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37)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近16万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37期新书单,也是今年最后一期书单了,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本年度的十大好书评选因多位编辑健康原因,工作难以推进)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陶寺: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
作者:何努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定价: 128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尧舜并都”的观点,最后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该书最终试图强调,“中国”概念最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以圭尺“地中”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中国”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前中国”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
何努,笔名何驽,北京人,1963年出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9年,在湖北荆州博物馆考古部工作。2001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二级研究员,山西队队长。主要从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曾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专项”和“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精神文化的发展研究”。2020年起,担任“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中原和海岱地区文明进程”课题负责人。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早期国家、文明起源考古、精神文化考古理论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著有《怎探古人何所思——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下靳史前墓地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 编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定价: 358.00
下靳村位于临汾市西南约10公里处,属于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1998年发掘于此的下靳墓地是继襄汾陶寺之后临汾盆地又一次经科学发掘的大型史前墓地。共发掘墓葬533座。该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此次发掘的墓葬多为中小型墓葬,对之前陶寺墓地主要有大型墓葬的情况有所补充,完善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本书详细公布了这次发掘的墓葬情况,并进行了人骨、玉石器等科技考古分析,本书即为该墓地的完整发掘报告。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是山西省境内唯一具有田野考古领队资格的发掘单位,直接承担省内的各项考古发掘工作,近年来发掘清凉寺遗址、下靳史前墓地等国内较有影响的史前文化遗迹。山西博物院是山西省内最大的博物馆,承担了陈列山西出土文物的任务,同时负责宣传山西地方文化。主编郭智勇为山西省博物院的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先秦时期山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负责过多个考古工地的发掘与资料整理。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整齐世传
作者: 曲柄睿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前四史人物列传编纂研究
出版年: 2022-12
本書在漢宋間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的視域下,考察前四史人物列傳編纂範式的形成;藉由人物列傳編纂範式的延續與變革,討論史家意圖的流轉變化;關照列傳編纂範式限定下的史傳與其他文獻的互動與整合。通過列傳編纂這一命題,考察前四史形成的現實基礎及其中蘊含的史學思想,乃至文學意識,反思漢宋間史學發展的情況及史學與社會政治的互動,進而揭示漢宋史學發展的脈絡,及其背後的深層歷史動因。
曲柄睿,1985年生於吉林省吉林市。先後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及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史學史,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史學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各一項。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古道教仙传文学研究
作者:张玉莲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3年01月
定价: 68.00
本书从文学角度对中古道教仙传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赜钩沉。其一,在全面钩稽考辨中古道教仙传基本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古道教仙传从两汉形成,到魏晋至隋朝成熟,至唐五代繁荣的嬗变历程,并总结各期仙传的特征。其一,结合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对中古道教仙传进行跨学科研究,涉及仙传体例、故事类刑、叙事主题、原型、母题等。其三,归纳抽经出中古道教仙传的道教史和文学价值,对于推进道教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张玉莲,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语文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言小说、道教文学与文化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在《中华文史论丛》《宗教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古代中國與越
作者: 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副标题: 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原作名: Ancient China and the Yue: Perceptions and Identities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c. 400 BCE–50 CE
译者: 賴芊曄
出版年: 2022-11-9
页数: 336
定价: NT$560
在現今許多人的認知中,「吳越」文化是「 華夏 」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順理成章、毋庸置疑的概念。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也已經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勵志的道德傳奇故事。然而另一方面,現今我們一聽到「越」(Viet),腦中會立刻閃過 #越南 人及其歷史與文化,並不會立刻與歷史上的「吳越」、「百越」產生聯想,彷彿兩者之間沒有關係。這又是何故? 何謂越?越人又是誰?越人和中國人之間又是何種關係?本書可謂是首次全面、深入地分析「越」這個漢字標籤背後所隱藏的歷史真相。透過作者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的精彩研究,解答了很多與越相關的歷史文化上的疑問。
