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谓抒情纪实摄影?ICP“可是,地球仍在转动”摄影展观后

江融 中国摄影杂志 2022-12-25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本文首发自《中国摄影》8月刊“现场”栏目

1964年,美国摄影家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1903-1975)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讲座中首次提出“抒情纪实摄影”(Lyric Documentary )的概念。他认为,“纪实(documentary)” 这个词“不准确、含糊,甚至从语法上来说有些问题”。因此,加上“抒情(lyric)”一词会更准确。这种抒情通常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甚至是偶然的”。之后,他从18世纪意大利建筑师和艺术家皮拉内西(Piranesi)的蚀刻画作品,到英国诗人和艺术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版画,再到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说,以及他所收藏的美国小镇风景明信片,来说明他认为具有抒情和纪实特点的作品。这种特点带有“严谨、简约、直接和清晰的”纯粹性。埃文斯的这篇演讲总结了他自己的摄影风格,因为他曾说过,他所追求的摄影作品是“直白、可信、超验”。


沃克·埃文斯,艾莉·梅巴勒斯,棉花佃农的妻子,阿拉巴马州黑尔郡,1936年,©Walker Evans

埃文斯与作家詹姆斯·阿吉(James Agee)曾于1936年一道驾车前往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黑尔郡,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当地佃农受大萧条影响的情况。埃文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三个白人佃农家庭的照片,这些黑白照片从佃农简陋住房的外景开始,如电影蒙太奇画面一样,再移到住房门廊上家庭成员的人像照,之后再拍摄他们的室内照,以及家庭成员合影和个人的肖像照。无论是建筑还是人物,这些照片往往是正面取景,被摄者与摄影师对视,十分安详、端庄。虽然从他们消瘦的脸庞和躯体、破旧的服饰以及清贫的生活环境能够看出他们的贫困状况,但埃文斯仍然捕捉到他们的尊严和坚毅的表情。

美国作家林肯·科尔斯坦(Lincoln Kirstein)曾指出,埃文斯的这些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纯粹性,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而且反映在他的“严谨、直接的观看方式”。埃文斯像一位“视觉医生”,用福楼拜刻画细节的白描式手术刀,准确地将美国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景象提升为“具体而又永久的象征”。同时,埃文斯“具有诗人的眼光”,“成熟老练而又朴实无华”。他认为,埃文斯这些清教徒式的纯粹影像既是“纪实(documentary)”,又是“抒情(lyricism)”,这种观看方式始终贯穿在美国诗歌、绘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中。

的确,埃文斯采取与被摄者平视的视角所拍摄的这组作品,平实记录了佃农当时的生活状态,而没有加以美化或歪曲,更没有将被摄主题政治化,让读者自行对这些照片做出判断。这种不刻意追求摄影作品的艺术审美,而是尽可能客观记录被摄者生存状态的拍摄手法,显然是受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文献式纪实摄影和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s)“新客观”肖像摄影作品的影响。尽管埃文斯也属于美国政府为调查大萧条造成农村贫困状况而成立的农业安全管理局受聘摄影师,但他在这个时期拍摄的照片不是为了该机构所要达到的宣传目的,而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利用照片提炼了他所看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社会景象。


埃文斯的这种拍摄方法既不是为了报刊杂志编辑配图,也不是像艺术家一样有意识地为了艺术审美创作。因此,他的摄影作品没有明显的功利性。反而,如阿杰拍摄的老巴黎照片一样,能够具有文献价值,又具有意外的艺术价值。埃文斯通过他开拓的“抒情纪实摄影”风格,以及他所创立的“在路上”摄影样式将摄影美国化,进而奠定了“抒情纪实摄影”的美国摄影传统。

那么,“抒情纪实摄影” 传统是否仍然在延续?这种传统对于当下的摄影发展是否仍具有现实意义?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在2021年2月推出的“可是,地球仍在转动:来自世界的最新摄影作品”(But Still, It Turns: Recent Photography from the World)摄影展对上述这两个问题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该展览由8个摄影项目组成,这些项目分别从2008年至2020年开展,其中一个项目是由来自意大利的摄影家伊曼纽尔·布鲁蒂(Emanuele Brutti,1972-)和皮尔乔尔乔·卡索蒂(Piergiorgio Casotti,1984-)双人组创作,其余分别由7位来自英国、德国和美国各地的摄影家拍摄。他们的项目主题均与美国及其社会现状有关。虽然这些摄影家拍摄项目的动机和出发点可能不同,但这些项目内在有着一个共同特点:这些摄影家都对现实世界中偶然遇到的场景和人物感兴趣,他们拒绝接受生活中的偶然性,而是试图通过摄影媒介直接反映这些小人物生活中的瞬间,以展现平凡生活中可信而又超验,甚至诗意的现实。

