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291:如果不持淫戒不断淫,你有多大的智慧到最后还是会落入魔道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道场加行0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29tb8wqh&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0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庚二 道场加行(分二)辛初 初请略说 二 重请详示 辛初(分二)壬初 阿难请 二 如来说 今初]〕所谓道场加行,就是在大开圆解以前,用现在的话叫做大悟前,需要先持戒,再来,持楞严咒,来求佛菩萨加被,这样子修行就不会有障碍,所以叫做道场加行。
经文:【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阿难整衣服,在大众中合掌顶礼,这个“心”就是真心。“迹”就是旋流反闻,次第来解这个结,本圆本明。那么这个“悲”,就是我们得路未归,得到了门路了,却还没有到达,叫做悲。“欣”就是我们成佛有望了、到家有希望了、成就道业有希望了。在这个悲欣交集,又想要利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说: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我现在已经开悟了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就是耳根下手,离尘照性的这个法门,完全没有疑惑了。
[此道场加行科,乃为圆根近下者设也。然上科为初方便,此科更为最初方便,]近下的意思就是:一般的众生的根器。[亦助修圆通而已。]助修圆通。[阿难整理衣服,于大众中,合十指爪,顶礼于佛。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者:心即根中圆湛不生不灭之真心;]每一个人都本来具足的。这个“迹”有迹可循叫做迹。这个“迹”,修行的一个过程跟方式,[迹即旋流反闻,次第解结之事迹;]我们说: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不达本有之心,则旷劫积行,徒劳无益;]简单讲:如果我们修行的知见不先奠定的话,那么,我们百千万劫的修行,没有益处,因为用的是意识心、妄心,那没办法成就道业,所以,徒劳无益。[不达修证之事,]所以,你下手处一定要对。[则尘埋宝藏,莫救贫穷。今性修毕达,故曰圆明,即上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之义;得路未归故悲,到家有望故欣,一时悲欣交集于一心也。自解已圆,愍后未悟,现欲利益未来末法诸众生等。稽首白佛,称曰大悲世尊:因如来悲心无尽故。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者: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他还加一个“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就是刚开始要怎么样守住戒律,如果是无量劫来的业力、习性,那我们就要持楞严咒,来扫荡它、除去它,然后,反闻闻自性,那么,性成无上道。说: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而今相似解发,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者:是中指耳根之中,修行即离尘照性,旋流反闻工夫,得无有疑惑,不劳重建道场也。]
986页,中间第五行,经文:【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这一段文字很简单,就不加解释了。 [此显道场,专为心迹,未得圆明者请也。]为什么叫做心迹呢?记得!佛法它是心法,一切法,记得!统统在讲你那一颗心,离心无别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有的法来自那一颗心。所以,佛法怎么样讲,都离不开这一颗心,叫做心迹。此显道场,专为心迹,未得圆明者请也。[常闻如来所说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说:无论因人果人,]就是从返流照性叫做因人;果人就是达到证悟的叫做果人,像诸佛菩萨就是果人。[皆以利他为事业。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此指因人;无明未尽,犹非得度,但舍己利他,此是菩萨发心,以度人为先,]所以,[先尽生界,]生界就是众生界。[后取菩提也。自觉已圆,能觉他者:此指果人;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有一个“觉”,自己觉悟;那么,觉他又有一个“觉”,觉他就是能够使众生觉悟;那么,一切众生圆满度尽了,叫做觉行圆满。那么,佛陀没有办法度尽无量无边的宇宙的众生;但是,他来示现成佛,这一期的生命,他功行圆满,该度的已度,未度的已经作得度的因缘,所以,这个叫做圆满。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了,[万德毕备,而能觉悟法界众生,此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应化世间为本。[倒驾慈航果后兴悲也。我虽未度三句,愿学菩萨,发利他之心,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为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也。]
