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 港中大出版社 ·「邊城思想者」系列
「邊城思想者」系列叢書主要鎖定香港新銳學者,讓他們在標準化的學術研究之外,有一個訴說自己心中關切的地方。建於學術積累之上,又不僅限於學術「專業」之內,「邊城思想者」希望能成為匯聚香港學人的公共論壇。
「邊城思想者」系列目前已出版12種,還在不斷生長中。
1
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江紹祺
2018年7月出版
本書是第一本以「性公民權」的視角,分析當代華人社會與全球文化下,華人男同志在身份、慾望與性別氣質方面的社會學著作,其核心材料是作者1996 至 2008 年間進行的大規模民族誌實地考察,當中包括九十個來自香港、倫敦與中國大陸的生命故事。
本書主張,浮現於三地的男同志身份——無論是奉行耀眼消費主義的香港memba、大陸都巿的同志與money boy,抑或是倫敦的女性化金童——均受到全球與在地酷兒文化的跨國浪潮影響。透過拒斥全球同質化與在地本質化的既有預設,本書對於華人男同志的「性別」(gender)與「性」(sexuality)提出開創性的見解,同時就跨國華人性身份、慾望與實踐建立了「酷兒混雜性」的新理論範式。
2
積極不干預:港英政府的中國通
黃兆輝 著
2018年5月出版
一群西方有識之士以耶教信仰、騎士精神和紳士文化探索孔孟之道。由於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甚深,所以被稱為「洋儒」或「中國通」。經過幾百年的歷練和傳承,這些傳教士、外交官和官學生終於找出中西文化墮落的主因,在自己的崗位上試驗令人真心行善的方法,並成功用於社會治理以促進人民幸福。
作者搜集了大量有關個案,把儒家士人和英國紳士的文化涵養解剖清楚,找出為官所需品德和知行合一的方法,重現幾代洋儒的心路歷程,解釋中國通「積極不干預」的原意,描繪他們治理社會的各種基本招數。
3
社 運 年 代
2018年1月出版
這十多年來,香港市民前仆後繼走上街頭,顛覆了港人政治冷感的形象,激發豐富的公共討論,同時突顯不少社會矛盾。當下耳熟能詳的概念如核心價值、公共空間、集體回憶、地產霸權、本土意識等,大抵緣於社運。這段充斥著希望和失落的「社運年代」是否帶來了根本的社會變革?本書探討香港社運的眾多議題,呈現抗爭政治的力量和束縛;18 位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以冷靜嚴謹的學術角度,為理解香港特區第二個十年,提供了現象之下的深層思考。
4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
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區家麟 著
2017年7月出版
自由如何失落?審查如何滲透於媒體的運作細節?
這樣的新聞,你是否看得清楚看得真?
「中立」、「客觀」等專業光環,往往暗藏「殺機」,加上機械化生產線一樣的新聞運作及機構行政權力之巧妙運用,能化審查於無形,把新聞內容淡化、扭曲和轉移焦點,不利於呈現事實真相。本書提出新概念「結構性審查」,檢視香港新聞審查的暗湧,揭露新聞日常運作隱密的一面。
資深傳媒人區家麟,訪談數十位同業,結合經驗與理論,循微觀與宏觀層面,謹慎而冷靜地探尋香港廣播新聞媒體自我約束行為的來龍去脈,闡述操控的二十道陰影。
讀者可視本書為審查利器一覽表、專業淪落之警報系統,不只適用於新聞界,其他自主受威脅的專業,也能在這些概念中找到共鳴。
| 較早書目 |
5
當代政治學十講
閻小駿 著
2016年5月出版
本書指出,廿一世紀政治科學尤其關注規則問題,即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中人們如何在政治系統和政治生活中互動,公共事務須按照什麼規則來運行等嚴肅問題。在「政權」和「治理」這兩項根本議題下,政治科學正正研究這些關乎國家與社會管治最根本層面的問題。
6
廢品生活
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
胡嘉明、張劼穎 著
2016年5月出版
第一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得獎作品(2017)
本書一系列田野考察呈現和講述在經濟迅速發展之下、北京城鄉廢品從業者的生活世界,並將垃圾視作參與社會政治關係的物質,審視它如何有機地參與在中國的轉型社會過程:階層斷裂、政策壁壘、城鄉經濟文化差異、農民工流動性和城鄉隔閡,糾纏在一起。
7
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增訂版)
