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餐饮人生|杨春晖: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臧政齐 张洋 中国烹饪杂志 2023-02-11


杨春晖

北京人,1969年生。15岁从厨,师从中国烹饪大师屈浩先生,曾任大董烤鸭店总厨、副总经理,现任李锦记全国高级厨务经理。


采访|臧政齐

摄影|张洋

部分图片提供|杨春晖


他说


关于管理


将管理的基本技术都纳入流程,理顺了,管理起来就会很轻松。比如说成本控制,如果能把安全、决策、时间、标准、流程、口碑、研发、物流等方面的管理落实到位,成本不降自低。


关于出品


做菜首先要学会尊重原材料,对食材有足够的认识,了解烹饪原理。


做菜要有心法,否则,即使给你配方,你也做不到这种感觉。


这辈子我肯定做不了几道好菜,但是能把一道红烧肉做好,已经够了。

......


READ MORE



采访杨春晖的时候,电影院里正在热映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作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杨春晖看完电影非常有感触:“电影里好多事情都在我的生活中真实地发生过,刘峰好像就是我的缩影。”


15岁入厨行,三十余年“江湖”生涯的磨练让杨春晖不似刘峰般一味地憨厚老实,而是藏有锋芒;但对自己的兄弟和徒弟,杨春晖会像刘峰一样不余遗力地帮忙,“我的文化就是成全的文化”。


只有谈起《芳华》这样的文艺电影时,杨春晖才会流露出一些伤感和怀旧。大多数时候,他都是那个喜欢自嘲的蚝油禅(馋)师,是团队的“带头大哥”,是个爱开玩笑永远长不大的顽童。

从叛逆少年到厨房大哥


杨春晖出生于1969年,掐头去尾地算,即将“五十知天命”。这个年龄的他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财务自由,家庭幸福。在讲究派系传承的厨行,他算是根正苗红,是中国烹饪大师屈浩亲封的大徒弟,是屈家门的“掌门大师兄”,他的师爷是鲁菜泰斗王义均先生,他很敬仰的师叔是享誉海内外的大董师傅、白家大院的赵新林师傅


如果非得在幸福生活中找一些烦恼的话,杨春晖最苦恼的是他一年有三百多天都出差在外,没有时间为父母尽孝,更无法陪伴妻儿左右。



杨春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留学前苏联的第一批大学生,学习飞机发动机制造,姐姐毕业于人民大学,哥哥在日本做博士后,一家子都是中规中矩的读书人,只有他是个例外。


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出生次序的研究说法,家里最小的那个孩子往往更任性,也更乐观,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会“违背”父母的期望,他们有不错的社交技巧,但无论选择哪种职业,都是那个领域中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杨春晖也是如此。


15岁的时候,杨家的小顽童自愿辍学,“开始在自己所谓的江湖上晃荡”。他先是去北京昆仑饭店应聘,因为当时还小,个子太矮,被拒绝了,于是去了旁边的一家酒店。在1984年,酒店厨师是和出租车司机一样受欢迎的热门职业。杨春晖从做俄式西餐入厨,又学了几年川菜和淮扬菜。1989年,20岁的杨春晖从国企辞职,却意外地收获了爱情,找到一个给他温暖的“小家”。


从国企出来的杨春晖开始学习潮州菜,他的工资从之前的160元涨到了1500元,然后是2800元,一年以后,他就能拿到每月5500元的工资。到1993年的时候,杨春晖已经年薪10万元,正是人生得意时。


杨春晖觉得自己有钱并不算什么,让那些跟着自己干的兄弟也挣到钱,让兄弟们也受到尊重,提高社会地位,那才是自己的本事

从掌门大师兄到“蚝油禅师”


2003年9月6日,杨春晖正式拜屈浩先生为师,从此过上“有师父真好”的幸福时光。杨春晖说,厨师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师父,刚开始入厨行要有启蒙师父,之后有带你精进的师父,有给你平台、让你开阔眼界的师父屈浩先生是杨春晖最后一个阶段的师父。