987页,【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说:世尊!这些众生离佛很遥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像现在我们就是了,无论是台湾,或者中国大陆,或者是日本,或者是韩国,世界各地有各地的宗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自己得成无上道,最究竟、最圆满,乃至于整个佛教界里面,有混乱了的一些......自己有自己的修行的一套。所以现在没有正确的佛法、正知正见,来奠定我们的修行方向,很容易走错路了。所以,其实在经典就讲得很清楚了: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要在这个末法时期,要奠定一个正知正见的佛弟子,其实并不容易,大家都太忙了,也没时间听经闻法,大家总认为念二、三句佛就叫做佛法,拜二、三拜佛就叫做佛法,经典拿来,也不管对方讲得对错,也叫做佛法,他也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个就是末法时期的悲哀!哪像大家有这个福报,坐在佛前,来听无上的楞严大法,这个可难,这个福报不容易的,大家要珍惜!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这个就叫我们安立道场。于菩提心,得无退屈?][此请道场,远离魔事。复称世尊,此诸众生,指末劫时候,去佛渐远,根机愈薄,邪说竞兴,鱼目难辨,蛊惑初心,]迷惑、诱惑,[彼彼皆是,如恒河沙之多。且邪必乱正,有欲初心后学,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岂不难哉?敢请如来,云何令其初心后学,安立道场,使诸魔事,自然远离,不能惑乱,于菩提心,念念增长,得无有退屈也?初阿难请竟。]
[壬二 如来说(分三) 癸初 许说承听 二 总举三学 三 别列三学 今初]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教最可贵的就是后面这四个字:叫做唯然奉教,叫做依教奉行,什么叫做依教奉行?佛怎么讲,那我们就怎么去做,这个就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不是说我们听了一大堆的经典,而对我们基本上的修养跟修行,都不曾去改变过我们的心态;乃至于所做出来的,违背了佛陀的旨意,那么,这个就不好!所以说,唯然奉教就是:佛怎么讲,我们就怎么遵行。
[此赞其请问之当,而许说也。《正脉》云:善哉有二意:一、善其发利他心,得菩萨正行。二、善其请道场意,得利他法要也。意谓如汝所问,只恐邪师说法,扰乱定心,必须安立道场,方可远离魔事;此诚救度一切众生,末劫之时,免于沉沦陷溺,极要之法也。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者:唯然]就是承诺,[应诺之辞,奉命承教,而谛听也。]
[癸二 总举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毘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佛告阿难:汝常闻我这个毗奈耶中,毘奈耶叫做大小乘律藏,大乘的律、律学,还有小乘。所以,大小乘的律藏通称,叫做毘奈耶。简单解:就是律藏的意思。宣说修行,三决定义,哪三决定义呢?所谓:摄心为戒,注意这一句的中间那个“心”字,一般讲戒律,我们说:身、口、意,身,不杀、不盗、不淫,因戒生定,口,四种恶业;这里不是,单单从根本下手:摄心为戒。所谓会犯戒,是因为动念、妄念、无明念,所以其实统统那一颗心在作祟,所以,佛陀认为修行是在心。所以,摄心为戒,就是摄这个身口意,把它收摄回来,这个才是真正的戒,而不是说只在相上打转。摄心为戒,因戒生定,持戒,持这个心戒持久了,不会去犯这个外面的身口意,也不会里面产生了烦恼,那慢慢心就有定。因这个定的功夫,就像钻木取火了,到最后,慧光就产生了。钻木取火,摄心为戒——有一点热度了;因戒生定——见到烟了;因定发慧——火就冒出来了。这个就是: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任何的捷径,没有,要一步一步来。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不会遗漏的,才有机会出这个三界。] [此佛正说道场助行。《宝镜疏》云:以持戒诵咒,为助修之行也。盖前佛对当机,一往发明如来藏心,由耳根圆通,悟理直入者,乃为正修也。