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 | 刘颖 - 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组 二等奖

外语教学网 蔡雷英语 2020-11-17

英语课例

▲  刘颖老师授课视频截图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定期转载和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组二等奖,来自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学院外语教学部的 刘颖老师的作品。


刘颖,湖南常德人,硕士,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学院外语教学部教师。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组)北京赛区特等奖;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组)全国二等奖。 

参赛感言

每一次经历都是生活给予的宝贵经验,是成长的必然。

比赛心得

对于初登讲台两年的我来说,有幸参加“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更是一次痛并快乐着的成长。


从校内选拔赛到北京赛区的决赛和总决赛,我怀着“初生牛犊”的精神,一路走来还算顺利,并且幸运地获得了参加全国决赛的机会。然而,随着比赛的推进,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抽到的文本如何处理?准备做成什么课?亮点在哪儿?活动和课堂怎么组织?在20分钟内如何有效、有趣地调动完全陌生的学生?这些问题都让我寝食不安。同时,我也发现年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还非常稚嫩,不论是对于职业英语职业性的把握,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感悟,还是对于高职英语课堂的掌控和组织。好在,我身后有一个温暖的集体,不论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和基础学院外语教学部的领导、同事们,还是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高职分会的专家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鼓励和支持,让我有勇气去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向更多的优秀教师学习。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准备和参加全国决赛是值得我铭记的经历。紧张的三天赛程,我看到了其他省、市、地区的高职英语教师们的风采。他们的钻研、专注、创新、热情和专业,他们对于学生、教材和课堂的掌控值得我不断模仿、学习。而在比赛过程中,专家评委们犀利的提问和精准的点评都让我记忆犹新。犹记颁奖典礼上李力教授对所有英语教师提出的两点建议:一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素养;二是要跳出固定思维、不断创新。这两点对我来说真是振聋发聩。虽刚登上讲台不久,但在备赛的过程中我依然感觉到自己陷入了某种“固定模式”的怪圈,不想或不敢去创新。可是只有当一个老师的思想、观念、知识一直是新鲜的,她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此外,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听说读写等英语语言能力不是问题,然而语言素养是否到位却是我之前没有做过太多思考的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一刻也不可懈怠。


最后,十分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给外语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可以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高职英语教学规律、交流教学经验。衷心祝福“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越办越好!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958jj9rm&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陈明娟教授点评 

刘颖老师语言能力强,口语流利,思维清晰,表达清楚,上课激情四射,仪态自然大方,自信且具亲和力。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可归结为:目标设定清晰,节奏掌控恰当;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气氛轻松;教学内容清晰,驾驭课堂能力强。


刘颖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均较为成功。教学中师生互动频繁,教学风格自如放松,学生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刘老师讲授的课文是 “Ice road truckers”,她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即知识层面的掌握关键词汇和词组,技能层面的学会概括文章大意、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层面的学会团队合作。三个教学目标基本都在本堂课中得以实现。


刘老师把本堂课设定为 extensive reading,用“What is the coolest job in your mind?”开讲,通过引发学生讨论、给出不同回答,引出本课 ice road truckers这个主题。刘老师对文章的处理进行了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的练习形式,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想。


在处理文章第一、第二段时,刘老师让学生带着 “What do ice road truckers do?”“Is their work important?”“Why or why not?”等问题阅读,并用加拿大地图形象地介绍加拿大北部的地理位置和严峻气候,以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熟悉 ice road truckers 这一职业及其重要性。在处理第三、第四、第五段时,刘老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组分别围绕 why dangerous、how to ensure safety、what qualities等三个方面讨论不同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讨论阶段,刘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有人愿意从事 ice road trucker的工作,并从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对这一工作进行描述,使学生学会如何描述工作。最为出彩的是最后一部分,刘老师以文章最后一段中 Dianne Rowland企图阻止其丈夫放弃 ice road trucker的工作为情景,要求学生设计对话并表演。学生代表表现出色,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


整堂课自然流畅,刘老师机智灵活,善于鼓励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利用板书、纸条、视频等增加课程的可视性和形象性,也能不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课堂效果好,目标实现得好。


但本堂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刘老师上课充满激情,声音洪亮,但略显夸张,有表演的痕迹。 


2.对于关键词汇和词组的解释和强调不够,知识层面目标的实现略为不足。


3.缺乏对文章长句和难句的强调和解释。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95ip8080&width=500&height=375&auto=0王海啸教授点评 

刘颖老师的说课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中规中矩。刘老师一开始对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接下来的教学安排中,刘老师对课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做了介绍。然后便是具体的教学步骤,即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安排。


具体而言,刘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沿用了她在授课时运用的框架,从 knowledge,skills和value这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虽然框架是一样的,但这些教学目标与所教课文的语言和内容还是有直接关系的。在教学步骤的设计中,刘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主题选择相关的补充视频等学习材料,并使用网络教学 APP,如Quizlet、蓝墨云班课等辅助师生交流和检测。课内学习从词汇复习,到通过快速阅读理解课文主旨,再到细节的理解和关键语法结构的学习,最后再到口头和笔头产出。这样的安排无论在教学节奏,还是在内部逻辑关系上,都是比较合理的,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从刘老师所举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例子,以及她在后面问答阶段的表现看,刘老师对课文还是有比较好的理解的,能够发现课文的语言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组织教学。


刘老师为本课设计的课后作业不是一个普通的口笔头练习,而是让学生做一个与环保宣传有关的 poster。这不但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材料,而且还要能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制作一个具有很好视觉效果的 poster,在后续的展示阶段还要能够根据 poster上的关键词语向其他同学介绍相关内容。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总体而言,刘老师这样中规中矩的说课安排的优点在于面面俱到,而缺点则在于缺乏创新。这样的套路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课文的处理。另外,刘老师在说课开始时将本节课定性为泛读教学,但在确定教学难点时强调了学生在语言产出时的困难,这似乎让人有些费解,因为产出技能的培养不应该是泛读教学关注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刘老师说要运用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但从她所介绍的教学步骤好像很难看出是如何体现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的理念与做法的。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