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讲解86: 能够寡欲知足的居士是污泥里的莲花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1    (建议在wifi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20hemkk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2      (建议在wifi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20kfxxmz&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11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休夏,即九旬限满,结夏休止之时,亦为解夏,亦称解制。当此夏竟,佛制七月十五日解制,】注意!如果是闰四月、五月、六月,结夏安居则是四个月。【考劾九旬德业,】「劾」就是举发有罪的人,审核的核,审察一下,九旬德业。【作自恣法。孤山曰:「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也可以;农历七月十五也可以,(【十五、】)农历七月十六也可以(【十六也。」】)。

【自恣者:自知己过,自行陈说;自不知过,恣任僧擧】也就是【(任他僧检擧其过。)。对众白言:「大德长老!或见我过,】如果看到我有什么过失。【或闻我罪,】或者是听到我有什么罪过。【或疑我犯,】或者怀疑我犯戒。【恣任所擧,】任你所检举。【哀愍语我,】这个当作动词,语yu(第四声)我,不是yu(第三声)我,「语」就是告诉我,当作动词用。请你哀愍的来告诉我,【我当忏悔。」】诸位!这是何等的胸襟啊!现在不是,大德长老!不要见我过,不要举我罪,不要怀疑我犯戒;如果举我罪,我当杀掉你,我绝对不忏悔!现在刚好要反过来,(笑)打死不忏悔,会干掉你!你试试看!差不多现在就这样,不一样了,我们跟佛在世所过的日子完全不同!【故曰自恣。】【恐有瑕疵即玷清众。】瑕疵就是过失,或者是缺点;玷清众就是侮辱清净众。

讲义原文:【此经虽为大乘了义之教,本科辟支初心,俱属当机之众。经云:‘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又云:‘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皆欲令其回小乘心,向大乘道也。二缘觉众竟。】

法师讲解:【此经虽为大乘了义之教,】本科就是这一段。【本科辟支初心,俱属当机之众。】或者辟支佛;或者是初发心的,都是《愣严经》对机之众。【经云:「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又云:「令有学者,】就是四果以下。【从何摄伏,】到底怎么样来摄心,来降伏自我?【畴昔攀缘,】「攀缘」如果加一个「心」,更清楚!「畴昔」就是往昔,以前都是用意识心、分别心在攀缘外境,怎么样能够降伏?

诸位!没有经过真枪实弹修行、降伏的人,那刹那之间的冲动力、爆发力,没有办法克服的!譬如说:你碰到一件很生气的事情,这个时候就看功夫了,有功夫的人,如如不动,像佛;稍微功夫像菩萨这样子,稍微动一个念头,摄心,无所住;再差一点的,懂得回光返照;那么,最差的就是很冲!所以,那一念的八识田中无量劫来的意识、习气,刹那之间的爆发力,修行就是在修这个。愈有修行,那爆发力就愈来愈没有力量,爆发力就是烦恼力,我们刹那之间的爆发力,就是蕴藏在八识田中的烦恼力。平常我们可以讲得很好听:我原谅你、我宽恕你。但是,在那个节骨眼的时候,那一念爆发力......像佛就没有爆发力,佛完全是智慧力,他如如不动,他连爆都不须要;连降伏都不须要,因为久远劫来,他就这样修行,碰到什么事情,连动都没有,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嘛,这是功夫很好的!所以,修学佛道,在那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愈有修行的人,就愈容易降伏,而且时间会缩得愈短。这就是印光大师讲的:不要问别人,说我能不能往生?《印光大师菁华录》里面讲:不要每天问别人,我能不能往生?我有没有修行?印光大师叫我们:看看你的习气断了多少?就是所谓恶劣的爆发力:贪、嗔、痴,或者是攻击、伤害、排斥、骄傲、嫉妒、我慢,这种瞬间的爆发力,能不能瞬间降伏?换句话说:愈有修行的人、愈能调伏的人,瞬间的爆发力要爆发的时候,他马上就摆平,笑一笑,这个就是功夫,因为临命终就是靠这一念,靠这一念。所以,我们修行能够降伏自我;畴昔的攀缘心,就是往昔的执着、强烈的意识分别心,就是习气。

又云:「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这个就是入总持,【入佛知见?」皆欲令其回小乘心,向大乘道也。】缘觉众就是这一段。(【二缘觉众竟。】)底下是菩萨众,【戊三菩萨众(分二)己初自恣先集众闻音后至众  今初】经文:【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咨」就是问的意思,要把内心里的疑惑作一个裁决、作一个决定,对理上不能有任何的怀疑,叫做咨决心疑。【钦奉慈严】「钦」就是钦承;「奉」就是奉事,三宝弟子都要做这种动作的,钦承奉事就是供养。「慈严」就是慈悲还有威严,也就是严肃,这个就是佛的恩。钦奉慈严就是承事供养佛,慈严就是指佛陀。【将求密义】要求这个密义,如来藏性如何能够趣于究竟涅磐、菩提?