伊曼纽尔·布鲁蒂和皮尔乔尔乔·卡索蒂,圣路易斯市人物,第1号,2017年,选自《吉尼指数》,
©Piergiorgio Casotti Emanuele Brutti


这些项目的另外一个共同点是,它们没有传统纪实摄影常见的故事情节,照片之间没有前后顺序的叙事,而是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街景、风景照、人物肖像,以及室内照,而且没有通常能够赢得大奖的决定性瞬间或精美的构图,却有着看似寻常和不经意的生活瞬间,实际上是摄影师刻意拍摄的不寻常构图,带领着观众进入到他人生活中,以唤起同理心。这些项目的摄影师特别关心摄影媒介和现实世界,他们保持着摄影媒介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特性。他们非常敏感和理智地利用摄影媒介来记录和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感触。

那么,如何才能替代摄影的故事情节?该展览的策展人保罗·格雷汉姆(Paul Graham)本身就是英国一位著名摄影家,有过40多年的纪实摄影实践经验,他曾在1980年代初开始创作了多部纪实摄影项目,并致力于打破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界限。他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美术馆、画廊、双年展、摄影节和摄影学院将纪实摄影边缘化,更倾向于合成摄影、观念摄影和摆拍摄影作品。但除了他本人身体力行地继续创作纪实摄影作品之外,他发现在过去20多年里,世界各地也有一批摄影家仍然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创作,而非在工作室通过电脑合成作品或摆拍作品。他从收藏的大量摄影画册中筛选了这8部作品构成这个展览。

格雷汉姆指出,该展览中作品“直接与现实世界有关,没有摆拍、合成或戏剧化”。它们属于“后纪实摄影” (post documentary),与201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云游》(Flights)的碎片化叙事手法相同。她用碎片化的小故事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这种写作风格不仅更适合她自己,也更适应现代读者碎片化的思考方式。每个读者都可以自主感知并分别形成对故事轨迹的各自认知。该展览中的作品也是没有完整的故事、鲜明的主题或电脑的合成,这些照片看似毫无关联,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但放在一起,却能产生奇异的效果。策展人认为,这些照片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将我们相互连接、与这个时代、与生存连接的一个细腻的网”。

伊曼纽尔·布鲁蒂和皮尔乔尔乔·卡索蒂,圣路易斯街道,第17号,2017年,选自《吉尼指数》,
©Piergiorgio Casotti Emanuele Brutti

意大利双人组摄影家伊曼纽尔·布鲁蒂和皮尔乔尔乔·卡索蒂创作的题为《吉尼指数》(Index-G,2016-2018年)项目是在美国圣路易斯市拍摄的。该项目的作品分为彩色和黑白两部分,彩色照片是拍摄该城市几条看似普通大街的街景,照片十分写实,甚至平淡乏味。仔细再看,能发现这些照片中的大街都有分界线。画面中还有各种建筑,包括民房、学校、修车行、美甲店、快餐店、十字街头和美国国旗等,另外,可以看出有些街道有裂痕,破损严重,房屋破旧。黑白照片则是拍摄一些空房子的内景,以及几位非洲裔美国人的肖像,他们的表情凝重甚至有不满的情绪,但有尊严而且内省。有几位人物肖像重复但略有不同,似乎是为了增加照片的效果。


在展览中,这些彩色照片被排成一行,黑白照片则放置在展厅中央临时搭建的几个柱子上。该项目展览的前言指出,在该城市,邮政编码是很重要的。其中一条大街是德尔玛大道,大道以北大部分居民是非洲裔黑人,平均寿命是67岁;大道以南大部分居民是白人,平均寿命是82岁。该大道中间的分界线暗喻划分这两个社区的界线。这是美国郊区不少地方逐步形成的隐形种族隔离现象的典型社区。这两位摄影艺术家借鉴观念艺术家埃德·鲁沙(Ed Ruscha)《日落大道的每一栋建筑》拍摄方法,用大画幅相机沿着德尔玛大道将每一个建筑都拍摄下来,之后再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那些照片编辑成一本画册。该项目中的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无人街道与空置房屋、房屋的寂静与人物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呼应,通过这些有微妙细节照片的对比,加上详细的文字说明,可以揭示出美国社会存在的吉尼指数所反映的不平等现象,能够让观众沉思目前正在讨论的与种族相关问题。

