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发宏观郭磊】人口趋势及疫情影响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郭磊

guolei@gf.com.cn

报告摘要

第一统计局口径的人口数据尚待第七次人口普查后公布。不过已公布的公安部户籍登记口径数据下2020年新生儿1003万,较2019年下降15%左右。

第二,这里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这-15%并不完全代表内生趋势,其中包含着本轮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生率在2020年均出现显著下行,出生率历史新低、人口首现负增长的情况比较普遍。

第三,疫情影响出生率主要源于产检医疗条件的变化、收入预期的变化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上升导致推迟生育计划。数据显示疫情导致较大比例欧洲育龄夫妇推迟育儿计划。另一个可参照案例是2003年非典疫情,北京地区出生率曾从2002年的6.6‰大幅降至历史最低点的5.1‰。考虑到新冠疫情对年初的影响会落在2020年,二季度起的影响主要落在2021年,2021年出生率数据可能会继续偏低。

第四,疫情影响不是唯一原因,2017年之后出生率下降加快(12‰以上降至11‰以下)还包含着人口结构性和趋势性。由于国内出生人数在1987年是一个高峰,1987和1990年之后曾出现两轮明显下行,这对应2017年后育龄女性人数的变化以及这轮新生儿人数的快速下降。

第五,考虑到2000年后出生人口下台阶对于后续出生率的影响尚未到来(按滞后30年粗略估计会落在2030年后),人口问题存在压力是一个共识,“十四五”将是一个重要的应对窗口期,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未来相关政策值得关注。

第六,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出生率的下降几乎是工业化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需要对这一过程的艰巨性有充分预期。比如韩国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22.6‰降至2018年的6.4‰,印度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6.2‰降至2018年的17.9‰,越南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1.9‰降至2018年的16.8‰(相当于中国1996年前后水平)。欧美下降较慢,但同样处于下行趋势中,美国1970、1980、2018年分别为18.4‰、15.9‰、11.6‰;德国同时段分别为13.4‰、11.1‰、9.5‰。“工业化-生育率悖论”可能和几个因素有关,如现代社会体力劳动边际回报率的下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住房和教育成本的上升等,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流动人口比例偏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第七,人口趋势的经济影响是一个深度课题,具体可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它对要素驱动和实际增长的影响;二是它对全球通胀的影响;三是二者结合(名义增长)对下游比如全球利率的影响;四是它对产业兴衰、不同行业及不同商业模式的影响;五是趋势的逆过程,比如积极的人口政策可能的出台方式及其影响。

第八,“工程师红利”是人口增速下降负面影响的对冲力量之一。在全球出生率下降的大趋势下,关注装备替代人力、技术替代劳动的长趋势。2020年农民工人数同比负增长,同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同比近20%。

正文

统计局口径的人口数据尚待第七次人口普查后公布。不过已公布的公安部户籍登记口径数据下2020年新生儿1003万,较2019年下降15%左右。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启动,普查的结果将在2021年4月份公布 。

不过公安部户籍登记口径新生儿数据已经公布。2021年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 。

2019年同一口径数据即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为1179万 。这意味着这一口径下2020年新生儿下降15%左右。

这里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这-15%并不完全代表内生趋势,其中包含着本轮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生率在2020年均出现显著下行,出生率历史新低、人口首现负增长的情况比较普遍。

韩国2020年出生人口数创历史新低。韩国行政安全部在1月3日报告数据显示,韩国2020年新生儿只有27.58万,较2019年下降10.65%[1]

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1月19日发布的2020年人口统计报告显示[2],法国2020年结婚人数下降34.1%;2020年法国新生儿只有74万,婴儿出生率处1945年以来的新低。

日本2020年新生人口预计再创新低,预计2020年新生儿人数将为大约84.5万[3]

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加拿大2020年三季度人口净增长仅2767人,是自1946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长[4]

截至2020年6月,新加坡总人口569万,与前一年6月相比回落0.3%。这是新加坡近十年来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5]

