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豫王坟外交部宿舍十号楼旧事(之十六 中) 在国外出生的外交部子女及起名

孟京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孟京生  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都是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点击阅读前文

  CLICK

 之一:写在前面的话

 之二:五十年代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居住情况(上)

 之二:五十年代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居住情况(下)

 之三:豫王坟附近的交通(上)

 之三:豫王坟附近的交通(下)

 之四:豫王坟——豫王的坟

 之五:豫王坟外交部宿舍区及十号楼

 之六:十号楼的住房分配及其他

 之七:绿化及与吃有关的旧事

 之八:饲养及乒乓球台等

 之九:邻里

 之十:平波、李锡龄的故事

 之十一:在外交部工作的外交部子女

 之十二:搬来搬去的邻居(上)

 之十二:搬来搬去的邻居(下)

 之十三:几起死亡事件

 之十四:关于保姆的事情

 之十五:那一代的孩子们

 之十六:在国外出生的外交部子女及起名(上)


首任驻保加利亚大使曹祥仁有个女儿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出生,起名曹索菲。

十二号楼戴平魏巧月的儿子戴纪平(朱珠),是1951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生的。

戴平也是第一批到外交部的干部,原来从四野45军作为团级干部,调军委武官训练班培训。戴平在部队时基本上是军事干部,干打仗的活儿。后来武官班连锅端,全部并入外交部,于是戴平就成了第一批出国任职的外交干部。1950年9月起,在加尔各答总领馆任领事,后来回部任过礼宾司副司长,从五七干校回来后仍任礼宾司副司长,出任过驻马达加斯加的大使。80年代以后,与我家同住一个院儿。

赵政一的儿子赵罗生出生在罗马尼亚,取个“罗”字。弟弟在中国出生,就叫国生。罗生是我育英的同学,从小就认识。2019年我去报房胡同他们院找人,正巧遇到罗生,就在院子里聊了一会儿。

许文益家有两个女儿在东德出生,大女儿起名许咪拉,二女儿与我同岁,日坛中学同级同学,起名许丽娜。许咪拉后来改名为许芳,好像是当兵的时候,但外交部的孩子还是一直管她叫原名,改不了的习惯。许文益在任驻蒙古大使时赶上了“九一三”坠机事件,到现场处理,后来写了回忆的文章,流传甚广。

驻波兰使馆的首任大使是彭明治,后来回了军队。1955年王炳南出任大使。因为中国在抗美援朝后与美国在波兰首都华沙进行谈判,王炳南是中国的代表,一下子驻波兰使馆的地位就高起来了。王炳南的小儿子波明1955年在波兰出生。王炳南在外交部成立之前就是中央外事组副主任。周总理当外交部长,依仗王炳南作为办公厅主任把外交部的架子搭起来。外交部建部时,人事、交际(礼宾)、财务、总务统统归办公厅管辖。我们都随着大人们称王炳南为“炳公”。王炳南在波兰跟美国人谈了9年,回国后出任副外长职务。一般的驻外大使任期为4年。王炳南在这个职位上干了9年。

之前余湛家有两女一男在波兰出生。小儿子敬波跟我在育英学校,同班同宿舍。名字带“波”字意为波兰之意。余湛夫妇最早是在延安最机密的部门搞密电码破译工作,后来一直在苏欧司工作,担任苏欧司司长,是中苏边境问题谈判的主要人物,也是周总理一直很倚重的人。粉碎“四人帮”时,余湛任外交部副部长,后来出任过驻加拿大的大使、全国政协常委。

翟荫堂的女儿翟戈戈是在波兰出生的。翟荫堂自1958年建钓鱼台国宾馆就在钓鱼台工作,一直到80年代末,多年的“一把手”。后来成立了钓鱼台管理局,他是局长,多年搞迎来送往的接待工作。翟荫堂与上层交游极广,办事能力超强。

