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与树密谈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你为什么要拍树?”这是在我的展览上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
我已经不太记得我拍的第一张树的照片是在何时何地了。小时候爸爸喜欢拿着一个傻瓜相机给我拍照,我也拿着傻瓜相机拍了一些曝光过度的照片。印象里南京的梅花山,玄武湖,明孝陵的古道都是我小时候经常爱“打卡”的地方,当然现在每年回家也还是会去,那是在家乡我最喜欢的地带,又沧桑又美好。那里有数不清的树,它们的年纪比我要大得多得多,所以我每次去相同的地点看树,都觉得它们会认识我。我来了,我们相互看见彼此,它们越长越高,我也一样。被认识的这种心理好像就是一种情感上、地理位置上、文化上的归属,似乎这种归属是一种与树天生的因缘。虽然它们随处可见,但我喜欢观看并重新发现我们早已拥有、习惯,但却忽略和漠视的那些日常⻛景,那些隐藏于表面之下的人文脉络。树的意象不乏各类艺术家文人的记录与创作,但依旧值得阐发。
我正式开始梳理关于树的照片是在2016年。在我为搭建个人网站整理照片的时候,看到2011年在越南的一些照片,东南亚的植被很葱郁旺盛,那股繁盛劲儿和就在大街上人人都骑着的摩托车哄哄作响旗鼓相当。从那一年开始,刚毕业没多久的我开始到处旅行,陌生的疆域一直吸引着我。我拍下了很多树的照片,从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柏林等欧洲各地,到日本、东南亚等地以及中国我最熟悉的江浙一带的树。
这些世界各地的树既是我按下快门的对象,又在观看着我。我发现它们有千万张面孔,我的动与它的静形成了一种属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闯入它们的领地,在它们面前寻找与辨认自己,它们无限地接纳我,在这个领地里我感受到了充分的安定与安全。我只需要听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便可以知晓它们在迎接我,试图告诉我不要苛责自己太多,放下那些萦绕心头的畏惧,这种沉默如谜的力量致使我不断地在记录它们的“肖像”。对我来说,这些是奇妙并值得珍视的感受。当我定格一棵树或一片树的⻛景之时,我几乎觉得它是我眼前的“人”,我们在交流,我在和它们表达:“我来了,我看⻅了你”。它的存在会唤起生活记忆,也会疗愈心中的一些难以言喻的秘密,形成了自我对谈的时空。所以,与其说我在拍树,不如说我在拍自己。于是,我给这个“自然生发”的系列创作命名为《与树密谈》,拍摄历程已跨越了10年。
⻛景、人、我,这三者之间不断交叠。自然是天然而客观的存在,有它自身的面貌。但“⻛景”二字在我的主观世界中又需要建立观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因人的介入与感知,这种相互的构成成为了“⻛景”。图像是创作者“意识”的显化。这组作品中大多数的树和⻛景并不是我刻意找寻,而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遇⻅”。遇⻅之后构成的图像、形成的脉络是带有个人意识的。
与此同时,“⻛景”与“美”的感受息息相关。我试图去探讨当我踏入树所构成的⻛景之时,瞬间性是否能够借由摄影的定格与凝视而得以永恒? ⻛景本身在时间性上相对静止与⻓久的状态,与照片的快速抓取之间形成怎样的关系?摄影,可否具备更隽永、传统、浪漫主义的表达?
带着这些问题,当快⻔按下的片刻,我像是进入一种无限延展的“美”之中,也进入了与树密谈中。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11月刊”影廊“栏目。戴显婧 摄影师,纪录片导演。1988 年生于南京,现工作生活在北京。代表作:《与树密谈》《她在家》。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2年10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导演的摄影功课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生活的丰富远超想象
托马斯·霍普克:作为艺术的摄影从来没有让我特别感兴趣
江融:摄影的归摄影丨第41届纽约摄影博览会观后
专访丨托马斯·迪曼德:模型、影像与“历史的结舌”
自由记录与人性关怀丨关于王兵的《铁西区》摄影
视频导读丨2022年7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2年6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17年沉淀、29个深度访谈、400幅照片丨江融的《探索摄影之旅》
2022年度TIPA大奖揭晓
邀您云观展|再看长城
杨安迪:燃烧之躯
张兰坡:失乐园
塔可:洞天新录
何为21世纪的摄影?
上海漫游者:陆元敏与八位年轻摄影师
从神五到神十三,航天员们在太空拍到了什么?
孙瑞祥:生活和摄影都远不止于秀场
镜在咫尺|“保持距离”后,我们如何观看?
争议|在苏富比拍出8万美元的中国老照片真伪存疑
后疫情时代,全画幅无反逆势崛起
视频导读丨2022年3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2022北京冬奥会:这些瞬间值得铭记
近乡情更怯丨致我们暂时回不去的故乡
冬奥来啦丨1980年中国冬奥首秀背后的故事
评选观察丨“侯奖”的铠甲与软肋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
魏德忠:摄影值得耐心地对待
看见八十年代,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目光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