美国商务部普查局数据显示,2020年7月1日估计的人口总数同比增加0.35%,是1900年以来的最低值[6]

疫情影响出生率主要源于产检医疗条件的变化、收入预期的变化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上升导致推迟生育计划。数据显示疫情导致较大比例欧洲育龄夫妇推迟育儿计划。另一个可参照案例是2003年非典疫情,北京地区出生率曾从2002年的6.6‰大幅降至历史最低点的5.1‰。考虑到新冠疫情对年初的影响会落在2020年,二季度起的影响主要落在2021年,2021年出生率数据可能会继续偏低。

疫情为何会影响出生率?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疫情导致出行条件和医疗条件变化,不利于产检和生育,部分人群会因此推迟生育计划;

二是疫情导致收入预期变化(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的“未来收入信心指数”2020年Q1大幅下行至50以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上升,也会导致推迟生育计划。

对于此次新冠疫情影响来说,这一特征应是全球性的。环球时报报道引用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欧洲育龄夫妇中有50.7%的人推迟育儿计划,17.3%的人则完全放弃育儿计划[7]

一个可参照案例是2003年非典疫情。2003年北京出生率只有5.1‰,差不多是历史最低,显著低于2002年的6.6‰。

考虑到疫情对2020年初的影响落在2020年的新生儿数据上,后面影响会继续落在2021年,2021年的出生率数据可能会继续偏低。

非典影响后的北京出生率也是这一规律,2003年回落至5.1‰后,2004年为6.1‰,好于2003年但依旧较趋势值偏低,2005-2006年恢复至6.3‰附近。

疫情影响不是唯一原因,2017年之后出生率下降加快(12‰以上降至11‰以下)还包含着人口结构性和趋势性。由于国内出生人数在1987年是一个高峰,1987和1990年之后曾出现两轮明显下行,这对应2017年后育龄女性人数的变化以及这轮新生儿人数的快速下降。

从国内年出生人数看,1977-1980年是一轮下行期谷底(均在1800万人以下,年均1772万人),1981-1987年震荡上行,1986和1987年分别为2411万人和2550万人。

1987年出生人数于2550万人触顶后,先后经历了几轮下台阶:第一轮是1988-1990年,年均2377万人;第二轮是1991-1999年,年均2075万人;第三轮是2000年起,逐步下行至1500-1800万人的区间,2000-2017年年均1647万人,包括2016-2017年二孩人口带动出生人数反弹,但也未超出这一区间。

粗略推算下可知,1987年出生的人群至2017年已30岁,1990年出生的人群至2017年已27岁。这两轮出生人数的下行,将影响2017年后育龄女性的人数(201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龄30.29岁[8]),从而导致新生儿数量在2017年后下降比较明显。

考虑到2000年后出生人口下台阶对于后续出生率的影响尚未到来(按滞后30年粗略估计会落在2030年后),人口问题存在压力是一个共识,“十四五”将是一个重要的应对窗口期,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未来相关政策值得关注。

如前所述,2017年以后出生率的下降加快,反映的是1987-1990年出生人数下台阶的滞后影响(从1987年的2550万人降至1990-1999年的年均2075万人);那么,2000年之后出生人数进一步下台阶(2000-2017年年均1647万人)的影响尚未呈现,如果考虑到平均生育年龄,粗略按滞后30年估算,则影响会落在2030年之后。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是一个重要的应对窗口期。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指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未来相关政策值得关注。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出生率的下降几乎是工业化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需要对这一过程的艰巨性有充分预期。比如韩国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22.6‰降至2018年的6.4‰,印度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6.2‰降至2018年的17.9‰,越南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1.9‰降至2018年的16.8‰(相当于中国1996年前后水平)。欧美下降较慢,但同样处于下行趋势中,美国1970、1980、2018年分别为18.4‰、15.9‰、11.6‰;德国同时段分别为13.4‰、11.1‰、9.5‰。“工业化-生育率悖论”可能和几个因素有关,如现代社会体力劳动边际回报率的下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住房和教育成本的上升等,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流动人口比例偏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有一种常见的误区是完全把中国出生率下降视为一个政策性的过程,但实际上,生育政策是背景之一;另一背景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几乎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面临出生率下降的难题。比如日本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13.5‰下降为2018年的7.4‰;韩国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22.6‰降至2018年的6.4‰;印度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6.2‰降至2018年的17.9‰;越南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1.9‰降至2018年的16.8‰(相当于中国1996年前后水平);俄罗斯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15.9‰下降为2018年的11.5‰。欧美下降较慢,但同样处于下行趋势中,美国1970、1980、2018年分别为18.4‰、15.9‰、11.6‰;英国同时段分别为16.2‰、13.4‰、11.0‰;德国同时段分别为13.4‰、11.1‰、9.5‰。

