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盲人作家李东辉的风雨人生

盲人作家李东辉的风雨人生
一个老知青难忘的回忆

作者:付晓峰
目 录
  1. 大城县东陈村第一个大学生

  2. 他经历了九死一生

  3. 走出黑色的日子

  4. 美丽姑娘——充当他的盲杖天使

  5. 踏上了漫长的苦斗路

  6. 奏响一曲光明之歌

在新世纪的日子里,先后被廊坊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追踪报道的热点人物廊坊盲人李东辉,从而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谁知这位普通的盲人,在十六年前他曾是一位充满理想的青春阳光的天之骄子。但命运又使他经历了九死一生,以致他双目失明,可他没有在黑暗的痛苦中倒下,他却以超人的顽强毅力去奋斗拼搏,发表了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被人们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于2001年1月15日,一个清空朗朗的日子,我驱车赴廊坊,在我的好友廊坊师范学院李树德教授的家中,我采访了盲人作家李东辉,我走近了他那富有传奇而平凡的一生。

大城县东陈村第一个大学生

提起大城县,乃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曾走出一位民国北洋政府第三十二届国务总理张绍曾。也走出一个臭名昭著的清代大太监李莲英。(清代,大城县隶属于河间府管辖,现在属于廊坊市管辖)


1980年,河北省大城县东陈村的一位农民的儿子,十八岁的李东辉以名列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河北省师范大学历史系,成为东陈村有史以来的一个大学生。这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的农民世家出了一个“状元”,无疑是喜从天降。最高兴的还是李东辉的父亲李恩恒,这位一辈子朴实好强的庄稼汉子,在吃晚饭时,眼里含着泪花激动的对着儿子说:“好小子,有出息……”很久不喝酒的他,却和儿子举杯畅饮。那一天,李东辉的母亲李淑梅,这位平素不善言谈的勤劳贤惠的农家妇女,此时默默地为儿子大点出门的行装,躲在厨房里偷偷地落泪,生怕让即将远行的儿子看见难过。晚上李东辉躺在炕上,久久地不能入睡,他想到一生务农的爹娘,为了他求学所吃了很多苦。他暗暗地下决心,在大学要努力读书,将来出人头地,要好好地报答恩情如山的爹娘和养育他的这块土地。然而,就在李东辉大学毕业分配在廊坊教育学院任教的半年后,在他走向洒满阳光的生活道路之时,一场人生的厄运在悄悄地等待着他。

他经历了九死一生

1985年4月,北方早春的一天,年仅23岁的李东辉患隐球菌感染性脑膜炎,已处于病危状态,他被抬出了在此治疗三个月的廊坊管道局职工医院,送到了北京解放军总后302医院接受抢救治疗。住进了302医院后,几位神经内科专家对李东辉进行第一次会诊:李东辉的活命可能性百分之一。听到这个消息,李东辉的爹娘一下傻了,这一对农民夫妇怎么也不相信,他们李家培养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们活蹦乱跳的儿子会一下子走到死亡的边缘?于是这两个五十多岁的农民跪在地上向医生求救地说:“医生,救救我们的儿子”……一阵阵哭声感天动地,在场的医生和护士无不落泪。躺在病床上的李东辉,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他不知道自己会随时离开他那早已心碎的爹娘,已到寿衣店为他买好上路的衣裳。在302医院治疗的一个月,李东辉的病情不见好转,302医院的医生建议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可再转入协和医院继续治疗,对于已面临山穷水尽的农民李恩恒已无能无力了。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走向死亡。无奈,于同年的四月十九日,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平生第一次投书到《人民日报》求援。五天后的一个中午,一封国家卫生部转来的信函寄到了302医院。信函中写道:“你寄给《人民日报》的信函已答复,请持此函到协和医院办理住院手续”。捧着信函,李恩恒哭了,当天下午,李恩恒赶到协和医院,该医院医务部的一位名叫李文英的女同志接待了他,因考虑到协和医院床位紧张,李文英建议李东辉仍住在住院条件比较好的302医院,协和医院派最好的专家为李东辉会诊,拿出治疗方案。六个月后,经过专家的治疗及在302医院的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李东辉的病情已好转,放在床头的病危通知单被撤走了,李东辉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又重新燃烧起来。可没有过多久,李东辉的所用的贵重药品突然中国中断了。多方面的求援,仍买不到药品,中断治疗一周后,李东辉的病情开始急剧地恶化,他常常重陷入昏迷之中。李恩恒夫妇更是坐卧不安,日日愁眉泪眼。不能看到自己的唯一儿子再度走向死亡,李恩恒这个中国普普通通的善良的农民终于鼓起天大的勇气,于十月十一日,他投书到中南海胡耀邦总书记的办公室。一周后,带着胡耀邦总书记的关怀,带着天南地北人世间的真情,带着七十二支救命和医务人员的救死扶伤的爱心,李东辉再一度地摆脱了死神的魔爪,奇迹般的活了,生活的阳光又一次地向他露出了笑脸。