讲义原文:【自恣之时,不仅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萨,亦来预会。菩萨解见题中。咨谓咨问;决求决断;心疑即心中之疑。菩萨于大乘律仪,未能心无疑虑,故当休夏之期,而来咨问于佛,请求决断也。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二句,可以连上辟支,及此菩萨,皆云集而来,附属法会也。】

法师讲解:【自恣之时,不仅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萨,亦来预会。】【菩萨解见题中。】前面解这个经题当中,已经解释过了。【咨谓咨问;】为什么?又有疑问了。【决求决断;心疑即心中之疑。】但是,我告诉诸位:这个问问题,还是要有一点点水平才来问;没有一点点佛学底子,就是围着圆环转:师父?什么叫做无明?我就说:无明就是烦恼执着了。烦恼执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智慧。师父!那为什么会没智慧呢?就是因为无明啰!师父!那为什么会无明呢?无明就是无始劫以来、无量劫来,我们本来是佛,自性是佛,但是,因迷而变成众生。

他说:师父!那本来是佛,我们又为什么会变成众生呢?到底是在搞什么?愈问火就愈大,(笑)这个没办法解,因为他这佛法什么都不懂,他就会像绕圆环一样一直绕......绕不出来!然后,他要再问下去的时候,好!停!师父!不能问问题吗?我说:可以,三年后,你再来问我。三年。后来回去自己看DVDVCD、佛教电视节目,三年后碰到他:师父!我自己听,三年内,自己的问题,都慢慢慢慢自己解决了。是的!所以,佛学要来问,诸位!要有三、五年的基础,你来问,还有一点点「谱」,Do Re Mi Fa So La Si Do,还有一点「谱」;那刚刚初学的,那也没办法啊!或者初学佛法就求法心切,但是不懂。

有的人来打八关斋戒,一个女众居士,她什么八关斋戒从来没听过,她只听到说:八关斋戒一天,六十万世衣食无忧,她很高兴,来打八关斋戒。打八关斋戒以后,我们打八关斋戒,要过午不食,她也不晓得什么叫过午不食。后来晚上就回去家里,肚子饿,刚好附近有菜市场,买什么?买蚵仔煎,八关斋戒跑去菜市场买蚵仔煎!阿弥陀佛!反正过午不食她听不懂啊,就买来就吃了! 

第二天,我问她说:你功德赚起来了!是啊!我昨天打八关斋戒呢!我说:你回去有没有好好念佛啊?没有呢!为什么要念佛?我回去肚子饿啊!我说:肚子饿?那你做什么动作?我楼下刚好有菜市场,我去买蚵仔煎啊!喔!阿弥陀佛!我说:那个过午不食,就是晚上不能吃啦!啊?还有这样子喔?啊!八关斋,结果我什么都不知道!很糟糕!统统不知道!我说:哎呀!不错,不错啦!你是第一次来嘛,很了不起了!师父就赞叹她,因为她不懂八关斋戒嘛,不过,也跟人家念了一天的佛,不错,不错!我说:八关斋就是要守八条戒,然后,过午不食那个最重要!知道吗?下次要注意!说:知道知道了!所以,听起来好笑,但是,也结了善因缘。所以,师父就原谅她,叫她下次注意。

好!前面这一段,我们再解释一下,说: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说自恣的时候,不仅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萨,也来预会,「菩萨」,经题里面已经讲过了。这个「咨」就是咨问,来决求、来决断,心中有疑惑,心中种种的疑问,【菩萨于大乘律仪,未能心无疑虑,故当休夏之期,而来咨问于佛,请求决断也。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二句,可以连上辟支,及此菩萨,皆云集而来,附属法会也。】

讲义原文:【钦奉慈严,将求密义者:上咨决心疑是一事,此将求密义,又是一事。钦奉:是钦承奉事,敬顺无违之义,乃表菩萨之心。慈严:是慈悲严肃,恩威并著之称,用显如来之德。将求:是欲求未求,存诸心,而未形于口也。密义:有二释:一、即秘密之义,菩萨志在菩提,自是理趣冲深,故称密义,而曰将求者,待自咨法竟,乃行请求。二、即密因了义,以为悟修之本,不可不求,而云将求者,正是心有所待也。此菩萨为密机,亦《楞严》发起之众,故经中如来鉴机施化,因阿难示堕,而与说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密应菩萨之求,正见感应道交之妙也。】

法师讲解:底下,说:【钦奉慈严,将求密义者:上咨决心疑是一事,此将求密义,又是一事。钦奉:是钦承奉事,敬顺无违之义,乃表菩萨之心。慈严:是慈悲严肃,恩威并着之称,用显如来之德。将求:是欲求未求,存诸心,而未形于口也。】也就是没有讲出来。

【密义:有二释:】  【一、即秘密之义,菩萨志在菩提,自是理趣冲深,】「自是」:就是当然。「冲」就是虚;「虚」就是空的意思,就是不可测,冲深。自是理趣冲深,菩萨志在求菩提,当然是理趣不可测,很深了。【故称密义,而曰将求者,待自恣法竟,乃行请求。】【二、即密因了义,以为悟修之本,不可不求,而云将求者,正是心有所待也。此菩萨为密机,亦《楞严》发起之众,故经中如来鉴机施化,因阿难示堕,而与说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密应菩萨之求,正见感应道交之妙也。】

