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7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17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7

慧律法师主讲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7

真正对禅宗有修行,对心性有所领悟的人,他有绝对的包容心,不会攻击别人,不会伤害别人;他入于佛的心性,平等的心性,以无所住心行于世间,他了解,佛的真正的本心、本性是什么,他有绝对的包容。反而那些念佛的人,一直耻笑这些修禅的人,这是我三、四十年来,所看到的佛教的异状。各个有各个的看法,因此,我们要尊重。所以成观法师写的这个,刚好跟印光大师说的,两个是极端。成观法师,认为开悟见性,简直是开玩笑,Are you  kidding? It is impossible.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成观法师的看法。印光大师则贬到一文不值。那师父的看法呢,我认为开悟见性非常非常的重要,至少,你多少要体悟一点佛的心是什么,佛的心都不知道,真的叫做盲修瞎练,不识本心,真的是学法无益,这是四十年来体悟这一句话,真的是一针见血,真的是一针见血。

看底下,1898页,愈说愈激动,这实在是……你们听到今天这些话,是四十年来师父的心得,真的!难怪,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教授一直强调:你们一定要去听人家演讲,一定要听专家。专业的演讲,为什么?那些演讲,都是人家集三、四十年的心得,来讲给你听的。嗯!有道理,有道理。

底下,詮论:由此段经文可知,菩萨修行,历经种种阶位、断证,至此才达到完全「见性」。可见所谓「明心见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亦不是一蹴可几的。以经证经,用经典来证明这个经典,《大般涅槃经》中开示见性,也说:「十住菩萨见不了了。」也就是即时已达十住的菩萨,虽得见性,但并不能见得十分明了,以真如尚未全体显露故;须经历位断证,才逐渐分分显露:一分断证,一分显露。所言断证者,断除无始无明习气之乌云,以无明乌云覆盖自性之大日,故智光不得透;待乌云渐散后,大日渐显;如果这个乌云全散了,就是大日全露,日光遍照,无远弗届。是故「现前地」后即是「远行地」。第七地叫做远行地,第八地叫做不动地。复及,当今学佛常听人说他已经「明心见性」,或者常把「明心见性」刁在口上,把「见性」看作一件容易事,且常以少少文字知解,就当做是「见性」,就认为已经「一悟即至佛地」,这实是「以解作证」,十分不当。我们尊重成观法师的看法,甚至有「大妄语」之虞(未证言证)。

请看经文:十住菩萨仍见不了了;第六地菩萨才得真如完全现前,才能称得上完全「见性」(亲见真如本性)。一般具缚凡夫,贪嗔炽盛,自心烦恼念念丛生,乌雪覆盖,心中一团无明黑暗,若能由宿舍信根,而解得佛语,信解真如本性,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因为佛所说之般若实甚难信解,而真如本性比之般若,则更难信解百千万倍。至于「亲证真如」(或简称「见性」)则实非凡夫所能。学佛过程中,有时候有若「灵光一现」,好似有所见,那是一心精进修行时的少分相应,暂得如是,不会长久的,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是「见性」,或者是「大悟」、「开悟」(本经后面经文一再开始说:「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是指于正修行精进时所产生的现象。

至于毫不精进修行的人,如果也有一些现象发生,那么多半恐怕是「幻象」,莫执以为实,更勿计执而以为自己已经「见性」、「开悟」、或者是证道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纵使大修行的人精进修行所起现象也常都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更何况你并非大修行的人,亦不精进,怎能凭空「开悟」、「见性」?)若仍计着不止,则必转「幻象」为「魔相」;此魔事一成,必至受现实报,来世堕落,不可不知。是故当今学佛,,莫轻言「我已明心」,「我已见性」。若见如是人,亦应当保留慎察,甚或敬而远之。

