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五

2017-08-28 吕大成 追忆青涩

《天天糗事》之九十五


有读者看了我写的《天天糗事》后,发出感慨说:“你的记忆力真好,四、五十年前的事情都掰扯得那么清楚,是不是有当时的日记本、作文本什么的被保留了下来并作为了创作素材?”


我对他们说:“其实,我写的那些貌似好玩儿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十分清晰,有的甚至极不完整。”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写的“糗事”大多没有准确的发生时间,总是用“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或“70年代初期”等来表述。


说出来不怕您笑话,由于我的记忆并无特殊之处,再加上因为搬家而转了好几次学,我甚至连小学、中学同学的名字都叫不上几个来(有些人对中小学的同学印象非常深刻,那或许一是因为他们不经常转学跳班;二是平常就在一条街上住,有的甚至就是邻居;三是此人可能具有超强记忆),对一些教过我的老师印象也并不深刻。


在我的头脑中,小时候的记忆都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碎片”,这些“碎片”有时偶而出现在梦中,有时只是头脑中的火花轻轻一闪而已,如果不是突发奇想想掰扯掰扯过往,它们也就随着岁月的脚步而慢慢淡出了记忆,不会再留下一丝的痕迹。


那些掰扯不完的所谓“糗事”,就像隐藏在沙子中的那些零零星星的小贝壳一样,我不仅需要把它们一个个“挖”出来,而且还需要把它们一个个“串”起来。至于我是否保留有当时的日记本、作文本、素材本什么的,令人遗憾,我真得没有保留下任何当时的只言片纸,写作《天天糗事》全凭记忆,并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

况且,即便就是我有“先见之明”,想着为几十年后掰扯这些“糗事”而留下了这些东西,也大多是些不真实的“假大空”,甚至就连当时的这些日记、作文等,也大多都是“玄编”的(太原土话:就是编瞎话的意思),什么“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农民伯伯推车”之类,根本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今天,我想掰扯的仍然是我记忆中的一个碎片。这个碎片藏在我头脑中太深的位置,直到今天我才把它“勾”将出来。说得是小时候两次钻防空洞。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伟大领袖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

一时间,全国各地开始掀起建设“人防工程”热潮,并且从上到下成立了“人防办”。

当时,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前提下,建设“防空洞”就成为各单位头等大事,只要有条件的单位都要挖“防空洞”。

这些“防空洞”有大有小,有深有浅,除了满足本单位工作人员“防空”需要,还要兼顾周围居民群众的需要。


离我们大杂院不远就有一家市级单位,院内靠最里边一排平房用于办公,平房前面就是一片偌大院子,植被茂密,幽静神秘。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一群小屁孩经常到周边几个公家单位玩耍,捡撩炭、拾烟盒、上树、爬墙什么的,从来都是如入无人之境,但就是很少进这家单位玩耍。


我们这些淘气顽皮的孩子,常常是站在这家单位的大门口往里望,就是不敢进去看个究竟,心里十分胆怯害怕,小屁孩们你推我,我搡你,不敢越雷池一步。

怕什么呢?原来,传说这家单位的院子里有条蛇,就住在院子哪个角落或者哪棵树上,听说还窜上屋檐掏过麻雀窝呢。 35 42685 35 15089 0 0 3288 0 0:00:12 0:00:04 0:00:08 3288p>

这个传说太“管用”了,对我们小屁孩儿不啻是一道无形“禁令”。

也许正因为这个传说,才让我们这些不省心的“闲人”止步,也让这院子因此显得更神秘和幽深。


后来,就在这院子东墙根儿空地上,开始挖“防空洞”了。

说是挖“防空洞”,其实并不是一般的挖“洞”,而是先挖一个深坑,用砖砌成边墙,再在墙上方圈上半圆型砖顶,然后回填黄土,顶子上部再用土埋起来,留出通风口,在洞口留进出的门洞,整个工程遂大功告成。


这个“防空洞”并不大,七、八间房纵深,宽不过三、四米,挤一挤最多能容纳几十人。


工程完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见人们使用它,平时也并没什么人下去。

虽然我们这些小屁孩儿对这个已经建成的“人防工程”充满好奇,但谁也不敢领大家下“洞”探险”,都是敬而远之,加上这大院有关蛇的传说,总让我感觉有点儿“瘆得慌”,因此,我的“探险之旅”也始终没能如愿。


忽然有一天,全市要进行“防空演习”了。

几十万市民同一时间要钻“防空洞”。


我的印象,我们大杂院几十口人非常有序、也非常庄严地排好队,依次钻进了潮湿憋闷的“防空洞”。


当时,见这个单位公家人员左臂上戴着红袖章,在洞口维持秩序。

妇孺老人先钻,青壮年断后。


我姐姐拉着我的手,紧随大人第一次钻进了这“防空洞”,由于有大人引领,我也顿时胆壮起来,“昂首挺胸”就钻进洞去。


走下去才发现,里面黑咕隆冬,什么也看不见,顺着墙根儿往里走,越走墙上越湿。

当时我一边往里走一边想,这个“洞”里为什么没有电灯呢?

