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获中、美指南双重推荐,开启CLL治疗新蓝图

仁医界 2021-05-3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一种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既往无特效治疗药物,对标准免疫化疗的治疗敏感性较差。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作为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是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存活的重要调节剂。靶向作用于BTK的BTK抑制剂的出现,使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有效率和无进展生存率(PFS率)得到显著改善。以BTK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药物开启了CLL治疗新的时代,并获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一致推荐,成为CLL/SLL一线及二线治疗首选。


推陈出新,新一代BTK抑制剂带来CLL治疗新高度


第一代BTK抑制剂相比免疫化疗疗效显著,但本身存在一些缺点,如靶标抑制不完全,在批准剂量下(420mg)仍有部分CLL患者BTK占有率在80%以下,且随着时间延长,外周血和骨髓中BTK的占有率逐渐降低;另外,第一代BTK抑制剂除作用于BTK靶点外还可作用于白介素2诱导的T细胞激酶(ITK)、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多个靶点,脱靶效应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中国自主原研的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靶点抑制更精准,可与BTK靶点最大化地特异性结合。研究表明,泽布替尼口服给药后2h即可迅速起效,在每天两次160 mg剂量下,BTK占有率达100%[1]。另外,泽布替尼对EGFR、ITK、HER2、TEC等其他激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伊布替尼,因此可带来更低的脱靶效应,安全性更好。

研究显示,泽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CLL/SLL,中位随访15.1个月,由独立审核委员会(IRC)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为84.6%,预计12个月PFS率87.2%。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多数为1-2级,其中最常见的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上呼吸道感染、紫癜以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初治CLL/SLL患者ORR达100%,复发/难治患者ORR达92%,相比第一代BTK抑制剂表现更优。中位随访10.3个月,因不良反应/耐受性不佳终止治疗的CLL/SLL患者仅1%,显著低于伊布替尼的21%[2,3]。泽布替尼治疗CLL/SLL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伊布替尼、泽布替尼治疗CLL/SLL终止治疗发生率

2020年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上发布的汇总分析[4]显示,泽布替尼在初治CLL/SLL患者中ORR高达100%,显著高于在复发/难治CLL/SLL患者中的ORR(92.1%,p<0.001)。相比复发/难治CLL/SLL患者,初治CLL/SLL患者接受泽布替尼治疗可获得更长的PFS(p=0.13;HR 0.33[95%CI:0.10-1.09]),初治CLL/SLL患者24个月PFS率为100%,复发/难治CLL/SLL患者24个月PFS率为79.1%。

未经治疗CLL/SLL和复发/难治性CLL/SLL患者PFS

相比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的CLL/SLL患者,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的CLL/SLL患者ORR更高(97%vs 88.3%,p=0.05),PFS明显更长(p<0.001;HR 0.15[95%CI:0.05-0.45),24个月PFS率分别为94.6%和75.3%。这提示我们确诊的CLL/SLL患者越早使用泽布替尼,生存获益越多[4]

既往接受1线治疗和≥2线治疗患者PFS

在高危del(17p)CLL/SLL人群中,泽布替尼亦具有优异表现。2020ASH发布的全球多中心Ⅲ期SEQUOIA研究结果[5]显示,中位随访18.2个月,初治del(17p)CLL/SLL患者泽布替尼治疗总缓解率(ORR)为94.5%,中位PFS未达到。预计18个月PFS率为88.6%(95%CI 79%-94%),预计18个月缓解持续时间(DOR)为84%,预计18个月OS率为95.1%(95%CI,88.4-97.9)。房颤发生率仅2.8%,因不良反应停药率为3.7%,安全性良好。

研究者评估PFS

2020ASH大会上,另一项评价不能耐受伊布替尼/阿卡替尼B细胞淋巴瘤患者使用泽布替尼160mg bid或320mg qd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单臂、多中心2期研究BGB-3111-215(NCT04116437)正在进行,截至2020年6月1日,共入组17例不能耐受伊布替尼的CLL/SLL患者,中位年龄70岁,中位泽布替尼暴露时间3.02个月。既往发生的31个BTK抑制剂相关不能耐受的不良事件(AEs),30个(96.8%)未再发生,1例既往房颤AE由3级降至2级,持续事件由14天缩至3天。2例(11.8%)患者发生≥3级AEs,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晕厥。无导致剂量调整或中断治疗AE发生。10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所有患者均获得疾病稳定以上缓解,60%患者服用泽布替尼后缓解深度加深。

NCCN、CSCO指南双重推荐,惠及更多淋巴瘤患者


基于泽布替尼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2020CSCO指南将其纳入了初治、有治疗指征不适合移植CLL/SLL患者的II级专家推荐。对于染色体17p缺失[del(17p)]初治患者和复发性/难治性患者,泽布替尼同样被列入了指南的II级专家推荐[6];针对R/R MCL患者在CSCO指南中被列为I级专家推荐。

