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 | 坚定理想信念 传承开拓创新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李舸
1978年8月,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的陈昌谦调到了中国摄影学会,参与恢复中国摄影学会筹备组的工作。1979年,随着中国摄影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学会和摄影界的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中国摄影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并恢复工作,陈昌谦当选中国摄协副主席、秘书长,从此开始主持协会工作。在他的大力支持和组织领导下,《大众摄影》杂志同时复刊。
协会恢复工作后,陈昌谦亲力亲为,开拓创新,领导创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后更名为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和《摄影报》(后更名为《中国摄影报》)等,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摄影人才的高等教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摄影专科,倡议编写《中国摄影史》并主持编撰了大量具有学术和历史价值的摄影书籍。即便在离休后,作为中国摄协顾问依然继续发挥余热,坚持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和编纂工作鼓与呼,并身体力行参与撰稿等。他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对摄影事业兢兢业业的投入,赢得了广大摄影工作者的赞誉。2006年,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之际,陈昌谦被授予“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09年,又被授予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陈昌谦同志的一生,是孜孜不倦,为党的文艺事业、为中国摄影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首往昔,以陈昌谦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在中国摄影发展的进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做好摄影工作和摄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向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与祖国共命运的家国情怀,自觉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用实际行动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老一辈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渺小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臂膀上前行,摄影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摄影人不断地传承开拓创新。学习他们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用文化的品格、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赢得人民的赞誉、赢得社会的尊重,矢志不渝、勇担重任。要牢固树立执著奋斗、珍爱事业、潜心摄影艺术的敬业精神,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和追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中国摄协一直延续着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组织工作者的扎实作风,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强化引领作用、延伸联络手臂、增强服务本领、加强沟通能力,团结引导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今年是建党百年,中国摄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了“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等。接下来,还将举办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第1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第14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等协会品牌活动。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国文艺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将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摄影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发现和培养摄影界优秀人才,努力推出更多记录历史、反映时代、深入生活、歌颂人民的优秀摄影作品。为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老黄牛与定盘星
高琴
昌谦老师是协会的老领导。当年,作为小字辈的我,与他没有过直接的接触,对他的了解,都是从前辈的叙述中获得。其中有两件事情印象深刻:一是“老黄牛”的称号。因为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自己严格要求,被大家称为协会三只老黄牛之一。二是作为《大众摄影》的主编。他写稿却从来不拿稿费,而是作为编辑部的公用经费,让人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和温暖。