今当机怜愍末劫,]“要这样子悟理直入,这个好像有一点困难”,所以,当机怜愍末劫,[恐多障难,故远魔辩异,]远离种种的魔,来辨种种的差别。[设立道场,所以如来,有带事兼修之说,]不能说只有理,要带事。[名为助行,]所以,[谓助正修之行也。然助有二:一、惑重者,]迷惑比较重一点的,佛叫你先持佛所设立的禁戒,([先持禁戒,])[以制断发业无明;]这一句什么意思?“制”就是制戒,“断”就是断除,因为你不持戒,就没办法断除。发业就是身、口、意,来自于身,身业、口业、意业发动了无明,叫做发业无明。所以因为我们这是身口意在造业,因此就是必需制戒,“制”就是制戒,“断”就是断除,当你还没有发动的时候,佛就先制订了,因此这个发业无明,就会慢慢慢慢的断除。所以,先持禁戒,诸位!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就是没有一尊佛,他不是身口意是绝对清净的、绝对是圆满的,而且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所以,这个清净戒,对一个成佛道的来讲、修学佛道来讲,它是特别的重要![二、习重者,兼持秘咒,]秘咒。[令熏断俱生无明。]“熏”就是熏习,“断”就是断除。为什么叫做熏断呢?譬如说你持戒久了,心完全在戒上,那么你就无始劫来的俱生的无明慢慢慢慢的减弱了。所以,在修学佛道,尤其是大乘的国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持咒,至少都会持一个六字大明咒、大悲咒。那么出家众,在台湾来讲,几乎每一个道场都持楞严咒、十小咒。所以,这个是为什么要持咒,就是要熏断俱生无明,所以,这个咒力是不可思议的![故知末世修禅定者,非此助行,则不免于邪说所惑,而成魔魅也。]
[佛告阿难:汝寻常岂不闻我所宣说,《毘奈耶中》,有三种修行,决定义耶?毘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名,故佛常说,阿难常闻。毘尼,]翻译成中文叫做善治,([此翻善治,])[谓自治淫、]就是淫心,[怒、]就是嗔怒心。我们称男女都是这样子的,要没有听到佛法,这个怒气冲天,是没有一个可以改得过来的。有一次我们在建国中学上课的时候,我们那个数学老师,很善良的,我们没有看过一个老师突然凶到那种程度的!结果那个同学认为:这一堂课简单!大家就你讲我讲,讲讲讲......我们从来没有看过,这个数学老师拍了桌子,啪!大家吓一跳:你们不要以为念建中就了不起,你们只不过是一个制造大便的人!说我们是制造大便的人,这一句讲得也没错,后来想一想:嗯!真的!就是那一种,看了:哇!这个老师怎么突然凶到这种程度?应该是说我们学生可能自视太过于自信,老师看不习惯,一直讲,一直讲话......所以,这个怒,我告诉你:再善良的人,碰到那个没办法接受的境界的时候,这个怒,他就一定会出现的,任何一个人都是都是这样子,如果说:他的个性木讷内向,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发怒,这样更糟糕,这样叫做*,生闷气,气在心里面,怒就发怒表现,生闷气是气在心里面,虽然他不讲话,笑一笑;可是,他气在心里面,会得内伤。所以我们这一辈子要是没有听经闻法,男众也是一样、女众也是一样,对一件事情的不满,没办法,霹雳晴天,怒。那么,[痴,]就是没智慧。[亦能治人淫、怒、痴,亦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毘奈耶,正诠戒学,兼诠定、慧,故成三决定义,谓决定依此修证也。]
[摄心为戒者:检异权小,多约身、口事相为戒;今约大乘,但收摄其心,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所以摄心,便名为戒。] [因戒生定者:心既摄已,寂然不动,渐生于定,如风止息,波浪自停。《圆觉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也就是说:你的持戒持得不够清净的话,那么这个心的三昧定力就不存在,这一定的。 [因定发慧者:定心成就,本明渐发,照涵万象,如风停水湛,]风一停,水湛就是澄清的样子。[自体生光。《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在座诸位!这个就要划二条红线了,你想要开智慧吗?从哪里生?要从禅定生,心定,他才有慧;心如果不定,这种慧叫做狂慧,会失控的慧,慧里面含有私心,虽然很会讲,或虽然是说懂得很多;但是,他没有禅定,碰到欲望,他就会贪染一点点,这贪一点点......好像没人知道一样,这个就是没有禅定的慧,他还有隐藏着一些私心。[则名为三无漏学:以能修三无漏学,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