那么我们尊重成观法师的看法。但是如果你在禅宗里面看,如果按照他的注解来看的话,他的观念就有一些问题,有没有一悟即入如来地的,如果没有的话,就没有今天的达摩大师,那就没有六祖了。六组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在这里必须要回归到观念,我用净土宗的观念,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是用这个观念跟大家讲见性这个问题的存在。诸位!这辈子你碰到了大善知识,经过了一点就破了,像劈佛或吹灯,呼,油灯一吹,呼,熄了,或者碗打破了,就开悟见性,一了百了,在座诸位!还要讲到前世,这些这一辈子能够一悟即入如来地的,绝对不是泛泛之辈,都是再来人,不是再来轮回的人,是再来示现的圣人,所以,我相信有一悟即入如来地的工夫这种善根的圣人,绝对有。

禅宗里面,你看!修行到最后,全部都是金刚不坏。你到圣地去看一看,大陆就好,那个翁子,里面一翁一翁的统统是金刚不坏身,一百多个,连那个煮饭的,禅宗的祖庭,连那个煮饭的……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丢那个石头,不小心翁子打破了,里面那个坐缸的,煮饭的,毫发……就像是在世的僧人一样,连一个煮饭的都是金刚不坏身。所以我认为写这个注解的人,还是要很小心,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概念来说没有这件事,是确实有这件事!所以师父还是认为,我赞叹祖师讲的一句话,说:教下的人,永远不可能理解宗门。因为教下,他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一个阶位,一个阶段。我非常赞叹这一句话,就是教下的人,永远不可能理解,大悟、宗门的心性是什么东西,因为那个是绝对,那个没有东西,那个根本就没有阶位,那也不能说,你为什么用阶位,一定要安排,安插一个见性大悟绝对心性的东西,进入阶位的东西,这个不恰当。所以我认为禅宗的一悟即入如来地,应当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待禅宗的即心即佛,来讨论,这个教下硬要把它扯在一起,我觉得不妥,还是不妥,这是师父的看法。

底下, 7.远行地。经文:【尽真如际,名远行地。】注释:「尽真如际」:「尽」,就是穷尽,是指尽知、尽见。「际」就是实际、边际、本际。「名远行地」:以真如之边际或者是实际乃是无量无边,此菩萨皆能尽知,故名「远行」。义贯:此菩萨能穷「尽真如」之边「际」,悉能知见,「名」为第七地之「远行地」菩萨。

接下来,叫做8.不动地。经文:【一真如心,名不动地。】诸位!到这里,修行就完全结束了。不动地,一心真如,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就是完全绝对的佛。注释:「一真如心」:菩萨住于此地,徧观诸法,彻见万法皆真,一切皆如,法界之中,一毛一渧,无非自心真如,是故不动不坏。放下笔,看这里!我们在经典里面,六组里面讲: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一句就是这个,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的真如心遍布所有的宇宙,没有任何生灭、增减的东西。

诸位!不生不灭有两个角度讨论,从心性的角度讨论,这里你一定要注意听!从二个角度讲不生不灭;一、从我们的真如心性讲不生不灭。简单讲我们不执着、不分别,证得人空、法空、空空,这一念真如不动的心叫做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涅槃妙心,这是第一种不生不灭,站在本性,真如本性上讲的。第二种不生不灭是站在相上的角度说的,相上的角度说的。这个相上,你把它碎为微尘,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自性不可得,等同永恒。诸位!色即是空难道不是永恒吗?站在这个角度来讲,相,叫做法性,心,叫做佛性,法性,不增不减,佛性,不增不减,平等不二,因此站在相的角度,所有的相都是不增不减的法界性,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我们说世间有生灭,是因为众生内心里面的妄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心一妄动,所有的相,它就会变化,就会变化,变成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当心如如不动的时候,所有的相转换,全部都是真如。

所以佛看这个世间,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并无来去生灭增减。所以不要重复一直问那种愚痴的问题,说:师父!释迦牟尼佛死了以后,到底往生哪里?这都已经告诉你,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佛的家,法界就是佛界,佛界就是法界,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为什么你要问释迦牟尼佛死了以后,往生哪里?就已经告诉你,佛证得涅槃不生,佛证得涅槃就是不灭,佛从来没有出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讲,从我成道以来,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所有的佛弟子应当善体,好好的体会:如来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我们用我们的观念,在推论那个圣人死后的境界,每次都问:师父,释迦牟尼佛死后往生哪一道?就是用这种观念。

