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知,故无所不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阿弥
陀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
“正遍知”是佛的十号之一。“正遍知”包括两种:一个是正知,一个是遍知。“正知”,因为佛彻证一切因果,无所不知;而且佛知道的一定是最客观、最正确的,是不会出现任何谬误、谬差的。
人有时候也会“正知”,但是不会“遍知”。就像电影《雨人》里那个有特异功能的人,火柴盒掉到地上,他当下就知道火柴盒里有多少根火柴,不用数,这就是“正知”。当然,这是凡夫的特例,他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人,一般在某一方面有问题的人,往往在另一方面会有天才的一面。
前段时间看《最强大脑》,里边有一个农村妇女,比如一篇文字,她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有多少笔画,不用数。《最强大脑》里经常有这样的怪人怪事,其实这就是“正知”。人人本来都有这样的能力,都能“正知”,但是不能“遍知”,换到别的方面就不行了。
佛是既能“正知”,又能“遍知”,所有的事情佛都知道,而且不会错,什么事都不会错。北京城下雨了,下了多少个雨点,佛都知道。
曾经有个外道对佛不服,不相信佛是正遍知,就说“你跟我说说,树林里有多少片叶子?”佛不假思索,就说出是多少多少。然后这个人拿了一个筐,把树叶摘了一些,放到筐里,“佛,你现在再说有多少片?”因为他怕佛是事先数好了,才报给他的。所以他当下就试验佛,把叶子又采了一点下来。佛又说了一个数,前面那个数减掉后面那个数,跟他筐里的数一模一样,他就服了。所以,佛叫“一切智人”,佛是“正遍知”。
无知故无所不知
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
大家听得懂吗?其实这段话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
为什么无知却又都知呢?我们说无知,好像是骂人的话,“你真无知”。在佛那里,“无知”是个好词。如果有一天我被人说成是“无知”,我就高兴了。
心是无相的,如果心有一个具体的相,就不能感知一切物。如果心只有高的相,就不能感知矮的相;如果心只有长相,就不能知短相。所以,心不能有任何一个相,必须是无相的,所以它能够知长、知短,知高、知矮,知白、知黑,知是、知非,什么都能知,它是空的。
打个比喻,就像我们的舌头。我们有时候口会发苦,口苦的时候,吃什么都是苦的,吃蜜都是苦的,其实不是蜜苦,是舌头苦。这是一种病。舌头要想遍知五味——辛甘酸辣咸,必须是无味的,舌头不能有味,舌头有任何一味,都会影响它正确地知道所有的味。
心也是一样的,心不能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心如果有了固定的东西,就不能“遍知”,也不能“正知”。
所以,佛是“无知而知”,“无知而知”恰恰就能够“正知”“遍知”。所以,无知故无所不知,有所知就有所不知。你有所知道的,就有你所不知道的。你画了一个圈,“我知道的是这么多”,圈里是你知道的,外面的都是你不知道的。但佛是“正遍知”,一切佛都知道,没有边界。
爱因斯坦比较谦虚,他说:“我知道得越多,我就发现不知道的也越多。”因为随着半径增大,圆周也大了。
所以,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有所知,即有所不知;无所知,故无所不知”。心越空越好,心越空反而知道得越多。
东西方思维差异
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决定了东方所有的学问,跟西方的学问,尤其跟现在的科学,是截然不同的路线。
西方所谓的科学、求知,通通都是有所知,而且知识不断地叠加:我所知道的,是建立在前面所有哲人、科学家的经验积累之上的,前人的经验都能为我所用,我在他们的基础上,再有所知,再去探寻更多的。
而且这些有所知,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基础上,眼睛观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即便是用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看远的、小的,也只是延伸了我们的五官,本质没有变;或者用意识推导,都没有离开六根。这些都是有所知,有所知就有所不知,总是带有界限。
这是西方的思维方式。
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都是往“无所知”这个方向努力。老子讲“绝圣弃智”,圣人的那些东西都抛掉,都不要,心里干干净净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我都不用出门,天下的事我都知道。他所知道的方式,不是去订份报纸,再上上互联网,不是这种知道。
其实,西方的“有所知”是把“我”发挥到极致,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我的思维,我的分析、推导、推断,把“我”发挥到极致而知道。而东方的思维方式,是把“我”拿掉,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这时候“格物致知”,把因“我”产生的“物”拿掉,这时候,心就像“水清则月现”一样,万物本来、本然的状况就会在心中自然显现,你“无所知”,但是这个时候就“无所不知”,没有你不知道的。
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去修证的,有各种修行方式。在《楞严经》里,这叫“内证圣智”,我们中国的所有学问都是这四个字,《周易》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讲过一句话: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孔子说,“有人说我知道很多,是大学问家,什么都知道,其实我是无知的呀”。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如果有人问我,问我之前,我就像个空瓶子,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其两端”,就像拿个锤子一样,这敲一下,那敲一下,就取中道。
这是儒家。
所以,西方人很难理解,“怎么把眼睛闭上反而看见了呢?我要看见,就得睁着眼睛看啊,怎么把眼睛闭上反而看到了呢?”他不能理解,他不知道心的作用,心就像镜子一样。
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正遍知海”非常广大,像大海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说一个人聪明、智慧、有学问,其实这些都不是很重要。有学问、有知识,仅仅是知道而已。你知道,跟这个东西在你身上起实际的作用还差得很远,你知道仅仅是脑子知道,当你有一天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你之前所知道的就都不知道了。
何谓“智慧”
后边我们会学到什么叫“智”,什么叫“慧”。昙鸾大师经常讲“智慧”,每个人也都想有智慧,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呢?昙鸾大师说: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
“知进守退”,一个人在该进的时候知道进,该退的时候知道退,火候、分寸把握得非常好,我们就说这个人有智慧。
但这只是智慧的一面,百分之五十,少了另外百分之五十——“知空无我曰‘慧’”,他不能了解这一点。他一直在“知进守退”,但是他不知道“知空无我”更重要。后者是无为,前者是有为。无为无不为,去掉了“无为”,一切的“有为”都是有限度的。
所以,佛跟众生本来是一体的,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甚至佛跟众生本来就是一个。众生是颠倒的,就像杯子颠倒过来就不能起用,不能装水,不能喝水,没有任何作用。佛只不过是把一个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众生颠倒,把颠倒的众生再颠倒过来,就是佛。
作者 | 宗道法师
来源 | 善导书屋
诵读 | 佛化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