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发小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其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脉涩,故知也。1,二阳并病,即太阳病没完全治愈,转属阳明的同时还有太阳证。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是转属阳明的原因。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发小汗。之前的条辨和本条一直强调的中医治病原则的有表证的时候不可以攻下。此时的微汗出,不恶寒是汗出不彻的结果,此时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2,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其表,当解之熏之。面色红赤的时候,代表胃的热气向上冲,阳气郁积在面部,又发散不出来,此时可以用药浴熏蒸使人微微出汗,常用艾叶、菖蒲即可,更可用荆芥、防风、紫苏、僵蚕、蝉衣等做药浴熏蒸,微发其汗。3,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脉涩,故知也。倪海厦注:这条辨讲的是,如果病刚好介在阳明和太阳之间,无法分辨,就问病人大便正不正常?如果还很正常,就不用管阳明,先解表再攻里,解表的同时,如果怕太重伤到津液,可以同时采用增加津液的药,吃稀饭或杏仁多加一点,或吃完麻黄汤以后,多吃些水梨,把肺的津液补回去。胡希恕注:因病人有烦躁的症状,此时应用大青龙汤治疗。麻黄汤和大青龙汤都属于发汗峻剂,也有各自的禁忌。身体有发汗的条件,即可用汗剂,使疾病汗出而解。五十四、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太阳证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都通过汗解的方式治疗。不可以用攻下的方式,攻下之后会有以下的情形:1,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2,攻下之后形成心下痞的症状,可用泻心汤治疗;3,攻下之后会造成结胸的症状,可用陷胸汤治疗;4,攻下之后,只有微喘的症状,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疗。还有会产生身重心悸的现象,攻下之后,尺脉微弱,代表里虚,此时不可再发汗治疗,等待病人津液自和,自汗出而愈。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治疗。五十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脉浮紧,身疼痛,属于伤寒证,应用麻黄汤治疗。麻黄汤在使用的时候要确定病人是否有足够的津液来发汗。寸脉为阳,为卫,主气;尺脉为阴,为阴,主血。所以尺脉迟的人,营血不足,不可以发汗。上两条提示有表证,脉浮的情形都可以用麻黄汤。发汗,有它必要的条件,如果病人已经出汗了,是不能使用麻黄汤的。所以除了脉浮或脉浮数的症状,一定兼有无汗、恶寒的症状。学到这个条辨,可以清晰的发现麻黄汤和桂枝汤最明显的区分就是有汗和无汗。临床实践中看麻黄汤发烧的温度会比桂枝汤高。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