杨春晖与中国鲁菜泰斗王义均先生(中)和中国烹饪大师屈浩先生(右)在一起


如今,虽然每年跟师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师徒的感情却像父子一样亲。师父给杨春晖的,不只有平台、眼界,还有做人的道理,有对人生道路的点拨,就连后来去大董烤鸭店担任厨师长的机会,也是师父推荐的。


在大董烤鸭店工作的那段经历,杨春晖至今难忘。大董师傅对菜品的精益求精以及美学熏陶,让杨春晖受益匪浅。直到后来,他做了厨务顾问,学员们还点名要求从他那里学习意境菜的制作和摆盘。杨春晖每一次都委婉拒绝:“还是先聊聊调味吧,讲讲如何把菜做好吃。把基础打扎实了,下回再聊意境菜。”


所有的食物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考量标准——温度


“热菜最佳的品尝温度是65℃左右,凉菜的最佳品尝温度是10℃上下。以广州为例,一年有三个季节都开冷气,从后厨到前厅,端菜时一路经过冷气,怎么保证出品温度是最大的难题。而且厨师不光要考虑上菜时的温度,还要考虑菜品上桌之后的温度,甚至菜肴是否出水的问题,究竟能给客人什么留下什么印象。”


杨春晖认为,一个说得过去的厨师必须首先要考虑菜品的温度,有些厨师连最常见的基础菜品都做不好,就去学习意境菜,简直是本末倒置。“有多少人制作的麻婆豆腐能做到‘麻辣烫鲜香捆嫩酥’这八个字?不多。菜品仿制漂亮了比较容易,做到骨子里好吃太难了!


从2005年开始,自知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的杨春晖买来投影仪,自学PPT的制作,开始给自己的小团队讲课培训,边学边教,既自练内功,也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在不断的学习中,杨春晖的出品、管理、培训能力也在稳步提升,这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屈浩先生的大徒弟、大董先生的总厨、李锦记的全国高级厨务经理,闪光的履历并没有让杨春晖飘飘然,他给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他评价自己“就是一个卖酱油的”。从买酱油的甲方到卖酱油的乙方,杨春晖也没有在身份改变上有什么不适应。他一年出差十几万公里,跟不同地域的甲方从不咸不淡地走访,直到最终成为有盐有味的兄弟,其实就是需要自己有料和待人真诚。

卖酱油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聊酱油


跟大多数卖调料的供货商不同,杨春晖更懂厨房和烹饪,他尊重食材和调料,谈起蚝油和酱油,总是滔滔不绝,但他和甲方却不怎么谈酱油,因为“卖酱油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聊酱油”。那谈什么呢?谈概念,谈烹饪技法,谈饮食文化,谈如何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说到中餐调味,杨春晖常常拿糖的应用举例。同样一款预制混合烧汁,在江苏无锡和上海,可能用到500克糖,在北京用300克,在天津就要用到400克,宁波人用100克,广州人用100克~200克之间……


菜品的味道一定要适合客人的需要,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口味,天津和北京虽然接壤,但口味差别却很大,因为很多天津人都是当年从安徽随军移民者的后代,继承了安徽菜偏咸油重的口味。”



对糖的使用,表面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口味特点,其背后却有很多历史成因与故事,在讲解烹饪技法的同时,给厨师讲讲这样的知识,他们都很爱听。


杨春晖并不建议厨师长天天到外地考察,“张三的皮永远贴不到李四的脸上去,到处考察、到处学习的结果往往是把自己的丢了”。与其四处考察、照搬别人的东西,不如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做出深度,“企业也一样,那些研究出品宽度的企业没几个长久的,反而研究深度的企业都越做越好”。 


尽管给自己的定位仍旧是一名厨师、是一个卖酱油的,但杨春晖最近几年说得最多、做得最多的却是“餐饮连锁扩张下的去厨师化”。他认为,未来餐饮的人力成本会越来越高,连锁餐饮要最大限度地淡出和摆脱对高技术人员的依赖,要有标准的作业流程,利用先进的烹饪设备与合成酱汁的调味来实现。