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任賓州大學亞洲學研究系主任與歷史系、哲學系教授;是古代中國(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的文化史學家。興趣範圍包括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文化規範與政治文化以及東亞北方的華夏民族與東亞南方的越民族之間的認同和跨文化互動。 著有《古代中國的音樂、宇宙學與和諧政治》(暫譯)(2012年)和《古代中國的個人主義:人的代理與思想政治的自我》(暫譯)(2010年);也為哲學和亞洲研究期刊撰寫了許多主題廣泛的文章,並共同編輯了有關發掘文本和東亞海洋史主題的書籍。錢德樑還是《Verge》雜誌的編輯團隊成員,以及《古代中國》(暫譯)雜誌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
作者: 〔俄〕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品方: 尺寸
译者: 陈贵星
出版年: 2022-12
页数: 373
定价: 78.00元
1907年11月10日,一支由俄罗斯著名的中亚考察家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带领的考察队离开了莫斯科,准备前往中国西部,计划在这次为期两年的考察中,对蒙古的中部和南部、青海湖地区以及西藏东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进行考察研究。与科兹洛夫同行的还有莫斯科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纳帕尔科夫、地形测绘员彼得·雅科夫列维奇·纳帕尔科夫、植物和昆虫类收集家谢尔盖·西里维尔斯托维奇·切蒂尔金,以及十名护卫队员。当列车离开凌冽的北方,载着这十四人去往中国西部的戈壁沙漠之时,大概没有人能预料得到,他们的这一次中国之行,将带来一次人类考古学历史中的重大发现,揭开一座被尘沙湮没的古城——黑城哈拉浩特的全部秘密。 在《蒙古、安多和死城哈拉浩特》一书之中,我们除了获悉科兹洛夫的考古发掘成果之外,还可以在他的考察记中,看到对当时当地民族学与社会学的调查、地质学与地理学的勘探、生物学的采集与研究、生态学的考察等方面的详细记载。是我们了解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描写20世纪中国西北自然生态景象与人文风貌的生动记录
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ё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俄罗斯著名探险家、考古学家。出生于斯摩棱斯克,1893年开始独立率队进行考察。曾先后七次深入中国西部,对内蒙、新疆、甘肃、青海、西藏以及四川等地进行考察。1907年,科兹洛夫于第六次中国西部考察时,发现了西夏古城黑城哈拉浩特遗址,震惊世界,其代表作《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是此次中国西部考察的考察记。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经营地方
作者: 孙竞昊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副标题: 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
出版年: 2023-2
页数: 380
定价: 89.00元
本书考察了明清时期北方一个中等行政城市的地方社会形态,聚焦士绅力量充分张扬的明末清初,指出不同于当时的绝大多数北方城市,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济宁士绅在文化、经济、社会诸方面的积极作为塑造了这个运河城市的独特性,并在复杂的地方权力结构里主导了地方社会的生态。本书最后从个案研究进入宏观的比较视野中,对中国古代城市、地方精英、地方政治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理论反思。本书结合经验主义的实证方法与带有普遍意义的重要理论、范式,并把个案研究放进中、西学术路径的交叉点上,不失为微观与宏观研究结合的一个尝试。
孙竞昊,1964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大学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任,多伦多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明清时期区域环境、经济、社会史(侧重江南和华北)及其近现代变迁。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发表中文论文40余篇。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政治、技术与环境
作者: 王大学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鱼鳞大石塘形成史的考察
出版年: 2022-12
本书在充分利用历史地理学、河口海岸动力学与环境史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考察了两浙海塘技术与海塘型制变化的过程及其驱动力,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海塘修筑与王朝统治、乾隆南巡等宏观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清代两浙鱼鳞大石塘的形成过程中政治运作、技术选择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复杂交织,展示了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学在水利史、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王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
作者: [美]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原作名: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译者: 谢美裕 / 尤陈俊
出版年: 2023-4
页数: 420
定价: 89.00元
本书通过对清代性规范的研究,探讨了国家将部分性行为定为犯罪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长期以来都被要求遵守不同的家庭道德和性道德标准。清朝政府则建立了一种新的性别制度,它规定了跨身份界限的性道德和刑事责任的统一标准,所有人都应遵守婚姻中界定的性别角色。这种对性行为规范的转变,表现在官方对通奸、强奸、鸡奸、寡妇贞操和卖淫等指控的处理上,代表着帝国政府努力应对令人不安的社会和人口变化。
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现为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擅长利用司法档案研究清代中国的性、社会性别关系和法律。出版有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Polyandry and Wife-sell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s(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两部学术专著,并在Late Imperial China、Modern China、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褪色的金饭碗
作者:何家伟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副标题:国营事业职员收入变迁(1927—1949)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定价: 88.00
