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流年 | 韩贤强:纪念我的初中班主任郑嘉瑾老师

韩贤强 新三届2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韩贤强,高三六六届毕业生,1968年在泾县汀溪公社大坑大队马家岭生产队插队七年,1975年招工芜湖市搬运公司汽车队,1978年参加高考,大学毕业后留校,曾任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室主任。


原题
我的两位老师



作者:韩贤强



夜深人静之际爱回想往事。


往事中我常想起一个人:郑嘉瑾,我的初中老师,也是我初三的班主任。


1963年我由初中升入高中时,郑老师还是好好的,我进入高中后,有郑老师惊人的消息传来:郑老师被枪决了!


我听说,行刑时,因为严刑拷打,瘦骨嶙峋,已无力站立行走,被人架着、拖着;用包着大头针的一团纱布,塞在他的嘴巴里,鲜血直流,说是防止他喊反动口号;面部,痛苦地痉挛抽搐,变了形的脸上,圆睁两只愤怒、惊恐的大眼,似乎在发出无声之问: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1961—1963年,我念初中,受教于郑老师。那时,母亲行医,家里还养了猪,杀了猪,母亲总是要请几位老师,到家里来吃顿饭。有肉,就是丰盛的宴席。老师们对母亲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的作为,很理解、很同情、很敬重,因此也很愿意借吃饭来聚聚。席间,母亲很热情,老师很健谈,赞扬我们兄妹的学习成绩好。郑老师说些奇奇怪怪的笑话,时不时地发出爽朗的大笑,给人的印象深刻。


郑嘉瑾老师既教我们数学,也教音乐,美术,每门课都教得好。郑老师高挑个头,略显清瘦,脸部线条清晰,浓眉大眼,天生一副潘安貌。大嗓门,性格外向,无忧无虑,为人诚恳热情,学生都十分喜欢他。郑老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爱人,公社妇女主任,我们称她罗老师,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郑老师的家,就在学校,我去过,虽小,却十分整洁,特别是书房。因为热爱艺术,房间布置得十分雅致。大书桌前,一个顶到天花板的简易书格,除了书,还有一把祖传的宜兴茶壶和一尊一尺多高的毛泽东石膏像。这两件东西,是郑老师的心爱之物,读书困顿之时,把玩茶壶,包浆油光发亮;毛泽东石膏像,每日擦拭,一尘不染,闪着白色的光。

 

一天上午,郑老师从书格上取书,不慎将毛泽东像碰倒,郑老师眼疾手快,双手接住,却没有拿得稳,在桌拐上碰了一下,跌落在地板上,碎了!“哎哟哟哟!”郑老师一声声叹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破碎不可复原,郑老师也无可奈何。这时,从门外走进一个人来。谁?名字不能讲,子为父隐,生为师隐,这是中国的传统。此人,郑老师的同事、朋友,我们的物理老师,年龄与郑老师相仿。

 

下午,郑老师就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去了。郑老师承认打碎了毛泽东石膏像,是不慎,不是有意为之。事态严重,没有耽搁,当天下午,郑老师就被送到县公安局去了。


一位农民,在商店里“请”了一尊毛泽东石膏像,要往家带,以便供奉。因为肩上担着一副担子,腾不出手来捧毛泽东石膏像,思之再三,用绳子捆起来,挂在扁担头上,还是比较稳妥的,捆哪里?当然是捆颈部比较牢靠。于是,这位忠心、憨厚、聪明的农民,担着一副担子,扁担头上挂着一尊甩来甩去的毛泽东石膏像,招遥过市。你说说看,这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但是,郑老师出身地主家庭!


公安局认定郑老师是怀着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刻骨仇恨,有意砸碎了毛泽东石膏像。郑老师坚决、坚持地说:“这不是事实!”于是用刑,用刑!不断地有惊人的消息从监狱里传出来:郑老师死不招供,被打残废了!郑老师胡言乱语,精神失常,疯掉了!郑老师被判了死刑,要拖出去枪毙了!


呯!一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一个无辜的生命!