周保松 著
2015年7月出版
第八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2015)
第一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得獎作品(2017)
每個公民,每個自由平等的公民,都有要求得到國家公正對待的權利。這是人作為社會成員最基本的道德權利。這不是乞求,也不是施捨,而是國家對待公民的基本責任。人一旦意識到這項權利並努力捍衛這項權利時,國家便不能只靠暴力來統治,而必須訴諸道德理由來向公民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
——周保松
8
多重奏
香港流行音樂聲像的全球流動
周耀輝、高偉雲( Jeroen de Kloet) 著 • 王睿 譯
2015年7月出版
本書橫跨香港過去四十年歷史,以流行音樂為脈絡,嘗試書寫關於身份、記憶、語言和政治的紀錄;以本土特殊性為起點,探討華語流行音樂領域究竟正在發生甚麼。
作者之一周耀輝是從事流行音樂20多年的學者。兩位作者從歌詞書寫、視像製造到粉絲文化、唱片公司、表演場所等流行音樂產業的場域切入,逐步展現和分析香港流行音樂生產、消費和流通各環節。
9
解構中國夢
中國民族主義與中美關係的互動(1999–2014)
沈旭暉 著
沈旭暉、劉永艷、爾雅 譯
2015年7月出版
本書藉研究中國對外關係中尤為重要的中美雙邊關係、中國社會持份者對中美關係的回應,以及中國當代民族主義運動三者之間的互動,展示出此運動複雜而非單一的、割裂而多元的本質;提出中國政府、知識份子和社會大眾的民族主義論述,會在不同目的和彼此的默契下,不斷地重塑和重構,並延伸到鄰近地區,成為國境內外的穩定劑。
10
粵語的政治
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
文潔華 編
2014年8月出版
文化研究的總方向,在於對本土政治的取態,在雅俗複疊中以小眾自居,又通過日常生活點滴,提煉批判元素,以之與所謂主流、精英的陽春白雪有所抗衡。
11
再見亞洲
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
羅貴祥 編
2014年6月出版
向「亞洲」告別
亞洲這個概念原是歐洲人的構想,從誕生以來一直未能逃脫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騎劫。
「亞洲」的再發現
本書集結中日韓印等亞洲各國學者,嘗試建立一種既不依仗西方思想理論、亦不以國族利益為主導的「亞洲」視野。
對香港的啓示
香港是否可以跳出港英、港中的二元論述,選擇在亞洲視野中尋找建構自我的另一種可能?
12
邊城對話
香港 · 中國 · 邊緣 · 邊界
彭麗君 編
2013年1月出版
回歸二十年來,香港在身份認同、中港關係等議題上越來越陷入矛盾境地。港人對自己超然於大陸邊界的他者地位感到驕傲,又為香港日漸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輻射範圍內邊緣地帶的前景感到焦慮。
本書中十三位香港學者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縱觀中國不同時空、不同階層的少數邊緣族群,以期檢視與解析香港的邊緣處境及其與中央權力的博弈,同時展望香港未來跨界和流動的多種可能。
end
2018香港書展,我們與你一起看……
➤ 十萬張珍貴底片,真實重現文革的極端年代 |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中文版首次出版
➤ 王賡武:繞不開的歐亞大陸 | 書展新書《王賡武談世界史》
➤ 泅過界河,我就踏上了我親愛的祖國的敵國 | 雷光漢《蘇聯流亡記》
➤ 貧困中國的「驚天大逆轉」· 港中大出版社新書《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 香港、中國大陸、倫敦 90個「他」的故事:江紹祺《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 香港電影:誰死了,誰可能活了?|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增訂版
➤ 「以學生為念」:記沈祖堯校長 | 《校長畢業了》周保松教授序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 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 反行爲 | 張愛玲
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