收入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能比较集中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本书主要围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金融邮电事业职员的收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考察了金融事业和邮电事业职员的常薪和福利待遇收入的特点与利弊,探讨了当时所得税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比较了全面抗战前、全面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期,工资、物价与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国营事业的限薪措施和效果。在此基础上,书稿分析收入问题中所体现的近代人事管理特点和经济思想、收入变动导致的城市社会分层流动等方面问题,并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总结了该时期国营事业人员所谓“金饭碗”褪色的原因。
何家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扶贫减贫理论。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多项。著有《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翻译《芝加哥的华人——1870年以来的种族、跨国移民和社区》。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历史研究中的多元统计分析
作者:[俄]Л.И. 鲍罗德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定价: 98.00元
本书秉持“从方法到问题”的原则,对多元统计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的方法、技术及应用展开研究。首先,阐释了多元统计分析的逻辑本质和适用范畴;其次,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俄50省农业社会经济状况数据为基础,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历史类型学研究中的应用经验,解读了欧俄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结构与水平;最后,分析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叙述体史料研究中的潜力及经验,探索了创建机器可读档案数据库的可能性,并专门考究了古文献的聚类分析法。本书是苏联计量历史学派继《计量历史学》后的又一力作,也是当代俄罗斯量化历史研究的必读书目之一。
Л. И. 鲍罗德金,历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莫斯科大学功勋教授,吉林大学名誉教授,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经济史中心主任、历史信息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俄罗斯历史与计算协会主席,主编《经济史年鉴》《历史信息学》。长期深耕俄国经济史、历史信息学、计量史学等领域,发表各位文章460余篇,出版专著8部。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
作者: 帕洛玛·盖伊·布拉斯科 / 胡安·瓦德尔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薄荷实验
副标题: 民族志阅读指南
译者: 刘月
出版年: 2023-1
定价: 75.00
因为通常没有人教读者如何阅读民族志,而是指望他们自己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传统的民族志导读要么介绍主题概念,要么归纳理论观点,但本书作者们希望传递一种开放式对话的感觉,在提供分析文本技巧的同时,还能引导人们一探人类学知识的特质,并培养出读者自己的人类学想象力。 这本书从巨量的民族志文本中选取精彩节选,并进行评论和论证,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启发式的布局。各种视角被组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改进后的理解民族志的方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民族志成了理解人类处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不是唯一途径,但作为一种知识,它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帕洛玛·盖伊·布拉斯科(Paloma Gay y Blasco),执教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著有《马德里的吉普赛人:性、性别和身份的表现》(Gypsies in Madrid: Sex, Gende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dentity)。
胡安·瓦德尔(Huon Wardle),执教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曾任该系系主任,曾担任世界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和该研究中心年鉴的编辑。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元图像
作者: [美] W. J. T. 米切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图像及其理论话语
译者: 唐宏峰
出版年: 2023-1
页数: 228
定价: 65.00
元图像是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是普桑的《金牛犊》,是我们熟稔的“鸭兔图”,也是任何一张对根本性问题发问的图画:图像到底是什么?它们与语言的关系怎样?它们如何被创造、生产、复制?又如何影响观者?在将形象主体化的进程中,元图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将图像自身作为方法,作为窥探意义及理论建构的窗口。当代图像理论研究泰斗米切尔在新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中开宗明义,回顾并梳理了创生于20世纪早期的图像学的生长轨迹,探寻其在突破艺术史的限制,走向更为开阔的一般性图像科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类媒介中的图像,尤其关注语言之为媒介。米切尔以图像学1.0及2.0锚定并命名了图像制作的发展历程中,由技术革新带来的两次转向。
W. J. T. 米切尔(1942—) 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杰出的理论家,芝加哥大学英语与艺术史系盖洛德•唐纳利杰出贡献奖教授,美国哲学会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因其在艺术史教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芝加哥大学杰出研究生教学奖、美国大学艺术协会终身成就奖。其著作《图像理论:语言与视觉再现文集》获得由美国大学艺术协会颁发的查尔斯•鲁弗斯•莫雷奖,《图像何求:图像的生命与爱》于2006年获得由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的罗威尔奖。2018年,米切尔策划了OCAT研究中心“元图像”展览,其同名图录于2021年出版。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西班牙帝国
作者: [英] 亨利·卡门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走向全球霸权之路,1492—1763
原作名: Empire: How Spain Became a World Power, 1492-1763
译者: 罗慧玲
出版年: 2023-1-3
页数: 688
定价: 139
本书回顾了1492—1763年西班牙的帝国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通过联姻、征服、贸易和传教建立起来的复合型海洋商业帝国的全貌。全书持一种独特的反西班牙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西班牙帝国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比利时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美洲印第安人乃至中国人的一桩共同事业,不是西班牙创造了帝国,而是帝国创造了西班牙,是21世纪关于西班牙帝国的全新阐释!
