我们。我们在梦中也有这样的习惯:在梦中,我们的身体跑来跑去,做一些事情,即使那不是一个真实的身体,而是一个由串习所创造出来的身体。在梦中,我们体验得与失、敌与友,以及各种不同型态的欢乐、痛苦等等。但是在我们醒来的那一刻,所有这些本体都到哪里去了?它们消失无踪,无处可寻。梦的状态是由我们自己的念头创造出来的,同样地,在清醒的状态,这些相同的念头创造这整出人生戏码。在中阴状态,没有肉身,但是因为习惯,我们仍然相信自己有一个具有五种感官的肉身。当然在中阴,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身体;这肉身肯定没有经历中阴,它也没有进入地狱道、佛土等等。我们目前的身体如同旅馆一般,只是一个暂时的居所。

 

现在居住在这个旅馆的人是“心”,“心”这个人将会体验各种不同的业果,而不是身体。这个身体不会感受到任何事情,因为一它死亡,它就消失了,不留一物。但是心却持续在这些模式之中,它将继续有所体验,然而,所有这些体验都不比你昨天晚上所做的梦更真实。正是如梦般的思维继续体验地狱道,它只是更多的思维,中阴也只是更多的思维。当我们在中阴的尽头进入一个新的身体时,它又是更多的思维,一日复一日,一生复一生。

 

除非我们现在藉由消融念头而把这种思维终结,否则轮回不会自行结束。轮回将会永无止境,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而这一路以来,证悟的心性、完全觉醒的状态一直与我们同在;它从未与我们分离,甚至连一刹那也没有。在你认识自性的那一刻,便与三身面对面,我们的佛性所本具的三身从未丧失。

 

佛陀看见一切有情众生都在做梦:他们梦见轮回六道,梦见四生(“四生”即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梦见所有的喜悦和悲伤。当达到菩萨地(bodhisattva bhumis)(“菩萨地”是依菩萨证悟的层次所分的境界,共有十,分别是: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地、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时,我们正要从梦中醒来,只有正等正觉的佛陀才是完全觉醒的。诸佛看见众生是无明的,睡眠只是无明的一种辅助物,真正的愚痴是不知道自己的明觉智慧。佛教的修学首先都关乎认识这本初自性,然后增强这种认识,最后获得完全的稳定性。这是从这种梦的状态中醒来的唯一途径。

 

我们需要消除这迷的思维,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具体的事物能够办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是去认识思维者不具实体,并且体验无别的三身。没有药物能够完全根除迷妄的思维,甚至连最强的麻醉药都不行,它只能使迷妄的思维暂停,但在麻醉药消退的那一刻,思维再度展开。药物也阻挡了本初觉醒的证悟功德——智慧功德,在药物的影响之下,我们没有看见如是本性的智慧,也没有看见所有存在事物的功德。我们完全受到愚痴的障蔽,让自己变得昏睡、无所知觉,这不是解决之道。具有永久药效的麻醉药肯定能够清除所有欢乐、痛苦和无记(漠不关心)的造作状态,但是我们没有这种麻醉药。每一种药物都只有暂时的药效,很快就会消退。

 

我们要用心本初之无碍功德来认识心性,而不要使心暂停。一部名为《甘露汪洋》(Ocean of Amrita;藏Ngakso)的经典说道:“藉由授予你普贤如来之无碍灌顶,而与普贤佛母之无生功德紧密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籍由授予这男女双运的灌顶,代表空性无别之觉受——“愿你的觉知者和被觉知者”(你对二元分立的执着),“融摄入本初虚空之中”。那即是必要的。

 

“本初觉醒”代表不执着于主体与客体、觉知者与被觉知者,而寻常心不是这个样子。寻常心总是有觉知者与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如果没有觉知者与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普通的念头就会无法存活而消失。“单一的法身领域”这句话纯粹是指这本初觉醒,它被称为“单一”或“唯一”,意指它不是二元分立的,因此一般思维的心是二元分立的,从未被称为“单一”。如果这种对二元分立的执着不是从内消融,主体与客体、觉知者与被觉知者就会永远继续下去。另一句名言说道:“只要二元没有变成唯一,就没有证悟。”当我们认识心性时,这种二元分立就融摄成为“唯一”。

 

心性是“yeshe”——本初觉醒,其本身离于觉知者与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有情众生的寻常心称为“namshey”,“nam”是指感官的对境,“shey”则是对这些对境所形成的概念。“yeshe”是诸佛的觉醒心——涅槃的面向;而“namshey”则是有情众生的迷心。“yeshe”是指认识心性,“namshey”则是指觉醒透过五种感官之门延伸出去,紧紧抓着五种感官的对境不放。还有其他问题吗?

 

学生:可不可以再精微解释我们在梦中和中阴状态的觉受?