2009年,中国摄协首次推出“口述影像历史”工程。《透过硝烟的镜头——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收录了19位战地摄影师的采访实录,他们中有的从抗日战争一路走过,有的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战火。对于那段历史,我们都比较陌生,又是第一次编辑这样的富有历史感的图书,我心里非常忐忑,生怕出现重大失误。当时聘请了许多前辈对书稿进行审读、把关。昌谦老师的一句“没有问题”,让我悬着的心彻底放下,因为他的阅历,他的能力,他的水平,是我们编辑历史图书的“定盘星”。
昌谦老师对摄影教育事业的理解和推动,则非常令我钦佩。1979年他担任中国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致力于中国摄影教育事业的奠基工作。1983年中国摄协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摄影专科;1984年委托江西大学开办了摄影班,为中国摄影事业培养培训了许多人才。1984年中国摄协还创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首批学员就高达3万人。1986年昌谦老师就“当前摄影教育状况和发展趋势”接受《大众摄影》杂志记者访谈时,特别谈到的提高和普及两个方向的摄影教育理念,现在读来更让人感到既务实落地又高瞻远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纪念昌谦老师,就是要学习前辈们勇于担当、有所作为、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继承他们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优良品格,扎实稳健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去开创新时代摄影事业的新局面。
肃面领导,温情长辈
林涛
昌谦老师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政中国摄协工作。那时在协会的年轻人中,我和昌谦老师的接触算是多的。工作上他是协会的主要领导,没人称他官职都叫他“昌谦”。他是资深的前辈,要向他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我称他为昌谦老师。生活中他是温情的长辈,我们又是邻居,我叫他“陈伯伯”。他平时不苟言笑,很多人见到他除了尊敬之外还有几分畏惧。我倒是能看到他的微笑,每当谈到工作兴奋时他还会开怀大笑,笑得那样真实、那样灿烂,俨然一位尽显童真的可爱老人。
我的记忆中他在协会工作期间,做了不可胜数的工作和好事,我仅举四件事。
第一件,《大众摄影》杂志复刊。在那个年代国内出版的摄影图书少之又少,复刊后的《大众摄影》直面大众,这是昌谦老师提出的主导思想,就是这本深受读者欢迎的《大众摄影》,惠及了全国大批学习摄影的年轻人。
第二件,在昌谦老师主导,和协会其他领导共同主持下,协会创办了覆盖全国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对全国广大热爱摄影的人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各地成千上万年轻人实现了较系统学习摄影知识的梦想。我们这一代从事摄影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是“函院”学员,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摄影人才遍布全国,所产生的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延续至今。
第三件,创办《摄影报》。我很有幸在那个年代参加了这项工作。我到协会后在组联部工作,除负责全国近7000名会员的服务、联络和会务等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做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大量的庞杂工作。除此之外每个季度还要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会员编发一期《摄影通讯》。我兼职做《摄影通讯》的编辑,主编是昌谦老师,那段时间我从昌谦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做事的道理和知识,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一个四开四版仅向会员赠送的内部小报每期要印7000份,制版、印刷费用每期要花7000元。7000元在当时不是小数目,没有经费,每期都从函授学院借钱,说是借但从来没有还过。借钱过日子心里不是滋味,时间长了我便斗胆向昌谦老师提议,可否把《摄影通讯》办成公开发行的报纸。昌谦老师年纪虽大但思想非但不保守还有些超前,他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各部委都在创办报纸,咱们摄影界也不应被落下。他鼓励年轻人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积极支持创办报。经协会研究决定让我牵头,另从协会几个部门抽调4名年轻人成立了《摄影报》创刊前的第一个编辑部,不久后又组建了专门的编辑团队。新招聘的人员也大多没有办报的经历和经验,大家一边学一边干,昌谦老师领导我们制定工作计划、拟定选题,教我们如何写好短新闻。昌谦老师同我们一道编稿、校对,反复叮嘱我们校对是一件细致的工作,千万马虎不得,“齐、清、定”是他要求的三原则。《摄影报》的创办大大缩短了中国摄协媒体的发行周期,也弥补了协会只有期刊没有报纸的历史。
第四件,创办中国摄影金像奖,昌谦老师是主要的动议人。今天荣获金像奖的摄影人济济,这得益于昌谦老师等老一辈协会领导的积极探索和勇于开拓。
昌谦老师善于调研、有的放矢,做事从来不摆花架子。退休后的昌谦老师心系协会,十分关心中国的摄影事业,我常常在休息日看到他一大早就出门,这一度让我觉得他有些神秘。其实他经常要走访城区的多家报刊亭做市场调研,当编辑部赠送给他的《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报》邮寄到他手里之前,他早已在市场上买回了这些报刊,并期期认真阅读,还经常把我叫到他家询问协会的情况,发表对这些报刊的意见和看法。
