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28:佛教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4.05)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5.01)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10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28

楞严经要义128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289面

我們讲到這一科是,辛二、計四徧常。

外道邪見的思想主要是二部份,一個是无因緣論,一個是邪因緣論。无因緣論是認為整個生命的生起跟結束是完全沒有因緣的,所以從這個思想就变成一种自然的外道,一种断滅的思想。邪因緣論是認為,生命的生起它是有一定的章法,一定的構成的軌則。這個軌則依我們的观察是錯誤的軌則,所以叫做邪因緣論。

想盡計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无流止運转,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這個修止观的人在這個地方是既盡想元,想陰的根源完全破壞了。在前六識整個生滅的体性当中,他已经沒有各式各樣流动運转的相貌出來,第六意識沒有這种相貌;也就是說整個第六意識麤分的想心已经永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細第七意識的生滅流动。所以他就認為,理中自然成不生滅,他認為第七意識的這种体性,它正是不生滅心;因為生滅的部份第六意識被他破壞了,這時第七意識微細的流动現前,他說,唉呀!這就是我的真如本性,我終於找到家了,就把第七意識末那識的生滅流动,当作一种常住的真如本性。

結成外論  

由此計常,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前面他是广泛的執著八識,但是他后來又想一想,前六識已经不存在了,第八識还沒有生起,只有第七意識現前,那乾脆就執著第七意識。总而言之,前面四种執著,都是亡失正徧知,墮落外道,迷惑菩提善根种性,這是逆圓滿真常的理念。

這個思想他是這樣子想,他把生命分成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都有二种情況:一、它外在的相貌跟作用;二、它構成內在的体性,或者讲構成的元素。他認為外在的相貌是变化的,構成的元素是不变的。他這個思想跟我們現在科学家的思想是完全一樣,科学家也是認為這樣,我們色身是变化的,但是我們整個物質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構成的,這一部份是不能变化的,這個思想就是常見,邪因緣論。科学家認為,這個人為什么很聰明呢?因為他腦細胞很发達,所以他很聰明。這是錯誤的,這樣解释因緣观是錯誤的,跟腦細胞沒有关系;他聰明是因為他過去有聞思修的善根,是內心当中的一种相续的功能,這跟腦細胞是沒有关系的

辛三、計一分常。

标由示墜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无常,一分常論。

前面完全一樣,想陰破壞了,行陰現前。前面的邪因緣跟這地方的邪因緣差在哪裡呢?前面的邪因緣是完全就著同一個人的身心世界,來分別他的常跟无常的差別;他表面的相用是变化的,內在的組成元素是常住,是約著同一個人。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約著自他,自己跟他人做比較,他認為他自己是常住的,別人都是生滅的。

分別詳释

 雙計自他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无常性。

他在禪定中他去观察妙明心,当下這一念寂靜的心;這“妙明心”其实就是那一念流动生滅的行陰之心。他发觉他的心是普徧十方世界,他想要到哪裡就哪裡,他要到美国、到台北,他隨時一念之間內心就可以显現。這時候他就产生一個顛倒的想法,湛然以為究竟神我;他把這一念生滅流动行陰的心,他的不动相、他的普徧相,這就是圓滿的神我。什么叫做“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动。我是普徧十方世界的,而且是非常清楚分明的照了而沒有任何的动转,一切众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然的生也自然的死,這些都是生滅变化的。而我這一念心性,它是常住不变的,彼生滅者,真无常性。

這就是一個大我的思想。說,這個我是很大的、普徧的,一念众生就在我一念心性当中,在我的心中自然的生也自然的死,但這個“我”是不能变化的。所以這個“我”是能受用,“我”是能主導,一切众生是被我所主導,被我所受用。好像是整個地球是繞著他自己转一樣,我是周徧法界,是凝明不动,众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生自死,他的思想是這樣子的,神我外道的大我思想。

計他国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恆沙国土,見劫壞处,名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壞处,名究竟常。

