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改造最小学区房的日本人,要做老北京胡同里的哆啦A梦

2016-05-27 杨宙 每日人物



青山周平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总是穿着素色衣服,黑色的大挎包里装着一捆卷尺,遇见有趣的建筑,卷尺一拉,手指一摸,心里便记下了尺寸和材质。


斯文帅气的他骑着电动车穿过胡同,喝了碗老北京豆汁。

这是他来北京的第11年。8年前,他把家从一室一厅的普通公寓搬到了南池子的胡同,4年前又搬进了南锣鼓巷的大杂院。


胡同也让青山周平声名大噪。在一档家装改造节目中,他用27.8万元的预算改造了35平米的北京胡同老房,还用10万元预算在另外两间合计6.8平米的“史上最小学区房”内,同时实现了商铺、卧室、饭厅的功能。


当北京四周的建筑高速崛起时,胡同像被工业森林包裹的最后一片原始文明。数据显示:北京胡同原住民人数约8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仅有10至15平米。
随之而来的无数小空间改造订单都被青山周平一一回绝了。“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情感。”
他用可拉伸的桌子、可升降的餐台、可隐藏的橱柜,从物理空间上赋予了胡同老房弹性的延伸。而胡同里饭菜的香气和孩子们的吵闹声,则给予他感官上的真实与自由。
他把自己家里的隔断墙砸了,让客厅、书房、卧室融为一体。就连天花板的一部分也被他砸了,换上通透明净的天窗。
阳光照了进来,扶疏的树叶生长在天窗之外。家的感觉来了。
“家”正是他所有设计的原始出发点。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杨宙


胡同里的老房子



来北京的第10年,青山周平接到了《梦想改造家》改造胡同老房的邀请。 
“老北京”王燕35平米的小房子里,住着她与老伴、女儿、女婿和孙女5口人。女婿家原本在东北五环外有个100平米的3居室,却因为孩子上小学,不得不回到父母位于重点学区内的“蜗居”。




改造前后的院子


原本狭小的家里,多年来堆积了许多家具和杂物。除了孙女,王燕一家人体型都偏胖,这座房子似乎已经达到可承载的极限。


拥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厨房和厕所相距只有1米,原来还有一道玻璃门把二者隔开,结果被王燕一不留神撞碎了。于是,王燕在厨房包饺子,老伴就得跑到屋外上公厕。
有人洗澡的时候,马桶盖得用塑料袋套着。身高1.9米的女婿一进来,脑袋就快顶上天花板,一开花洒,水向外溅了厨房一地。
有了孙女后,王燕和老伴不得不分床睡。王燕与女儿一家三口睡在主卧,彼此用一扇帘布隔开。老伴则睡在不到一米宽的过道里,夜里翻身还得注意幅度,以脊椎骨为轴、分几个步骤慢慢转动,不然两侧的架子就会“哐当、哐当”地砸下来。
但挤也有挤的活法。节目中,王燕一边抖着圆滚滚的身子擀面皮,一边笑盈盈地说:“香的臭的混在一起,更痛快。”
到了饭点,一家5口就分拨吃饭,瘦小的外孙女端碗站着:“姥姥说了,站着吃饭能长个。”



厨房改造前后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青山周平还是觉得不够,他决定与王燕一家同吃同住一整天。
这一天里状况不断。王燕炒菜,他被呛得咳嗽连连。想开抽油烟机,早坏了;想开窗透气,但因为春天风沙大,窗子早封上了。
他一手端着键盘,一手握着鼠标,把摆在小架子上的电脑打开,结果屏幕上闪动着乱七八糟的波纹。大爷站在后边,淡定地告诉他,电脑受潮坏啦。一到夏天返潮,墙上还挂水珠呢。
晚上睡觉,一家人把家里唯一的独立空间——大爷的小过道让给了青山周平,结果夜里他想起身上厕所,得打着手电踮着脚,轻轻地绕过睡满人的主卧。
但青山周平极少会面露难色。长得像霍建华和小栗旬的他爱笑,遇上尴尬与不便,他咧着嘴,眼睛睁得大大地听人解释,再用逻辑语法完全准确、语速发音略显奇怪的中文慢慢回应。



卫生间改造前后


他与王燕在厨房讨论五花肉的日语名字,拉着小女孩一起在卧室的旧床垫上蹦跶,一同到门口瞅屋檐下的燕子窝。一家五口为了他,特地把饭桌挪了出来,终于不用分拨吃饭了。大家围坐在一起,一盘刚出炉的蒸鱼端了上来,筷子热闹得咔嚓响。
这一天,青山周平明白了改造的要点。
小与大