在纪念昌谦老师诞辰百年之际,我想起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我们在追忆前辈优良品格和无私忘我精神的同时,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学习。昌谦老师淳朴的品格和老黄牛式的工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他的优良品行对教育和激励协会的青年一代将产生深远影响。
昌谦老师印象
徐艳娟
昌谦老师1990年离休,我是1992年到协会工作的。虽没有共同工作过,但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也常听老编辑们谈起。
谈到昌谦老师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反差。
反差之一是他的严肃刻板。昌谦老师身材高大,总是一袭深色中山装,背微驼,话很少,不苟言笑。但印象中又未见过他发过火,相反处理问题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反差之二是他的简朴自律。一己之外,他又特别慷慨。曾听《摄影报》的同仁讲,一次《摄影报》因停电差点拖期,他知道后马上表示要自己出钱为报社买一台发电机。另一件事是在陈小波撰写的纪念文章中读到的,那时她正在为新华社的老摄影家做口述,陈昌谦老师对这项工作非常看重,看她一个人做,觉得太慢,竟对她说:“你找个助手帮你做这件事吧!我可以每月拿两三千元给他,他还可以住在我这里。”
反差之三是他的平实。昌谦老师1979年当选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这一时期,协会很多工作逐步恢复和建设起来。1979年7月,《大众摄影》复刊,昌谦老师任主编。他还主持了一些更具拓展性的工作,比如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创办《摄影报》、举办中国摄影理论年会等。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这些都是协会发展历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事件,想来这些事情的筹措,都离不开昌谦老师的参与和支持。昌谦老师故去时,陈小波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携带大历史的生命走了,一个摄影博物馆倒塌了。
这些反差集中在昌谦老师身上,已经为我们刻画出了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就是克己奉公。编辑工作需要奉献精神,是为他人作嫁衣;组织工作者同样需要奉献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昌谦老师在这两方面都身体力行作出了榜样。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在协会工作中一干二三十年,回想起来,最初那颗种子就是像陈昌谦老师、张祖道老师、林少忠老师等老一辈人的工作作风种下的,是他们的感召所赋予的一种精神力量,也许这就是这一代人给予社会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默默为人作嫁,大家风范长存
柴选
昌谦老师领导创办了《摄影报》并担任顾问,一直关心呵护着这份新生媒体的成长。他低调简朴的作风,为人作嫁的贡献,谦虚谨慎的品德,正直坦荡的人格,都是我们安身立命、学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摄影报》的创办,是在协会事业发展进程中开辟的新阵地,是在为广大会员服务途径上延伸的新手臂,是中国摄影艺术交流与传播的新平台。《中国摄影报》能有今天的发展,与昌谦老师和协会数代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陈昌谦老师对工作和社会的慷慨让摄影走向新的天地。他有着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严谨作风,更有着多年坚持的勤俭节约传统,还会以身作则地为业界为社会倾情付出。他还为诸如希望工程、水灾、旱灾等需要帮助的人拿出大笔捐款。在他的倡议下,当时《摄影报》的编采人员每人都与四五位贵州某贫困地区的孩子结成帮扶对象,每年给孩子寄学费。
陈昌谦老师兼容并蓄的视野为摄影界发掘培养了不少人才。他在主持编纂《中国摄影史》过程中,发掘推出方大曾等先贤,而且为很多在改革开放初年勇于探索创新的青年人提供鼓舞和支持。他和当时的协会一班人很早就关注到四五摄影群体、“四月影会”及其举办的“自然·社会·人”主题展览,不仅及时表彰了这一群体中的英雄,还为相关出版和展览活动提供支持。
陈昌谦老师锐意进取的作风为摄影界带来新的举措。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昌谦老师不仅把中国的优秀作品送出去参评参展,而且注意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优质资源,大家熟悉的《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就是在他主持中国摄协工作的岁月里引进的,至今仍是炙手可热的畅销书。1979年,昌谦老师受邀到日本参加评选期间,还将投子评选的方法带回到国内,在摄影界普及开来。
陈昌谦老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值得摄影界长久学习。他主持编纂的《中国摄影史》两卷至今仍是摄影界和史学界称道的严肃学术著作,他离休后撰写的相关回忆文章,均有着严谨的考证和朴实的叙述。一位评论家说过,我们今天依然在争论的许多问题,如果能够更认真细致地研读摄影历史的话,早在几十年前的前辈们就已经在思考了,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今天看来依然有效,足以振聋发聩。
昌谦老师在出席《中国摄影报》创刊20周年纪念会时,曾写了一首诗:“二十寒暑勤耕耘,绿树百枝渐成荫,亲历始知创业难,饮水不忘掘井人。”如果把这首昌谦老师的自作诗用到他自己身上,用到他和战友们开创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摄影事业发展上,不正是最恰当的写照吗?