[《正脉》云: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圆通,但为最初近下之根,]接近下根的人。[特加戒律、道场、持咒之三事,故大科云加行也。至于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尘尽根妙定,及彼定所得三空慧耳。观经文但惟详戒,而略于定慧可见也。问:‘前门何不用此?’]前门就是前科。你们那一科为什么不用这里呢?[答:‘中根烦恼轻微,无自起淫]也不会自起淫念、杀念、盗念,或者妄念、嗔念,统统不会。[等四念,]前面讲过了。[且彼于亡尘时,防护有力,世俗曲屈声,已不容入,]在这里,曲屈声本来是人类的音声,在这里讲的叫做骂詈、批判的声。世间不好听的、最不好的曲屈声,简单讲就是语言的骂詈声,已经不会被......“入”就是污染,已不容入,就是不会被污染了。“安有”,“安”就是哪有。[安有自起四念,]淫、怒、愚痴等等。[何况道理径直等声,]这个径直声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六尘,简单讲就是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简单讲:何况道理,大自然存在的这个外六尘,[一并止绝哉?]意思就是:他有这个能力。再念一遍:答:中跟器的人,烦恼就比较轻微,也不会自起淫等等前面所说的四念。而且彼于亡尘的时候,返流照性的时候,防护是有力的,世间的骂詈、批判、恶毒的语言、曲屈声,都如如不动,已不容入(被污染),有这种中跟器的人,哪里会自己起这个淫怒恚种种的四等念头?何况外在的六尘,大自然的六尘,外在的六尘等等声音,这一并止绝哉,难道他没有这个能力吗?他一定有这个能力。
[至于阿难初果,已能不入色声等六尘,但加反闻,尚不多费亡尘之力,安有自起淫等之念耶?]的念头。[故知斯门,特为尘劳素重,]一向很严重的,其实就是一般凡夫都差不多这样子。[不待声引而频举,]声引就是:不必要由内或者是外面来引起。不必由有情或者是无情,来引起他内心里面的淫怒恚,不用![自发淫等四念,乃至身口,亦所未免者,]意思就是:所有的众生,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淫怒恚的这种念头。[加四戒以为反闻之前方便;加道场持咒,]持咒。[以为正反闻时之助行也。]正在用功、反闻闻自性的时候为助行。旧的注解全然不知道这个最初方便的道理,([旧解全不知此,])[杳无一字,]也从来不提一个字。这个“杳”,它的本意就是昏暗、沉寂的意思,杳,(miao三声),也可以念(yao三声)。或者是杳(yao三声)无一字,[岂自此后,别为一法门哉?]从此以后,他不是作为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他把它变成:持戒、四种清净明诲、道场、持楞严咒,又把它搞成另外一个法门。而不知道说,四种清净明诲、建道场、或者持楞严咒,这个只是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从来没有提过一个字,却把它变成另外一种法门,独立的法门。其实这个是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而从来没有人提过一个字![此非一小失,]这个不是一种小小的过失。[故特为警示学人珍重。’结名三无漏者,戒中已自不容一念漏于诸非,]“非”就是乖离,连动到一念的烦恼,偏离了正念都不行。[何况定慧?然此非但不漏落于三有而已,]欲有、色有、无色有。[以注心反闻,兼不漏落空有二边,所以为真无漏,而非小乘比也。二总举三学竟。]所以,这是真正大乘的无漏法,这个不是小乘可以比拟的。
[癸三 别列三学(分二)子初 历明预先严戒 二略示场中定慧 子初(分二)丑初 正教持戒 二助以咒力 丑初(分三)寅初摄前征起 二开释四重 三总结远魔 今初]【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心为戒本,若摄之则名持戒,若放之则为破戒,]所以,这个破戒,在大乘来讲,身不一定去做,你的动念就不行,动念就算破戒。[故以摄心,名为戒也。]
[寅二 开释四重(分四)卯初 断淫 二断杀 三断盗 四断妄(卯初分二)辰初曲分损益之相 二判决邪正之说(辰初分三)巳初 首陈持犯利害 二预辨魔佛教仪 三确定菩提成否(巳初分二)午初持则必出生死 二犯则必落魔道 今初]
991页,经文:【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明戒为三学之首。以初卷至四卷半,皆明生信开解,即是慧学。自举喻华屋,请示修门,至此乃是定学。以故向下为根机稍下者,]根机比较差一点的。[正明戒学。则知此经,俱诠三学。然唯说四重,]断杀、断盗、断淫、断妄,这个是四重戒。[以是大小二乘,共具之根本戒也。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一般的经典,都是讲不杀生排在第一顺位,为什么?[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盖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也。]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以缠缚生死。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者:而于淫欲一事,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方与摄心为戒相应。余三仿此,既心戒清净,则树倒根断,枝叶不生,自不随其生死相续。]所以,在座诸位!你想要了生死吗?那么,出家众全断淫欲;那么,在家居士,如果你有碰到好的因缘,你现在已经不为这关所困扰了,那就是恭喜了。如果有为了家庭,那么,这个欲念淡泊一点。