青山周平敲了敲房子东侧的墙壁,太厚实。这堵墙因为原先作为大杂院的外墙,厚度足足有0.84米。他把墙的一部分掏空,把柜子嵌到墙里。
房子原本用几个铝合金隔断进行分区,他也将它们都拆了,换成了橱柜。地下也可以作为储藏空间,他在卧室的地面上挖了一个一平米的下沉空间。



改造计划手绘图


在整个改造中,青山周平足足给这间小房子添置了56个柜子。这些柜子往往“无中生有”,他像魔术师一般在墙间、地下、缝里变出了看似无限的储物空间。他凿墙开窗,给这个原本阴暗潮湿的房子通光透气。他给屋顶的天窗换上了自动感应装置,一感应到有雨水,窗子便自动闭合。天窗还可以自如地伸进房子里,便于在室内进行清洗。
迎接阳光的条件有了,可门口邻居家废弃的厨房上堆积的杂物,却阻挡了光源。那是邻居爷爷在这个大杂院里留下的一块小房产,只有3.1平米,连带着的还有院门旁边3.7平米的小单间。几经商量,青山周平决定把邻居家这两间加起来不到8平米的小房一块改造。
邻居却提出了看似不可理喻的要求:在3.1平米的厨房里,需要实现做饭、吃饭、聚会的功能,人多时还得坐下8个人;门口3.7平米的小单间,在邻居夫妇二人有了孩子之后,要作为学区房,集商铺、客厅、卧室为一体,还要自带卫生间。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号房”给了青山周平改造的灵感,“号房”在极小的空间里,兼容考试、吃饭和就寝功能。他为小单间量身打造了可以上下移动的床,和可切换于吃饭、喝茶、看书、做生意模式的桌子。
他也给3.1平米的厨房设计了可以拉伸的桌子,在门口铺设了一米厂的轨道。桌子一次拉伸坐两人,两次四人……四次拉伸后可以供八个人同时就座。至于椅子,则是装修过程中废弃的圆木墩。

这便是让青山周平一举成名的“史上最小学区房”。



改造后的房子


邻居收房时,在3平米的小房里乐得蹦蹦跳跳;王燕与老伴一进家门,感觉像走进了“总统套房”。

他们感叹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样的房子,就算当年两人结婚,也只是把墙给刷白就凑活过了。“就这样住了半辈子,孩子都有孩子了。”
“给我什么房都不换,到死就这了。”王燕感慨地说。
陈秋童在电视上听到王燕这句话后,眼泪落了下来。在西安美术学院上大二的她看完节目后,想起了自己童年与爷爷奶奶挤在小房里的日子,学习时常伴着嘈杂声,没有属于自己安静的空间。“如果我童年也能出现青山这样的人,我的人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青山周平特意给王燕的外孙女设计了独立的卧室和学习玩乐区。在原来姥爷睡觉的过道里,一支秋千挂在中间,地上铺了鹅卵石。小女孩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小空间的成功改造让青山周平接到了各式各样的设计请求,今年5月,他又为一个汽车品牌设计了后备箱的储物空间,那是他目前设计过的最小的空间。
青山周平用日本的盆栽解释“小”背后的情感。日本可用空间少,人们习惯把生活中宏大的现实集中在微小的想象里。例如一个小盆栽,其背后代表的可能是对于一整片森林的想象与向往。
“空间大和生活环境好完全没关系,我们人的尺寸就那么大,用到的空间就那么大,我们的心理才需要更大的空间。”青山周平说。
改造物理意义上的“小”,需要的是细腻的生活观察与情感体会,和心里所能装下的“大”。


于是,他在主卧的地板下,给小女孩藏了一个一平米的下沉空间,里面是一张小蹦床,四周还贴满了防撞条。
门口的走廊新刷了油漆,唯独一小块地方有些例外。那是燕子筑下的巢。青山周平让油漆绕过了它,还在鸟巢的下面加了块支撑的小木块。
35平米的“盆栽”实现了无限的“森林”想象。
暧昧与自由



青山周平有满满的一袋笔,设计思路突破不了时,他会用蓝色的钢笔在本子上信手画画。有时他会觉得右手不受控制,许多线是自己出现的。


他喜欢画人,常常在设计图里画上各种体型、姿态各异的小人。在5月28日即将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出的名为“400盒子的社区城市”的作品里,他画了400个精致的盒子式房子,盒子旁边是几百个精致的简笔画小人。




