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陆军:《中国学习者英语构型研究》

交大外语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中国学习者英语构型研究


来自语料库证据的多重比较

(英文版)


陆军(著)


内容提要


本书以共选理论为框架,基于英、汉本族语语料库和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证据考察了学习者英语构型特征(patterning feature)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学习者英语共选模型。本研究采用基于EUM(extended units of meaning)模型的多重比较法,从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方面考察了中国学习者英语写作中的心理动词的型式构成特征。


本书对解释二语研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分歧,深入探究中介语对比研究范式、学习者语言词汇语法共选规律、意义功能实现方式、隐性/显性知识特征和母语迁移等语言学问题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对英语教学实践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适合语料库研究者、二语学习研究者、英语教师及对本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研究背景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料库语言学蓬勃发展,词语学研究稳步推进,基于语料库的二语词语行为研究不断涌现。其中,以词语搭配(collocation)、类联接(colligation)、语义趋向(semantic preference)、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以及型式(pattern)和共选(co-selection)为主题的研究大量开展。研究发现:学习者语言与目标语在上述层面都有很大偏离,这与学习者的目标语知识缺乏和母语知识影响有很大关联。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中国学习者英语构型研究,概由以下三方面的困惑使然。


第一方面的困惑是:在语言交际中,词汇与语法共选、形式与意义共选,那么以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语义韵、型式和共选等范畴为主题的分项研究之间是否有重复之嫌?若否,如何系统全面地反应二语词语行为特征?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梳理上述概念之间的脉络关系。共选是辛克莱语料库语言学(Sinclairian Corpus Linguistics)中最为重要、最具革命意义的概念(Morley & Partington 2009: 143),包括词语与词语共选、词语与语法共选、以及形式与意义、功能的共选。该思想要追溯到弗斯语言学一元论(Monism)的基本立场。Firth (1957)指出,词语结伴使用构成搭配,是一种意义方式(a mode of meaning)。Halliday和Sinclair等进一步发展了Firth的词语搭配思想。Halliday (1966: 153) 使用“搭配构型”(collocational patterning)来阐述词语共现现象,指出在同一搭配构型中的词语有诸多相似之处(likeness);Sinclair (1966)提出了词语搭配研究的理论背景、立场以及操作概念和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词语搭配的普遍性、重要性逐步得到认可和重视。例如,Pawley和Syder (1983: 192)指出,人们的长时记忆中有大量词语搭配可以整体存储和调用,并由此解开母语流利度(native-like fluency)和母语准确度(native-like accuracy)两大语言学之迷。一元论强调,词语共现总是伴随着词语与语法的共现。Halliday (1959: 46; 1968)使用“类联接”(colligation)来描述这类型式。Sinclair (1966: 411)进一步指出,词语和语法是观察语言形式相互渗透(inter-penetrating)的两种方式。正是由于这种渗透、共选作用,语言使用者有大量半固定的预制块(semi-preconstructed phrases)可用(Sinclair 1991: 110)。预制块的“半固定”属性促进了交际中词语使用的短语学倾向(phraseological tendency)的揭示:词语(节点词)倾向于与具有某些语义特征、属于特定语法范畴的词语(搭配词)共现,表达特定的态度意义。这些搭配词的共同语义特征构成了节点词的语义趋向;节点词与特定类别的搭配词共现,构成短语单位承载特定的态度意义,即语义韵(Sinclair 1996)。


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交际中,人们首先观察或接触到的是具体的词语组合,即搭配,这些组合往往属于特定的类联接;而语义趋向和语义韵则通过具体的词语搭配传递而被感知。换言之,交际中的词汇与语法相互选择、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形式、意义和功能的共选。正如Tognini-Bonnelli (2001)所强调,词汇语法序列是形式还是意义,取决于关注的侧重点是形式还是意义。由此可见,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语义韵等研究主要通过考察词语序列开展,反映了不同的侧重点。根据Sinclair (1991: 3),它们分别是语言构型的不同方面(aspects of language patterning),每个方面表现为特定的共选型式。由此可见,现有“分项研究”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探讨构型;“构型”包括了词汇与语法、形式与意义的共选,体现了意义实现的交互作用机制(参阅Sinclair 1991, 1996),预设着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以及语义韵各类型式的存在,体现了不同抽象程度的共选关系。因此,一定意义上讲,“构型”是对词语行为较为全面的概括,既包括静态的型式要素,也反应动态的共选关系,是整合现有分项研究、系统揭示二语共选特征的重要视角。

第二方面的困惑是:现有研究认为,二语学习者语言与目标语在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以及语义韵上都有所偏离,与母语影响有关。然而,这些结论大都为研究者基于语言直觉作出的推测,但尚不清楚母语如何对这些型式产生影响?