还有的人问:师父!我们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为什么说,经过无量劫,阿弥陀佛退位,换观世音菩萨起来,上半夜阿弥陀佛入涅槃,然后下半夜,观世音菩萨起来示现成佛,为什么?那边不是生灭吗?他不晓得,佛并没有什么生灭的,在极乐世界,就告诉你,你可以常不离佛。这种东西是要了解他讲的这个,阿弥陀佛将来会入这个涅槃,就众生来讲的话,那是无量无量百千万亿劫。如果不了解的时候……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去,也是演一出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是演一出戏给你看,只是那边比较快乐,那个戏比较好看。娑婆世界也是,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摩诃迦叶,这些十大弟子,也是演一出戏给你看,只是我们这个世界很苦,很苦。所以,有的人就不一样,有的人发愿,愿生生世世,生长在娑婆世界,不要去极乐世界,因为经典里面有讲,在娑婆世界修一天,在娑婆世界用功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一劫,因为极乐世界唯乐没有苦,只有快乐,没有苦,他说:到极乐世界成佛太慢了,我自愿留下,我要行菩萨道,我绝对不去极乐世界。有啊!有很多,一些办杂志的,或者是这些老修行的,他不发愿去极乐世界的。还有的人就发愿要去弥勒菩萨,因为他听了其他的法师讲经,讲《弥勒菩萨上下生经》,他说我们要去弥勒净土,来问问师父的看法。我说,我们尊重啊!你要去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可以,你要去弥勒净土也可以,或者到极乐世界去也可以,都可以,我们都尊重。

我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去弥勒净土?他说: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比较近。他这个观念就很好笑,一个四天王天,一个四天王天,就是帝释天住的那个地方,帝释天住的那个地方,玉皇大帝住的那个地方,飞机都飞不到,火箭也碰不到,火箭都碰不到可,何况弥勒的净土离我们比较近?你坐什么去?所以用那中观念来学佛,是听起来很奇怪的事情。心哪有远跟近的东西,心没有远跟近的,所有他们求生弥勒净土的角度是说,离我们娑婆世界比较近,所以我们要求生弥勒净土,那极乐世界还有十万八千个国度,很远那,他们站的角度是这样子。那我们就尊重,我们也没有意见。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经典,也有的人说不去,你不去是你的事情,我要先走了,我才懒得管你要去、不去,跟我没什么关系,对不对?你要一直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当然我赞叹你,是不是?所以,我为什么想要去极乐世界呢?为什么?因为下辈子不想再联考了。我告诉你,那个联考真的很辛苦,很辛苦,日以继夜的读书,喔!那个联考很辛苦,很辛苦,真的!所以说,现在的孩子不幸福,为了考一个名校,弄得身心憔悴。

底下,【一真如心,名不动地。】注释:「一真如心」:菩萨住于次地,徧观诸法,彻见万法皆真,都是从真如本性放射出去的,一切法皆如,如就是……这个如就是毕竟空,一切法毕竟空,就是万法皆如,不是不讲道理的那个如(台语)所有有的名字……我看有一个女孩子,口天吴,名字叫做慧,恩惠的慧,如就是这个如,她来到讲堂,她的名字是这样子,而她本人真的很如(难缠),真的非常如(难缠),她的名字就已经告诉你,我会如(难缠),吴慧如就是我会如(台语谐音),我就真的真如(很难缠),她的妈妈真的很会命名字,命到just make (刚刚好),完全就是跟她的个性一样,真如,真的很如(很难缠),这个如跟那个如不太一样的。所以一切皆如就是一切万法毕竟空寂的意思,法界之中,一毛一渧,无非自心真如,是故不动不坏。义贯:此菩萨彻见一切诸法皆「一真如心」,凝然湛寂,无动无坏,「名」为第八地之「不动地」菩萨。