1982年,翟家与我家同时搬进东交民巷十三号院新盖的楼,成为楼上楼下的邻居 。十三号院原来是罗马尼亚驻华使馆,80年代把小洋楼扒了,外交部盖了两栋十四层的宿舍楼。院子需要绿化,找翟荫堂从钓鱼台挖了一棵很像黄山迎客松的大松树栽在大门口内,特气派,结果没活了,又去挖了一棵补种,也没成活,作罢。

我们十号楼的邻居袁惠中、袁惠朝的父母在朝鲜使馆工作过,两个儿子一“中”一“朝”。

朝鲜使馆在50年代初是个大馆,特别是停战协定签订后,使馆工作人员挺多的,在朝鲜,还有在板门店谈判的中国代表团好几十人,管理战俘的也有几百人。这些人大部分都留在外交部工作了。

最典型的要算乔冠华的女儿乔松都了。1952年,乔冠华在朝鲜给李克农作副手,在板门店参加与美国的停战谈判。当时中国代表团住在开城。开城是古高丽的国都,因为松树很多,又称“松都”。乔冠华夫人因公出差到朝鲜,与乔冠华团聚。两人商定如果将来生了女儿就起名“松都”,果然如愿。

陈家康的儿子开成。我们从小都以为他是因为朝鲜开城而得名,因为“开成”与“开城”同音,又是抗美援朝年代出生的。我着手撰写此文时曾经专门找开成的弟弟小娃确认,被告知,“开成”取自于《易经·系辞 上 第十章》中的“开物成务”,与朝鲜的开城不搭杠。开成是1950年4月出生的,那时抗美援朝还没有开始呢。

在朝鲜使馆出生的,还有我家在东交民巷同院楼上楼下的邻居张叔叔的大女儿张京平,意思是北京-平壤之意。看起来平常的名字有讲头。

张叔叔原是在志司总部最高层的干事,会讲朝鲜话。志愿军撤回国时,留下张叔叔作为志愿军善后的联络人员,组织关系转到使馆去了,后来就成了外交部的人了。他是在朝鲜工作时间最长的干部,前后一共8年,经历了三四任大使,回国后在总务司管基建这一摊儿,当过钓鱼台管理局副局长、驻日本札幌的总领事。

跟朝鲜有关的还有多年的好友发小姜建。她父母都是朝鲜族。父,姜龙求;母,全金子。姜建和他妹妹姜黎明(立明)都是在朝鲜使馆出生的。妹妹长得可爱,从小受大家宠爱,昵称“小苹果”。豫王坟的孩子都知道这个称呼。

朝鲜这个国家在外交部的地区业务司归亚洲司朝蒙处管。朝鲜领袖金日成每次访华都由朝蒙处姜龙求陪同。毛主席、周总理与金日成会谈由姜龙求翻译陪同。尽管金日成能讲流利的中国话,但正式会晤还是得有翻译在场。国家领导人访朝也是姜龙求陪同。姜建妈妈做朝鲜辣白菜的手艺一绝。外交部很多人都尝过她的手艺,我也吃过。

董亚平的儿子董小平也是在朝鲜使馆出生的。

冉隆勃马继森夫妇都在西欧司工作。女儿冉莹、儿子冉铁都是在丹麦使馆出生的。冉铁在湖南茶陵五七干校跟我在一个连一起干活。冉铁的父母在五七干校后期被迫离开了外交部。

他妈妈转到郑州大学教书。后来首钢周冠五搞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周北方请马继森到首钢工作。企业找到马继森这种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是很难的,干了两年,离开了。首钢也没亏待她,给了一套房子。之后,马继森去了《英文周刊》当编辑。有本事的人到哪儿都受欢迎。


《外交部文革纪实》

——马继森著


离开外交部之后,马继森通过采访多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外交部文革纪实》,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发行。这本书是关于外交部文革最全面真实、最权威的著作。要想了解、研究文革中外交部的各种事情,此书是宝典。很多外交部的老同志都知道这本书,以获得一本而如获至宝。

