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0年第9期专题“摄影毕业季”这个春夏的疫情期间,美国耶鲁大学摄影系开展了一系列线上讲座,摄影界、艺术界“大咖”云集,由于讲座的公开性,其在国内也形成了较高的关注度。在耶鲁大学摄影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摄影师陈荣辉,结合自身体验,介绍、分析了该系开设的线上课程和线上讲座的利弊和得失,为国内高校和相关机构实行的相似措施带来一些参考。
艺术教育特别注重体验:对于艺术创作媒介的感受,对于物理空间呈现的体会。比如我在读的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摄影艺术硕士(MFA),我们的核心课程主要强调的就是现场感。不管是作品点评(critique)课程,还是访问艺术家的讲座,我们都特别重视线下的互动。每次作业,都需要按照画廊或者博物馆的展览级别进行输出、打印,并且充分考虑空间进行悬挂,其间非常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耶鲁大学摄影系主任、摄影艺术家格里高利·克鲁德森的线上点评课程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原本的课程全部变成线上,并且做了一个即兴的问答系列讲座。系主任格里高利•克鲁德森(Gregory Crewdson)邀请了几乎各类型的艺术家作为主讲人,包括电影导演、演员、摄影师、音乐家、小说家、策展人,等等。这个系列讲座在全世界的摄影圈甚至艺术圈都掀起了一个热潮。那些已经写入摄影史的艺术家,比如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等都分享了他们很多的智慧。我非常喜欢罗伯特•亚当斯在和我们分享时所说的,我们并不一定要做艺术家,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真的要做这件事,我们或许要拿出献身的精神去努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呼唤。耶鲁大学摄影系开设线上课的同时,国内也有很多艺术院校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方式,钉钉和zoom齐上阵,似乎都挺红火的。不过,我个人感受下来,更想聊聊其中隐藏的一些问题—不仅局限于摄影本身,更多的是基于线上教育体验的反思。
3月5日,我们的春假刚刚结束,学院首先发邮件和大家讨论关于上网课的条件是否充足的问题。上网课需要比较好的宽带,有部分同学平时都在学校上网,并没有在家里购买宽带服务。学校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可以报销3月到5月上网课期间的宽带费用。我家原本有宽带,但是我和室友都需要上网课的话,宽带就需要加强,于是我和学校申请了宽带升级。另外,因为上网课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我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比较小,比较伤害眼睛。于是我又向学校申请了外接显示器。学校的老师帮我购买了一台新的22英寸显示器。同时,我还申请了一台打印机,用于日常的课件打印。虽然耶鲁大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让我们上网课,但是其实不同学生的家庭学习氛围本身还是有差异的。比如我的美国同学,他们的房子空间比我这样的留学生显然要好很多,虽然我也可以努力去营造一个好的空间,但是其实并没有和美国同学一样,接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这里面还涉及很多配套的日常细节,使得我们无法把学习和生活隔离开。原本,我和同学都是在学校附近吃饭,大家花很少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但是现在,我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怎么生活,比如购买食物、购买防疫物资等。尤其对于没有车的留学生来说,需要付出了更多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去解决这些事情。这也让我联想到国内当时关于上网课的很多新闻报道,比如,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家里或许连手机和电脑都没有,那么他们就需要花费更多的代价去抵达所谓的教育公平。而这一点是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一开始没有认真去考虑周全的。耶鲁大学也只是因为经费相对充足,还算可以给我们一些帮助,但是本质上,这样的网课已经是一种不那么公平的教育选择了。所以,当我们都习以为常地说,互联网拉平了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基于科技的误区。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以为,互联网是好的,互联网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多便捷。但是我们容易忽视对互联网本身的批判性思考。线上教育也是如此,单从基本的网络条件这一个方面就可以说明问题。耶鲁大学摄影艺术硕士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作品点评(critique,这在国外的艺术教育中是非常普遍的授课方式,以教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一种双向反馈和讨论为主),由于疫情,我们这个学期有两次点评课是在网上进行的。先说一些形式上显著的变化。一个是展现媒介的改变。以前线下,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展示需求,打印出自己的作品,按照在画廊或者博物馆空间呈现的标准去布展。输出和布展是点评课之前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尝试各种纸张、输出方式等。疫情期间,这个环节变成了制作pdf或者网页,考虑的是如何让老师和同学在网上进行作品浏览,还需要提前提供一些创作信息。我们会耗费很多精力去做网页,当然这个过程不需要什么钱。另一个是反馈环节发生变化。以前,所有老师在现场看完作品之后,大家就开始互相点评、展开对话。学生和老师的对话是实时的。