李东辉和死神搏斗的五百四十个日日夜夜,他先后四次病危,六次重度昏迷。脑膜炎的病症使他常常处于剧烈头疼的折磨中,他有时禁不住地哭喊,守在病床边的父亲李恩恒的手臂被儿子挠出了道道血痕,苦命的善良的妈妈李淑梅实在看不下去,捂着脸呜咽地跑出了医院。医生和护士实在不忍目睹此惨状,就对李恩恒说:“用一点强镇剂”吧。等李恩恒问明白是要用杜冷丁的时候,疼痛中的李东辉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理智告诉他不能靠杜冷丁镇疼痛,因为会损伤他的脑神经。以后许多次头痛发作,无论疼痛的死去活来,李东辉都拒绝用一针强镇静剂,几位神经内科的专家和医生都为这个青年人的坚强的意志感到惊奇和敬佩。以后每周他还要做一次腰脊穿刺检验治疗,每做一次腰脊穿刺都必须连续平躺六至七个小时,他每次都是咬牙承受着炼狱般的苦难。经过李东辉与病魔的生死较量,后通过专家的会诊,他的脑膜炎已治愈。谁知一个无底的黑色深渊还在等待着这位多灾多难的青年李东辉……


2001年1月15日,作者赴廊坊采访盲人作家李东辉(右一)合影

走出黑色的日子

1986年4月的一天,李东辉从床头柜拿出一张报纸,努力地睁大眼睛,只是模模糊糊地看到报头的“北”字,他问守护着床边的父亲李恩恒:“爹,这张是《河北日报》吗”?李恩恒说:“不,这张是《北京日报》”。这时候,李东辉的眼前漆黑一片,犹如坠入黑色的深渊。他已意识到一个可怕残酷的现实,难道自己真的双目失明了?此时,一种无名的悲愤之火在心底砰然燃烧,他疯一般地将报纸撕碎,又抓起床头的书撕扯起来。好像抓在手里不是他心爱的书,而撕碎的是眼前的黑暗。他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然而他没有哭出声来。此时,病房静的可怕,只有他的撕书的声音,直到他把手中撕破的书狠狠地摔在地上,他才绝望地倒在床上放声地哭起来。面对着儿子的悲伤和疯狂,父亲李恩恒没有劝止,他也不说一句话,他蹲在地上,一声不响地将儿子撕碎的那本书,一页一页一条一条地建起来,他又买了浆糊,一页一页地粘帖,为了粘贴好这本书,李恩恒整整地用了十个晚上,直到现在,这本曾使李东辉喜爱的前苏联作家马斯托夫斯基创作的《金玫瑰》书,还依然摆在李东辉家的书架上。


李东辉永远不会忘记他度过的那段使他痛苦郁闷的日子。一天,李恩恒掏出一包烟,抽出一支递给儿子说:“东辉,闷得慌就抽支烟吧,护士已查过房,不会有人来了”。李东辉把烟放在嘴边,用力吸了一口……李恩恒说:“没有眼睛,心底难受,这我知道,可你想想,为了给你治病,教育学院花了很多钱,学院的领导也很关心你,还有你的同学们,从天南海北来了这么多的信件,这份情意怎么忘得了,再说医生们对你那么地负责任,千方百计地把你从死人堆里拉回来,人家为啥?照我说为了这些好人们,咱也要好好地活着”。农民李恩恒没有高谈阔论,更不会做啥思想政治工作,他只说了些实实在在的家常话,却让有大学文化的儿子感动的直流泪,给了儿子战胜黑暗的力量。

美丽姑娘——充当他的盲杖天使

李东辉记得他在中学读书时,就喜爱前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他非常敬佩那位在艰苦斗争生活中而失明后顽强拼搏,成为作家的苏联青年保尔.柯察金,从中受到了鼓舞和鞭策。那时候,他没有想到他的命运竟和保尔.柯察金是这样的相同。是的,这位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在他的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上,竟也有一位“冬妮娅”的年轻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中。


那是1985年1月,正是李东辉住在廊坊管道局医院的日子。一天上午,李东辉到外面散步归来,被同事扶进病房。当时李东辉还没有双目失明,他看到同屋的一位病友的床头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是来陪伴患病住院的叔叔,这位长得秀气活泼的姑娘叫慧茹。她在陪伴患病的叔叔的90多天中,她也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与自己非亲非故的患病青年李东辉。早晨,慧茹买二份早点,一份给叔叔,一份给李东辉,他还常常帮李东辉打开水。在李东辉头疼的时候,慧茹还常给他读书讲故事,为李东辉减轻病痛,带来了安慰。慧茹,这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她的出现,给了李东辉这一段枯燥寂寞的患病的住医院日子,洒下了春天的阳光…….


