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林大学卢然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通过分子设计获得了向光/背光弯曲方向可控的分子致动器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2-05-03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大自然赋予了有机生命靠近或远离外界刺激的能力。例如,对于大多数植物而言,它们的茎表现出向光性,以便最大程度地进行光合作用,而它们的根表现出背光性,使其向黑暗生长,钻入土壤。向光性和背光性的结合使植物能够更好地利用光能以及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受自然界中有机体对外部刺激响应的启发,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人工智能材料,包括人造肌肉、软体机器人和柔性电子器件等。其中,光机械响应材料因其具有易于实现非接触式远程控制和器件的小型化等优点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与光机械响应型聚合物材料相比,分子晶体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例如响应速度快、杨氏模量高、晶体结构容易表征等,所以该类材料可用作从纳米到宏观驱动器的核心基元。尽管人们发现晶体形状、光照方式等外在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有机晶体的机械运动行为,但通过分子设计来调控晶体结构、进而影响其光致动模式仍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吉林大学卢然教授与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设计了氟代苯乙烯基苯并噁唑/苯并噻唑衍生物,通过调节氟原子在苯环上的数目和位置实现了分子晶体的可控的向光和背光弯曲,并给出了光控富集水中污染物的模型。

图1 氟代苯乙烯基苯并噁唑/苯并噻唑的分子结构。


在以前的工作中,作者发现在紫外光照下苯乙烯基苯并噁唑在晶体中能够发生[2+2]环加成反应,从而使分子晶体展现出宏观的光机械行为 (1. Wang, H.; Chen, P.; Wu, Z.; Zhao, J.; Sun, J.; Lu, R. Bending, Curling, Rolling, and Salient Behavior of Molecular Crystals Driven by [2+2] Cycloaddition of a Styrylbenzoxazole Derivative.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9463-9467. 2. Wang, H.; Xing, H.; Gong, J.; Zhang, H.; Zhang, J.; Wei, P.; Yang, G.; Lam, J. W. Y.; Lu, R.; Tang, B. Z. “Living” luminogens: light driven ACQ-to-AIE transformation accompanied with solid-state actuation. Mater. Horiz., 2020, 7, 1566-1572.)。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作者研究了4-氟代以及2,4-二氟代苯基乙烯基苯并噁唑/苯并噻唑 (BOAF4BOAF24BTAF4和 BTAF24) 的分子晶体的光机械效应,发现在365 nm光照射下单氟取代的BOAF4BTAF4的分子晶体展现出向光弯曲,而二氟取代的BOAF24BTAF24的分子晶体发生背光弯曲,并伴随着 “光照点亮” 的聚集诱导发光 (AIE) 现象。


图2 在365 nm光照下基于BTAF4的棒状晶体的向光弯曲行为 (箭头为光照方向).


图3 在365 nm光照下基于BOAF24的棒状晶体的背光弯曲行为 (箭头为光照方向).


光照前后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BOAF4BOAF24BTAF4和 BTAF24在固态下均发生了[2+2]环加成反应,这是将光能转化成机械能的驱动力。单晶结构解析显示BOAF4分子在晶体的光反应面上是以 “头对尾” 的方式纵向排列的,因此,当发生[2+2]环加成反应时,光反应面在FT方向上膨胀,在FL方向上收缩,从而导致晶体发生向光弯曲。对于BOAF24的晶体而言,分子在光反应面上是以 “头对头” 的方式垂直排列的,当发生[2+2]环加成反应时,光反应面在FL方向上膨胀,在FT方向上收缩,引起晶体的背光弯曲。上述有趣的可控的向光与背光弯曲是由于晶体中不同的F▪▪▪H‒C相互作用导致分子堆积方式不同引起的。可见,分子结构调控下的光致动行为为设计新的光机械响应型晶体提供了新思路。


图4 基于BOAF4 (a) 和 BOAF24 (b) 的分子晶体在紫外光照下发生背光和向光弯曲的机理。


图5 在紫外光照射下基于BOAF24的 (a) 棒状晶体推动黄色晶体向右移动; (b) 纳米纤维富集污染物.


此外,理论计算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棒状晶体具有弹性,可用于远程光控搬运其它物体,并获得了光控富集水中污染物的智能纳米纤维。


文章以 “Positive/Negative Phototropism: Controllable Molecular Actuators with Different Bending Behavior” 为题发表在《CCS Chemistry》(DOI: 10.31635/ccschem.020.202000350)。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生王昊然,第二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刘佳鹏,通讯作者是吉林大学卢然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0.202000350


相关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绿色单体CO2和炔类单体参与的四组分串联聚合反应制备区域和立构规整的聚烯胺酯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Adv. Sci.》:二氧化碳基超支化聚炔酯的构筑及选择性多步后修饰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王志明研究员AFM:高效蓝光/主体敏化荧光OLED--结构调控杂化态分布获得高效反隙间穿越通道

华南理工大学赵祖金教授:基于 AIE 基元构筑 I 型光敏剂用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光动力治疗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开发智能光学纤维传感器:湿度变化就变色

唐本忠院士等60位高分子学者综述: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ACS Nano》光热转化新概念:分子内键伸缩振动诱导光热转化
刘斌教授、唐本忠院士: 聚集诱导发光(AIE) 研究的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唐本忠院士和钱骏教授:AIE材料用于大体积动物的长波长NIR-II大深度高分辨率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IE/CB[8]超分子荧光聚集体,大数据思维的细胞系鉴别与细胞污染追踪探索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掺杂AIE全纤维气凝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面水蒸发

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Commun.》:利用推拉电子效应调节有机发光体由荧光向磷光转化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内炔的C(sp3)−H活化胺化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 无催化剂的炔-胺多组分串联聚合制备非传统发光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

《Adv.Mater.》:高效聚集诱导发光(AIE)染料的合成及其在三光子荧光穿颅脑成像中应用的重要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有生命的发光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一种新型构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策略

聚集诱导发光20周年综述:聚集诱导发光从分子科学到聚集态科学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徐斌/西工大孔杰/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Nat.Commun.》:一种超高对比度柔性拓扑光传感技术

西工大孔杰/深大黄龙彪等《AFM》:基于人体红外热效应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浙大钱骏教授《Nat. Commun.》: 调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结构及形态,实现近红外IIb窗口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Coord. Chem. Rev.》: Self-assembly of AIEgens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三键聚合方法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理解及未来发展 

吉林大学田文晶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近红外染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纳米粒子及其双光子成像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