解决此问题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借助母语语料库证据来确定母语影响(参见Xiao, McEnery & Qian 2006),并将不同层面的共选关系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为此,本研究开发了“基于扩展意义单位模型的多重比较法”。一方面,以扩展意义单位模型(extended units of meaning)(Sinclair 1996)为框架,同时从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方面考察语言使用的构型特征;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英语本族语和汉语本族语语料库证据进行多重比较,根据学习者英语与英语本族语的偏离程度以及其与汉语本族语的趋同性来确定母语影响;最后再根据不同型式之间的一致性来确定母语影响的作用方式。


第三个方面的困惑是:基于语料库的二语研究何去何从?如何解决“那又能怎么样”综合症(So-what syndrome)等研究瓶颈?基于语料库的二语研究主要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CIA, Granger 1998a)。CIA强于数据但弱于理论(theory-light)。尽管由大批量数据得来的型式具有很强的描述能力,如某些型式的“过少使用”、“过多使用”和“误用”等,但是又怎么样呢?再者,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使用产物的比较分析,但对学习过程难以深度探索(参见卫乃兴、陆军2018)。


解决此困惑需要拓宽研究视角:语料库是语言知识的可靠来源(冯志伟2017),语料库数据的用处远不止于语言特征的描述,还可用于揭示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认知处理过程(Kennedy 2003: 485)等方面。相应地,学习者语言的构型特征可用来概括二语知识特征,推测二语认知、加工和处理过程,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指导。本研究尝试在共选理论框架下构建二语短语知识体系,推测二语隐性、显性知识特征;同时尝试构建二语词汇-语法共选模型、推测二语知识认知加工处理过程;部分发现或推测已经或将要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实验验证,为开拓基于语料库的二语研究疆土抛砖引玉。

主要研究发现

数据表明,英、汉本族语词语都表现出特定的构型特征:都倾向于出现在特定的类联接中、与带有特定语义特征的词语共现,表达特定的语义韵;同一词语可能有多种构型配置;英汉对等词、英语近义词在构型配置上都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语义韵尤其如此。学习者英语与英语本族语在构型上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但总是与汉语对等词的构型趋于一致;学习者英语近义词的构型趋于一致;学习者英语与英语本族语在被动式结构的频数、搭配词的语义特征以及所实现的语义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与汉语翻译对等词的被动式结构趋于一致。


分析表明:1)中国英语学习者缺乏现成的半构筑预制块(semi-preconstructed phrases)或共选知识,倾向于依靠英汉翻译对等词之间的联系选择英语搭配词和类联接,选择过程中汉语语义韵知识趋向于起主导作用;2)母语迁移在词汇、语法、意义和功能层面发生,各层面交互作用、相互依存,其本质是母语型式的迁移;3)中国学习者英语有其特有的共选机制,其核心内容为学习者倾向于利用目标语和母语知识(特别是语义韵知识)选择英语搭配词和类联接来实现交际目的,学习者特有的共选知识是其二语隐性知识的主要内容。


章节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八个章节

第一章简要介绍主要理论依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首先回顾了弗斯的词语搭配理论以及新弗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语义韵以及扩展意义单位模型研究的贡献。然后讨论了型式、构型等概念以及它们与语言处理的关系,并回顾了二语学习者语言的型式研究。最后介绍了型式研究的两大主要范式: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设计和方法。其中,研究对象包括三类:“一对一的双语翻译对等词”、“二对一的双语翻译对等词”(即英语近义词)以及“双语对等语法结构”(以英语被动语态与汉语被动式为例)。研究方法部分主要提出了“基于扩展意义单位的多重比较模型”,同时介绍了基本原理、操作路径和分析方法。

第四章主要以“一对一的双语翻译对等词”为节点词,考察中国学习者英语的构型特征、母语影响方式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五章以英语近义词为主要对象,考察中国学习者英语的构型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二语知识研究的启示。