1988年元旦,历经九百余天不寻常的苦恋,九死一生并双目失明的李东辉与冲破世俗观念重围的农村姑娘结婚了。婚后,慧茹没有户口,没有工作,紧靠丈夫每月的百十元工资来维持生计。一个衣柜,一张写字台,一张别人用过的铁架双人床,是李东辉的全部家当,家里的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是向同事借的。他们的生活尽管清贫,便不乏幸福。一年后,他们的儿子李真出生了。从黑色暴风雨走过来的盲人李东辉,决心走保尔.柯察金走过的道路,他将他对文学的金色憧憬,注入到他对人生孜孜不倦的向往,百折不饶的追求之中。在他选择的一条漫长的文学苦旅,妻子是他生活的伴侣,也是他跋涉文学道路的盲杖。他写作,妻子帮他抄写,帮他审稿,帮他投寄稿子…….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他的作品后,他就收到全国各地的青年朋友很多来信。与他谈理想,谈人生……不幸的李东辉又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片充满爱的土地上,他处处沐浴着祖国阳光的温暖。生活的激情给李东辉点燃了文学创作的火焰,他先后在《北京青年报》、《三月风》、《盲人月刊》、《散文百家》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同年他的散文《盲杖天使》,荣获全国残联报刊大赛优秀散文一等奖。

2011年7月24日,去廊坊旅游,作者(右一)与廊坊盲人作家李东辉夫妇于廊坊师范学院合影

踏上了漫长的苦斗路

就在李东辉顽强地同黑暗的命运搏斗之时,他生活中的又一个风暴向他无情地袭卷过来。由于现实的残酷和生活中的一些误解,与他相依为命风雨同舟七个春秋的妻子慧茹离他而走了。了结了一段悲喜交加,苦乐参半的姻缘。一场婚变几乎又使他重新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但他没有在痛苦的漩涡中沉没,他带着生活沉重的创伤,他带着唯一能给他安慰和希望的七岁的儿子,在一间空荡荡的家里默默地生活着。原来热情活泼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一次次生活风暴的打击,使李东辉越来越坚强,他的心中铭记着保尔.柯察金说过的那段曾激励了千万个青年奋斗的名言: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没有为自己许多虚度年华而懊悔…….他一次一次地用信念的火把去燃起心底的光明,他一次一次地用勤奋的犁耙去划亮脚下的路。


惠如走后,没有人帮李东辉抄写稿件,他只得用塑料板做了二块刻有横格的写字摸板,他创作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是靠二块写字摸板写出来的。每次创作构思,他都搞得头昏脑涨,寝食不安。无论篇幅多长,情节多复杂,他无法列出提纲,只能靠打腹稿。一旦进入写作状态,他便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有时候,写字的圆珠笔没油了,他却不知道,常常写了半天,纸上一个字也没有。有时候,他写累了,就蹲在椅子上,忘了摔倒的危险。一天夜里,他连续写了五个小时,当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已腰酸背疼,晕头晕脑,他想站起来活动一下,却又忘记了还蹲在椅子上,刚一起身,他就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左额头正好碰到桌角上。当被惊醒来的妹妹把他从昏迷中唤醒时,他已是满脸血迹…….李东辉虽双目失明,但在夜里写作,他也要把台灯拧亮,让光明陪伴着他。是的,他渴望光明,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光明……

2011年7月24日,赴廊坊旅游。作者(左二)与盲人作家(左一)及随行的天津作家李永旭(右一)于李东辉家里合影

奏响一曲光明之歌

1995年4月初,盲人李东辉在爹娘的支持下,自费安装了一部“心灵之约”热线电话。并通过《廊坊日报》等媒体向社会公布:2137155电话号码。为需要帮助的人免费服务。许多生活中遇到困惑的青少年,经过他的开导而重新走向新生活,例如衡水的马英,因患无菌性肺结核被退学而绝望,通过“心灵之约”热线电话,他与李东辉进行了交流,并知道李东辉的遭遇和奋斗的故事,为此马英很受教育,他开始与病魔做顽强的斗争,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李东辉以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共和国学子的名誉,向社会更多的青年谱架了一条“人生、理想”对话的桥梁。他怀着一颗滚烫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关心帮助过他的人。李东辉还与廊坊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的学员建立了警民联系,他常常应邀到武警学院做报告,这些身穿橄榄绿的大学生给了他许多关怀和帮助,帮他抄写文章,还有社会各界人士都向盲人李东辉伸出友谊之手。