凡妮莎·温希普,莱森和波萨妮,詹克斯艺术博览会,俄克拉荷马州詹克斯,2012年10月13日,《她在杰克逊车站起舞》,©Vanessa Winship

英国摄影家凡妮莎·温希普(Vanessa Winship,1960-)在2011年获得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奖之后,利用奖金先后多次到美国各地旅行,并用大画幅相机和黑白摄影创作一部题为《她在杰克逊车站起舞》(she dances on Jackson,2012年)。虽然这是一部“在路上”的摄影作品,温希普并没有采取外国人的批判眼光而是采用了一种中立的态度观看美国。她没有自驾车走马观花式地拍摄,而是乘坐火车深入到各个社区。她对这片土地上遇到的平凡人物感兴趣,她所拍摄的人物基本都是正面对着镜头,看似安详平静,却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潜在的情绪,其中有一对白人年轻男女紧握双手,但女子仍然将一只手捉住男友的T恤衫;另外一对黑人父子身着盛装,儿子将一支手臂靠在父亲的肩上,并捉住他的耳朵。这些微妙感人的肖像投射出被摄者人物的紧张、焦虑或安稳、信任心理,让观众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心态。

除了肖像之外,温希普也拍摄沿途中具有隐喻的风景。无论是泛着涟漪的一面湖水,还是一棵孤立在荒野、有着张牙舞爪树枝的大树,或是美国通往加拿大和平大桥高速公路旁的一只回望的野鹿,以及窗户用三合板封住、无人居住的大楼,这些无人的风景照片似乎也充满了宁静与不安、幻灭与希望,萧瑟与诗意等矛盾,她将这些大树和建筑拍摄成了肖像,并将这些人物与风景共同构成她所观察到的美国及其百姓在当时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她的这部“在路上”摄影作品不仅没有落入俗套,而且提供了一部既忧伤又温馨,既真实又陌生的当代美国及美国人的新影像集。

凡妮莎·温希普,莱森和波萨妮,无题(雷尼克松路,废弃的汽车,扭曲的树),科罗拉多州丹佛,2011年11月,选自《她在杰克逊车站起舞》,©Vanessa Winship

美国摄影家格雷戈里·哈尔彭(Gregory Halpern,1977-)从2008年开始对美国加州洛杉矶开展他的考察和拍摄项目。他先后花了5年时间利用谷歌地图随意寻找一些地点拍摄。哈尔彭回忆说,“洛杉矶如此广大,混乱又美丽、残酷又奇怪,几乎难以拍摄该城市”。他从纪实摄影入手,以便使得该项目能够基于现实,同时,他又要超越纪实,总是让他的照片留有余地供观者思考和想象,以便作品能进入到神秘的状态。结果,他在2016年出版了《ZZYZX》摄影画册,并获得当年光圈出版社年度摄影画册奖。该画册的标题来自洛杉矶一个村庄的名字,该村庄原名苏打泉,是当年美国西部开拓者在加州寻找水源的象征。在这个神秘的标题之下,哈尔彭通过他在加州各地拍摄的肖像、风景、静物等照片,带领观者从洛杉矶东部沙漠开始,一直朝西部旅行最终以太平洋海岸结束了这一趟艰难而又诗意的行程。

雷戈里·哈尔彭,无题,2016年,选自《ZZYZX》,©Gregory Halpern

该旅程象征着美国由东向西的开拓历史。最早的定居者将加州称为“黄金之州”,洛杉矶被称作“天使之城”,人们对这两个名称都带有理想的憧憬。然而,从哈尔彭的这部摄影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加州强烈的阳光,同时又能发现这里的阳光常常因大气污染的雾霾而变得不透明;另外,加州最近几年发生的森林大火痕迹也一直贯穿在整部作品中。这些照片暗喻加州人对于可能被山火和干旱毁灭的恐惧,另外也有一幅在荒野里被大火烧过的约书亚树枝叶仍然活着的照片。肖像在这部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大部分肖像是在大街上拍摄偶遇的人物,这些人物包括流浪汉、无家可归者和痴呆症患者。但摄影家没有像关怀纪实摄影家那样对这些人物的状况做出评判,而是如实展现这些人物像约书亚树一样顽强生存着。加上这部作品中一些形式感很强、富有诗意的画面,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洛杉矶这座充满矛盾城市及其居民的超现实摄影集。