我看过很多的,师父以前去加持过、助念过的,也看过很多的例子,那一些先生早一点死的,譬如说五十岁她老公就死了,她到八十岁往生,她这三十岁就全力以赴的,那么这个欲不会干扰到她。那么我看过很多的这个往生的,很顺利的,大部分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男女的关系就差不多断除了。像师妈这个,生我的时候三十三岁而已,老公就不在了,持戒五十年了。所以,师妈往生,头顶一日一夜它都是热的。所以我们看过很多的这个例子,就是早断淫欲的人,要往生净土的人,他的机率、力道就更强!因为这种事情会干扰修行人的清净,那有的人讲说: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还年轻人。年轻,没关系啰,如果老公有学佛,那就很好,大家讨论一下,对不对?所以,佛讲的这个戒律,出家众当然没得讨论,在家居士就变成你各人有各人的立场;但是,这一关要不断,就会很难![如后干慧地文云:‘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可证斯义。]
992页,[午二 犯则必落魔道]【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一句完全就是重点。你来听《楞严经》,这十六个字要背起来,这一辈子就受用无穷: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汝修耳根三昧,本思出离尘劳,尘劳即界内见思二惑。淫心不除,尘劳必不能出,淫欲为尘劳上首故。]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持淫戒、不断淫,就算你有多大的智慧,或者是有一些的禅定的功夫;但是,你还有男女,到最后还是会落入魔道,魔道以欲望为主,叫做魔道,上品是魔王,中品是魔民,下品是魔女。那么,年轻人这个就有一点困难了,年轻人欲望就比较强,那么就是如果你每天有空,可以用运动的方式,或者忏公教我们的,要多拜佛,还有为常住出坡,那么,慢慢慢慢就是忘了。如果你的欲望还是很强,那么就过午不要吃,过午不食。所以,八关斋戒那个过午不食,就是为了断淫所设立的,要不然你过午的意义是什么?晚上不吃,身心就清凉,有时间更用功,他不会思惟这个淫事。还有,不坐卧高广大床,这个问题出自哪里?不坐卧高广大床,重点不是说:我睡的这个床铺很高很广、很贵,这个叫做犯戒,不是的;它重点是:床铺它是淫欲的地方,那么,用了高广大床,春心会荡漾,哇!这个床铺这么好,就搞一点气氛,到最后就做一些事情。所以高广大床也是防止淫欲,是不是?过午不食也是防止淫欲,还有那个第三的不淫欲,你看,八关斋戒里面有三条戒律,统统要你断淫!知道吗?这个才是真正的根本精神。所以一般人受这个八关斋戒,他不懂得这个含义,深入的含义。对不对?就说:我们打佛三的时候,哇!那个上下铺有点高度。有的人有上下铺,就高啊,是不是?不能高广大床。我说:这上下铺有睡二个,所以,你从中间锯一半,就不叫做高广大床了。其实这个是其次,重点在持不淫、不淫戒,这个才是真正的重点。
[此承上文,带淫修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者:世智辩聪,善说诸法。禅定现前者:世间禅定,][善入]、[住]、[出,]就是入定、住定、出定,善于入定、善于住定、善于出定,[而得现前。]也就是世间有相当功夫的禅定;但是,他不断淫。[纵有二字,双贯多智、禅定二种。如不断淫者:于修三昧时,不舍绝淫念,皆为魔业,必落魔道,魔乐欲境。今既不断淫欲,上品则堕魔王,以魔界欲胜、福强、心灵,非禅智不能便生;今以禅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炽。]增炽,“炽”就是燃烧。[如阴魔中,行空禅者,却留尘劳,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是也。]宝媛就是美女。[设无世智禅定,则直堕地狱无疑矣!中品则堕魔民,下品则堕魔女,上、中、下三品,则随福厚薄,以为阶降耳。]所以说:在家居士应有的态度,就一定要把这一关看得很淡泊,夫妻之间能够讨论,大家在无上的菩提道上互相勉励,不以淫欲为乐,应当以淫欲为苦,生死的无上束缚,最大的束缚力就是这个。那么,这一关断了,那就快了,念佛很快就直接往生净土了!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这一句,我在《楞严经》看到这一句,我也吓一跳!佛陀都知道了,末法这个时期,一讲起来,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每一个人都说他自己是佛,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好像是贴了标签,无上的真理的标签,没有第二个人。末法这个乱象特别的严重,自己认为他已经成无上道了。[彼等诸魔,其徒实繁;以淫欲为传法,递相传授,令不断绝,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慢成习,非果计果。]这个我慢成习,尤其是对法执特别严重执着的人,这个慢就很难断除!师父行不行,看徒弟就知道,你要看那个徒弟,学会了攻击别人,学会了找碴别人,学会了每天都在吹毛求疵,他认为他够资格,他为了正法可以伤害别人,他把别人判作邪教,自己堕入我慢的习气,自己不知道。我慢成习,尤其对这种法执特别严重的人,那个慢心,你简直拿他没办法,自以为是,你跟他讲什么都没用。我慢成习,非果计果,[如受魔文云:其人亦不觉知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是也。]所以这一段,[初首陈]首先陈述持戒跟犯戒的利害关系,叫做[持犯利害竟。]“持”就是持戒,“犯”就是犯戒,它的利害关系。要持戒,就可以成无上道;要是不持戒,那么,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就是魔王,中品就是魔民,下品就是魔女。