1902 9.善慧地。经文:【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注释:「发真如用」:发真如全体之大用。于前位中,真如全体显露,至于此位,即起全体之大用。此位之前虽亦有用,然非全体之大用,以尚未全显故。「从此已往」:「已」,就是同以,自今以后,指第九善慧地以上,包涵第十法云地以及等觉、妙觉三位。「修习毕功」:于修习以毕其功,亦即在「修习」上全部完成,大功告成,此后只论「证」,而不论「修」,故言「修习」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证了,「亦目此地」:「目」,视,称,当作。「名修习位」:与「修习」相对是「证果」。九地是休息位,十地即是证果位,故称「十地果位」。至于等觉、妙觉,亦是果位。因此可知,第十地以下皆是因位(修习位)所摄。

义贯:菩萨于前位中得真如全体显露,于此位中则「发真如」全体之大「用,名」为第九「善慧地」菩萨。「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在「修习」上已「毕」其「功」,出世「功德」亦称「圆满」,此后只论证,不论修,修习到此地为止,所以「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第十,那么就是果证, 10,法云地。经文:【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翻过来,注释:「慈阴妙云」:「阴」,就是覆阴,「妙云」,就是大智妙云。在座诸位!如果我们被太阳晒的很痛的时候,你希望现在是什么?是能够有慈云密布,遮住阳光,我们被三界的苦晒的太惨了,需要佛大智的慈云来庇荫我们。「覆涅槃海」:「涅槃」:就是涅槃性,指众生本自涅槃之性。菩萨于众生性海上覆大法云,雨大法雨,令普皆得润。

义贯:此菩萨以大「慈」心「阴」覆「妙」智大「云,覆」盖于众生本自「涅槃」之性「海」之上,令的普润,「名」为第十地之「法云地」菩萨。最后二

第五节等妙二位,等觉跟妙觉,1.等觉。经文:【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为什么如来逆流,因为要倒驾慈航,对不对?要倒驾慈航,要来普度众生,要不然,我们这些黑毒虫谁来度呢?是不是?我这几天看到,哇,你看!妈祖出巡,哇,你看!人山人海,人山人海,这是台湾特有的文化,妈祖林默娘也是从大陆传过来的,传过来的嘛!那么这个妈祖,你看台湾便形成一股强烈的文化,妈祖的文化,大家都觉得跟妈祖出巡,再苦都值得。那么妈祖,很多人去求也感应,从小我们也是拜妈祖的,后来就信佛了。你看看,一个妈祖都这么多人信,那么妈祖有留下什么经典吗?没有啊!留下什么经典没有?没有啊!留下顺风耳、千里眼,对不对?留下这个,对不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意见。所以妈祖是本土的文化,愈发就愈强烈了,大家要学习她的爱,妈祖救度众生的精神,这个值得我们赞叹,妈祖。

经文:【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注释:「如来逆流」什么意思呢?「逆流」,逆涅槃流而出,因为要倒驾慈航,以一切如来不住涅槃,故逆涅槃流而出,倒驾慈航,入生死海,「如是菩萨顺行而至」:「如是菩萨」:指法云满心、十地满足之大菩萨。「顺行」,顺法性之流而行。法性是什么意思?法性就是法界性。法界性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简单讲,法性就是顺着毕竟空寂的绝对心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没有生命的,我们称为法界性,或者叫做法性,有生命,像我们有情的,我们称为佛性。所以佛性毕竟空,法界性毕竟空,本来一空,并没有二种空,因此法界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界性。「而至」,就是而至无上菩提。「觉际入交」:佛与菩萨即于觉际互相涉入相交。

义贯:一切「如来」皆是「逆」涅槃「流」而出,倒驾慈航,汝生死海;而「如是」十地满足之大「菩萨」则「顺」法性流而「行而至」于无上菩提,佛于菩萨因而得于「觉际」互相涉「入交」接,「名为等觉」菩萨境界。最后一位叫做妙觉,就是成佛。