雷戈里·哈尔彭,无题,2016年,选自《ZZYZX》,©Gregory Halpern


美国摄影家柯兰·哈特尔伯格(Curran Hatleberg,1982-)创作的《消失的海岸》(Lost Coast, 2014-2016年)项目同样是在加州开展的,项目所在地名为“尤里卡(Eureka)”,是加州北部的一个沿海城市,曾经是美国西部最大的木材贸易集散地之一。哈特尔伯格深受沃克·埃文斯创立的“在路上”美国摄影传统的影响,决定到美国各地创作一个关于这个国家当下现状的项目。2014年,他利用在尤里卡教学的机会,融入到当地社区与居民打成一片。他发现,在这个木材加工业衰败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矛盾,他们需要面对失业的困境,同时需要继续寻找生存的可能性。他认为,一旦参与到这些人的生活中,就会出现许多戏剧性的瞬间,能够看到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平衡这些矛盾。

柯兰·哈特尔伯格,选自《消失的海岸》,第36号,2014年,©Curran Hateleberg

结果,哈特尔伯格拍摄到的照片是当地居民生活中各种场景的真实而又神奇的写照,从这些场景中,观者能够感觉到,虽然这些人物似乎都在忙于各自的事情,但从他们的眼睛注视的方向、他们的姿势、他们各自所处的位置,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这些场景包括家庭聚会、野餐、花园、餐馆、港口和加油站等,这些照片共同构成了关于尤里卡这个地方及其居民的“舞台造型(tableaux)”式画面,这种画面与杰夫·沃尔摆拍的“近纪实摄影(Near Documentary)”大画幅作品类似,但哈特尔伯格完全是借助于生活赋予的机遇和巧合,通过深入观察和体验,直觉地捕捉到这些既哀伤又诗意,既现实又梦幻,既绝望又有希望的作品。在美国当下族群矛盾加剧的年代里,这部作品充满着让人惊喜的“尤里卡”瞬间,更像是作者虚构的梦境,而非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

美国摄影家理查德·蔡(Richard Choi, 1982-)在该展览中展出的作品题为《所剩为何》(What Remains, 2011-2020年),是由几组显示器播放的动态影像与装框的静态影像构成的。这几组并置影像也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画面,其中有一个男子躺在床上边吹口琴边撸猫;有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教堂中祈祷;另有一位老妇人在家中不断用手调整老式钟的时间等画面。所有这些动态影像都是用数码相机拍摄,并同期录音,能听到现场的声音,而且,在播放录像过程中能听到一个按动快门的声音。这便是摄影师在录像的同时拍摄的静态画面。这次展览同时展示他拍摄的视频和照片,让观众能够对动态影像与静态图像有一个明确的对比,并意识到生命中不断流逝的瞬间与凝固的瞬间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动态和静态的瞬间所能构成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描述。

理查德·蔡,无题(口琴),选自《所剩为何》,2011年,©Richard Choi

美国西部风景一直是美国摄影的一个重要主题,从美国西部探险摄影家蒂莫西·奥沙利文(Timothy H. O' Sullivan) 和卡尔顿·沃特金斯(Carleton Watkins), 到风景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都拍摄了这个主题,但他们皆从男性的视角将尚未开发的美国西部壮观的景色拍摄得具有英雄气概。美国西部片演员约翰·韦恩(John Wayen)所扮演的牛仔角色更是将西部牛仔变成美国人精神的化身。在几代人均是军人家庭成长的克里斯汀·波特(Kristine Potter,1977-)于2012-2015年期间多次只身前往美国中西部科罗拉多州,希望以女性视角重新发现美国西部风景中存在的隐喻,最终创作了一部题为《显而易见》(Manifest)的摄影作品。

克里斯汀·波特,春天的风景(蜿蜒的路径),选自《显而易见》,2015年,©Kristine Potter

在这部作品中,波特所拍摄的美国西部景观十分荒凉、艰难、复杂,因而令人迷惘和困惑。这些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黑白作品,对比度被调整得让观众会感觉这些影像的高调十分强烈,如同美国西部强烈的阳光,让人感到陌生化,难以确定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和年代。同时,她也拍摄所遇到的一些独行者、探险家和隐士的肖像,他们都是男性,而且将他们的脆弱一面拍摄出来。她希望以此来打破原来对美国西部和牛仔的陈规定见,使得观众能重新审视对美国风景摄影和美国西部的神秘刻板印象。

