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anova | 怎么救你,wework?
之前写过的一篇:Casanova | 如果我来做联合办公
角色扮演上瘾,wework当然轮不到我来救。但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话题,让我们站在专业角度想想,如果你是孙正义,你该怎么做?打赌我们会比孙正义做得更好。
Survive
第一步肯定是活下来。裁员关店在所难免。各方消息也都已经出来了,比如裁员1/3啦,中国区关店首当其冲啦。
但是这些动作的背后,最怕的是基金管理人按照数字逻辑而忽略业务逻辑去处理。打比方说,按照EBITDA排序去关店,从亏的最多的开始关。打比方说,从砍掉不赚钱的Powered by We,砍掉WeGrow/WeLive。我们不去评价这些个体业务的好坏。但是我一贯反感数字官僚,反对唯财务论。在调整的背后应该更多考虑市场和战略。
打个比方说,FT提供的数据,
上海64.3%出租率,深圳34.7%。看着是挺扎眼的。而且大家都知道折扣多,估计营业收入也不会很理想。国内的办公楼市场我们讨论很多了,最近的一篇:Casanova | 怎么救你,办公楼租赁市场?。对于wework而言,在欧美成熟市场可能遇到的仍旧是单纯的估值周期的问题,而在上海、深圳这样的市场遇到的是市场供应量周期+估值周期的双重打击,双杀。但是想说,你现在说中国市场拖后腿,这不是废话么,你开业前不知道未来供应量,不知道市场周期的???如果不知道,那么这些人都裁了吧。
wework中国市场的拓展逻辑本身就不在于这些广义的市场供应量吧。我想提一个可能wework自己都在扩张中遗忘的话题:你的产品定位是什么?你的目标客群是什么?你到底想干什么?不要被软银爸爸的包养迷失了心智,回归自己的初心吧。
在原始的业务角度上,wework最初是以中小企业、自由职业者为目标客群的。这些客群对于一次性装修投入敏感,对于公共服务有需求。这个市场仍旧是天然存在的,而且从市场的细分供应量去看的话,挑战大吗?受到大量市场供应影响吗?wework还有产品优势吗?我觉得机会远好于我们看到的那些悲观的大数字。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是,不考虑二房东自身大租约的成本,经济下行市场里,灵活租约的需求是上升还是下降的?其实与大业主的处境未必是一样的吧。
但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要么是Adam嗑药过头,或者是Masa桑利欲熏心,wework为了估值的故事,为了迎合那骇人的几万亿星辰大海的牛皮,抛弃了最初的目标客户,投入到对于标准办公、大企业的替代中去。这样的替代是否是正确的?目标的回归与检讨或许比马上下手裁员关店更加亟需。
Retrieve
顺着上文,回归初心何尝不是一种Retrieve。我们也回到最初讨论联合办公的思考:
我觉得产品的逻辑和方向仍旧是成立的。
基于几点:
回归以中小企业和自由职业者为主,大企业为辅的市场定位。
大规模单店体量,与市场竞品(Regus/TEC/优客/梦想加等等)差异化。同时也对公共区域的投入摊销有帮助。
仍旧以文化、社群、千禧世代的生活工作方式作为主轴。
但是无疑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成本是肯定要控制的。今年不会再去英国camping了吧?出差别再清一色五星级了。关爱员工当然是好的。但是正常一点。省着点花。自己的员工别霸着最好租的网点工位了,去没人去的点吧。要break even估计是很难的。但好在出租率还算可以,开源加节流也未必是不可能。
好好管管自己的员工。 最显著的就是Adam那些破事。但说真的自上而下啊。乱的事情多了去了。小到center manager会不会做服务、宽带网速到底咋样,大到公司薪资结构、人员适格。有好多事情要做。
好好关注客户体验。已经提了服务和宽带哈哈。我想大家但凡去试过wework的都不会反对,几乎没有客户服务可言啊。所有的牛逼都吹在PPT和装修上了。是时候好好看看了。毫不夸张的讲,少吹牛多干活,多虚心向行业前辈学习。如果wework服务能学到TEC那种一些皮毛也已经够用了。足够在行业里活下去了。
但这些其实都是很琐碎、很细节的管理工作。就像之前的文章说的,白富美沦落欢场啊,wework能干这些活么?真的很难。但我相信这才是正道。
Revive
回到现实的话题。活下去、活得好,活成升级版regus不难啊哈哈。我也相信市场是有机会的(多数竞争对手真的都是垃圾)。但是这样怎么对得起沙特爸爸和masa桑的钱呢。或许wework已经永远不会回到400亿美金的估值了。但是仍旧希望wework不要忘记梦想。做办公产品里的小米吧,做办公世界里的特斯拉,做办公里的喜茶,这个行业无疑需要这样一个角色。
关联阅读:
Casanova | 吐槽!国内首家商场里的联合办公:上海金鹰楼上要开方糖小镇
Casanova | 我们是否可能嫁接联合办公与传统办公的各自优势创造一个新的事物?
脚踏实地,心存远方
地产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