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读书,孩子就会爱读书?弄清4个关键,培养孩子阅读好习惯
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家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更能帮助孩子发散思维?
支持性的反馈和教育性的反馈,哪种反馈方式更优?
只要父母经常读书,孩子就会喜欢读书吗?
……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伍新春老师一起,探寻儿童心理发展的奥秘,解答心中的疑问,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早期阅读!
课堂视频戳这里⬇️
本视频节选自爱阅学院特聘导师伍新春老师的授课内容
在亲子共读中,父母的共读行为会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儿童在共读中的主导权。越重视儿童的言语表达,会越有价值。
第二是提问的方式——开放性提问。在开放性提问中渗透阅读策略,怎么样提问,怎么样预测。
第三是反馈方式。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好,支持性的反馈比教育性的反馈更优。
第四是家庭的读写活动——儿童读物量。家里的书再多,若不是孩子读的书,早期对孩子来讲并没有意义。家里有孩子的书,跟孩子实实在在的进行互动,才是关键。
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的共读行为的四个关键:
亲子共读过程中的主导权
亲子共读过程中的主导权可以掌握在父母手里,也可以交给孩子。
一、行为层面
1.翻书主导。翻书的过程中,如果由父母主导,亲子并排坐着,父母手中拿着书,一边讲,一边翻。或者是,父母把孩子抱在膝上,把书放在孩子跟前,一边讲一边翻。这一页翻快翻慢,停留多少时间由父母决定。
如果是孩子主导,也是亲子并排坐,父母讲故事,孩子手中拿着书,不时的用手指一指书。或者,亲子并排坐,父母讲故事时由父母拿书,轮到孩子讲故事时,则由孩子拿书,这个时候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由谁是主体,灵活的进行变通。
2. 选书主导。如果是父母主导,共读开始之前,父母拿起一本书就开始给孩子讲,或者说,“来看这个,可好玩了”。父母觉得好玩的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来读。
如果是孩子主导,共读开始之前,父母问孩子:“这三本书,你喜欢哪一本?咱们先读哪一本?”只要给他个选择,问他自己喜欢读哪一本,他就立马觉得这是我自己选的,不是我爸妈让我读的,而是我自己要读的。
二、言语层面
1.言语主导。父母没有邀请孩子来讲故事,自己把故事读完就完了,这是父母主导。但如果是孩子主导,在读的过程中,父母则应该把主动权尽量交给孩子。
例如:对孩子说,“你给妈妈说一说,我都不知道刚才书上到底讲的是什么?”“我刚才没太看懂,这个插图里面到底讲的谁跟谁啊?”又或者说 “好,听完《什么是声音》,你再给爸爸讲一遍,好不好?”
关于提问
提问从方式和内容来讲各有三个纬度的划分。
一、提问的方式
1.封闭式的提问。就是“是、否,你喜不喜欢,好不好玩”之类的提问。例如“我给你买了西瓜,你吃不吃?”,孩子只能回答说“吃”或“不吃”。再比如说,“这个是空的还是实的?”孩子只能回答说“空的”,这个过程就结束了。
2.供予式的提问。一般以命名式“是什么?”或者“这个是——”的方式出现,答案往往是当前读本中显而易见,相对固定的。比如说“这里画的是什么?”——“这里画的是一只青蛙”,父母假装故意不知道的提问方式,相比封闭式的去回答“Yes or No”,这种方式的提问对孩子的参与度就要求更高一点。
这种供予式的问题主要作用是积累词汇,获得知识。但假定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它的开放程度,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创造性的提升,这些高阶思维学习的深度来讲,是不够的。
3. 开放式的提问。以“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出现,可以有多种答案。孩子可以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回答。例如“他在什么时候……?”“是怎么样?”“到底是谁?”也就是W开头的句式。
二、提问的内容
1.基于当前文本的提问,即从正在阅读的文本内容出发来提问。例如:
-家长:这是什么?他拿的是什么东西?
-孩子:大剪刀。
-家长:他要剪什么呢?
基于当前文本的提问有利于维持儿童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帮助孩子积累口语词汇。
2.基于先前文本的提问,即回溯之前读过的文本内容的问题,间接教给孩子复述的策略。例如:
-家长:你给爸爸讲一个故事吧!那个咔碴的故事是啥意思?