听吴晓宏讲,他当年在美国纽约书店里花35美元买了一本,挺贵的。我自己也托人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买了一些书送人,特拿得出手。现在出版社已经亮底儿了,告罄了。此书2003年第一版印刷,2010年第二版印刷又卖光了。是否以后再版?猴年马月了,不知道。

应该说马继森立了一大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研究,那一时期外交部的人和事都以此书为据,成了字典教科书。

在丹麦使馆出生的还有路德芳的幼子路洪、林华和袁青霞的儿子毛毛、杨许强的女儿杨琴。

姚登山家的老三女儿姚励成也是在丹麦出生的,家长起名姚丹娜,非常有外国女性名字的意味,后来回国上学就改成现名了。

1952年,姚励成与照看她的国内带去的保姆合影。

1951年阴历正月十五,姚丹娜(姚励成)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生。

姚登山家子女七个,在外交部算是子女多的家庭了。子女最多的应该是仲曦东家了,九个。姚家子女名字排行前四个都是姚什么成,从老五姚建起就改了,不知何故。老四儿子远成和老五姚建都是在芬兰出生的。姚登山1950年在丹麦使馆任职,后调到芬兰使馆。小儿子老七亚言是在锡兰出生的。

姚家一共有四个孩子在国外出生,是外交部的最高纪录。还有一家也是四个孩子在国外出生的。没有发现有一家五个孩子在国外出生的家庭。

姚登山在中国与印尼关系最紧张的时候被周总理选中派到印尼当参赞,任驻印尼的临时代办。

周总理选中姚登山绝非偶然。姚登山是山西人,山沟子里钻出来的土八路,在欧洲使馆干过两任,回国后任外交人员服务局副局长。这个职位要求耐心、细致、考虑周全。另外就是姚登山个头大,身高体壮。

果然,在印尼军警暴徒冲击中国使馆时,姚登山带领使馆人员捍卫国旗。印尼军警开枪打伤了使馆人员赵小寿,姚登山也被打了,但毕竟是跟日本鬼子面对面打过仗的八路,没有当缩头乌龟。结果我方多人受伤,姚登山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境。中印关系跌到冰点,于1967年10月断交,好多年互不来往,直到1990年才恢复外交关系。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姚家照片

1918年5月,姚登山出生于山西省襄陵县(后改成襄汾县)汾河东塔儿山下陈庄村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


姚登山夫妇

1952年老四远成出生,1955年老五姚建在芬兰出生。


1957年5月16日,首批驻锡兰使馆工作人员在出国前的合影,大家彼此熟悉一下。左三为姚登山。

1957年6月20日,中国驻锡兰使馆在科伦坡建馆升旗仪式。前排右一姚登山,右二大使张灿明,右三张灿明夫人,右六马引璋。

1957年8月,我驻锡兰使馆人员访问锡兰山城——康堤。

1960年10月,姚登山夫妇在锡兰的家中。老七亚言刚刚出生。旁边的男孩是老五姚建,跟着父母在国外生活。


1966年6月7日,姚登山(左二)与中国驻雅加达总领事徐仁(右一)及二部的人在中国驻印尼使馆开会,商议印尼反华事宜。


1966年,姚登山作为使馆的最高领导——临时代办,与留守的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的人员合影。


1966年秋,姚登山返回中国。图为姚登山(左)和驻雅加达总领事徐仁高举毛主席像从飞机内走出。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


“红色战士”姚登山在北京机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烈欢迎。


姚登山与毛主席、林彪、周总理、康生、江青等合影。



姚登山回国后被称为“红色外交战士”。毛主席、林彪、周总理等在天安门接见合影。不管以后姚登山是什么情况,就其在印尼使馆的表现,绝对值得人伸大拇哥的。后来,夫人孔明珠顶着巨大压力,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在外交部口碑很好。

我尽可能地把在欧洲出生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可能很不完全,但尽力而为,有很多孩子我不认识。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孟京生  图片 |  除有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