2020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对泽布替尼的推荐

2021 NCCN最新版指南中,除了保持原先对MCL患者治疗推荐外,在CLL/SLL治疗方案中将泽布替尼纳入其中,新增泽布替尼2A推荐。作为首个获得NCCN、CSCO指南双重推荐的国产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的治疗地位进一步提高,将为全球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7]

参考资料:
1.Constantine S.Tam,et al.Blood.2019 Sep 12;134(11):851–859.
2.Mato ASH 2016
3.Seymour,ICML 2017
4.Wei Xu,et al.2020 ASH Abstracts 2229.
5.Jennifer R.Brown,et al.2020ASH Abstracts 1306.
6.2020 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7.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Version 2.2021)

推荐阅读

马军教授:力争在20年内赶超发达国家的淋巴瘤治愈率

黄慧强教授:淋巴瘤PD-1单抗进入PLUS时代,探索更安全高效的联合治疗策略
张会来教授:霍奇金淋巴瘤的未来治疗趋势是传统治疗与靶向治疗的结合

张明智教授:十年探索 不断创新——NKT细胞淋巴瘤治疗经验分享

梁爱斌教授: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日趋成熟,临床研究及应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高力教授:ASCT治疗T细胞淋巴瘤(新桥)经验分享

朱军教授:淋巴瘤治疗进入新时代,需探索规范化诊断与分层治疗新模式

宋玉琴教授:CAR-T细胞治疗毒副作用处理(北肿)经验分享

刘洋教授:国内首部淋巴瘤CAR-T相关AEs指导原则解读

钱文斌教授:携带IL-7/CCL19的第四代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疗效优异

邱录贵教授:中国MM CAR-T研究占国际同类研究半壁江山,未来应加强前瞻性、大系列、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李玉华教授:CAR-T桥接DC疫苗输注疗效显著,或是CAR-T联合治疗策略新方向

侯健教授:当前老年MM患者诊疗挑战众多,需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

刘澎教授:大多数中国MM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早期干预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傅卫军教授:多发性骨髓瘤新型治疗药物研究推进,有望带来治疗策略的改变

郝思国教授:脐血移植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临床对照研究

陈方平教授:基因治疗遗传性血液病疗效令人振奋,未来进入临床应用可期可待

马军教授:免疫靶向治疗方兴未艾,联合治疗是未来发展方向

王建祥教授:CAR-NK细胞疗法—治疗血液肿瘤的又一利器

周剑峰教授:进一步优化CAR-T疗法向终极治疗方向发展,更好地融合于现有治疗体系

朱军教授:国内CAR-T研究数量多但原始创新不够,未来应深化研究做出中国特色

黄慧强教授:PD-L1治疗复发难治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临床试验疗效突出,未来前景可观

梁爱斌教授:管控CAR-T治疗相关毒副作用是未来需努力的方向

胡永仙教授:CAR-T桥接allo-HSCT临床获益明显,未来通用型CAR-T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曦教授:CAR-T和移植结合应用前景可期,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若干问题

周剑峰教授:双靶点CAR-T临床表现良好,多靶点是CAR-T研发必然趋势

李振宇教授: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初有成效,未来还需加强研究

张明智教授:CD7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T-ALL/LBL,早期临床研究疗效优异、意义重大
周剑峰教授:血液肿瘤分子诊断逐步升级,全程精准管理未来可期

侯健教授:坚持与多发性骨髓瘤斗智斗勇,不断寻找治愈的希望

蒋慧教授:在临床中深化科研思路,探索儿童血液疾病的更优治疗方案

郝思国教授:脐血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疗效显著,未来前景广阔

赵明峰教授:CAR-T疗法—细胞临床应用的“升级武器
常春康教授:MDS治疗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再往前一步就能看到曙光
邵宗鸿教授:探索血液疾病的源头,向医学科研上游进军
杨建民教授:CAR-T研究如火如荼,临床需要理性思考,基础研究更需创新
宋献民教授:“精准管理”,勇探白血病的高龄“禁区”
齐军元教授:期待CAR-T细胞治疗纳入肿瘤一线治疗方案
陆佩华教授:一切以患者为导向,瞄准医学前沿阵地
付海英教授:不断认识复发难治淋巴瘤,探究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杨林花教授:白血病不再是绝症,规范治疗是关键

林海锋教授:如何给晚期肿瘤患者更好的治疗?

赖洵教授:攻克难治复发性血液肿瘤,CAR-T细胞疗法未来可期

吴秉毅教授:多药联合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未来发展方向

李本尚教授:细胞治疗或是血液肿瘤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朱军教授:2020年COSO淋巴瘤诊疗指南亮点解析,新药物新方案带来新突破



仁医界

用科学进步之术给患者希望之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