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因果》第18课丨你是否也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幸福的因果》 第18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58a9w9ap&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幸福的因果》第18课
昌乐法师·讲述
- 你是否也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从观念上去转变,而没有从实际的修行方法上去改变的时候,在面对自己习气——尤其是回家之后,把我们课堂上这些事情忘了——因为我们习气的力量能深巨海,能障须弥,你实在搞不清它力量到底有多大。当我们满怀信心回去,但是将观念遗失、遗忘了的时候,习气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更具体的修行方法。
而佛陀那个年代,他们做的最好的不仅仅从观念上去修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他能提出很多简洁明了、扼要的方法,让人们一下子能够看到自己的习气,能够放下自己的烦恼。而这是有方法的,这个的方法就关乎到感受发生的机制。
首先,感受,尤其是当人被情绪所困扰的那种状况,你会感觉到自己看不到希望,自己眼前的一切的状况糟糕透顶,而当下对自我的价值评估得的分可能都不是正数,可能是负数。尤其现在的人,很崇尚能力,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觉得自己是很有能力的这样的一个人,但是看到自己自我评价所得的分数这样低的时候;在一切都能改变,一切都可以改变的情况下,而目前的状况,自己又束手无策的时候,这种巨大的差距对人心理的自我毁灭感会将感受变得非常的糟糕。这样的状态,他不是吃饭的时候吃到沙子的味道,说得更夸张一点,他可能有点像吃到大便的味道。因为他的生活实在是他自己不想要的。那面对这样的生活应该怎么办呢?
前两天我也跟大家分享了,有一个父亲刚刚过世的居士来到寺院。父亲的离开,带走了她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因为她从小在父亲的庇佑、宠爱当中长大,父亲的走让她觉得大山倒了,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她原来是那种比较被宠着的小孩子,所以个性比较强,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因为父亲在的时候对她有很大的引导。父亲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再加上她自己个性比较善良,所以性格还很好。但是父亲走了以后,她把所有娇生惯养的个性和放荡不羁的东西完全表现出来了,完全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第一次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
后来第二次又来这里聊天的时候,她说:“发现尽管现在我还有想要生气的冲动和欲望,但是自己慢慢已经能克制了。”她已经能看到,她虽然是一个失去父亲的人,但是无论她怎么样急躁,无论怎么样纠结都无济于事。她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让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来告诉父亲,女儿过得还很好。
所以她慢慢地在反省自己,给自己罗列了一箩筐的缺点,说“我以前是这样,以前是那样,不好”,但她现在要改。所以她坐在车上,有一次别人强超她车的时候,她女儿很奇怪地问她:“妈妈,你今天为什么没有骂人啊?”这句话就能看得出来,这个人脾气是多么地暴躁和急躁。但是,当她第二次、第三次来这里聊天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原来认为对的,认为可以宣泄的那些东西,或者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这种不好的情绪都是自己造成的,跟别人没有关系。所以要转念。
因为一旦被情绪困扰的时候,情绪像云一样笼罩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见天日。而这个时候,不见天日的障眼法,你会觉得,你现在看到的就是真相、就是真理的时候,你会为此而做出自然的反应。所有的反应都是你认为对的,无论是你的不良情绪,你想甩掉——因为你不想受苦——还是你作践自己,或者作践别人,想缓解心中的痛苦。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情绪、我们的心境你不能远远地看着它。
天上的云,我们看上去的时候是有一朵云彩,它能遮云蔽日、能遮住太阳、能遮住月亮、能遮住这个世界的光明。但是我们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云虽然有一个体量,有一个形状,但是如果你要穿云层而过的时候,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能阻碍你,只是我们看上去有实体。实际上有没有实体呢?实际上没有实体。
我们刚才用父亲过世了的女儿的心境能看得出来,她一开始认为宣泄心中所有的不满都是对的。因为:一,她心中有不满;二,这是长期以来她的生活方式。后来她发现,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这样宣泄的方式并没有给她的生活质量带来些许的提高,反而有很大的伤害的时候,她开始改变。如果她认为这种情绪是实体,如果认为是不能改变的,就如同她第一次来聊天的时候,如果我们劝她,你生气都是假的,都是没用的,她会觉得你这和尚站着说话不腰疼。
出家人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当一个人得了癌症,你去劝他的时候,你最好坐到他旁边面带微笑,保有信念地看着他,你最好不要讲话,因为你开口就是错。你劝他任何话他都懂,而且他心里会想:切,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来得个癌症试试看!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他经受的苦,比旁观者所经历的苦要重、要深,感受要更加真切。而作为旁观者,你所有劝他的动机、语言方式都是很苍白的。所以对于病重的人,只有陪护,少劝。你要让他觉得,不是他一个人在经历痛苦,还有人陪伴着他,就好了。从信任当中得到宽慰的时候,慢慢重建心里生存下去的希望。
但是如果他心里没有去转念,他觉得他看到的这一切都是真的、理所当然的,他只能够这样,你去劝他是劝不好的。如果说他能够转念,他能看到所谓云的属性不是真相的话,这一切的一切都还可以改变。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进行不同的体验的时候,他的人生会转变,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这个不一样就是,他不再像一个心怀恐惧的人看那个恶狗。我们上学的时候就怕邻居家那个恶狗,那个狗很奇怪,你要跑的话他跟在你后面跑,你要不跑,它也站那里恶狠狠地看着你。但如果你老是跟它对峙的话,跟我们的心理情绪对峙的话,你把它当成一个客体,它永远不是你能够去包容也不是你想去接纳的东西的话,那这种情绪它会一直一直地困扰你。因为你的心态是封闭的,是抗拒的。
这种抗拒的心态使问题搁置,就跟天上的云一样,你是远远地看着它,而且它遮云蔽日的这个功能是存在的,所以你相信它是不好惹的。但如果说你不是去远观,而是近近地去看它,深入地去了解它的时候,它是个纸老虎。我们今天就来分析这个情绪是怎么样一个纸老虎。
就如同我们说的失去父亲的那个人一样,这两天她可高兴了,一天到晚把自己的错误,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发掘出来。她到我这里来,在说自己缺点的时候,脸上有一种荣耀感。她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而不是炫耀自己的缺点,不是像我们很多学佛的人在一起:哎呀,我业障很重。另外一个人说:我业障比你重多了!她不是炫耀自己的业障,不是用自己不好的东西觉得很荣耀——这种凡夫的秉性很不好——她是觉得自己以前做的那些错的事情,“哎呀!我终于觉得这些事情是错的,我终于想改”。
而受惠最大的就是她老公,他觉得他老婆最近出奇地好。她跟她老公说:“我今天晚上可能要去庙里一下……”“去吧去吧去吧,赶快去吧!”她去了庙里回来感觉很好,所以她能够转念了以后,原来那些认为所有的真实的东西都在开始改变,而她找到了另外一种真实。这种转变对她来说意义重大。她是怎么转变的呢?就是她看到了转变的可能,她看到原来的生活方式是不对的,不对的为何还在做呢?她就被这种甚深的情绪所困扰,所围绕,而不能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