以总和生育率来看,1990年美国、韩国、印度、越南分别为2.1、1.7、3.6、3.6,2018年则分别为1.7、1.0、2.4、2.1。总和生育率显著偏高的国家,如尼日尔、索马里、刚果(金)、马里、乍得、安哥拉、布隆迪、尼日利亚,均属前工业化国家。

“工业化-生育率悖论”可能和几个因素有关:

一)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生活目标更为多元化;

二)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随农业、手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体力劳动对家庭财富的边际回报下降;

三)女性的人格和职业更加独立,劳动参与率上升;

四)住房、求职和教育成本上升,导致生育、养育的成本大幅上升。

五)养老体系逐步形成,养子防老的功用下降。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流动人口比例偏高,年轻人会面临“打工-返乡-结婚-生子”、“城市就业-买房-结婚-生子”这样两种典型路径,均会导致婚育年龄偏晚,从而带来生育率的变化。

从这样一个框架理解,一则出生率和生育率下降具有内生性,对这一过程艰巨性要有充分预期;二则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比如通过更宽松的产休政策降低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通过降低教育成本、提升教育资源可得性来降低生养育的成本预期;通过更广泛的城市群建设,推动工作机会的区域多元化。

人口趋势的经济影响是一个深度课题,具体可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它对要素驱动和实际增长的影响;二是它对全球通胀的影响;三是二者结合(名义增长)对下游比如全球利率的影响;四是它对产业兴衰、不同行业及不同商业模式的影响;五是趋势的逆过程,比如积极的人口政策可能的出台方式及其影响。

人口趋势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课题,也是一个深度课题。单就“经济影响”这样一个领域,就对应诸多条主线逻辑和更多细分逻辑,对投资领域影响也比较深远。限于本篇篇幅,我们在这里只列下一个主框架,更为详细的内容有待后续研究再展开。

“工程师红利”是人口增速下降负面影响的对冲力量之一。在全球出生率下降的大趋势下,关注装备替代人力、技术替代劳动的长趋势。2020年农民工人数同比负增长,同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同比近20%。

在2017年11月的报告《工程师红利就是中国下一个十年的人口红利》中,我们系统性提出“工程师红利”这一概念,并搭建了关于“工程师红利”的基本框架,一是工程师红利的构成(教育、科研、企业端研发的积累);二是工程师红利对经济的影响,“人口红利推动制造业做大,工程师红利则会推动制造业升级和做强”;三是工程师红利对资产端影响,“研发收获期可以作为我们观测产业、行业及个别资产的一个线索”。

“工程师红利”是人口增速下降负面影响的对冲力量之一。在全球出生率下降的大趋势下,关注装备替代人力、技术替代劳动的长趋势。我们可以用两组数据简单说明下,农民工人数年增速2013年后下降到2%以下,2017年后下降到1%以下,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首度年度负增长(-1.8%);而2020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为19.1%,全年累计产量已是2015年的7倍以上。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经济变化超预期,外部环境变化超预期。



[1]21世纪经济报道,http://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07/doc-iiznctkf0691271.shtml