2.妙觉。经文:【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注释:「从干慧心」:「干慧」共有两个:一个是初信位前的干慧地,是最初的干慧。二、第二个干慧是在等觉后心,未到妙觉之前。众生共有三种流:欲流、有流、无明流。诸位!这个流就是流转的意思,流转的意思。我们跟着欲流、有流,有就是三有,无明流就是生相无明、根本无明,无明流。「欲流」及「有流」若断,即出分段生死。如果依本经圆顿教,则初信时候所证者就是「干」此二流(欲流及有流),就出三界,所以圆顿教的初信菩萨已断分段生死。然而欲断「无明流」而出变易生死,则须更发大心,从初信向上,再历五十九位,累位分分断证,至等觉后心,方才以金刚喻三昧,为什么用这个金刚喻定?就是佛的这个定跟金刚没什么两样,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事情,可以动得了如来那一颗金刚心,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火化以后,出了多少的的舍利子,你就知道,那个不生不灭的金刚舍利,你就知道,连这个色身,无常相的色身,都可以形成不生不灭的舍利子,可见佛不是普通人,真的是一个大圣人。方才有「金刚喻三昧」之力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或者称为「润生无明」),滋润生死叫做润生无明,放才永断无明,二死用亡,所以在做诸位,在《楞伽经》里面讲,若说如来有死就错误的,若说把涅槃误认为有死,是错误的,如来有死就即得有生,是不名为真正的离生离死,若说如来有死,这是错解如来的意思,若说如来有死,就变成如来一定会有再生,有生有死不是如来,如来、金刚是无生无死的,要如是了解佛义,所以如来从来没有死。

法界性,如来在法界里面加被有缘、有善根发大菩提心点的众生,让他渐渐的成大,如来从来不生,也从来不死,如来没有入涅槃,也没有一尊佛叫做涅槃佛,如来本不生、本不灭,本不增、本不减、如来家、法界家就是如来的家,如来的家就是全法界都是如来的家,并无增减。所以众生才有二种死,众生有分段死,还有变易死,如来则不生也不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为妙觉菩萨。以妙觉如佛,唯俟,俟就是等待因缘,唯俟因缘成熟,次补佛位,称为补处菩萨。

「知等觉已」:指至等觉后心。「金刚心中」指金刚喻定所持之心。这个金刚喻定,除了佛以外,其他不能称为金刚喻定,所以你看看佛,火化出来,竟然有八万四千颗舍利子,吓坏人了!如果我们当时在佛在世的时候,佛烧出来有八万四千颗金刚舍利子,在继续再生舍利,那佛演变出来的,你就知道会有多少斗啊!以前称为斛,在《大般涅槃经》讲,烧出来是几斛,斛啊!十升为一斛,那几斛的舍利子,在经典里面讲,阿难要入涅槃的时候,是怎么入涅槃的?在经典里面记载,哇,那更神了!阿难要入涅槃的时候,为让一切众生起信心,对佛教起信心,阿难腾空,飞到虚空,腾空到恒河上面,到恒河上面,然后自己三昧的真火,自身出火,阿难出火以后,烟所飘到的地方,统统下舍利子,阿难!烟被风所吹到的地方,统统下舍利子,不是下雨喔!很神喔!哇!我们没有在场,要不然随便捧都有。烟飘过的地方,统统下舍利子,这是阿难!