创办教育,功德无量
张希红
我以一名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在职工作人员的身份,回望陈昌谦老前辈对函授学院及摄影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摄影教育百废待兴,陈老和中国摄协其他老前辈一起以拓荒牛的精神推动了中国摄影教育的发展。1983年,陈老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摄影艺术人才的高等教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摄影专科(学制两年),在为摄影界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同时,为创立函授学院奠定了实践和学术基础。1984年,经中国文联批准,中国摄协开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这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件大事。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由陈老参与创办,当时他作为中国摄协的副主席,兼任学院的教务委员会主任,参与到学院的建设中去,为学院的发展夯实了最初的地基。
首先,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从学院建立开始,协会的老前辈们就建立了教材、课程、师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成立第一年,就编辑出版了《函授月刊》《照相机与摄影镜头》等教材,并且着手编写《中国摄影史》《世界摄影史》。这些教材和辅导资料,不仅有摄影技术技法,也有理论和学术高度。师资队伍包括高校摄影教师、知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工作者、摄影专业工作者。这套体系科学严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我们沿用至今。到现在,我们正在编写第七套教材,师资队伍结构仍然在延续。同时,陈老已经意识到了教育分层的必要性,他明确提出了学院教育要分层次来办(初级、中级、高级),同时要分专业来办,如广告、体育、新闻、风光等。从教育体系的搭建,到教育分层的理念,这些都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赋予了学院发展方向的科学性。作为中国摄协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陈老能够拥有如此专业科学的教育理念,非常令人钦佩。
其次,在全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教育分支机构,即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辅导站。这让学院在全国有了自己的落地触角,以教育为主线,深入基层,延伸了协会工作的手臂,为推动全国的摄影教育打好了体系基础。每年召开摄影教育工作会,表彰先进,总结经验,部署工作,交流感情,为学院教育的开展做好组织保证。
第三,陈老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学并讲课。
第四,陈老对摄影教育有着宏观的把握。他在1986年就谈到,今后的摄影教育主要有两个方向,即提高和普及,一个是高校的本科四年教育,一个是以函授学院为代表的社会教育。现在看来,依然还是这种格局,高校摄影教育和社会摄影教育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摄影教育事业的主力军。
正是老一辈的远见卓识和奋力开拓,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摄影事业有形和无形的财产。在缅怀陈老对摄影教育做出的贡献的同时,我们要学习的是以陈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摄影人和摄影教育工作者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实践的拓荒牛精神,我们要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扩大格局,敢想敢干,接好函授学院发展和摄影教育发展的接力棒!
中国摄影事业的幕后英雄
杨恩璞
我本人与陈昌谦同志私交不多,几乎只有工作来往。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出任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后更名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师、《大众摄影》编委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等评委,前后30多年里他的身教言传,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首先,昌谦同志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品格让我感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调入中国摄协担任副主席、秘书长。看到过一幅1963年4月12日周恩来、邓颖超与摄影界代表人士合影,其中就有陈昌谦。
我认识了昌谦同志后非常想采访他,但他总是谦逊地推辞。在30多年的接触里,我从没有听到他夸夸其谈自己的光荣历史,他为人低调诚恳,这在摄影圈内有口皆碑。
其二,昌谦默默耕耘、脚踏实地的精神令人敬佩。他担任中国摄协副主席、秘书长,受命于1979年,那正是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关头,当时中国摄协还未恢复元气,百废待兴,缺资金、缺干部、缺办公场地,开展全国摄影活动、恢复摄影报刊出版、举办理论研讨年会等都急需解决。面对困难的情况,昌谦善于调动和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如创办《摄影报》和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让我们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探索自筹经费办学办报。将近40年来,《中国摄影报》和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白手起家,兴旺发达,为培育摄影新人,推进摄影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昌谦默默耕耘的实干精神还体现在《中国摄影史》的策划和出版上。众所周知,出版中国摄影通史是全国摄影界多年的愿望,由于种种原因,只有零散的史话掌故和素材汇编。中国摄协恢复活动初期,就把组织、出版《中国摄影史》的重任分工给了昌谦。他认真开展工作,从成立写作班子、内容策划到审定出版,亲自参与,一抓到底,终于在1987年成功面世。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甘当幕后推手,谢绝在封面署上自己的姓名。