這修止观的人,前面他是观內心,他這時候他不观內心,他向外观察十方世界的恆沙国土。当然他看到了国土,就看到這個国土會成住壞空,那他就加以分別了。他說在劫壞之处,在壞劫二十劫当中,壞劫、空刧是破壞的、是无常的,但是二十劫的住劫它是不破壞的。他把這世界分二部份,住劫是恆常住不变化的,其它都是无常的,他是這樣區分。

計自身心 

三者是別人观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无常性。

前面那一個“我”是很大很大的,所有的众生都在我中,自然生而自然死;這地方的我是比較微細的一個“小我”,我已经管不了別人了,但是起碼我自己的身心世界,我是可以控制的,這個我是“小我”的思想。這個人他观察我的內心,发觉我的內心是,精細微密;“精細”指的是他行陰的种子是特別的精細,“微密”指他行陰現行的相貌。內心的生滅流动就好像空中的飛塵流转十方,在十方世界到处的流动。流动的情況就好像空中的飛塵,要有陽光的照射,你才感觉它的存在,在黑暗的地方你就看不到灰塵的存在了,可見得我的內心是精細微密。我這一念心是“性无移改”,我是不能有变化的;我是一個人,死了以后我变成一個天人,我的形狀改变,但是“我”是不能变化;好像我現在住了一個房子,這房子破壞了,我再買一個新的房子,這個房子我不要了,但是人那一個我,还是那一個我,換湯不換藥,是這個意思,性无移改,這是观心。其次,他观色身…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色身也因為有那個我在控制,所以我會起惑造业,不同的业得各式各樣的果報,所以生命有各式各樣的生,有各式各樣的滅。然而內心当中那個不破壞的体性,名我性常;微細的自我是常住不变的,所以我无量的生命当中,生生死死,我的色身都是從這微細的真我流露出來让我受用。我們受用人的果報,由我來受用天人的果報,這個我是不变的的,色身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微細的自我跟前面那個广大的自我不太一樣。

雙非自他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无常。

第四种他認為麤重的想陰破壞了,行陰微細的流动現前了,就執著行陰這种微細相续是常,色受想這种麤分已经消失了,已经看不到是无常。

結成外論  

由此計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总而言之,他把生命分成一分常,一分无常,墮落到外道种性,迷惑了我們的菩提善根。這是第三种外道,一分常一分无常。外道在解释因緣,他都是对立的,常跟无常,你跟我是不一樣的,我跟你不一樣,一個是常,一個是无常,這二個沒有关系的,是种对立的思想。大乘佛法是不二的。佛法說:我們的体性是常,作用是无常,但我們是恆隨緣而不变的,恆不变而隨緣,佛法是讲不二的思想。外道的常跟无常二個是对立的,這地方不太一樣。

辛四、計四有邊。

前面談到常跟无常的思想是從時間上來观察,這地方是從空間上。什么東西无邊際的?是我們的常住真如。什么地方是有邊的?就是我們应該要放棄的。他是從空間上來观有邊无邊,有四种有邊。

标由示墜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他的整個行陰的观察是從四种的分位,一、時間,二、見聞的功能,三、彼我,四、行陰生滅。

分別詳释

計三際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续心,名為无邊。

他的所观境是观察時間,观察他這一念心,哦!我這一念心果然有過去未來的差別。他執著“生元”,行陰流动生滅的根源是遷流业用,而循环不息的。在整個流动当中,他就認為過去已经消失了,未來还沒有現前,所以他認為這二個是靠不住的,是有邊際的,有現量的,換句話說,這二個是不能依止的。那么既然不能依止過去,也不能依止未來,那怎么辦呢?計相续心,名為无邊;我現在這一念相续的心是周徧法界的,是无有窮盡的,我应該活在当下。以現在為常住,是无邊,以過去跟未來為有邊,這個意思。

計見聞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則見众生,八万劫前寂无聞見,无聞見处,名為无邊,有众生处,名為有邊。

從見聞中观察:他在禪定中观察八万大劫的時間,他所見所聞,他認為在八万大劫之前,他看不到,所以他是寂靜无所見、无所聞。在八万大劫以外的世界是无邊,這叫冥諦;在八万大劫以內的是有邊際的、是有現量。他認為劫外是无邊,劫內是有邊,他是這樣區別;前面是過去未來是有邊,現在是无邊。

