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法国人刮目相看的清朝外交官——陈季同
在中国外交历史的史册上,有一位博才多艺的清朝外交官——陈季同。他用法文写的著作曾经风靡欧洲,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知道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妨讲一个有关他的小故事。
///
陈季同
(1851~1907)
陈季同,字敬如,号三乘槎客,福建侯官人。他是晚清时中国驻法国的外交官。1867年,他考入福州船政局“前学堂”学习“造船专业”。前学堂又名法文学堂,教师多为法国人,为陈季同打下了扎实的法文基础。他学习刻苦,资质亦佳,所以“历经甄别,皆冠其曹”。
清朝主管外交事务的总理府
1877年3月,陈季同与其他三十余名学生启程赴欧洲学习,这是清政府首次派遣赴欧留学生。在这些青年中,有后来著名的严复、马建忠、刘步蟾、邓世昌等。由于陈季同才能出众,被朝廷重用,历任中国驻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公使衔参赞。
陈季同作品
陈季同聪明好学、刻苦努力,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法语,而且还用法语写了几本有影响力的书。然而使他震惊法国的并不是他的著作,而是一次在巴黎街头与车夫的吵架。
有一天,一个身穿长袍的中国人,急步穿过巴黎大歌剧院广场。忽然一辆豪华气派的大马车猛然冲了过来,差点把他撞翻在地。马车夫不仅不赔礼道歉,反而口吐不堪入耳之词,恶言相加。可是当车夫听到对方的反唇相讥时,不禁瞠目结舌。那个中国人竟然用最纯的巴黎口音和地道的土语回敬道:“滚开,哼!苟狸侬!”这个中国人就是陈季同。
这件事情的发生过程刚好被一位路过的记者看到,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这段寻常逸闻当时之所以能够在巴黎轰动一时,传遍大街小巷,是因为陈季同脱口而出的“苟狸侬” 一语,是句巴黎土话,恰如其分地凛斥了马车夫的傲慢无理。
清朝外交官
“苟狸侬”一词出自19世纪一个车夫的名字,此人因为与二位乘客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二位乘客杀害。1855年,车夫被判死刑处决,恶名流传于世,变为人们对恶车夫的蔑称。一个中国人竟然能够说出只有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才懂的土语,可见陈季同对法语掌握的程度之深。当然使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法国佬”目瞪口呆、大吃一惊了。
///
陈季同
陈季同风度儒雅,在重要的活动场合,总是清朝官服在身,在西服革履的洋人中,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但是他的广学博识,谈论法国文学如数家珍的本事,让听者肃然起敬、佩服万分;他通晓法语、英语、德语和拉丁文,在开展外交活动时左右开弓、游刃有余;他文采飞扬,用法语写的书成为当时法国的畅销书,多次再版发行。
陈季同能言善辩,擅长讲演。在大作家伏尔泰参加的一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讲演会上,陈季同出色的讲演让听众刮目相看。当时还是学生的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1889年2月18日(光绪十五年)写的日记中对陈季同的讲演是这样写的: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他内心的轻蔑,他自知高我们一等,把法国公众视作小孩,听众情绪热烈,喝下全部迷魂汤,疯狂鼓掌……在今晚的四个讲演者中,无疑,伏尔泰会觉得这个中国人是最有法国味的。
”陈季同风流倜傥,他经常出入巴黎的文学艺术沙龙和舞会,成为上流社会社交活动的宠儿。他的照片还曾经作为巴黎一份畅销杂志的封面人物,受到众多“粉丝”的热烈追捧。据说,有一个英国女子对他爱慕之极,竟然要给陈季同的法国妻子下战书,用决斗的方式进行比试。
///
陈季同
陈季同最后的结局很悲凉。因为在法国与英国办理北洋债务欠巨额款项一事失责,被清朝朝廷革职回乡,落到一贫如洗的地步,于1907年含愤辞世。
然而,陈季同爱国热忱和风骨气节得到了后人的颂扬!
——写于2018年7月
— END —
作者 | 王民伟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 青岩
王民伟,自由撰稿人,钟爱外交史事方面的写作,曾出版《历史需要细节 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家往事》。
作品专辑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