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信佛的人,有多么的幸福、幸运,幸福,这些都可以证明这些都是圣人,要不然,你有办法吗?你的烟飘过来一阵恶臭,一颗舍利子也没有,对不对?白天忙梦想,晚上忙妄想,对不对?作梦也忙着理想,不是梦想,对不对,就是理想,就是妄想,那你什么时候,有真正正确的如来真正的想,正思维,没有的。所以我们了解说从这个相上来证明,佛的伟大,他的弟子的成就,而佛教的真理流传到今天,二千五百年前到今天为止,如来的真理,一样如日中天。没有一个……从我们中国的儒家来讲,哪一个有办法跟佛相提并论?老子、孔子、孟子、诸子百家,唐宋、朱熹、宋明理学,哪一个思想有办法跟佛的思想相提并论?真的望尘莫及,没有办法望其项背,没有办法跟如来并肩来比拟,没办法的。所以,自古以来,当我看到佛陀的真理,其他的学问如同糟糠。糟糠,你知道吗?讲稻壳去除成为米,遗留下来的稻壳就是糟糠,有没有?把米拿起来吃,剩下空洞的稻壳那个就是糟糠。我一接触到如来的真实义,其他人所讲的犹如糟糠,一文不值。哎呀!你看佛陀有多么的伟大!而我们今天这么的有福报,这么的有福报,千万不要放弃,给自己一个机会。

「金刚心中」:指金刚喻定所持之心。「初干慧地」:「初」,初得,「干慧地」,此指第二个干慧地,第一个是干掉三界的分段生死,这里是干掉无明,不一样,以干无明流,永断无明,二种生死之谁永尽,故称干慧地,又,此时仍未与如来之妙庄严海相接,妙庄严海是什么意思?就是无量无边、没有止境、绝对宇宙当中最究竟的妙庄严海,《华严经》里面的形容,不是凡夫的意见。故名「干慧」,需到十方如来亲手灌顶、授佛职位之时,方入一切如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如是重重,单复十二」:「重重」:一重又一重的阶位与修证。「单」,单数者有七;干慧地、四加行的暖、顶、忍、世第一、再来就是等觉,再来就妙,这单的,共七个。「复」,后面加S,复数,复数,即十数者,共有五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个是复数,所以单复加起来,七加五就是十二。「十二」,单七与复五相加,共为十二种阶位。

义贯:阿难,大心菩萨「从」初信位前之「干慧心」(干欲流、有流,出分段生死)起,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于「是」等「觉」位中「始获金刚」喻三昧所持「心中」之「初干慧地」,干无明流,干就是干掉,而我们生死就是干不了,我们只会干杯喝酒,干不了。所以,我们贪就是滋润生死,嗔恨就是滋润生死。在座诸位!广钦老和尚讲的那一句话,我最认同,广钦老和尚讲那一句是什么?在这个娑婆世界,你只要贪一根草、一朵花、一颗树,都必需还要来轮回。这一句话我非常的认同!广钦老和尚讲:娑婆世界,你只要贪一根草、就必需来轮回。那么,我们就做到无贪,无贪,无贪。所以,(干无明流,永断无明,出变易生死)。此菩萨「如是」经历「重重」阶位与断证,「单」数七「复」树有五共「十二」种阶位,「方」得「尽妙觉」,而「成无上道」。

第六节  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经文:【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1909页注释:「金刚观察」:「金刚」,指金刚三昧。这个三昧就是定。诸位!金刚也在形容定。佛陀的定像什么?像金刚,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我们今天讲的,就像佛陀要成道的时候,派了很多的这个魔女,在释迦牟尼佛前跳舞,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辣妹,辣妹,穿的很少,在佛前一直跳舞。佛土就告诉魔说:此是不净,去,吾不用,佛土用手指一指,结果这个所有的魔女,全部都看到自己身上都是虫,吓坏了。佛就是有这个工夫,所以这个金刚就是比喻佛的定,又金刚者有多义,一、不动、二,不坏、三,能坏他、四,最坚、五、珍贵无上。以此比喻金刚三昧能令行者身心不动,不但心不动,连身也不会去违犯,所以为什么说,你要成佛,一定要三业清净,身心都不动,当然就是清净。那么你就知道,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面,要活下来已经很残酷了,你不去追求,你有办法活吗?那么变成畜生,像我们常常看这个动物频道,老虎一出生,没听说过老虎是吃素的,非洲的赛伦盖提高原,东非大草原,这些猎豹、狮子要猎取这些羚羊,它一出生就要吃肉,要不然它怎么活,这大自然的法则,丛林是残酷的,有一死才有一生,想要有一生,就另外一个要死,这是残酷里面就是这样,所以,亚马逊河丛林都是战场。大虫吃小虫,小虫再吃昆虫,昆虫再吃更小的虫。植物也是,植物也是,植物有时候也像动物,相猪笼草一样,昆虫一停上去的时候,猪笼草立刻就合起来,你说这是植物,它也会吃昆虫,它有消化液,所以有时候,动物跟植物你也分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呢?