計彼我   

三者是人計我徧知,得无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邊之心,但有邊性。

他人跟自己做比較:他說:我当下這一念心是能夠普徧了知一切法。這個人的色受想完全破壞了,內心特別的明了寂靜,所以他認為他自己這一念心,是无邊的,是常住的,其餘一些苦惱的生死凡夫,他就在我一念的明了心中显現出來。「我曾不知彼之知性」這句話古德解释說:彼不知我的心性,而我能夠知彼的心性;我看他是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看我看不清楚。彼不得无邊之心,所以苦惱众生是有邊的,但我是修禪定的人,我已经破壞色受想,我的心才是无邊的,我才是特別的尊貴。從自他中區分有邊无邊。

計生滅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无邊。

這一個人在窮究行陰的真空之理,他要探討生命的根源到底從什么地方來,他在探討的過程当中,他也不依止聖言量,他完全依止他的所見所聞,他就在定中心路籌度,自己妄加的計度。他怎么計度呢?一切众生在他的生命当中,一半是生一半是滅。怎么說呢?因為這一個人,他一入定以后他止观現前,他那個行陰生滅的相狀他暫時可以調伏,所以他滅相現前;但是他一旦出定以后他止观就消失了,他的行陰又生起來产生生相。他就发觉他在禪定当中的心跟出定的心是不一樣的。這是內心的隨緣,你隨順止观的因緣而产生功德,也因為隨順散亂顛倒的因緣产生過失,這是正常現象。那他就产生執著,他就把它产生一個決定想,他說:我們的身心世界,原來是一半是生一半是滅,乃至於外在的世界,也是一半有邊一半无邊。他是這樣想的。

結成外論  

由是計度有邊无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這個外道的思想,最大的問題是太相信自己的六根,問題出在這裡,所以他看到什么,他就計度分別。台灣有一個叫現在禪,現在禪它的思想就有一點像外道的見聞觉知。什么是見性?他說,見聞觉知就是見性,你看到這朵华,当下就是見性。這個思想是有一點似是而非,当然他已经不落入妄想,因為這個人想陰破壞了,他的確看到的事情是一個依他起性。但是這毕竟是個依他起,見聞觉知,這是看到第七識、第八識,你不能說他是見性。佛法的見性是從理論上思惟,不能從事相上去体會,不能從假相上去体會。

孔夫子有一天,他在行腳的過程当中,他经過了廚房,他看到子路菜煮出來,他拿著菜就往嘴巴塞。孔夫子很生氣,子路這個人真不懂禮貌,大众師还沒有用他就先用,他就把子路叫過來,把他罵一頓。子路說:夫子啊!我沒有偷吃,我是看這菜煮出來有一個髒東西,我把它拿起來看一看,把它丟掉,我沒有吃啊!孔夫子說:哦,弟子們!我親眼看到的事情都有錯誤,何況說道听塗說呢!他看到這個假相,孔夫子在解释這個假相的時候,他照樣解释錯誤。你怎么能說見聞觉知就是見性呢!假相就是假相,真理就是真理。所以佛教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這些修止观的人可能到最后都沒有在看经典,這不对的!他剛開始是应該有看经典,但是走到最后的時候,他就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分別來判断,這個是常、這個是无常、這是有邊、這是无邊,完全在假相产生顛倒。所以佛教是要如理思惟,要依止聖言量。

辛五、計四矯亂

矯亂就有點像戲論,違背真理而言說不定。外道為什么叫矯亂呢?因為他以无想天為究竟,他認為生无想天,他的因必須一生当中不能亂答於人,所以他回答的時候…他很怕回答錯誤,所以他回答一切法是亦有、亦无、亦生、亦滅,总而言之,含糊籠統。佛陀說:這個叫矯亂,言說不定,違背真理。

标由示墜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种顛倒,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他的整個顛倒的生起是在知見中,在自己的所知所見,在禪定当中的所知所見,而产生四种顛倒知見,以无想天不死的果報,而引生四种矯亂的言詞,依止虛妄的徧計執,而創造虛妄的言論。