所以,这一段就是: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问一些心中的疑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咨问决求决断,种种的疑惑,统统在这个休夏之期间来问佛。钦奉慈严,将求密义者:上咨决心疑是一事,此将求密义,又是一事。密义就是如来,不生不灭如来藏性。所以,钦奉就是钦承奉事,敬顺无违之义,乃是表菩萨之心。慈严:是慈悲严肃,恩威并着之称,用显如来之德。将求:是欲求未求,存诸心,但是,没有形于口。密义:一个是秘密;一个是密因了义,一、菩萨志在菩提,当然理趣冲深,故称密义,而曰将求者,待自恣法竟,乃行请求。二、即密因了义,以为悟修之本,不可不求,因为你要找到根本。而云将求,正是心有所待。所以,菩萨是密机,为《楞严》发起之众,所以,经中如来鉴机施化,诸位!这个鉴机要看根器,很重要!为什么?小根器的就像小昆虫,饮一点水可以饱;大根器的要饮很多的水。譬如说:大象,这大机啊!这佛常常比喻。说法一定要鉴定这个根器,看是小根、大根的。因为阿难示堕,而与说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密应菩萨之求,正见感应道交之妙。 

经文:【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敷」就是铺设;「宴安」就是安详的在那边坐着。「清众」也就是在座菩萨、声闻;「筵」就是法席,就像我们办这个酒席一样的,参与这个结婚典礼,人聚会。可是,现在是讲法,所以称为法席,也就是法筵。

讲义原文: 【此段有二释:一、约自恣法会解释:即时者,即自恣时也。如来应时及节,自敷尼师坛具于座;宴者,恬然寂静之貌,安者安处不动之仪。为诸自恣法会之中,常随云集大众,作自恣法会,羯磨之法,以除三乘圣贤之过罪心疑,即宣示深奥之义。法筵清众:筵者席也,谓法席海众,而曰清者,即三业无亏,六尘不染,过罪既除,心疑已释,各皆欢喜,得未曾有!】

法师讲解:【此段有二释:】【一、约自恣法会解释:即时者,】就是当时候。【即自恣时也。如来应时及节,】应时节。【自敷尼师坛具于座;】尼师坛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坐或者是卧具。但我们今天大乘的中国佛教,把这个具当作展具来礼佛,事实不如法;不如法也没办法!佛当时在世,展具是为了坐下来,随这个具坐下来;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展具要行大礼、要礼佛。事实上佛在世,尼师坛是用来坐的,或者是卧的。自敷尼师坛,尼师坛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坐具,因为以前印度当时,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哪里都很干净,重视这个卫生。

如果你有机会到印度去看,现在还是一样,牛满街跑,他们称牛是神。印度也是有一个很奇怪的,整个庙里面都是老鼠,真的!你看Discovery频道就这样子,那牛到处都是大便。我到尼泊尔去的时候,是加德满都,哇!你就不会说那是什么味道,真的不会知道,他们那个国家也很奇怪,神比人多,然后,拜拜的东西也不收起来,就放着让它臭酸(腐坏),馊味很重!诸位!如果你住在台湾很不满意、很不知足,我奉劝你不要去先进的国家,不要到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这个是先进的国家,去哪里?去「尼泊」,喔!那一种感受就很深,就是说:我们住在台湾有什么不知足?我到「尼泊」的时候;「尼泊」是师妈讲的,要借一个厕所都不借,我去跟导游讲:他们为什么不借我厕所?他说:他们根本没有厕所!我说:啊?没有厕所?要有钱的人就有厕所,要有钱!好了!因为到处满地都是大便啊,真的!回到台湾,只要上厕所,就感觉到上天堂,没有一个地方不满意;没有一个地方不知足。所以,去到那边,就看到那边很穷,小女孩都在叫卖他们的纪念品,她跟我讲;她们不会叫师父,小女孩流着鼻涕:八个,八个一百!四个,四个五十!我说:我知道啦!这还用你讲?八个一百,四个当然五十啊,这要你重复在那边一直讲?因为她只会讲这一句:八个,八个一百!四个,四个五十!(笑)她每次都背这一句,好可怜喔!尼泊尔的观念就是:生愈多,母亲愈能生天,就拼了老命,爸爸、妈妈就一直生,放着就没有办法,吃垮了政府!所以,尼泊尔值得去一下,如果你对台湾不是很满意的时候,去走一走,因为那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啊!最留恋的就是奇旺,我们去,两夜,多严重?衣服洗好,晒在那边,两天两夜不会干,太阳是那么大!也没什么好玩。他说:哎呀!师父啊!去坐大象,我说:哎呀!坐大象不晓得有没有犯戒喔?骑它,下辈子会不会被它骑?这要考虑一下!说:师父!您不要这样子,您观想去度它!我说:嗯!你头脑比我好!好!那就骑上大象了,就持毗卢遮那佛咒。持毗卢遮那佛咒的时候,看到前面一头大象,啵!一坨的大便冒出来,喔!那一坨有一个月的饭量,好大一坨,吓死人了!也没什么好玩的,就这样子啰!