现在,老师看完作品后,凭着自己的印象,开始点评。这种状态下,学生无法直接判断是否可以打断老师,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以为的线上的自由评论反馈反而不如线下。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作为学生和老师都存在一个问题:在线上,无法高强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探讨。原本我们的点评课是每周二下午,从3点到7点开展。虽然线下的强度也很大,但大家基本都可以撑过去。线下的话,即便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可以经过调整后快速回到现场,即使出去放松下抽烟或者洗把脸几分钟再回来,基本都不影响课程进度。而线上的点评课则更“难熬”,我们盯着电脑4小时,注意力明显会逐渐分散。而一旦出去放松后,基本上是难以把注意力再集中了。我自己的话,基本只能集中2小时注意力,2小时之后的线上点评课基本就是处于神游的状态。老师也是类似情况,好几个老师在网络上的反应明显“迟钝”于他们在线下的反应。老师和学生一开始都是手忙脚乱,一边看照片,一边在视频软件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即使在后来,大家对于软件的使用比较熟悉了,但是依然没有办法快速跟上说话人的节奏。疫情期间,摄影系举办了非常多的线上公开讲座,大部分都是对社会公开,而不仅仅是对耶鲁艺术学院公开。公开讲座邀请了很多名人,但是当整个系列的讲座结束以后,我意识到,这些讲座大部分更像是一场场秀。名人们在日常是没有时间来高校的,即使是耶鲁这样的高校。但是如今由于疫情,他们有了时间,于是进入到大学的课堂。其中一些演讲者展示出的姿态是,仿佛自己很喜欢学术,很关心艺术。但对本身就是学习艺术或者艺术创作者这些观众而言,这些“关注”是打了折扣的。线上讲座的空间和氛围对于演讲者来说,虽然仿佛更放松,但实际上有些演讲者无法做到像线下分享那样,准备比较充分,也并没有预设一些比较成熟的问答,等等。当然,也有部分艺术家的讲座非常真诚,比如罗伯特•亚当斯和南•戈尔丁(Nan Goldin)。他们是真正关注我们这些艺术学生的人,也试着理解当下艺术学生面临的困境。但是,整体上来看,系列公开课邀请的明星过多,很容易让我们学生亢奋,老师也亢奋,大家都想着下一个明星是谁,但是却忘记了我们线上讲座的初衷是什么。这让我想起知识付费在当下的流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天花乱坠的名师演讲,标价99元,或者21天速成,仿佛上了课就吸收了知识,讲了讲座就学会了方法,并且以此沾沾自喜。但是,凭借这些方法,我们真正吸收多少知识?以前正常的艺术家讲座,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做调查和研究,细致了解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思路。然后在讲座中会针对性提问。但是现在线上课程整个过程,就仿佛是医生给病重患者下快药、猛药,药剂过猛,有点伤。所以,当这些线上讲座结束的时候,我脑海中只记得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在网上听了非常多的厉害的艺术家讲座这件事本身,但是讲座很多的具体内容很快就忘记了。与其这样,我其实更期待某一天能和罗伯特•亚当斯进行更长时间的探讨和更深度的问答。当然,我并不反对线上教育,我也怀着开放心态去拥抱线上教育。只是看到当下大部分都是对线上教育的赞美之辞,于是就提出以上三个方面去反思。确实,直到现在,我依然怀念那些线下展示自己作品的日子。想起上学期的最后一次作品点评课,我打印出来了5张40英寸×60英寸的黑白照片,贴在墙面上。系主任和同学们围绕着这些照片反复观看,给了我很多意见。我坐在教室的中间,被30多位艺术家包围着,享受着艺术观点的碰撞,我可以看到每个人的细微反应,他们也可以看到我的反应。而这些,都是线上艺术教育难以实现的,起码暂时难以实现。
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MFA)在读,现居杭州和美国纽黑文。创作主要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个体的关系。作品获奖包括第58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第10届三影堂摄影奖ALPA奖、第6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等。陈荣辉作品:
以下是陈荣辉在疫情期间居家完成的课堂作业。作品标题来自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同名诗歌,通过房间和窗户以及投影的方式讲述了作者内心的恐惧:在美国种族问题的背景下,作为少数种族的亚裔如何寻找自己的安稳之所。Howe街86号,2020年4月22日,《纽黑文的寻常一夜》系列,2020,陈荣辉
Chapel街1180号,2019年8月30日,《纽黑文的寻常一夜》系列,2020,陈荣辉
Elm 街242号,2020年8月24日,《纽黑文的寻常一夜》系列,2020,陈荣辉Prospect街578号,2019年10月22日,《纽黑文的寻常一夜》系列,2020,陈荣辉Division街182号,2020年1月22日,《纽黑文的寻常一夜》系列,2020,陈荣辉
《中国摄影》2020年9期专题篇目
摄影毕业季
成长瞬间 文/ 何博
安全屋 摄影并文/刘杨
绽放 摄影并文/朱婧宜
2020春天的我们 摄影并文/韩佳龙
村里阿露 摄影并文/陈露
时光机 摄影并文/桂嘉玥
治愈我 摄影并文/黄嘉慧
笑忘书 摄影并文/朱慧杰
LSG女孩 摄影并文/孙文婷
迹化 摄影并文/翁琳琳
沈女士 摄影并文/孙翠霞
漩涡 摄影并文/吴雨航
第二地面 摄影并文/董佳鑫
当代秩序 摄影并文/范耿钧
潼江记 摄影并文/胡寰宇
所见 摄影并文/刘明堂
造山 摄影并文/赵元璞
冬日国境线 摄影并文/沈枭
上海之壁 摄影并文/吴翊睿
都市·夜 摄影并文/朱峻烨
万物静默如迷之于以盛之 摄影并文/陈方斌
疫见——2020 年度“摄影毕业季”疫情相关投稿作品选登
你能改变的只是你自己——王宁德访谈 摄影/王宁德 采访/崔钊
不得不为?——反思耶鲁大学摄影系的线上课程和讲座 文/陈荣辉
即刻空间——从 COVID-19 后的毕业作品展览与展示说起 文/刘灿国
图像的驿站——中国摄影新生代态势浅析 文/李楠
上海之壁,2020,吴翊睿
(点击封面图可进入微店购买本期杂志)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