分別詳释

八种矯亂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見遷流处,名之為变;見相续处,名之為恆;見所見处,名之為生;不見見处,名之為滅;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為增;正相续中,中所離处,名之為減;各各生处,名之為有;互互亡处,名之為无,以理都观,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无,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八种分四段:他在禪定中观变化元,观察行陰生滅变化,而又恆常相续,這樣的生命根源。首先他看到他的遷流处,生命有它的生滅变化的地方。他說,這就是无常的、变化的;但是它变化以后,它又产生了相续,他把相续的地方叫做常。所生命又分成变跟恆一对。

二、見所見处,名之為生;不見見处,名之為滅

他在八万大劫之內所見到的,他認為這是生。“不見見处”蕅益大師說:見不見处。在劫外当中見到一個不可見的处所,什么都沒有的处所,名之為滅;劫外的叫做滅,劫內叫生。他把生命分成生跟滅。

三、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為增;正相续中,中所離处,名之為減;

他說這相续的因,這种能夠相续不断滅的功能叫“增”,你看他死亡以后他又會受生。這受生的力量是怎么來呢?是“增”而來的。在整個生命的相续当中,他要有一個休息的地方。什么叫休息呢?比方說,我們呼吸,我們吸氣以后再吐氣,吐氣以后吸氣,在一吸一呼的時候中間會有一個中間的休息,那個地方叫減,沒有吐氣也沒有吸氣的地方叫減。我們生命在相续当中,它會稍微停一下再相续,停一下再相续,那個中間停的地方叫減。

四、各各生处,名之為有;互互亡处,名之為无

一切众生他在受生的地方叫有,他消失的時候叫做无。他就用這個道理來观察,用心別見,他以有所得的心,分別而見。有人來請法,問什么是諸法的真实相?他說:亦生、亦滅、亦有、亦无、亦增、亦減、亦常、亦无常。在一切時当中你問他真理,他都是這樣回答,他認為這樣子是合乎中道的,我才能夠往生到无想天去。但是他使令听的人,遺失章句,不得要領,不知所云。前面的外道是很清楚的說明生命当中,哪些是恆常住的,哪些是变化的,他是很清楚的指出來。這個外道他雖然看到了变跟不变、增跟減乃至於有跟无,他看到了,但是他不做任何的評論。他說亦增、亦減、亦有、亦无、亦变、亦不变。你再問他一次,他把這個答案再重複告訴你,他認為這是最圓滿的答案。但是這圓滿是別人听了以后,完全不懂,遺失章句,不知所云。

唯无矯亂 

二者是人諦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餘,无所言說。

這個人在禪定他观察他這一念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證。他入了禪定以后止观現前,於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动;他能夠暫時把行陰生住異滅,把生住異破壞,使令滅相現前。他認為滅相就是最永恆的功德,所以因无得證,證得一切法究竟无的真理。這地方他实證的,他在禪定当中止观現前的時候,滅相的无現前。所以有人問他,什么是祖師西來意?他說:无!你再問他一次,他还是无,除了无之外,无所言說;他說一切法无,是究竟的真理。

  唯是矯亂 

三者是人諦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无所言說。

這個人也是观察內心,各各有处,他在生住異滅当中,他看到了生,生住異滅,滅了以后,他发觉又有一個新的念頭生起來,因有得證,他證得一切法是毕竟有。所以有人問他,什么是祖師西來意呢?他說:是,当下就是!你問他什么是祖師西來意呢?門前那一顆樹就是,当下就是。除是之餘,无所言說。