其三,昌谦改革开放、民主决策的作风暖人心窝。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兼任《大众摄影》主编,鼓励编委和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历次编委会上,他主张把《大众摄影》办成既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又内涵形式多样化的普及刊物,他尤为强调《大众摄影》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所以必须放下身段,全心全意为基层摄影爱好者服务。
昌谦富有办报经验,但他兼任《大众摄影》主编时,从不独断专行,在办刊施政上既认真把握大方向,又放手让编辑发挥创造性。我经常听到编辑们说,陈昌谦善于民主决策,常听取他们组稿意见。由于群策群力,那段时期《大众摄影》办得风生水起,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我记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众摄影》深受群众欢迎,发行量超过30万份。当时我去日本拍摄,向富士胶片公司介绍这一数字,他们听了极为惊喜,预感中国即将成为摄影大国,中国市场大有可为。今天,中国确实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摄影大国,饮水思源,我们应该感谢昌谦同志,《大众摄影》复刊初期他办刊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尤其是他那以普及性服务民众,力争群众喜闻乐见的主张仍值得牢记。
提起摄影事业的繁荣,我们习惯地首先想到摄影师出作品、理论家创观念,其实,还不能缺乏摄影事业家的组织和推动。中国摄协恢复生机、发展壮大的实践,相当程度上还得益于陈昌谦同志的积极推动,他不仅是位称职的好领导,而且是懂行的摄影事业家。我们追思昌谦同志,除了要表达对他怀念,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习和继承他的高尚情操和领导才华,以及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我相信,摄影界如果有更多像他那样的事业家,摄影事业就会更快地发展,从摄影大国演进为摄影强国。
他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
卫元理
陈昌谦同志原是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我于1959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北京新华社摄影部工作。陈昌谦是我的领导。他是革命前辈,政治和业务经验丰富,看上去神态严肃、不苟言笑,工作上要求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且笔头子很硬,审阅稿件、起草文件,总是亲自动手。可以说,这种严谨的性格和作风,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但他又是宽厚的,关心和扶持年轻人,视为新生力量。
1939年,陈昌谦年仅18岁,毅然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被派赴老家海门地区,从事地下工作。他后来回到上海,从事学运方面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短期任《时代学生》半月刊主编,1946年任中国共产党党刊《群众》周刊编辑。后调到南京,拟参加党报新华日报的创刊出版,被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未能如愿。1947年3月初,他随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
在延安参加新华社工作,可以说是他革命一生的重大转折点。陈昌谦随廖承志为社长的新华社队伍,东渡黄河,经晋绥、晋察冀等解放区,转移到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河北涉县,后来又到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直至进入北京。
在长途行军和转移期间,昌谦一直在国内部编辑室,曾任参考消息组组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工作任务繁重,报道战局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振奋全国人民革命必胜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出任新华社国内编辑部的政治文教组长,1953年,他调到新闻摄影部,出任副主任一职,协助石少华抓好新闻摄影队伍,改进和提高报道工作及发稿水平。
从此,他与摄影结缘。20多年来,在摄影部,他学习和熟悉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的特点,调查了解摄影记者的工作方法,为改进编辑业务,维护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提高摄影编辑和记者的素质和作风,作出了贡献。
1978年秋,他调入中国摄影学会。次年当选为副主席、秘书长,主持和领导机关的工作。昌谦同志不负党的重托,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干部群众,改革整顿,充实提高,开放交流,打开了局面。他重视刊物的出版,开展群众性创作活动,举办各种影展,担任《大众摄影》主编。还重视摄影理论和史料的研究,促进全国摄影理论年会的开展,推动《中国摄影史》的出版。他亲自挂帅,主编并执笔撰写章节,发挥集体之力,编写出版了《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一书。重视摄影教育,举办摄影讲习班,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出版教材、培养人才。还重视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创办《国际摄影》杂志,举办国际影展,提高中国摄影在国际间的知名度。
如今,中国摄协的工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各方面的成绩。这些是与昌谦同志的领导和贡献分不开的。
昌谦同志作为领导干部,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作风平易近人。关心群众、没有架子,大家都乐于接近他。
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优良作风。忠诚、进取、无私奉献、敢于担当。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荣榜样。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82期·3版
摄影:张双双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1年10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400年后终于遇见你:再见了,昴星团
蒋志:世界的边界就是我们自己的边界
魏德忠:摄影值得耐心地对待
百年·百姓丨我父亲是乡村摄影师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