[巳二预辨魔佛教仪(分二)午初贪淫化世即魔教 二教人断淫即佛诲 今初]【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你看,佛陀有多伟大、多了不起,我们今天所有的末法时期要发生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年前就讲得很清楚!就像投篮,比林书豪更准,每投必中,百分之五十。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就讲好了;而在我们今天,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你看看,就是这样子: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这个爱见坑就是见思二惑。失菩提路。
[我者佛自称。灭五住烦恼,]这讲过好多次了。[度二种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二种生死。[即去世之别称也。正像已过,]就是正法和像法已经过了,有一个居士拿这一本来就说:师父!我这一句就是看不懂,什么叫做正像已过啊?我说:“正”、“像”,这样听懂了吗?喔!这样就差很多了。喔!那就知道了。就是正法跟像法已经过了,接下来就是:[末法之中;去圣时遥,]我们现在就是离佛陀的时间太遥远,二千多年了。[魔强法弱,故云多此魔民,炽盛世间。此多魔教,生受其惑,死为魔眷;如后受魔文云:‘命终之后,必为魔民’是也。如火炽然盛发,世间尽受其焚;如后想魔文云:‘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腑”就是内脏。[近则九生,]九生就是九世。[多逾百世,]“逾”就是超过百世。[令真修行、总成魔眷’是也。]诸位!菩提之路跟魔之路,就在一念之间,看你有没有正确的知见。
[广行贪淫者:即先世带淫修禅之辈,来为教师,现通现慧,密教行淫,]秘密,密教。诸位!这个密教行淫不是密宗,是秘密的教导。诸位!不能曲解喔,不是密教行淫,这个密教要讲秘密的教导,这样解释才对的。行淫就是一代传一代、一个传一个,把这个淫欲当作是佛事。有个女居士来,哇!那就很辛苦了,她说:哎呀!我们碰到了很不好的事。我们那边有人告诉我们说,跟他睡一个晚上,他可以帮助我们证初果阿罗汉!我说:开什么玩笑啰?这个就是啰!所以如果我们有佛的正确的教导跟智慧,来的话,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不正。[以为佛事,递相传授。为善知识者:自以为善知行淫之事,善识行淫之理;如后想魔文云:‘赞叹行淫,不毁粗行,]不惧怕毁犯重戒。[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是也。]这多糟糕的事情![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爱即思惑,见即见惑,而以淫欲,为教化之端,]开始,[则堕爱坑;]意思:爱见坑就是:男女这个束缚力是最强的,最强的![而以淫欲,为真修之法,则堕见坑;不能自出,而失菩提正路矣!]
[午二 众人断淫即佛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这个也可以念诲hui(四声),我为了这个字,特别去查词汇,这个念清净明诲hui(三声)也可以,清净明诲hui(四声)也可以,二种音都可以。中间有一句是最重要的: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底下这四个字最重要:“第一决定”,第一决定是什么?就没得讨论,你要成佛就是要这样做,没有可以讨论的空间,转圜的空间就是不行,这个淫欲要断尽,连动念都不行!第一决定,“决定”就是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就是这样,清净明诲。
[此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三摩地者:即耳根圆通。淫欲为大定冤贼,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此正防微杜渐,临深履薄之诫。果能如是,方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指今佛,先佛世尊,指过去诸佛,今昔之佛,皆作是说,定可信从也。第一者,居四重之首,决定断除心淫,清净修学,究竟明诲也。]