-孩子:是…
-家长:讲什么来的?她都要剪什么来的?
-孩子:她什么都想剪。
-家长:她什么都想剪,有没有剪错的?她剪错了什么?
这些就是故事读完之后来提问,不是围绕当前的文本。提问先前的读本,有利于调度先前的经验,但是有可能关注的焦点不在目前的读本上。
3.联系现实的提问,即将读本内容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提问。
这样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像前面谈到的阅读过程一定是基于先天经验来关照当前的文本,理解文本。同时联系实际,也可以利用读本中获得的知识,去运用迁移到生活中去。例如:
-家长:快看,我的大剪刀,今天我们剪点什么呢?你会用剪刀吗?
-孩子:会啊。
-家长:你用小剪刀剪什么啊?
-孩子:剪纸,报纸,还有作品。
关于反馈
反馈中可以分为三类:
一、无反馈
忽略孩子的言语参与,直接进入下一个话题。例如:
-家长:晚上,卡卡又听到“砰砰砰”的声音了。
-孩子:小鱼在吐泡泡。
-家长:你看看,“砰砰砰”啊!
-孩子:小鱼在吐泡泡。
-家长:卡卡问爸爸为什么有“啊”的声音,爸爸说可能是小猫。
-孩子:小鱼在吐泡泡。
-家长:晚上,卡卡还是听到“砰砰砰”的声音。
-孩子:小鱼在吐泡泡。
-家长:哦,小鱼在吐泡泡。
家长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岿然不动,一个劲的往下走。
二、支持-持续性的反馈
就是支持尝试,并不立即告诉孩子答案。这种反馈分为两种情况:
1.是鼓励尝试,鼓励孩子继续思考,尝试和猜测。例如,“你觉得到底有几个小动物呢?我们可以从哪里找呢,到底会有几个小动物上床睡觉呢?这个图画中有什么线索呢?”
通过这样的鼓励,引导孩子把注意的焦点关注在文本上。这种反馈的引导性比较差。
2.提供线索,从图片、上下文中间给孩子提供线索,协助他继续阅读。例如,“上面有几个枕头?”这就是相对来说更具体一些,但是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3. 教育-终止性的反馈:
第一个是拓展回答,父母帮助孩子补充完整,或者是在孩子简单的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更详细的拓展。例如:
-孩子:“这个是不是碎了又可以…又可以…”
-家长:“对啊,它们就可以再循环,再利用。这个是与现实生活,与科普、环保相关的。“
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家长做了这样的回答之后,就把孩子的疑问解决了,就画句号了。
第二个是直接给予答案。例如,“你知道为什么吗?”孩子没有回答,家长就替孩子回答,给了孩子一个正确答案。
家庭的读写活动
这里主要说两个方面:
一、家庭儿童读物量
家庭读物量主要说的是家里有多少书。很多知识家庭,家里最多的就是书。但是家里书再多,如果其中没有孩子读的书,对孩子早期阅读来说没有意义。
二、与孩子进行读书互动
我们经常说的,“榜样的力量”。只要父母天天读书,孩子就会受到影响也喜欢读书。但其实这句话要看对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讲。
孩子大了,父母自己好好读书就好,这个时期的孩子就会向父母学习。但前提条件是,孩子此时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读书。如果孩子自己不知道怎么去读书,他仅仅看到父母在读书,父母又没有教授读书的方法,榜样则无法产生力量。
所以早期家里有孩子的书以及和孩子实实在在进行互动就非常重要。
—THE END—
在乡村,有一群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的孩子,可他们却鲜有机会去看看世界,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这一次,我们要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上一份礼物。
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吗?
(点击红色卡片或扫描海报上的小程序码,为山区孩子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爱阅学院往期课程精选
李坤珊老师课程回顾:
周兢老师课程回顾:
朱自强老师课程回顾:
柯倩华老师课程回顾:
想让娃完美进阶自主阅读?学龄前阅读启蒙千万不要忽略这个!
成年人,你能否读懂孩子们的“童心”?
这两位图画书大作家的作品,感动到99%的爸爸妈妈
好绘本的N种解读,带你进入莫理斯·桑达克、李欧·李奥尼的童心世界
叶嘉青老师课程回顾:
宋佩老师课程回顾:
马灵雁老师课程回顾:
金尚芳老师课程回顾:
封面图:Bonnie L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