每一人姿态各异,在这个社区里做着不同的事情。甚至可以在里面找到肚子微微隆起、被丈夫搀扶的准妈妈,在躺椅上摊开报纸晒日光浴的男人。


相比于建筑本身,他更关注人在建筑中的状态。例如在设计王燕一家五口的起居分布时,他希望保留全家人原本在拥挤空间里自然的亲密无间感。
他用竹帘等通透的软隔断,代替了卧室门和墙壁。小女孩在楼上就可以看到楼下的姥姥姥爷,父母也可以透过儿童房的门帘看到她。一家人时刻都可以感觉到彼此的活动,形成了屋内的有机联系。
这种空间逻辑,得益于他在胡同的生活。
2005年刚来北京时,青山住在一室一厅的公寓里,邻居们互不往来,偶尔听到邻居的声响让他感到厌烦。



青山周平在北京的家


后来他几经辗转搬进了南锣鼓巷胡同的大杂院里,胡同生活让他感到家的边界变得模糊。春天的大杂院里,邻居家的树枝不经意地探进他的窗台。人们在胡同里打牌、下象棋,睡午觉,与孩子玩耍,把公共空间当成了自家的客厅。
住久了之后,青山周平发现沿路的椅子成了自己的起居室,小吃店就是自己的餐馆,邻居家的树化为自己的庭院,猫在院子里晒太阳,邻居的饭香飘了进来……在胡同里,青山的生活空间与邻居们的生活空间暧昧地重叠在一起。


有空的时候,他骑着电动车嗖地穿过胡同小巷,翘着二郎腿喝北冰洋,发觉自己俨然成了“老北京”。
青山在一篇日志里写道:“自己的生活空间,有种向周边区域暧昧自由地蔓延的感觉。”
这种“暧昧又自由”的空间观是与他的性格和生活相互渗透的。
例如他曾经用3个词形容自己:比起狗更喜欢猫、优柔寡断、随机应变。
在胡同的家里,他常常观察家里猫的行踪。他发现,对于猫而言,“卧室”是流动的。这里睡一觉,那里趴一会,猫总能找到阳光最舒适的地方。



青山专门给猫设计了进出的门


他与猫一样也向往自由流动的空间。家里的客厅、书房和卧室都没有隔断,他不喜欢过强的功能划分。
就像他在日本广岛的童年,家里附近没有游乐场,他喜欢探索某棵树后面位置的神秘空间,喜欢到《哆啦A梦》中那种空地上堆放的排水管道中探索。
“如果在幼儿园,老师就会规定你怎么玩,你只能根据这种玩法去玩,现在的城市越来越变成这样。”
“所有的”和“利用的”



青山周平设计的400个盒子里,每个盒子由最基础的可移动的卧室盒子开始,通过在app上订其他盒子,加装在基础盒子之上。书架、家具、沙发都挂在卧室盒子之外,可以根据居住者的不同需求,组装成诸如许多书架的“爱书者之家”、许多盆栽的“植物控之家”等。
这400个可移动的盒子在同一栋社区大楼里,居民根据共同兴趣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他们可以挪动盒子的位置腾出空地,举办一场大楼里的“马拉松”赛事、一场钢琴演奏会、一个聚众演讲、一次聚餐……
这个未来的社区概念还是源自胡同。除了个人的卧室,书架、衣柜都安装在外面,家具摆在公共的区域里。个体的“小家”向社区的“大家”延伸。
在胡同式的共享社区里,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了。“你要用的时候能用就好,不一定非得在自己那里。”物品“所有的”和“利用的”边界已经模糊了。




作为建筑师,他在日本没有买房,在北京胡同里的房子也是租的。在他看来,并非自己“所有的”就是永久的,这种永恒可能来自于居住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其他的东西。


他拿起钢笔,在纸上画起了左右两个相同的建筑。
那是日本的伊势神宫。这座建筑每隔20年就要被焚毁重建,这在日本被称为“造替”制度。他用钢笔指了指左右两个宫殿,“如果一直保留的话,五六百年已经没有人会做了;而如果每20年更新的话,每个工人一生会有两次机会做。如果建筑因发生地震、火灾等原因被损毁,因为建筑的工艺被保持延续下来,它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很难说它是新房子还是老房子,表面是新的,本质是老的。对永久的看法,其实不一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82y9rs1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每人互动你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的?


文章为每日人物(ID:meirirenwu)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推 荐 阅 读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学区房天津爆炸活人出殡爱人同志引力波天才之死买房女童保护赵丽华诗歌之王李根余秀华柯洁陈年算命村枣糕王学渣班盲女杀夫同志婚姻川师大杀人案地震宝宝长江刀鱼暴食症 | 陈忠实 | 俞敏洪 | 秦昊 | 大柳树鬼市盗墓空间车延高曾鹏宇 |毛大庆 | 龚琳娜 | 修笔店 | 杨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