因此,看到这一段说要成佛,真的是很难,你要是出生在,变成一只老虎或者是狮子,或者是豹、猎豹,或者是鬣狗,或者是豺狼、豺犬,那你不吃肉,你怎么活?所以有的人就问说:师父啊!那个是什么原因!那么,它们吃肉,跟我们众生的杀生,业感一不一样?我说不一样。老虎杀生是为了生存,唯一的生存,你难道有听过老虎吃素食?vegetarian没听过,没有。没有听过,那个就是它的果报,一出生就是它的果报。可是人有选择,人,我们能够吃素,对不对,你有选择,你有更大的理性,所以我们人能够成就就是这个道理。你看大海,大家也是一个战场,大海也是一个战场,大家也是,哪里都是,亚马逊丛林,也是战场,包括非洲大草原,还是战场,深海里面还是个战场,不是生就是死,所有动植物只有二个,不是生就是死,不是被吃就是吃人,就是这样子,所以,要修学佛道,看了这些动物频道,就知道,难!真的太难了!

底下!所以令身心不动,不为一切诸魔烦恼所动;不可破坏,而能破坏一切烦恼,及内外四魔,其心坚定勇猛,无有能及者,故最尊最上。菩萨住此三昧,而以三昧力观察一切法,故称「金刚观察」。前面讲的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这个就是四魔,烦恼魔、五阴魔、天魔等等。

底下1909页,「如幻十种深喻」:指如幻等十种深喻。在《楞伽经》讲,就是说,世尊为什么用如幻来比喻?佛陀说:因为诸法空无自性,不用如幻来比喻,诸法如幻来比喻,已经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比这个恰到好处的比喻,用如幻来比喻是最恰当的,诸法如幻是最恰当的。指如幻等十种深喻。十喻为:如幻为万法如幻、诸法如化、万法如焰(如火焰)、焰就是火在烧,火在烧就是很辛苦,生灭,火焰就比喻生生灭灭,一直燃烧。我们这个五蕴身就像火焰一直燃烧。嗯,比喻得很好。我们这个色身,吸进去氧气,就是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我们如果燃烧的太厉害,那么,这个人就老化得很厉害,所以很多的食物就抗氧化,抗氧化,抗氧化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燃烧的那么厉害,让你能够更青春永驻,但是有一天,还是会烧坏的,还是会烧坏的。世界上,没有那个不老妖精的。如影、如响(回音),如梦(如梦中所见)、所以很多人讨论这个梦境,梦到,师父都不喜欢讨论这个,因为,没有意义,白天已经在作梦了,何况是晚上,如虚空、如健闼婆城(海市蜃楼)、如镜中像、如水中月。