克里斯汀·波特,风岩,选自《显而易见》,2015年,©Kristine Potter

斯坦利·沃卢考-瓦南布瓦(Stanley Wolukau-Wanambwa, 1980-)是一位出身在英国的非洲裔黑人,他于2012年来美国攻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作为黑人,他切身感受到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问题,以及黑人所面临的日常暴力的威胁。他开始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周围的社会风景和肖像摄影作品,并从电子湾(eBay)上收集新闻摄影、电影剧照和日常生活照的底片。他发现这些底片上的照片能看出美国摄影以及美国社会的历史片段。2018年,他用自己拍摄的照片,结合这些历史照片,加上他书写的文章,编成了一本题为《一墙一网》(One Wall a Web)的摄影画册,其中有三个不同篇章,都是将他拍摄的照片与收集的照片并置或混合编辑,构成了一本能反映他本人对美国社会种族、性别和暴力等问题的思考。这次展览展出了其中题为《我的过往一生》(All My Gone Life, 2014-2018年)的作品,这些当代和历史照片有机地融为一体,观众能从中发现美国日常生活中潜在的暴力、种族歧视和黑人生活中的恐惧的迹象。

斯坦利·沃卢考-瓦南布瓦,选自《一墙一网》,2018年,©Stanley Wolukau-Wanambwa

斯坦利·沃卢考-瓦南布瓦,选自《一墙一网》,2018年,©Stanley Wolukau-Wanambwa

出生在德国的拉梅尔·罗斯(RaMell Ross, 1982-)也是一位非洲裔黑人,他于2012年到沃克·埃文斯当年拍摄佃农所在的阿拉巴马州黑尔郡一所学校任职,并开始他的摄影创作。他希望用黑人的视角拍摄本族裔同胞的日常生活状态,并同时拍摄了他们在家里、学校、教堂和公园等地方的真实生活片段录像,呈现出黑人也是与其他族裔一样,生活中有着各种不同的挑战,但同样有着自己的美好追求和生活乐趣。这些画面与以往媒体或其他媒介中所看到的将黑人生活描绘得十分贫穷、混乱和充满暴力的画面截然不同。罗斯将这些录像编辑成一部题为《黑尔郡,今晨今夜》(Hale County, This Morning, This Evening)纪录片, 获得了奥斯卡纪录片奖提名。这次展览展出他在该郡同期拍摄的摄影作品,题为《阿拉巴马州,南郡(黑尔郡的别名)》[South County, Al(a Hale County), 2012-2020年]。他称这些作品的瞬间是“史诗般的平淡(epic-banal)”,却具有深刻的含义。

拉梅尔·罗斯,男孩,选自《阿拉巴马州,南郡(海尔郡的别名)》,2014年,©RaMell Ross


拉梅尔·罗斯,追梦人,选自《阿拉巴马州,南郡(海尔郡的别名)》,2014年,©RaMell Ross

从该展览的这8部摄影作品可以看出,沃克·埃文斯所开创的“抒情纪实摄影”传统没有式微,实际上,这些摄影家不仅将这种传统应用到记录这个时代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而且进一步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他们不忌讳将自己的作品视为“纪实摄影”,因为他们认为,“纪实”能让观众相信这些作品具有真实性。但正如拉梅尔·罗斯所述,纪实是通往虚构的通道,并能让观众接受更大的真相。同时,这些摄影家还以各自不同方式抒发自己对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的感受,但不直接对被摄对象进行评判。所抒发的这种感情可以是悲伤的,忧郁的、失落的,但也可以是喜乐的,向上的、诗意的。沃克·埃文斯曾经将自己的摄影作品界定为“纪实风格(documentary style)”的作品,同样,该展览中的这些作品已超越传统的纪实摄影范畴,它们与艺术摄影作品难以区分。

这些摄影家知道,一张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神奇场景或人物的直接摄影作品最能吸引住观众,因为这种“直白、可信、超验”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说服力,如同林肯·科尔斯坦所述,“素材本身就已经十分具有戏剧性,事实会为自己说话”。该展览的策划早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开始,但该展览在疫情发生一年之后开幕,使得展览中关于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仍然顽强生存的照片与当下更具有联系。展览的标题“可是,地球仍在转动”据说来自于伽利略在被迫证明他的“日心说”之后喃喃自语所言。在当下疫情仍然肆虐的情况下,该展览给观众的启示是,地球仍在转动,生活仍在继续。作为与现实生活最紧密相关的媒介,摄影包括纪实摄影也仍会继续发展下去。




本文插图由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和英国MACK出版社提供。
But Still, It Turns (2021年) 由保罗·格雷汉姆(Paul Graham)编, 由MACK出版社出版。





招聘丨加入我们,一起做有品格的杂志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1年8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