是为了省电还是压根就没有安装电线?总感觉这不是在“防空演习”,而感觉有点儿像探访“地下溶洞”的意思。


因为洞小而人多,通风也不是很好,再加上潮湿憋闷,不一会儿就有好几个人严重缺氧了。

于是,大人们又赶紧扶着这些缺氧的人往洞口方向挤。在我印象当中,自从钻进这个“防空洞”中就没有消停过,出出进进、大呼小叫好不热闹。


我当时心想,“美帝、苏修”真坏,不是他们要来“打”我们,我们也不至于这么好端端地钻到地下“受罪”吧。


好在“演习”时间不算太长,个把小时结束。

从洞里钻出回到地面,大人们又开始有说有笑,小孩子们又开始嬉戏打闹,供销社又开门营业,整座城市又顿时沸腾起来。


又过了几年,因为搬家,我们住到另外一个院子。巧得是这院子就有一个“防空洞”,比我第一次钻的“防空洞”大一些、也深一些,门洞圈得漂亮结实,沿着门洞往下,有一条长长楼梯坡道直通洞底。


这一次“防空演习”,人们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显得隆重神秘,而是慢慢腾腾、悠闲散漫地下去,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下去,而是按照当时指示,来不及进入或没有条件进入“防空洞”的可就近就地躲在桌底下等。


我看到隔壁韩叔叔一家就躲进了自己家饭桌底下。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由于“防空洞”旁边就是一个饭店,这个饭店就利用它存放些土豆白菜什么的,所以,里面住进了很多硕大老鼠。

见有人下来,这些老鼠就往洞底跑,人们先后鱼贯而入,但心里都有点儿发怵,站在那条长长的楼梯坡道上两腿直打颤,直到“演习”结束,谁也没敢再往里下半步。

其实,当年这些设施简陋、设计粗糙、工程质量不高的“人防工程”,绝大多数都是单位自建,设计也跟不上,经济实力也达不到,加上赶工期和应付交差,这样的工程不仅达不到“防空”要求,甚至还极有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因此,现在已经难觅踪影。


我在前面的“糗文”中曾经提到过一次去北京出差住在由“人防工程”改造的小旅馆里的事。

相比起来,北京“人防工程”就显得“高大上”多了。

它们不仅比太原的大了许多、深了许多,而且设计更加科学、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


后来听说,北京有许多的“人防工程”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有效地缓解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北京旅馆紧张的问题。

我在里面住了两宿,感觉还是北京人“牛”,建个“防空洞”都比其他地方的好,住在里面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宽敞明亮,真的有点让人“羡慕嫉妒恨”。


大家所熟悉的北京“地铁一号线”其实就是当时北京城最大的“人防工程”。


太原的“地下桥”在当时也被称为是“天字第一号”的“人防工程”,就是按照战备隧道建设的,上世纪70年代末仍见有解放军把守(我有一个朋友当时正在河东的某学校上学,晚上还到桥头的值班室看过电视节目),直到80年代初才向社会开放,成为连接汾河东西的重要通道。


前几年,又听说杭州市已经连续多年将一些坚固先进的地下“人防工程”免费向市民开放,用于人们避暑纳凉,让人不得不为他们的城市管理者们大加点赞。


今年,我大太原天气异常闷热,已经连续多日高温,于是又不禁让人想起城市地下“防空洞”来了……





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

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

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

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

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

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已经到了宠辱不惊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

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共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参考学习资料。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在不定期连载全文!





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天天糗事》:

3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四

3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三

3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二

3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一

3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

3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九

3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七、八十八

2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五、八十六

2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三、八十四

2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八十一、八十二(补十)

2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

2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

2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

2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八、六十九、七十

2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

2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

2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1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

18、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

17、吕大成《天天糗事》五十、五十一、五十二

1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

1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

1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

13、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八、三十九、四十

12、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

11、吕大成 《天天糗事》——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

10、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九、三十、三十一

9、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8、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7、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6、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七待补)

5、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三、十四、十五

4、吕大成(著)《天天糗事》系列十一、十二——缺十

3、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七、八、九

2、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四、五、六

1、吕大成《笔记文萃》之《天天糗事》系列一、二、三






另,点开以下链接还可赏读作者《长征组歌探析》:

2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二十一

2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十

20、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九

1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八

1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七

1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六

1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五

1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四

1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13、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二

1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一

1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

10、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九

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八

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七

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六

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五

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四

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三

3、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一

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