第六章以英语被动语态为主要对象考察学习者语言的构型特征,讨论语法结构与词语的共选、语法知识与词语知识的交互作用、以及汉语语义韵知识在被动式结构以及相应搭配词选择中的作用。

第七章系统讨论了学习者语言的构型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共选视角下的二语隐性知识、型式迁移以及中国学习者英语的共选模型。

第八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相应的理论意义和教学启示。

目             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ationale for the present study

1. 1.1 Co-selection: a powerful mechanism for language description

1.1.2 EUM Model: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patterning features 

1.1.3 EUM-based multi-comparison model: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L2 patterning features 

1.2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1.4 Organization of the book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oretical issues on pattern and patterning.

2.1.1 Collocation

2.1.2 Colligation

2.1.3 Semantic preference 

2.1.4 Semantic prosody

2.1.5 Extended units of meaning

2.2 Patterns in human languages 

2.2.1 Patterns and human language processing

2.2.2 Patterns and language teaching

2.2.3 Studies on patterns in EFL learner English

2.3 Research paradigms in the study of patterns

2.3.1 Theory-driven and corpus-driven research paradigms

2.3.2 Corpus-driven 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 in EFL study

2.4 Summary


Chapter 3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design

3.1.1 Research objects 

3.1.2 Research questions 

3.1.3 Research instruments 

3.2 Research methodology

3.2.1 Analytical framework

3.2.2 Research procedure 

3.3 Summary


Chapter 4 Patterning Features of Single Node Words  

4.1 Patterns of single node words in EFL learner English

4.1.1 Collocate distribution

4.1.2 Colligation, semantic preference and semantic prosody

4.2 Discussion

4.2.1 Patterning features of native Chinese and English

4.2.2 Patterning features of EFL learner English

4.2.3 Underlying factors

4.2.4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4.3 Summary


Chapter 5  Patterning Features of Near-synonyms 

5.1 Near-synonyms in EFL learner English

5.2 Patterns of near-synonyms in EFL learner English

5.2.1 Collocation of near-synonyms

5.2.2 Colligation, semantic preference and semantic prosody of near-synonyms

5.3 Discussion

5.3.1 Patterning features of near-synonyms in native English

5.3.2 Patterning features of near-synonyms in EFL learner English

5.3.3 Factors underlying the patterning features of near-synonyms in learner English

5.3.4 Implication for the study of L2 linguistic knowledge

5.4 Summary


Chapter 6 Patterning Features of Passive Constructions

6.1 The significance of examining the patterning features of passive constructions

6.2. Patterns of passives

6.2.1 Distribution of passive constructions

6.2.2 Patterning features of passive constructions 

6.3 Discussion

6.3.1 Patterning features of passive constructions in native English and Chinese

6.3.2 Distinctive patterning features of passives in learner English

6.3.3 Further analysis

6.4 Summary


Chapter 7 General Discussion 

7. 1 Patterning features of learner English and the underlying factors for them

7.2 L2 implicit knowledg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selection

7.3 Pattern transfer

7.4 Co-selection model of Chinese EFL learner English

7.5 Implications for linguistic puzzles

7.6 Summary


Chapter 8 Conclusion 

8.1 Major findings

8.1.1 Patterning features of node words in native English and Chinese

8.1.2 Patterning features characteristic of EFL learner English

8.1.3 Underlying factors for the patterning features of EFL learner English

8.2 Implications

8.2.1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8.2.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8.3 Limitations


Bibliography

Index

陆军


扬州大学教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期刊匿名评审专家。2014至2015年获江苏省政府留学基金资助到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访学。


研究领域为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实验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CSSCI 来源期刊和其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料库驱动的二语隐性、显性知识调查与实验研究”(15BYY067)、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语料库驱动的隐性、显性知识接口研究”(13YYB006)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SJB740006)等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汉对应意义单位研究”(07BYY004)。担任本科生“英语阅读”、“英语听说”和研究生“语料库语言学”、“语言研究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估”、“学术交流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的研究生获2015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


2012年被遴选为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6年遴选为扬州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7年获扬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4),2013年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2016年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购买链接来啦!


中国学习者英语构型研究

来自语料库证据的多重比较

(英文版)


原价:68.00元

折扣价:61.20 元

购书发票请自行在地址栏下方的留言处备注抬头、税号、个人email

长按赞赏码支持我们


著作推荐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