2011年7月24日,赴廊坊旅游。作者(右二)与盲人作家李东辉(左一)师范学院教授李树德(左二)及随行的天津世界语者田福英(左三)天津世界语者尚金玲(右三)天津作家李永旭(右一)于廊坊师范学院门口合影留念。

盲人李东辉踏着生活风风雨雨,拉着文学的纤绳,一步一步叩首,尽管一脚深一脚浅,但他却默默地走向他文学创作的收获季节。他在北京《文艺报》、《河北经济报》、《白洋淀》、《知音》、《海燕》等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幸的庆幸》、《生前死后》、《幸福是个方向》、《少女春天的歌》、《母亲眼泪流成河》等散文小说作品。其中他创作的散文《生去死后》获得了1999年《海燕》刊物优秀作品奖。


1996年,盲人李东辉被当选为廊坊市残联主席团成员。1998年至1999年度,李东辉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全国优秀特邀听播员”。廊坊有线电视台“青春备忘录”节目特聘李东辉为总策划主持人。北京广播电台“人生热线”节目聘他为直播主持人。廊坊电视台,河北省电视台并为他制作长达四十分钟的个人专题节目。


2006年3月,李东辉创作散文集《黑暗的触摸》,在石家庄市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中国著名的作家车前子为本散文集写序。


廊坊盲人李东辉,这位中国农民的儿子,当代华夏的“保尔.柯察金”,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去点燃文学的之火,努力地照亮着他热爱的他脚下这片土地…….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付晓峰文章

【文革杂记】一个老知青的苦难人生白彦花女知青自家菜窖上吊之死春天里凋谢的花——天津女知青身亡始末凋谢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花—天津女知青之死一只失群的雁—永远留在荒野上的女知青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的姑娘——老知青矿工的女儿李家园胡同老知青的故事李黑子的二手时代,返城知青的风雨岁月一位回城知青交警的苦涩婚姻两位兵团知青踏上了人生不归之路大山里的牧羊人,文革中一个回乡知青的放羊生涯桑干河的女儿——我骨肉分离的妹妹三姐嫁给小山村的农民——一个回乡女知青的坎坷人生农民苦瓜娶的媳妇是一位女知青——地主的女儿我的老房东是地主回城梦——返城知青的孤苦老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她在寒冬中悄然自杀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两位女知青乌拉山下的两座女知青墓老连队写黑板报的那个小伙子 ——怀念我的兵团战友任庆生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学长号的厕所清洁工,是一个回城下岗的老知青一位兵团老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一个老兵团知青送儿子到内蒙古农场体验吃苦的日子一对兵团老知青夫妇回城住大杂院平房的难忘岁月大山里的黑妹,一个回乡知青的难忘经历一个兵团老知青不堪回首的青春记忆
兵团知青:救一位上吊女人的苦涩往事回城后替别人相亲,—位老知青真实的回忆侦破“115”乌拉山车站铁路爆炸案的一段往事唐山知青魏建华,回城后与36位贫困学生的真实故事兵团诗人回城后的官场浮沉——从局长到看门人
一个兵团老知青历经乌拉山电厂保卫科外调和抓捕难忘的往事
火车上遇到一位“穷困无助”女知青巧设圈套,我却被蒙在鼓里
包头傻知青贾来福苦涩坎坷的人生在天津我曾采访了一位瑞典人,一个老知青难忘的回忆
一个兵团老知青陪伴妻子住医院历经病房里真实的故事
不该凋谢的一朵故乡兰花,一个老知青苦涩的记忆
内蒙兵团连队食堂的故事 (兵团生活纪实)我在天津接待了一位意大利人一个兵团女知青回城的苦涩婚姻

难忘的时光—在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站当志愿者的日子

乡村三姥姥家的往事,一个回乡老知青的回忆

老驴的眼泪,一个回乡老知青的难忘的经历

当年公社演出样板戏的风波

雁北农民毡匠李长禄风雨苍凉的人生

远去的喀秋莎,珍藏在一个老知青心里难忘的记忆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