所以,到尼泊尔的时候,那个机场好好笑,要过海关,两间破屋子,你没有看过那个机场,没跑道的呢!真的!我们三十几个人去,坐了二辆轻型的飞机,我很怕它掉下来,一直念观世音菩萨,那个机场都是open的,开放的,一片都是草原喔!人骑脚踏车可以穿梭喔。在台湾的机场,没看过脚踏车骑来骑去的;我们去尼泊尔就是这样,那个机场,人可以走来走去的,我们坐飞机,旁边还站一堆送机的人,一直看我们,黑黑的。然后,他们也不用钱币的,有时候,到比较荒郊野外的地方,现在二十一世纪喔,你想想看,还有国家没有用钱币的,以物易物的!我们这一团有一个天才,带了一堆什么?卫生纸去换,碰到人就:change change!就换了一堆东西回来,好厉害喔!所以,到了那个地方,哎呀!会发现,其实烦恼还是来自于这一颗心,如果我们有机会,不要去先进的国家,去很落后的地方,你会很珍惜:原来台湾是天堂!所谓地狱是自己打入的、自己起烦恼的,不错了!真的,在台湾!

底下,【宴者,恬然寂静之貌,安者安处不动之仪。为诸自恣法会之中,常随云集大众,作自恣法会,羯磨之法,】羯磨就是今天所讲的开会。【以除三乘圣贤之过罪心疑,】有什么心、有什么怀疑。【即宣示深奥之义。法筵清众:筵者席也,谓法席海众,】【而曰清者,即三业无亏,】也就是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诸位!我们没有办法全部都学佛;但是,我们以佛为标准,调整一下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这三业无亏,经中处处可见三业清净之重要,也就是成佛的关键。【六尘不染,过罪既除,心疑已释,各皆欢喜,得未曾有!】

讲义原文:【二、约将求密义解释:即时者,即意请时也。如来应机施教,敷座宴安,为诸会中,一类密机,宣示甚深秘密奥妙之义。经中无文,例如佛未说法华之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先说《无量义经》,《法华经》中,亦复无文,义则准此。初自恣先集众竟。】

法师讲解:【二、约将求密义解释:即时者,即意请时也。如来应机施教,敷座宴安,为诸会中,一类密机,宣示甚深秘密奥妙之义。经中无文,】意思就是:经中并没有这一段文章。

【例如佛未说法华之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我们《法华经》用台语讲过了。无量,乃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也就是无量义,义处,乃是无量义之依处,也就是实相。无量义的依处是什么?就是实相,也就是证得实相就入三昧,就是无量义处,生出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叫做无量义处三昧。生出无量法义依处;依靠的依,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什么叫实相?就是无相。什么叫实相?就是无不相。所以,【先说《无量义经》,】但是,【《法华经》中,亦复无文,义则准此。初自恣先集众竟。】【己二闻音后至众】听到佛的音声再来集合的,叫做闻音后至众。

 经文:【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迦陵就是佛音、仙音,迦陵跟仙音,都在描述佛的音声。现在要讲十方恒沙菩萨,这个楞严大法会可不得了,除了佛以外,无人能说得出。十方恒沙菩萨来聚道场,当然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这表示《楞严经》是开大智慧的,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代表,那么就是「开慧的楞严」。因此,我们了解,看人(指佛宣说楞严经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就知道,这一部经的重要在开智慧。

讲义原文:【迦陵:具云迦陵频伽,此云妙声;又称仙音:鸟名也。此鸟在qùe出音,已踰众鸟,其音和雅,听者欢悦。有云迦陵频伽是仙禽,其音非众鸟所可及。如来法音微妙,超过一切音声,故以喻之。又佛名大觉金仙,故称仙音。遍十方界:佛之音声,称性周遍,但有缘者,皆可得闻;今欲召集诸圣,所以遍至十方世界。《宝积经》云:‘目连试佛音声,以神足力,飞过西方,恒沙国土,还同近闻。至一佛国,报身甚钜,饭钵围边,可当道路,目连振锡而游其上。彼诸弟子见已,问佛:何以此虫,竟人其头?佛告云:此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高足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未可轻视也。佛问目连,因何至此?答曰:欲穷佛音。彼佛语云:‘佛音无尽,非汝可穷,目连闻已,遂还本国。’】

法师讲解:【迦陵:具云迦陵频伽,此云妙声;】中国话叫做妙声。【又称仙音:鸟名也。此鸟在qùe出音,】注音是qùe(蛋已经孵出)。【已逾众鸟,】已经超过众鸟了。【其音和雅,听者欢悦。有云迦陵频伽是仙禽,其音非众鸟所可及。如来法音微妙,超过一切音声,故以喻之。又佛名大觉金仙,故称仙音。遍十方界:佛之音声,称性周遍,但有缘者,皆可得闻;】要看你有没有缘,【今欲召集诸圣,所以遍至十方世界。】

【《宝积经》云:「目连试佛音声,以神足力,飞过西方,恒沙国土,还同近闻。】还是一样。【至一佛国,】到了另外一个佛国,报身很大,【报身甚钜,饭钵围边,】也就是钵的边缘,【可当道路,】可见那个钵有多大!【目连振锡而游其上。】掉进钵里,一直游。【彼诸弟子见已,问佛:何以此虫,竟人其头?】为什么这个虫是人的头呢?【佛告云:此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高足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未可轻视也。佛问目连,因何至此?】你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呢?【答曰:欲穷佛音。】「穷」就是彻底,想要彻底的了解佛的音声,到底能传遍多远?【彼佛语云:佛音无尽,非汝可穷。】佛的音声是无穷尽的,不是你的能力可以穷尽。【目连闻已,遂还本国。」】