 有无矯亂  

四者是人有无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无容窮詰。

有些人前面是看到无,有些人是看到有,這地方是有无俱見。他看了滅,他也看到了生,二個都看到。他把生跟滅怎么解释呢?其境枝故;他說生跟滅是一個東西,比方說一顆樹它分叉成二個枝,所以真理是二個都俱足,生跟滅都俱足。既然看到二個,這時候能观的心也是錯亂了。所以人問說,什么是祖師西來意?他就回答說: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他說世間上的真理是怎么回事?当你看到一件事情有的時候,他早晚會变成无,亦有一定會变成无;你看到這小孩子出生了,你論断他這個人遲早會消滅。但是你看到无的時候,就未必會再生起,你看到有的時候,這東西遲早要消失掉,但你看到消失的時候,你不一定會看到它在生起,亦无之中不是亦有。总而言之,這道理是矯亂、錯亂的,而且這錯亂的思想,不容窮詰。你再继续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子?他說,這個道理高深莫測,很难讲清楚,你要自己体會,不容窮詰。

結成外論   

由此計度矯亂虛无,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以上四种都是一种計度矯亂心虛无,墮入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虛論。其实他這個思想,你不能說他全錯,佛法也经常用有、无、生、滅对治我們的煩惱。他的問題在於矯亂,他自己都錯亂,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只是言說是這樣,其实他自己本身是含糊籠統。

比方佛法說:什么是生命的真理?我們可以說,因果絲毫不爽,強調有。但是有時候佛陀說,什么是諸法的真理?法性本來空寂,強調空。那是对治,其实一切法的真理,即空、即假、即中,諸位看『維摩詰经』,一切法是不能說的。有人問文殊菩薩,什么是大乘的不二法門?文殊菩薩不讲話,不能讲!不能讲就沒人知道,怎么辦呢?那只好開方便門示真实相。諸位要知道,說法是不得已的,既然是開方便門,那這個門就很多,你看我們這個房子,你可以從那個門进來,他可以從那邊进來,每一個人說法的方便之門,他的角度就有所不同。

蕅益大師讲《阿彌陀经》的時候,就讲很清楚,說我的讲法跟蓮池大師不同,蓮池大師說法跟幽溪大師也不同。蕅益大師說,通通都对,『经』是无量义,既然是開方便門,他說這《阿彌陀经》本來是我們都沒有資格說的,那是佛陀甚深的境界。但是沒有人說就沒有人知道,那只好開方便門,「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都見不到廬山真面目;但每一個人沒有離開廬山。」蓮池大師比喻的更妙:讲经像瞎子摸象,沒有一個人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來,他摸到象腳,他摸到象的尾巴,他摸到象的頭,但是重點是大家都沒有離開象、大家都沒有離開象。讲法是開方便門,每一個人的開显就有所不同。所以有些人在整個生命当中的即空、即假、即中,為了对治你的執著,佛陀會讲空性這一部份,強調色即是空;但是又怕你断滅,空即是色。所以,蕅益大師說:妙答无生,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但是你产生執著,空空都是戲論,观念在這裡。

辛六、計十六有相

十六有相,先讲四种法,色受想行,這四种法。這四种法有二种執著,一個是即色即我,色受想行就是我;二、離色即我,離開了色受想行另外有一個我。離色即我有三种,離色即我又一种,就四种了,四种再乘以四就有十六种。

标由示墜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无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后有相发心顛倒。

在整個三摩地中,他已经把想陰破壞了,行陰微細的流动相現前。他就在行陰整個无盡流的生命当中产生了計度,他說一個人死了以后,有一种人我相現前,色受想行四种人我相是不能破壞的。依止這种人我相而产生一种錯誤的发心,一种顛倒的发心。

正明本計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徧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即色即我:他把自己的色身堅固的執著,色就是我,或者受就是我,乃至想行就是我。這地方就有個問題了,這樣的思想很容易断滅見,因為色就是我,那我色身死了以后,那糟糕了!那一個我就死掉了。我們一般人很容易即陰計我,你的色身死掉了,你就說我要死掉,這是把色受想行四陰当作我,這是第一個,這是比較严重的。比較輕微的是,離色即我,色受想行這四种是流动变化的,但是另外有一個我是不变的,這当中有三种情況:一、或見我圓含徧国土,云我有色;我是很广大的,色陰是很小的,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所以我的色受想行死了以后,我还是在的,我是广大的,一個大我,色存在大我当中,這第一個。