995页,[巳三 确定菩提成否(分二)午初 喻不断无成 二 劝深断方成 今初] 经文:【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文字都很简单,解释一下:所以说,阿难啊!如果不断淫欲,修禅定的人,就像蒸这个砂石,蒸沙怎么能成饭呢?你把那个沙放到锅子里面煮,百千万劫也只是沙而已啊!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没有那个正确的因,你怎么可能产生正确的果?所以,何以故呢?此非饭本,沙石成故。看注解: [此承上是佛教断淫之故。阿难!若不断淫心,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此非饭本。而以禅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喻如蒸米成饭。]所以,要正确的因,就以不生灭因——不生灭的心,才能达到不生灭的果,这一定的道理。【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简单解释一下:你时时刻刻,以淫欲的这个身,要求这个佛陀妙果,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你有一些少许的妙悟,这些都是淫根。淫根,这个根本成淫,这个轮转的业力就很强,轮转三途,就没办法出离三途,如来的涅槃路,何路修证呢?意思就是说:你走不对了,不对路了,要走正路。
[设汝不断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证妙觉极果;此因果不孚,如蒸沙成饭相似。纵得妙悟者:谓纵经多劫修习,得开妙悟,合上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经劫修习如蒸,得开妙悟如热相。皆是淫根五句:合上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根本成淫者:有淫欲种子,触处便发,由此恶业日臻,]“臻”就是到来。[必至轮转三途,必不能出;人身尚不可得,况欲修佛果耶?如来涅槃者:佛所证之如如理;何路修证者:沙石成故,决难成饭也。]佛在世的时候,有制定这个戒律,那么有一些比丘就在森林里面打坐;可是,他的淫欲非常强,刚好来了一只母猴,那么这个母猴也刚好在发情,常常就一直要接近他......那么,这个比丘控制不住,就跟这只猴子发生了关系。所以,佛后面再加一句:乃至畜生,包括畜生都不可以。有的人想说:这是人嘛!那我就找一条狗,或者是找一只猴子。这在佛的戒律都不行,在佛的戒律里面,连这个都不行!
那么如果是女众,那就更严格,女众如果说,你今天你去爬山,山上都没有人,有山水冲下来,山水冲下来有一点冲力,如果这个比丘尼,把衣服脱起来冲水,只要有受到一点点快感,敏感的部位,就犯!冲水都不行。好!如果这个受戒的比丘尼,到山区里面去,她找一个:我又不能结婚,淫欲一来,那怎么办?她就找一个比较突出来的石头,就把它坐在上面,磨。虽然是也没有男人,也没有跟畜生,只是坐这个石头,附和一下,也不行,这个也不行。那么有的人,如果说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好!那么我就骑在马背上,这女众骑在马背上,如果说比丘尼骑在马背上,震动......我也感觉到很舒服,这个也犯!这个是很严格的,很严格的。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个比丘尼,因为她淫欲心重、很强。所以,这个是全世界性的,这个没有什么秘密、什么粗不粗鲁的,这全世界就是:人,他就是有繁衍后代的强大的本能。这修学,这比丘尼修得烦躁,欲望一来了控制不住;可是,佛制戒律,也不可以跟男人发生任何的关系,那个淫欲来,没办法,外面有那个农作物叫做胡椒,长长的像男根一样,然后就拿来自己解决;用现代来讲的话,叫做情趣用品,情趣用品,来代替,佛在世哪有这种东西啊?情趣用品就用水果来代替。我没有跟人发生关系,我也没有跟畜生发生关系,我用工具。佛陀说:工具都不行!
那么在家居士,有一些更严格,如果说不是行淫的地方,那不行!譬如说时间不对劲,时间;还有非处行淫,还有非时行淫,也不行!非时行淫,譬如说她是怀孕后,差不多三、四个月了,有一点肚子了,就是要停止;或者生产后,这在律学里面不行的。生理期来前、生理期来后,也不行;佛菩萨的圣诞,不行;白天不可以行淫,白天是工作的时间,白天哪得行淫?也不行!所以,制这个戒律,不是像你想像得那么简单的。
好!再来,有的人讲说:那没办法了,男孩子,夫妻之间,那也不能碰、这个已不行,或者是肛门,肛门行淫的地方,也犯!所以,我们在佛的戒律里面来讲,男根、女根,只是一种传宗接代;现在讲在家居士,它是一种传宗接代,而传宗接代不以淫欲为乐,所以说这个就是我的责任。就像印光大师在经典里面讲的:如果是为了传宗接代,那么,就应该少淫欲,就是男众储存这个精力,这印光大师讲的,要经过一个月、二个月,等到饱满的时候,适合的时间来合个房,我们是为了传宗接代,在家居士是这样子。好!那么就赶快再继续回归到正位,把孩子生了,不以淫欲为乐。就是说我嫁了、为人夫,一定要把人家传宗接代,这个是责任。印光大师说:如果你把它储蓄了二个月、三个月,不淫欲,然后你觉得要传后代的时间、因缘到了,那么,你生出来的孩子,这样就很强,种子一定很好,品种很好!那么譬如说:这个男孩子,每天每天都做这些事情......都没有库存了,他生出来的儿子就会弱。所以男众不可以以淫欲为乐,女众也是这样子的。所以说,你看看,世间人所了解的,还不一定比法师了解得更宽广,这不讲你不知道。所以,你就知道,佛制的戒律有多么的严格,严格!