讲义原文:【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恒即恒河,正音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状其来处之高,故曰天堂来。此河阔四十里,沙细如面,举此沙数,以喻菩萨之多。而菩萨心闻通达,故得闻音远集,来聚道场。道场乃自恣作法办道之场,即祇桓精舍也。】

法师讲解:【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恒即恒河,正音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殑,念jìng。【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状其来处之高,】「状」就是形容。里边有一个阿耨达池,(未完)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12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里边有一个阿耨达池,这阿耨达池是来自于雪山之雪水,所以,形容来处是很高的。【故曰天堂来。此河阔四十里,】当然,以前的里数比较小一点。所以,看起来很宽,事实上没有,这四十里还得了!【沙细如面,】细如面粉。【举此沙数,以喻菩萨之多。而菩萨心闻通达,故得闻音远集,来聚道场。道场乃自恣作法办道之场,即祇恒精舍也。】

讲义原文:【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又云妙吉祥,降生之时,有十种吉祥瑞相;又称妙首,以智德深妙恒居众首。在华严为根本智,在本经为择法眼,深本乃过去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北方为欢喜摩尼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名曰普现。盖为影响大化,示居因门,为众上首。问:‘诸经听众,皆有八部,此经何以不列?’答:‘诸经别序,各有不同,有列有不列,本经别序,发起在自恣之时,乃是考劾九旬德业,全属三乘僧事,是以不列。’二广列听众竟;合上科初证信序竟。】

法师讲解:【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所以,文殊师利不是普通人,这是佛再来的。我们这里,人家问说:哎呀!师父啊!您这里为什么叫做高雄文殊讲堂呢?我说:这其来有自,因为高雄有一个普贤讲堂,我们在高雄弘扬正法,怕跟人家重复,所以,命这个文殊讲堂,高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叫起来也比较通顺,免得重复。他说:喔!师父!您命这个文殊讲堂,人家都说很有含义喔!我说:什么含义呢?人家都说:您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以,命这个文殊讲堂。我说:胡说八道!我哪是这样子的心?你这样犯妄语不好,要赶快停止,莫谤师父,谤师父则不善,这样不好!我没有这个意思。命这个文殊讲堂很简单,就是不要重复,让人家叫错了。

【又云妙吉祥,降生之时,有十种吉祥瑞相:又称妙首,以智慧深妙恒居众首。】【在《华严》为根本智,】根本智是对后得智讲的,根本智就是证得诸法毕竟空;后得智是后天种种所必须学习的。【在本经为择法眼,】就是用智慧选择,叫做择法眼。【深本】就是久远劫来。【乃过去龙钟尊王如来,】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也是佛再来的。【现在北方为欢喜摩尼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名曰普现。盖为影响大化,示居因门,为众上首。】

【问:「诸经听众,皆有八部,此经何以不列?」】这本《楞严经》为什么不列天龙八部呢?【答:「诸经别序,各有不同,有列有不列,】有的列天龙八部,【本经别序,发起在自恣之时,】也就是结夏安居那个时候,解夏的时候。【乃是考劾九旬德业,全属三乘僧事,】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僧事,全部都现出家相了。是以不列天龙八部。(【是以不列。」】)【二广列听众竟;合上科初证信序竟。】也就是证明这一本《楞严经》是可信度的,绝对不是伪经,不是杜撰的。底下60页是发起序,要加入《楞严经义贯》。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翻开《义贯》,82页,为什么我们已经讲了《楞严经讲义》,还要再讲一遍《义贯》呢?因为文言文有文言文的程度能看,白话文可以作补强的工作。还有一点:就是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里面的见解,能增广我们的见闻。换句话说:这一本注解,跟《楞严经讲义》有许多不太一样,而且有的资料比较详细。为了补强工作;为了增广见闻;为了使大家更大的受益,所以,我们再用白话文把它消文释义一遍,绝对会让大家普同受益。也希望《楞严经》的DVDVCD,能流通于未来,各个阶层都能受益。我们也没有时间的限制,讲多久算多久,我们不会说限制说急着要把它讲完;那么,不急着讲完,就必须要发挥里面的义理,增加里面的故事,还有活泼性,更使得《楞严经》讲起来有更丰富的内容,也满足了各个阶层根器的需要,所以,我们不厌其烦的再把它看一遍;但是,告诉诸位:这里面绝对不能说:这样是不是重复呢?没有,没有!因为《楞严经义贯》里面的见地很好,我觉得值得参考,绝对有更大的受益,这绝对不是重复!