一个优秀的受学生爱戴的全才老师,一个开朗的风度翩翩的年轻人,一个有着幸福家庭,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人,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受尽精神上、肉体上的摧残折磨,最终,死于非命!这是一件轰动了小小泾县城的事件,大街小巷都在津津乐道着有头有尾的各种版本。岁月,最终抚平了一切,郑老师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去。但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从此不在!仇恨的种子,会在他的亲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后来,郑老师被平反昭雪,然而,郑老师死了!没有人对此负责,没有人对此表达歉意,一切都好像很正常,很自然,历史的罪恶的一页,被无情地翻过去了。至今,只有郑老师的空灵、空幻、空虚的爽朗笑声,仍常常似乎并不真实地萦回在我的耳畔。

 

若干年后,事过境迁,那位告密者,那位导致郑老师死于非命的郑老师的同事和朋友,和我有一次相见。他不愿见不知情的陌生人,他也不敢见熟悉的知情人。他无处可以得到谅解和同情,无处可以诉说和忏悔,甚至无处可以获得惩罚和报应!他,选择了我,一个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我能够理解他这二十多年来,日日夜夜,内心经受的惊恐和煎熬。


一天下午,他住在马鞍山一家小旅店里,给我打电话。半晌,我才反应过来,他是我的老师,我应当去看他。多年不见了,他的变化很大,不仅仅是苍老。见面时,他略显拘谨,笑容有些僵。其实,他是老师,我是学生,他不该紧张。他的衣服上的所有扣子,包括风领扣,都扣着。我主动和他握手,感觉得到他的手,很凉。他是我的老师,我要请他吃顿饭。


席间,我们都小心翼翼,说话谨慎,不谈郑老师、郑老师的爱人、郑老师的女儿,不谈我上初中时的任何一位老师,甚至不谈初中的一切……任何共同的话题,都可能有风险,都可能引起老师的尴尬,然而,是初中,才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几乎找不到安全的话题了。


他目光游离飘忽不定,不敢直视前方,他沉默寡言,动作缓慢,略显呆滞,不像他教我们书的时候,那样年轻健康,那样朝气蓬勃,那样诙谐幽默。讲课中间,老师常常喜欢不动声色地讲些冷笑话,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却一脸严肃,精神提起来了,又继续讲他的课。

 

老师也确实是消瘦多了,我说:“老师,你瘦了。”老师突然抬起头,看着我,表现得很感动,叹了一口长气,声音也大了些,说:“现在已经好多了。”我说:“老师,你要保重身体。”听到这句话,他不停地点头,由衷地表示感谢,用手帕擦擦挂在眼角的泪。随即,他拿出一张照片,给我看。照片已经略微泛黄,因为常看,也有了不少皱褶。照片上,老师因虚弱而哈着腰,骨瘦如柴,气息如丝,神情暗淡。照片反面,还有一行老师的字:“艰难年代留下的影子。

 

夜,已经很深了,我感觉得到,老师还不愿意我离开。我似乎看到,在黑暗的深处,有一颗孤独、破碎、绝望,甚至死去的心。



延伸阅读

韩贤强:我考入电影《决裂》原型的劳动大学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高考记忆

刘滢:我有个外号叫“范二”
周小六:那一刻,拼你的全部青少年时光

刁承泰:那年县领导不准我参加高考

骆小元:爸爸给邓小平写信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熊代坤:乡下孩子磕磕碰碰的大学之路刘怀恩:四次高考终于跨进大学校园吕贡呈:高考圆了我的工程师梦刘源:当年邓小平批准我参加高考陈加锁:我的1978,惊动邓小平派出调查组寿柏年:77高考,我人生最重要转折点梁沪生:我穿着破裤子参加中戏面试卢文发:我的准考证上姓名写错了两个字 谭蔚泓:"你就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干活吧"李明武:厂里的老大学生助我恶补高中知识陈雯:百分之四点八里的一分子

邵巍:给弟弟妹妹陪考后,第三次考入北大

薛虹:我14岁上北大,弟弟进北大才13岁

刘玉瑛:我上北大纯属偶然,这真不是谦虚薛广勤:我从藏区"逃亡地"回家参加高考
黄永红:我报考北广播音系,被漏掉面试机会
陈侃章: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