譬如说,佛制的戒律更严格,譬如说一个比丘尼,有一个男居士生病了,这个男居士长得很帅,或者是很高挺,佛制戒律,你还不能单独去探那个男众的病,旁边一定要带一个居士。你带一个,不能带一个小baby喔!我抱一个小baby去看病,不行!那个孩子一定要超过十二岁的,懂事的孩子,还站在旁边,还不能单独去看。法师也是这样子,比丘也是这样子,你一个比丘,看到这个小姐生重病,去医院,长得很漂亮,佛制的戒律,绝对不允许!还去买水果,单独去看这个师姊,单独去探病,这个佛制的戒律都不准!你看看佛制的这个戒律的因缘,严格到什么程度!所以,不讲你就不知道。哇!一个法师怎么会懂这么多?当然懂很多啰,喔!讲不完,无量无边,你就知道,当法师不简单的!
底下,996页, [午二 劝深断方成]【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身不去淫,心不动念,叫做身心俱断。身不淫,心不念,叫做身心俱断。断性亦无,连说“我断淫”这个念头都不行。断性亦无,本无生灭、来去、增减。于佛菩提,斯可希冀。那你就知道,要成佛有多困难,这对一般众生来讲,哇!这个还是真是很难,很难!有一天电视上出来了,这阿嬷喔,阿嬷,在电视上她很敢讲,老奶奶,七十几岁了,七十四了。他说:老奶奶啊,你们这个生活怎么样子?哎呀!不好意思谈啦,不好意思谈。那你就知道了,阿嬷七十四还没断淫,阿嬷七十四了,何况四十七!七十四,从这边(师父指从左至右)念过去七十四,反过来(从右至左)念是四十七,七十四岁都没办法了,倒过来,四十七岁就更不用说了!你就知道这一关有多难,佛为什么一再的呼吁?正因为这一关太难!
[机者,发动之由,如弩牙也。]弩上发射箭的机关,叫做弩牙。[谓身之淫机,由心使作,心之淫机,由念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断。若使能断之性犹存,而所断缘影仍在,终非杜绝,必使断性亦无,方称药病双除,始为无病人也。正如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矣!(未完)
楞严经讲解270: 能够让我们悟入不生灭的体性的,清净在音闻--用耳根的闻性来修行
楞严经讲解271:法爱是佛门的毒瘤,站在这种法爱的角度就没有宽恕心、没有包容心
楞严经讲解272:下辈子你想要感得一个漂亮的身体和面貌,记得要离欲
楞严经讲解274:在人间很会唱歌不学佛的,将来就会变这个紧那罗去唱歌给玉帝听
楞严经讲解275:福德不够相貌就不够庄严,德行不够内心就不够柔顺
楞严经讲解276:如果你觉得业障很重,每天早上放一杯水念21遍大悲咒自己喝
楞严经讲解277:一门深入是指耳根门,以后千万不要叫人专念一句佛号做一门深入
楞严经讲解278:虽知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佛,但这颗心没受过训练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楞严经讲解280:存有多少钱是假相;钱要从你手中花出去才是你的
楞严经讲解281:种种相,因业力的不同所感召的色身不一样,其实是同一个本体
楞严经讲解282:世间人追求的东西愈多愈好,修行人刚好相反是愈少愈好
楞严经讲解283:一切法都要定,没有定就不是佛法;一切修行者皆不能离于禅定
楞严经讲解284: 若起味定,便于禅定境界无法再往上提升,此是钝根人修行的通病
楞严经讲解285:要断十二因缘,男人从淫欲看淡;女人从名牌看淡泊
楞严经讲解286:你念一万声的阿弥陀佛,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五千声
楞严经讲解287:英雄难过美人关,而在修行人是「道人难过神通关」
楞严经讲解288:你游山玩水玩来玩去都在玩你那一颗心、玩那个法尘
楞严经讲解289:持戒跟布施二件事情可以让你不失人身,生生世世有菩提的因
楞严经讲解290:最便捷之道唯在耳根,而修证之法唯在“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