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观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展览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新星(Nova), 2019 曹斐 © Cao Fei Courtesy of artist, Vitamin Creative Space and Sprüth Mager
新星(Nova), 2019 曹斐 © Cao Fei Courtesy of artist, Vitamin Creative Space and Sprüth Mager
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展览现场,摄影师画廊,伦敦,2021 摄影师: 凯特 艾略特 © Kate Elliott and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展览现场,摄影师画廊,伦敦,2021 摄影师: 凯特 艾略特 © Kate Elliott and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整个展厅的布置由墙上照片与并置的书籍内页组成。长方形的空间中一侧悬挂着被城市建设所改造的“风景”照片和宣传家居生活方式的广告视觉资料,另一侧展示着在一排排粗糙的新社区以及以其为背景所拍摄的居民肖像片。展厅两头则被巨大的建筑工地照片附于墙体之上,一头是被破坏的土地,另一面则是被植被覆盖的石头山下一排排被黄土侵袭的联排别墅。
一个男人正在挖洞《一份房屋私有者的小指南》, 2020 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 © Alejandro Cartagen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而在这些充斥着干燥、破坏、伤痕,与喘不过气的平静中,最引人目光停滞的是一张男人的肖像。他在某一房屋的院子里施工,整个人的下半身置于一个齐腰的土坑,在劳动的间歇略微抬头直视摄影师,一只手搭在斜插在泥土中的钢筋顶端。不远处的焦外则是两个孩童倚靠在半开的门前,让人觉得这里也许就是这个男人的家而不是某一工地。与展览中其他直接展示城市化或是人们生活愿景的图像相比,这张照片显得更为模糊与轻松。因为照片中的劳动者在观众的猜想中可能既是工人也是父亲,而劳动地点则可能既是城市化工地,也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所。在其他荒芜、粗粝的照片与光鲜的广告材料之间,这张照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私人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作品的宏大题材:个人情感与社会现代化总是在生活中同时拉扯着我们。而这种视觉的流露可能也和艺术家本人所信奉的自由主义哲学有关,艺术家曾在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学习,他相信我们的日常生活被文化建构的信仰与思维范式包裹,而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文化内涵是需要被作品所解析与展示出来的。
穿越这片干燥的土地再乘电梯来到第5层参观。进入视线的是一大片暗绿色的墙体(摄影师画廊的彩色墙面好像是其一直以来展览的特色)以及一面由木板搭建的展览空间的裸露墙背。
生活的方式,展览“短暂片刻”,2019 丝娜·席迪拉 © Zineb Sedir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这个由木板搭成的空间是艺术家丝娜·席迪拉的展示区域。丝娜·席迪拉来自北非(阿尔及利亚裔),其作品的主题通常围绕文化身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反殖民运动等。她于2019-2020年的展览《短暂片刻》(A brief moment)接受了此次奖项的提名。当我们走入艺术家于展览中摆布的装置,更准确地说,一个对其起居室进行了简单复制的半开放空间。三面贴满了墙纸的木墙旋即就会将你纳入她的叙述当中。在入口处的展览导言中有写道:“展现在这里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展示出的是一种交互的档案与跨文化的回响。”也许只有抱着将眼前这个作品理解为一种将政治文化信息附着于家具/私人物品的努力,你才会在展览现场更认真地去仔细观看空间中的每一个摆设(因为这些信息就像你房间中时常会突然找不到的日常用品一样不起眼)。挂在墙上的上世纪油墨印刷海报与拼贴,摆在壁炉上的黑白家庭照片,书架上横跨政治、建筑、社会运动与艺术的左翼读物,以及堆放在墙角或是放在桌上的具有非洲特色的工艺品。如果不是过于密集的摆设与放在墙角的电视机播放着十分典型的白色背景且直面镜头的艺术家自述视频,还真有点一时难以分辨出这是展览还是宜家商场内的定制样板间。也许是因为本次展览只截取艺术家作品中的一部分进行集中展示,而且文本信息过于密集,所以不是十分了解历史背景的观众便无法快速进入作品语境。不过至少有一点在观看中可以确定的是,艺术家的居住环境应该属于中产阶级,而不是我们通常能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些阿尔及利亚裔法国足球明星所讲述的贫困而快乐的童年生活。而艺术家所想要讨论的主流与多元文化问题在什么程度上受政治影响又在什么情况下更多的由经济条件决定?艺术家好像并没有在这一问题上作出更为详细的表态。
穿过“法国-北非”的疆界,我们最后来到一个蓝灰相间背景的展厅。该展厅属于印度艺术家普洛米·巴苏。与丝娜·席迪拉的大型装置不同,普洛米·巴苏的展厅更为整洁又略带阴沉气息。三面墙体悬挂组合着20厘米到80厘米左右,尺寸不等的彩色照片,以及一部穿插着手机视频、纪录片脚本、无人机航拍、艺术家本人拍摄的乡村风景的影像作品。普洛米·巴苏因其书籍《印度中部》(Centralia)而接受提名,该书用一种半虚构的方式检视了印度的一些边缘土著社区与政府之间长期存在的冲突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女性不平等问题,等等。在展厅中,该书就放置于展览导言之下供人翻阅,当你从头开始翻看书籍之时你会发现故事开始于连绵的黑夜中在荒野燃烧的火光,而翻阅则让这团火光在黑夜中跳动。
向右手边前行,可以看到用作本次展览宣传的标志性图像之一,一男一女以一种稍显疲惫但又带有一丝等待的焦虑姿态左右相对立于树林之中的照片,他们好像正处于某种对话的停顿之时。男人身着军队制服,而女人则裹着头巾穿着一身沾满尘土的红色便衣。两人都背着步枪,男人将收音机凑在耳边好像想要听清楚什么来自远方的命令或消息。而只是这一张照片就已经为我们展开了许多包含在艺术家整个展览当中的元素与张力:乡村的神秘自然与现代化的用具,男性与女性,生活与政治冲突,乡土伦理与武装斗争。超现实与略带科幻感的故事由此场景展开。而事实也确实如这张照片所述,如果当你进入展厅没有急着左转去观看展览导言而是被眼睛右前方更为艳丽的照片所吸引时,你会看到更为强烈的诉求:树林中燃烧的火线,泥土上暴晒的动物尸体,以及身穿印度传统长裙的女人以士兵穿越战壕般的身姿穿越田野。当然,还有影像作品中的废墟与爆炸后的现场,以及手机摄像头所记录下的乡村私刑。艺术家试图用纪实的角度切入这些内容,却感到艺术家自己不自觉的被当地自然与社会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情感张力所吞噬。以至于他所记录下的影像越来越刺激,也就越来越具有艺术的修辞与猎奇。
“印度中部”系列,2020 普洛米·巴苏 © Poulomi Bas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印度中部”系列,2020 普洛米·巴苏 © Poulomi Bas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四位入围摄影师的展览参观结束后,在摄影师画廊的第三层其实还正展出着一个名为《照片图书馆》(The picture Library)的展览。其展示了贯穿整个20世纪的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新闻摄影档案。这些照片与相关文本有力的显示出摄影的纪实功能与新闻摄影捍卫民众权利的能力。这一点不由得与仅隔一层楼之上的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奖入围艺术作品形成了有趣的比较。但在所关注的主题层面:移民、后殖民、种族主义等问题上存在着延续性。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1年10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400年后终于遇见你:再见了,昴星团
蒋志:世界的边界就是我们自己的边界
魏德忠:摄影值得耐心地对待
百年·百姓丨我父亲是乡村摄影师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