82页,第二节序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注释:“如是我闻”:“我”,是指阿难尊者;此句义为:此经为我亲从佛闻。《大般涅磐经》中记载:佛临入涅磐前,阿那律尊者教阿难问佛四件事:一、佛灭度之后,佛弟子将依谁而住?二、佛灭度之后,以何人为师?三、于经典结集时,一切经首应安何语?(也就是:一切经典应如何开始?)四、恶性比丘应如何处置?佛答:一、如来灭度后,佛之弟子应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在,所以,以戒为师。以上二者为答自修——四念处为定慧等持;“以戒为师”为不舍戒律;戒律者慈悲也,所以,不舍戒律就是不舍悲心。持戒就不会伤害众生。是故如来答:佛灭度后,佛弟子应如是自修:自住定慧,不舍悲心。注意听!那几个字很重要:自住定慧,不舍悲心,

为什么讲自住定慧?你要自己安住在你的心性上的定跟慧,不从外得。换句话说:世尊、佛,或者是师父,也只能作为各位的增上缘,悟不悟、解不解脱,还是要看各位的努力,所以叫做自住定慧。因为心外无佛,心外无法,法就是心,心就是佛。所以,我们要了解,自住定慧,也就是用自己的如来藏性运用,观照,打破无明,安住在定慧里。不舍悲心,就是不要去伤害众生,对因果负责任,也就是持戒,就是(毘尼)。所以,一个真正持戒的人,连一句恶口都不会出来,一辈子都不会讲一句恶口的。

三、将来结集经典的时候,一切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这是答如何利他。我们今天看的经典都是这样子,经首都是这样: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表示此经可信。

第四、恶性比丘,再三的劝诫,怙恶不悛,则应默摈之,不与共语,亦不共住。“怙”就是做;“悛”就是改过,也就是做恶而不知悔改的。这恶性比丘,师父出家了三十年,真的是有看到,有时候,连居士看了都摇头!我们法师看了很难过;可是,他没有自觉,因为出家众良莠不齐,所以,有的习性是真的很严重,有的那个口业,实在是不敢领教,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劝,我们也劝不来,同样是出家众,也不好说,他也不住僧团;讲来讲去就是他对,他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是错,那个刚强难调难伏。所以,这个是恶性比丘,是很头痛的!因此,我们要剃度,还是要经过谨慎的态度来观察,如果实在是不行,我们说没有办法跟他剃度的。这恶性比丘,其实佛也头痛,佛在世,有时候也没有办法,何况佛灭度以后?你看,这个恶性比丘,二千五百年前,人家就提出这个问题了;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根器陋劣,恶性比丘,难调难伏,你再三劝诫,也没办法!

所以,怙恶不悛,则应默摈之,不与共语,诸位!有时候你默摈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他跟你吵啊!所以,有时候,像以前住在四楼一位比丘,大家已经都不要跟他讲话了,他还认为自己是对的,唉!没有办法了。后来他已经离开了,回归到平静了。因此,我跟当家法无师讲:宁可人少,没有关系,我们要记取忏公的告诫:人少没有关系,是非也少,工作量稍微大一点。人多看起来好做事;可是,是非也是多。所以,还是要做恰到好处的教育、劝告,用僧团的力量约束。其实,佛说默摈之,有时候你碰到很恶劣的,默摈没有用的,他会打人的,会动武的,会砍人的!所以,不是说用慈悲心来感化那种恶性的比丘就有办法的,没有办法的!我们碰过的,看起来很难过,可是,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不与共语,亦不共住。不共住没办法,你赶不走他啊!所以,这是答如何令僧团清净和合,这一条与自修、化他,以及护持正法,令法久住,皆有关系。

“一时”:为在某一个时候。佛经之所以不定说为何时,是有深义的。因为佛法是属于一切众生之法,而非专属于某一个国度、或某一个民族。所以,佛法是超越民族、超越种族、超越国度的,因此佛法可以流于宇宙,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度,只要有缘。而且佛住世说法时,常于各国游行布教,而各国的纪年与历法之计算也都不一样,为了避免诤论,所以,只标“一时”。没有标某年某月某日。

 “佛”:梵音叫做佛陀,意义为觉者,或者是已经开悟之人。而如来之“觉”为“正遍知觉”,正遍知就是没有一法不觉知。即于三世十方,世出世间,一切因缘业果,如来以佛眼佛智,无不照了,故称为正遍知觉,又称为“正等正觉”。因此,看到佛这样的功夫,我们自惭形秽,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也会为一点点小事而困扰;也会为了一点钱而付出命的代价。所以,佛说,众生,什么叫做众生?是值得可怜和同情的,叫做众生,是名可怜愍者,是让有智慧的人来怜愍的。所以,佛陀不恨众生,他只是用:很可怜!譬如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好几次了:是很可怜的!众生!

 “室罗筏城”:就是憍萨罗国之都城,此国之主为波斯匿王。此国在中印度,位于迦毘罗卫国之西北,波罗奈因之北方。此亦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世尊曾前后于此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

 “祇桓精舍”:“精舍”为精修梵行者所居之舍。此精舍又称为“祇树给孤独园”。“祇树”,为祇陀太子之树之义,祇陀太子为波斯匿王之太子。“给孤独”,顾名思义,就是常常给这些贫穷的、孤苦无依的人,“给”就是给予。这个名字是很慈悲的一个人,很能布施的一个长者。为须达多长者之雅号,因长者常好施一切贫穷、孤苦之人,所以时人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为建一僧坊,供养世尊及弟子,便依祇陀太子之要求,以黄金布满祇陀花园,而购得此园以建精舍。祇陀太子言:虽黄金布地,但树所在处,黄金不遍,园为你所拥有,但树仍属我所有,我愿以此等树,与你的园,一齐供养如来。因此便称此精舍为“祇树给孤独园”。“桓”者,就是林也。