 

仁波切:在中阴状态,你相信自己具有可以看见东西的眼睛,然而,一切事物都只不过是体验(觉受)罢了,不论是在中阴、地狱道或任何其它地方,它全是你个人的体验(觉受)。如果我们只是因为相信自己有一双眼睛,所以就可以看见东西,并不会改变这样的事实:我们所体验的事物,基本上是心的觉受。当你晚上做梦时,你看见各种不同的事物,你是用眼晴看见那些东西吗?你相信在梦中有眼睛,对不对?在梦中,你走来走去,四处张望,但事实上,你是闭着双眼躺在床上。

 

请了解,你所有的觉受都是你个人的觉受,而不是其它人的觉受,它是你的觉受,因此它不同于其它人的个人觉受。当我们尚未证悟时,有一种共享的、共同的觉受的元素。对尚未证悟的有情众生而言,山峦、城市、道路、五大元素全都看起来是它们所显现的样子。现在,我们具有所谓的不净觉受,意思是我们不断地把觉受的内容具体化为真实,这即是“不净”的定义,但是它不必一直保持那个样子。

 

当我们修持这“认识本觉”的法门,变成伟大的瑜伽士时,我们把自己所体验的一切看成“八幻喻”。这八幻喻分别是镜中影、水中月、空谷响、彩虹、达婆城(city of Gandharvas)(梵语Gandharvas”音译为“达婆”有“变幻莫测"之意,因此是八幻喻中的“变化喻”。)、海市蜃楼,以及魔术师所创造出来的魔幻。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的体验(觉受)和觉知,比作看似真实但事实不然的事物。一旦真实地看见那虚幻的本质,我们视自己所体验的事物为坚实的执着就消失了。因此,一个伟大的瑜伽士便能够随意地穿过其它人视为坚实的物质,那不是因为他真的很强壮,能够用蛮力穿过坚实的物质。相反地,那是因为他了悟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实的,都不具实体。

 

这不会改变其它众生体验事物的方式,对其它众生而言,“实相”仍然看似坚实。瑜伽士籍由认识本觉,而获得一切事物不具实体的了悟。一旦那么做,我们就握住了“绳子”的一端。它如同要拉起一条躺在湖中,巨大沉重且长一百公尺的粗绳,你无法一次把它从湖中拉起来。但是如果捉住绳子的一端,你就能够慢慢地把其它的部分拉出水面。“绳子的一端”即是认识本觉,而我们现在能够从一个具格上师那里得到这种对本觉的认识。在绳子的另一端,即是全然了悟的状态。

 

是谁体验这所有的觉受?这一切是为了谁而存在,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它只为了心而存在。除了心之外,没有其它事物能够有所体验(觉受)。因此,对能够体验的心而言,一切事物都是个人的觉受,而一切觉受都是个人的觉受,除此之外无他。

 

此时,我们无法真的说一切事物是空虚的,因为当我们碰触自己所体验的某件事物时,它似乎是坚实的。你无法像密勒日巴(Milarepa)那样把手穿过墙壁。在《智慧雨》(The Rain of Wisdom)之中,果仓巴(Gyalwa Gotsangpa)[果仓巴·贡波·多杰(Gyalwa Gorsangpa Conpo Dor je,1189-1258)是竹巴噶举(Drukpa Kagyyu)传承的伟大上师之一。]唱道,一切显相都是骗人的。“一切事物如同一场巨大的魔幻,一场骗局。我身后的岩石是透明的。”然后他往后靠,在那块岩石上留下他的背印。对于一个真正不执着事物为坚实的人而言,他不只视事物为透明的,也能够穿透物质。

 

单单一个瑜伽士的了证,不会移除所有其它众生所具有的坚实感受。当你了悟个人的体验(觉受)不具实体时,它不会真正改变其它众生的想法,对其它众生而言,墙壁和山峦仍然在那里。一旦我们籍由一再地修持而完全了证本觉的状态,就能够了悟五大元素的真正本质是五方佛母,五蕴的本然状态是五方佛。[五方佛母是五方佛(卢遮那佛、不动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的属。她们是:宁初玛(MYing Tsukma),、给玛(Gyema)、那玛基(Namaki)、那札·卡(Naza Ka rmo)与丹企·卓玛(Damtsik Drolma)。五佛部代表我们身心染污(五蕴)的究竟清净,以及一切恼垢障的净除。]在此时,你可以真正地宣示一切事物是遍在的清净。

 

学生:我们如何能够投生佛土?

 

仁波切:佛是法身,佛的心称为“法界体性智”,佛土是法界佛土。这是我们能够变得稳定的处所,这是我们真正的家园——超越增与减的领域。

 

即使所有轮回的现象是空虚的,它们却不是空无法界体性智。这遍在的法界智慧是我们真正的家园。如果你想要去一个最棒的地方,就要去那里。其次,是去五佛的佛土,在那里,你每天可以畅行无阻地旅行,然后在傍晚,可以无碍地返回净土。这些化身佛土是出自诸佛祈愿、加和慈悲的神奇展现,我们有可能前往化身佛土。如果你能够对自性有稳定的认识,就能够前往众多佛土。我可以百分之百地保证一旦到了那里,你将不必前往六道轮回。然而,如果你想要,仍然可以返回六道,利益其它众生。

 

不要去想一切事物是空无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事实上,证悟具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功德。如果你只想要空无,那么在无色界中的其中一界有这样的状态,即轮回最高层次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当你的觉受专注于虚空无限或意识无限的想法上,或专注于空无一物的想法上时,你就能够进入“非想非非想”的状态。如果老是想着那个想法,你会陷入其中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