[2]光明网,https://m.gmw.cn/2021-01/20/content_1302054962.htm

[3]新华网,http://m.xinhuanet.com/world/2020-10/26/c_1210858128.htm

[4]加拿大统计局,https://www150.statcan.gc.ca/n1/daily-quotidien/201217/dq201217b-eng.htm

[5]央视网,https://news.cctv.com/2020/10/10/ARTI8WLrdM09y5KB4fB8kBCC201010.shtml

[6]布鲁斯金学会,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what-the-2020-census-will-reveal-about-america-stagnating-growth-an-aging-population-and-youthful-diversity/

[7]环球时报,https://3w.huanqiu.com/a/de583b/41eYeDEp842


[8]人民网,http://sh.people.com.cn/n2/2021/0110/c134768-34520373.html




郭磊篇


【广发宏观郭磊】美债收益率与资产定价

【广发宏观郭磊】短期增长动能有变化吗

【广发宏观郭磊】疫情短期反复致非制造业弱于季节性

【广发宏观郭磊】2020年工业企业经营数据有哪些特征

【广发宏观郭磊】BCI数据、经济特征与货币政策

【广发宏观郭磊】被低估的疫后经济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延续强势

【广发宏观郭磊】价格变化主要在哪些分项

【广发宏观郭磊】两个指标背离下的宏观特征

【广发宏观郭磊】2021与2017:相似及差异点

【广发宏观郭磊】PMI数据与第三轮脉冲

【广发宏观郭磊】融资环境收敛驱动BCI小幅放缓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企业利润的特征和趋势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广发宏观郭磊】经济数据符合复苏中期的内生特征

【广发宏观郭磊】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广发宏观郭磊】寻找确定性——2021年宏观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郭磊】PMI和BCI继续上行印证经济环比趋势


张静静篇


【广发宏观张静静】怎么看油价上涨的持续性及影响

【广发宏观张静静】美国经济结构变化或令中国出口结构切换

【广发宏观张静静】拜登刺激或将助力美股迎最后一波Risk-on

【广发宏观张静静】M1与地产将推动美国资本开支加速

【广发宏观张静静】对经济略显悲观的美联储在等什么?

【广发宏观张静静】美股将迎风格切换:科技退潮;消费医疗跑赢

【广发宏观张静静】美国内政:长期拐点;温柔转向

【广发宏观张静静】未来5-8年全球进入大类资产均衡配置时代

【广发宏观张静静】10Y美债收益率破1%释放怎样的信号?

【广发宏观张静静】参议院民主党影响扩大利于拜登内政落地

【广发宏观张静静】美货币财政大概率共进退,拐点或在21H2

【广发宏观张静静】美国地产:周期拐点还是昙花一现?

【广发宏观张静静】警惕预期差——2021年海外宏观经济展望

【广发宏观张静静】历史上美国再通胀回顾:现象、成因与资产表现



吴棋滢篇


【广发宏观吴棋滢】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有哪些关注点?

【广发宏观吴棋滢】2020年财政数据有哪些特征?

【广发宏观吴棋滢】债务率与财政环境

【广发宏观吴棋滢】回归再均衡: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税收收入增速持续加快映射微观复苏



贺骁束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商品房成交活跃,工业品价格分化

【广发宏观贺骁束】就地过年影响下的经济图景

【广发宏观贺骁束】全球疫苗接种情况简要梳理

【广发宏观贺骁束】猪肉价格为何出现一轮上行

【广发宏观贺骁束】关注趋势性——2021年通胀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贺骁束】工业原材料表现强势,出口集装箱运价新高



钟林楠篇


【广发宏观钟林楠】映射需求,但不完全映射供给

【广发宏观钟林楠】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说了什么

【广发宏观钟林楠】DR007开盘价上调是否具有指示意义

【广发宏观钟林楠】流动性为何收敛?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2021年春节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对“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理解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0年最后一份社融数据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信用收缩的三个规律

【广发宏观钟林楠】本轮信用扩张周期或顶点已现

【广发宏观钟林楠】回归常态化——2021年货币流动性展望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近期信用环境的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的七个信号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