二、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前面是讲大小,這就不讲大小了。說前言,在定中的所緣境隨我迴復;他感觉到我的行陰是隨我而转的,我要它生它就生,我要它滅它就滅,乃至於我出定以后,我对我的色受想行,是完全可以主控的,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休息就休息。所以色是屬於我的,我是能受用,色受想行是所受用,是我的眷屬,主伴的关系。

三、或復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我比較小,色受想行四陰比較大,我必須依止四陰当中,我才能夠相续的作愿,所以我在色受想行当中,受想行比較大,我就住在裡面。

总而言之,以上四种,都執著人死了以后还有一個自我的相狀,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更述转計    

從此或計,毕竟煩惱,毕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触。

從前面我相的人死了以后的自我,他就更加的推論,毕竟煩惱,毕竟菩提;說我的內心有一個杂染的煩惱,也有一個清淨的菩提。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煩惱永远是煩惱,它不會改变的,沒有转煩惱為菩提這回事情,菩提永远是菩提。所以我們生命中二种体性,杂染法、清淨法是各走各的,彼此不互相抵触,我們頂多把煩惱給壓住,我們不能夠去断滅它。因為煩惱毕竟是煩惱,菩提是菩提,這二個是不能改变的。

結成外論    

由此計度死后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后有相,心顛倒論。

他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真跟妄是獨立的,妄想永远是妄想,真如永远是真如,咱們各走各的。佛法不是這意思,佛法讲「真妄不二」,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也就是說,你要迷惑,那全体是妄;你要觉悟,那全体是真。所以我們迷惑的時候是「全真成妄」,你要觉悟的話是「全妄即真」。我們佛教讲「真妄是不二」,他這個地方是真就是真,妄就是妄,那這二個永远不能改变。

总而言之,外道的思想結論只有一句話,就是「用心別見」。他用他有所得的分別心,分別的去見真理。我們一再強調,真理不能追求,真理只能夠在一种看破放下的情況可以体會,不能追求。真理你一追求它,就不是真理,动念即乖;仁者心动,一念方动,烏雲遍布。外道其实他看到也沒有錯,他也看到了生,也看到了滅,也看到了有,也看到了无,也看到的增,也看到了減,看到的通通沒有錯。他錯在哪裡呢?錯在用心別見。你要不追求,一切法是不变而隨緣,隨緣而不变,一切法本來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真理就当下显現出來的,他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循业发現,清淨本然,清淨本然,循业发現,但是你一追求就完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這意思就是,法沒有錯,是心態錯誤,問題在心態錯誤。你看外道他所看到的都沒有錯,他也看到了众生的生相、滅相、有相、无相,但是他想要去追求的時候就找不到了。真理只能夠体會,不能夠追求,這大家要知道。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81-10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105: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會下墜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楞严经要义106: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這樣不断的想想想,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

楞严经要义107: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它是生死的根本,是万惡之首

楞严经要义108: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心要“謙”

楞严经要义109: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发露就能滅掉罪业

楞严经要义110: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

楞严经要义111: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這观念是不对的

楞严经要义112: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

楞严经要义113: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

楞严经要义114: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

楞严经要义115: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无想天絕对不能去,因為過失太重

楞严经要义116:得听聞佛法以后不是沒什么效果,大乘佛法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

楞严经要义117: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你要觉悟惡法不可得,善法也不可執取

楞严经要义118:修行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會互相抵触

楞严经要义119:在末法時代我們应該以「理体」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

楞严经要义120:你剛剛在持楞严咒突然間看到佛像,当然有問題,這无因卻有果

楞严经要义121:把心帶回家的過程會看到很多過去的相狀出現,這正是生命要转变的關鍵

楞严经要义122: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要壓抑下來,太沉默了拉它一把

楞严经要义123:一個人會著魔是你內心先有妄想,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楞严经要义124:修学中最大的忌諱就是你想去追求还沒有成就的功德,有貪求就不对了

楞严经要义125:外在的环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经常要去注意你所释放的念頭

楞严经要义126:修止观的人每一天要讀经半個小時,或者听经半個小時

楞严经要义127: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來源就是行陰,因為有一個我才得果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