“未来或许是单品为王的时代,扩张就得最大限度地简化流程以便于复制,但无论如何不能失去菜品应有的温度和滋味。

厨行亦江湖


杨春晖给餐饮企业的厨房大佬们培训,他的身份早已经从一名普通厨师转化为一个设计者、督导者和培训师,这样的价值提升是呈几何式递增的。在公司,杨春晖有一个让他引以为傲的团队,被江湖称作“八大金刚”,其实现在已经有十位成员了,因为要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行为准则,所以,以后团队就是再扩张,也得是八大金刚。在杨春晖的厨房江湖里,真要想有些江湖地位,除了有真本事,还要讲义气,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


都说酒品见人品,他过去每年要跑上百个城市,一年累计要陪客户喝掉近两百斤白酒。身在厨行,杨春晖从来不敢嘚瑟,因为还有师爷和师父坐镇呢,他始终是谦逊的,只敢自嘲是“做啥啥都不靠谱、只是靠着卖酱油混口饭吃”。也是因为这份洒脱和幽默,江湖上的兄弟愿意跟他一起玩,同门的师弟们有难题时总来找大师哥。


杨春晖与师爷王义均先生(右一)、师父屈浩先生(右二)、师叔大董先生(左二)交流厨艺心得


在大董烤鸭店工作时,杨春晖追求的是顾客的满意度;到了现在的公司之后,他追求的是客户的满意度。“客户认不认可我一个人无所谓,认可我的团队,认可我的产品,兄弟们的表现就是我的脸面,我的满足感都来源于此。”


对于杨春晖来说,所谓的“知天命”,就是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年纪,依旧拼搏和努力,但更加豁达,更加宠辱不惊;享受拼搏的过程,内心却是自在轻松的,结果并不重要。


杨春晖的团队在业内口碑极佳,“八大金刚”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型选手,出菜品、出解决方案,让技术和产品真正落地,应用到餐饮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团队好,人心齐,员工流失率低,杨春晖带起团队来也非常轻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让他们在工作范围内将长处发挥到极致,可以了,至于短处,还没发挥呢,下班时间到了。” 杨春晖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工作做到聚焦和有效就够了,至于其他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我运气一直不错,都挺好的”。


大繁若简,大智若愚,自在观物,这也许就是“禅师”的哲学。


Q&A


Q:在网络社会,年轻厨师学习厨艺的渠道很多,您认为还需要提倡拜师的传统吗?

A:师父给我们更多的是对做人做事的提点,有师父指点当然好。像我师父那一代人特别幸运,从小就在师爷身边长大,那样耳濡目染学到的厨艺和文化沉淀是我们永远达不到的高度。我没机会从小跟着师父,但自从拜师以后,师父给我的东西太多了,有师父真好,少走很多弯路。我常跟徒弟讲,我不希望我是你们的最后一个师父,有好的师父,我还会推荐给你们,我不会把徒弟绑在身边。有句老话是:“君子能自反,圣人无常师。”


Q:您挑选团队成员或者徒弟时有什么标准? 

A:我对团队成员的要求不高,不管出身,不要求完美,但一定要专注,能钻研我们的产品,人要真诚靠谱,说话别云山雾罩的,不能有不良嗜好和不良记录。我们团队的快乐指数很高,这个行业加班是常态,大家都没有怨言,兄弟们一起合作,开心最重要。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烹饪》2018年2月刊,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往期精彩文章

花惠生:江湖自有江湖道

刘敬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陈庆:要做菜,先要会玩

杨晓东:顾客认可的才是好味道

王黔生:半生流转承云味

刘鑫:一直在路上

王月铭:我不是大师,我是“杂家”

周元昌:中餐的美学情怀

康细才: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

刘玉国:人间不寻常,豆腐好滋味

陈万庆:扬城一味 事为人先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编辑|猫头鹰小姐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专题菜谱

▼▼▼

排骨 | 牛肉 | 羊肉 

鸡肉1 | 鸡肉2 | 鸡汤

小龙虾 | 红烧肉 | 素汤

醋肴

……


一键下单新刊

▼▼▼



《中国烹饪》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

创刊于1980年,

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商务合作:010-63044739

投稿邮箱:zgpr1980@163.com

快到碗里来

!

【戳这里,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