经文:【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众”:“比丘”,为佛门出家男众弟子,受持二百五十戒,称为比丘。又,比丘之原义有四:一、叫做怖魔:由于佛弟子执持如来清净戒法,当得出离三界尘染,故魔大怖畏。因为魔贪染五欲。所以,一个贪染五欲的人,难离魔界。二、乞士:比丘僧,须离诸世间一切名、利、作业,不与俗人争名、争利、争位,诸位法师!这几句话要看得很清楚!做一个比丘有多么的不容易,要放弃世间所有的名、利、作业,不与世间人争名、争利、争位,什么都无争,才够资格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出家人,是大丈夫的行为,是多么的值得让人家赞叹、景仰,所以,我们要互相勉励。所以乞食以自活。又此乞食有两种: ()、为向众生乞饭食也就是(段食),维持色身,以修梵行; ()、向佛乞法食,以长养法身慧命。又,佛制比丘乞食以自活命(是为比丘之“正命”——不以世间之行业而自活命),除了有如上之二义: ()、离俗——也就是不为世俗行业; ()、无争——不与俗争名、争利、争权、争位,迥然超出世间;这个“迥然”就是远远地超过,绝对远远的超过世间。

此外,尚有如下之义: ()寡欲知足——比丘乞食而活,不但能食物上少欲知足,因不作世间行业,所以没有收入,因此其他衣、住、行等等也都必须寡欲知足;所以,比丘要少欲;在家居士要看情形。因为有家庭、有婚姻、有事业,所以,能够寡欲知足的居士是污泥里的莲花。我常常赞叹在家居士:我们出家修行比较容易;在家护法居士实在了不起,有婚姻、有事业,又要拿钱出来供养护持正法、护持三宝,实在是让人赞叹,就像在座诸位一样。( )修行忍辱——众生根器不一样,有的众生有善根,知道恭敬布施修行人,有的众生根器下劣,不但不知布施修福,反而毁谤辱骂讥笑,这个有的!所以比丘乞食实为常行忍辱,成就忍辱行之要道;

()、去我慢——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依世俗人之见解,最为可耻之事不过向人乞讨,向人伸手,“有伤自尊心”,所以世人非不得以,绝不出此下策;而修行人为成就法身故,乞食而活,正好于此调伏无始以来之我慢习气,破除我慢。但是,我们今天在咱们中国,或者是台湾,都不行托钵了!要不然,我拿着钵,明天出去嘉陵街托钵,你试试看,拿给我的不是饭跟菜,都是零钱!要不然,我到大乐(高雄量贩店)去坐一天,你试试看,有的会用丢的,锵!我们还能合掌令欢喜,还不能生气,真的!这比丘让你去乞食,试试看!所以,现在的比丘比较好命,真的!吃的、住的统统好!所以,我这个观念,就是慈航菩萨来的,汐止那个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慈航菩萨影响到律航;律航法师影响到广化律师;广化律师就影响到我。所以,我总是把最好的供养我的徒弟。不管你是外来的,我没有分别。所以,不要为了煮饭而困扰,慈航菩萨就是这样子,让法师有时间拜佛、念佛、研习经典、参禅实证,做师父的人要苦一点。但是,如果反过来,师父要磨练徒弟,要像南传的这样子,要吃一餐饭,出去托钵,那个我慢习气就会出来了!为什么?养尊处优习惯了,虽然知道我们是出家;可是,要称为乞士,没那么容易,降伏不了!人家远远的抛一个铜板过来你的钵里面,当~~~你就会用眼睛瞪他:搞什么东东?要供养也不放慢一点!是不是?(笑)因为习气!真的!要做这样子,我慢的习气完全降伏,向人家乞讨,喔!这个要很大的功夫了!

(六)、修行无我——佛之“无我智”非但言说,是要从实际的定慧观行以及四威仪中去作的;承上所说,比丘于乞食中,破除我慢,我慢既破,无始以来之我执、我见、我爱等“我相”,诸位!这三种情形,一辈子的痛。执着,佛在经典里比喻,执着就像大石头压着你喘不过气来,大执着就是大石头压在心里;小执着就是小石头;不执着就是没有石头。我见就像什么?我见就像蜘蛛网,到处建立种种的观念,捆死自己,认为自己的观念是对的:只有我这个修行的方法是对的!处处看不起人家,毁谤修行人、毁谤道场,叫做我见。我爱就是陷阱、火坑。所以我执、我见、我爱等“我相”,一定要慢慢的,了悟万法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定要坚持放下。

亦皆随而易破,我相破已,就是“无我”,若得“无我”,即是“无我智”现前。是故《金刚经》中,佛虽开示“无我无相”之法,然也从佛示现自持衣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为始,正显体现“无我”第一义空理之本,乃自乞食始。又,大乘佛教中,出家众虽没有日日托钵行乞,然种种“化缘”,以及不作俗业,依信施活命,乃至寺中点灯、打斋等以维持寺院开支,其实质上皆与依靠信施之“乞食”无异。因为中国及台湾不行乞食,就变种种的善巧方便,其他的化缘方式。今处末法,有出家众自言不靠他人布施,而作种种行业(或工或商,或兼工商贩卖),自食其力,实乃不解佛“比丘乞食”之深重义理。诸位!有一个比丘尼,自己种菜,自己把菜整理好,拿到菜市场去卖,有人看过啰!有信心的居士看了就......不知道怎么说,现出家相在卖菜。所以,离佛太遥远、太久,不了解正法是什么,也很难规劝。现在分出去住的多,一个、二个都靠自己,所以,变成佛教没有僧团的约束力,力量就不够大,慢慢的分散、分化,这个就是末法,没有团结,各有立场、各有苦衷,又很难处理,也没办法处理,难说是非、对错。