镜中像就是镜中里面显的像不可得,如水中月,水中捞月怎么捞也捞不出来,所以,水中月在哪里比喻得最多呢?就是阿含经,在阿含经。有一阵子,佛在恒河旁边,佛在恒河旁边,那些徒弟跟佛在恒河旁边,看到什么?看到那些猴子,猴子不晓得水中的月亮是天空的月亮映到水中的,猴子不晓得水中的月亮是天空中月亮映到水中的,那些猴子双手要去捞那个月亮,捞那个月亮,佛陀就用那个比喻,说:世间人追求五欲六尘,想要得到真实的快乐,就像猴子水中捞月,猴子在水中捞月,想要捞出快乐。诸位!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真实的快乐,没有永远的快乐,那女之间,最多生几个宝宝、孩子,养到筋疲力尽,人类就是这样子,有何乐哉?有什么快乐呢?没有,所以,佛陀说,众生把苦当做是乐,是悲哀的人生,不了解佛法,现在知道了,要给自己机会,要解脱。如是十喻皆比喻一切诸法不可得,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五欲六尘,还是不可得,无能取所取故,如是观了,能所垢尽,心明智现。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奢摩他」止,即时定体,是菩萨所自住。「毗婆舍那」观,即观法或观智。世间之凡夫、乃至外道,亦有修定(止)者,但「毗婆舍那」观则为我佛如来之所特有者,不与外道、凡夫共,也就是说:种种「毗婆舍那」妙法皆是佛教的特色、特殊教法,或特殊智慧;菩萨以修习如来所传之如是珍贵观智,故能破惑证真,修断三流(欲流、有流、无明流),出二生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诸外道,即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三界的最高处,亦不能断少分惑,因为错用心,仍在三界之中,因为他们只「有定无慧」,无有如来所传之慧观,故不能开真实智慧,因此无定慧等持力,用以破无明等诸惑。菩萨以自住「奢摩他」定体,而修习「毗婆舍那」,起观慧之用。「奢摩他」如武士本身之武术功夫;「毗婆舍那」如宝剑。有功夫、有宝剑,于断烦恼即得自在。就像日本的武士道,大家都配武士刀。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三增进」即前所说之三渐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略言:「除恶因,刳恶,四大的恶性,违业就是破坏、六根攀缘六尘、违现业」)。以此三增进为深固之正修基础。附及:本经最珍贵处,即在于此!虽开始甚深理,亦从基本一步步教起。又,「三增进」、「四种清净明诲」、「五十阴魔」实为本经最最宝贵的妙法之一。所以,我们这四种清净明诲还有三增进要赶快出来。

「五十五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请读者大德注意:此五十五位系略去了,信位前的「三渐次位」与「干慧地」,以及最后的妙觉。因为「三渐次位」及「干慧地」为入正位前的「前方便」,而妙觉则是已达菩萨之无学位,非同于前面有学之修证位;因此,此处的五十五位修证位虽不言及前后之五位,但义摄在其中,是故,大乘圆顿菩萨六十位修证之次第,兹作略语,以便记诵如下:「渐、干、信、住、行、向、加、地、等、妙」。「作是观者」:「观」,观察,了知。谓如是观察、如是了知。「名为正观」:谓了知顿悟加渐修,如实修持,不堕虚妄。所以顿悟的人,还必需要实修,就是这个道理,断习气故,为什么要实修?因为要断习气。

义贯:于「是种种」菩萨「地」位中,菩萨「皆以金刚」三昧力「观察如幻」等「十种深喻」(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响、如梦、如虚空、如健闼婆城、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菩萨于自住之「奢摩他」定体之「中,用诸如来」所传、不共凡外之「毗婆舍那」慧观,以为「清净修证」如是十种深喻之观,「渐次深入」无上智慧。「阿难,如是」正修「皆以三增进」(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为深固正因)「故,善能成就信、住、行、向、四加加、地、等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那么,前面这个三增进,就是你没有三增进(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没有这种工夫,休想谈到信住行向地,根本不可能,所以证果要有基础的,要有基础的。1912页,凡「作」如「是观」察如是了知「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者,名为邪观」。因此,修习佛道要懂得顿悟,也要了解什么事渐次,这样才不会走错路,所以顿跟渐是相辅相成的。

1913页,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

第一节  本经五名。本经有五种名字,所以这部《楞严经》就是节录了五本名字里面的少许一个段落。经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在座诸位!他这一段就节录了大佛顶,对不对?他就节录了「大佛顶」三个字。(未完)



短视频目录(2020.05.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6.24)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三套(全)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5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6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7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8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9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0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5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6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全 )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

慧律法师佛学十四讲表(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慧律法师地藏经讲记1--55(全)

慧律法师唯识二十颂、三十颂

化上人法华经(全)

慧律法师《入佛正见》
律法师八识规矩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