亨利·卡门(Henry Kamen,1936— ),西班牙高等研究委员会荣休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赫尔伯特·F. 约翰逊荣誉教授”,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牛津大学博士。他著述颇丰,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5》、《黄金时代的西班牙》、《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历史的重新思考》、《想象西班牙:历史的神话与民族的身份》、《凤凰与烈焰:加泰罗尼亚与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1500—1700 年的欧洲社会》等。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希特勒最后的人质
作者: [美]玛丽·M.莱恩(Mary M. Lane)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被劫掠的艺术品和第三帝国的幽灵
原作名: Hitler’s Last Hostages: Looted Art and the Soul of the Third Reich
译者: 吴新婷
出版年: 2022-12
页数: 408
定价: 79.00元
2012年,德国政府从希特勒的主要艺术品经销商——希尔德布兰特·古利特之子科尔内留斯的公寓中查抄了约1300件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出自乔治·格罗斯、亨利·马蒂斯、克劳德·莫奈等大师之手。以格罗斯、希特勒和希尔德布兰特这三个与第三帝国艺术界息息相关的人物为中心,美国艺术记者玛丽·M.莱恩揭示了不为人知的纳粹劫掠艺术品罪行。 1933年,希特勒掌权时对士气低落的国民许诺,他将建立一个经过净化的德意志帝国,清除所谓的“堕落”艺术的影响,并重用他认为体现了“雅利安理想”的艺术家。创作了具有挑战性和争议性作品的艺术家纷纷逃出国门,策展人和艺术品经销商则趁机为希特勒的艺术梦想和本人的荣华富贵大肆掠夺。数以千计的杰作销声匿迹,直至今日,纳粹受害者仍然未能找回其家族遗失已久的艺术品,它们沦落为“希特勒最后的人质”。
林美(玛丽·M.莱恩,Mary M. Lane),非虚构作家和记者,专攻西方艺术、西欧历史和反犹主义。作为《华尔街日报》首席欧洲艺术记者,她发表了诸多关于希尔德布兰特·古利特艺术品宝藏的独.头版文章。离开《华尔街日报》以来,莱恩一直在为《纽约时报》撰写有关欧洲艺术的文章。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荷兰海洋帝国的兴衰
作者: 【荷】维姆· 克罗斯特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品方: 天喜文化
副标题: 17世纪大西洋世界的战争、贸易与殖民
译者: 杨淑青
出版年: 2023-1
页数: 608
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虽是小国,却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让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的限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至今依然在影响世界。本书是一本轻学术的荷兰史读物,作者介绍了荷兰在17世纪这一黄金时代扩张海外殖民势力范围的历史,从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在非洲和美洲的迅速崛起,到经历联省战争、第二次英荷战争、与葡萄牙的战争逐渐衰落,并通过对荷兰水手与士兵的生活、荷兰商人与他国的交往与贸易、荷属殖民地的移民与管理等方面的叙述,展现了荷兰在广阔的大西洋世界留下的前所未有的印记。荷兰的殖民统治一方面导致了歧视、奴役和流血事件,另一方面也带去了他们自己的制度、法律实践和文化传统。本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展示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如何建立并最终失去一个大西洋帝国的历程。
维姆·克罗斯特(Wim Klooster),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与国际关系系主任,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该校任教。他的研究视角具有比较性,专注于研究15世纪至19世纪大西洋世界的历史、18世纪至19世纪大西洋革命时代的历史,以及荷兰建立海上贸易帝国的历史。著有《大西洋世界的革命》(Revolutions in the Atlantic World)一书。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The Sounds of Mandarin
作者: Janet Y. Chen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 2023-7
定价: $35.00£28.00
Mandarin Chinese is the most widely spoken language in the world today. In China, a country with a vast array of regional and local vernaculars, how was this “common language” forged? How did people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And what does a focus on speech instead of script reveal about Chinese language and history?
This book traces the surprising social history of China’s spoken standard, from its creation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the early Republic in 1913 to its journey into postwar Taiwan to its reconfiguration a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fter 1949. Janet Y. Chen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linguistic chang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emphasizing the experiences of ordinary people. After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a chorus of influential elites promoted the goal of a strong China speaking in one unified voice. Chen explores how this vision fared in practice, show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ransforming an ideological aspiration into spoken reality. She tracks linguistic change in schools, rural areas, and urban lif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ar and revolution.
The Sounds of Mandarin draws on a novel aural archive of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ound technology, including phonograph recordings, films, and radio broadcasts. Following the uneven trajectory of standard speech, this book sheds new light on the histories of language, nationalism, and identity in China and Taiwan.
Janet Y. Che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East Asian studie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of 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 (2012).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