三、叫做破恶:比丘以修习戒定慧,所以能破贪嗔痴慢等恶法。四、不生:有二义:(1)烦恼不生——以比丘修习三圣学、就是戒、定、慧。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所以烦恼不生。此不生为制伏、止息烦恼,令暂不生(不起现行),非毕竟断,名为不生;此当前面三果位。(2)不再来三界中受生——这是指已证四果阿罗汉道的圣僧,因为他们已经达到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就是我今生今世已经断尽烦恼了,要出三界了;梵行已立,也就是完全清净了;所作已办,身口意清净;不受后有,不再来投胎转世了。此中“我生已尽”,是指我这是最后身;最后的果报身。“梵行已立”,是指一切圣道清净之法,也就是身口意完全清净,(梵行)我皆已成就——“圣道已修”;“所作已办”,是指一切烦恼我皆断尽;“不受后有”,是指不再来三界中受生(受“后有”之身),诸位!那个“有”就是业力,不受后面的业力所牵引。因为“烦恼已断”,所以,不再受三界之烦恼身。

以上,“怖魔、乞士、破恶、不生”,为比丘之四种意义。因此经文中“大比丘”实系特别指已经证得阿罗汉道的比丘僧。所以,真正的含义是了不起的,称为大比丘,可不比一般!

 “众”:梵文为“僧伽”,义为和合,故得称“和合众”。僧众以和合,故得共住、共修。 “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释尊的常随圣众。“俱”,是在一起之义。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回向(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45目录链接

楞严讲解46:一个人真正落实到修行时,会发现妄念、烦恼、习气很难断

楞严讲解47: 这淫欲心是无量劫来的业力、本能,没有办法掌控住的,所以要保持一个距离

楞严讲解48: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圣人就没有看法了

楞严讲解49: 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得成于忍,忍辱远比精进更为重要

楞严讲解50:佛弟子要能稳住自己,从控制情绪做起

楞严讲解51:真正的修行以得三昧为成就之相,一切修行皆是为了成就三昧

楞严讲解52:极乐世界就在现前当下这一念相应的心性里面;离开心是绝对没有净土的

楞严讲解53:唯有修定才是真正“发心修行”、真正开始修行

楞严讲解54:对一切境界心如如不动的人,就是见佛

楞严讲解55:圣人所谓无念是指没有执着的念,不是说完全没有念头

楞严讲解56: 行善不代表修行,修行必须要行善

楞严讲解57:一定要结善缘,纵然没有缘,也不可以结恶缘

楞严讲解58: 如果不舍掉执着、分别,永远没有办法契入佛的首楞严

楞严讲解59:能入首楞严三昧,一切福报统统具足(不须要求,自己来)

楞严讲解60: 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楞严讲解61: 直心是不能有虚伪的东西,世间人就是戴着个假面具没办法见性

楞严讲解62:只要有人毁谤《楞严经》是伪经,这个人就是魔现

楞严讲解63:科判就是分段落来归纳判别楞严经,使我们能够提纲挈领抓到重点

楞严讲解64: 示染缘起,遍成轮回;示净缘起、历成诸位!成功与失败,就看这二句

楞严讲解65: 看看大家对圆瑛法师的评价是如何

楞严讲解66: 大彻大悟就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楞严讲解67:六根打结变成烦恼,六根就是解脱的地方

楞严讲解68:依据十门就是从十个角度去看这部楞严经、去剖析楞严经

楞严讲解69: 佛性因修而显,不修行它就是显不出来

楞严讲解70: 人生、宇宙是一大幻剧,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梦幻泡影的演员

楞严讲解71:原来我们人的每一个细胞都有神识,可以作得了主,有它的功能

楞严讲解72: 我是谁?我就是整个宇宙,宇宙就是我

楞严讲解73:这个三细六粗,对一个修行人特别的重要,一定要有了解

楞严讲解74: 懂得不分别、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就抓到了修行的重点

楞严讲解75: 攻击别人就不是佛的心,不可以存门户之见

楞严讲解76: "求他加被"是一切修行人的通病,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楞严讲解77: 饮水要思源,我们要特感谢这个般刺密谛和这些译经的祖师大德

楞严讲解78: 理解跟证量的解脱,是差十万八千里的

楞严讲解79: 感应、神通不代表修行、解脱,完全跟修行、解脱扯不上任何关系

楞严讲解80:彻底除掉内心的贪嗔痴,从清净心出来的那句佛号叫做修行

楞严讲解81:修行是24个小时都在三昧当中,一切的境界来都告诉自己现在正在修行

楞严讲解82:万法都是心所影现出来的,但是内四大会受外四大的影响

楞严讲解83:如果不能理解佛性,你就学习把胸量放大

楞严讲解84:不了解唯心无境,总认为有一种境界要去追求,就一直染污清净心

楞严讲解85:这个无诤三昧,你只要懂一点点皮毛都受益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历史目录链接集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45目录链接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