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行壮举品人物、对比异同明场面——六上《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叙事

江苏彭峰 彭文峰会 2024-03-18

第一课时


我们从回忆学过的红色经典类课文说起。同学们说到了《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这两篇课文,我顺势板书:晋察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描写的就是发生在晋察冀根据地的一场与日军的战斗。晋察冀是什么地方呢?”黄鸿翔说:“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敌后开辟的第一个根据地。”我赞美了他,并出示资料进行补充。

“谁对狼牙山有所了解?”我请同学介绍。言若涵说:“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我们一起在欣赏图片、读文字的过程中了解了狼牙山。我说:“这篇《狼牙山五壮士》最初发表于1941年11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最早的题目叫《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两天后,在晋察冀军区聂荣臻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把这篇通讯改名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什么要把题目改成《狼牙山五壮士》呢?”吴雨菲说:“因为这几个人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其他人,用神兵的话仿佛他们借用的是老天的力量一样。”说得真好,的确,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更贴切。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次读了课题。

我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题中“五壮士”指哪五位壮士,这篇课文写了他们什么事迹,根据课后第一题,试着用小标题形式,用四字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杨子骁说:“五壮士分别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展示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石晋铷说:“我概括的小标题是:接受任务,然后是痛击来敌,接着引敌上绝路,峰顶歼敌,最后跳下悬崖。”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准确。我接着问:“作者是怎样围绕壮字来写的呢?写出了五壮士的哪些壮举?”

邵子力站起来读了第一自然段,并说:“我觉得接受任务这个部分就是在写五壮士的壮举。因为课文第一句话就说日寇是集中兵力大举进犯,但是我们这边七连六班才五个战士,他们五个人敢于对抗这么多的日军就是壮举。”我表扬他能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读。刘锦程接着说:“第一自然段中还讲到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说明时间很长了,这几位战士已经很辛苦了,但是仍然是接收了上级的命令。”是的,短短几行字,写出了敌众我寡,可见五个战士接受的任务十分艰巨。我问:“五位战士面对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的敌人,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他们明知任务之艰难、危险,却仍然接受,说明他们很有胆量,体现了什么?”石晋铷说:“不顾自己的生命。”对,这是一种敌众我寡时还敢于受任的壮志。

吕佳泽接着说:“我想说痛击来敌部分,他们五个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放弃通往主力部队的路线,选择诱敌进入绝境,看上去是一条路的选择,其实就是生命的选择。”他读得很透彻,不同的路代表着不同的结局。

孙瑞辰说:“我来说峰顶歼敌部分,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棋盘陀后再次痛击敌人,抱着誓死歼灭敌人的决心,可以看出他们是壮志满怀。”此时此刻,他们想做的就是为自己的部队做更多的事情。

周子欣说:“舍身跳崖部分,可以说是最壮烈,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性命不保,仍然高喊着口号,跳下了悬崖。”的确,“壮”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我请同学结合这几部分的内容来讲讲这个故事,做到简洁、精炼。

“同学们,课文再现了四个动人心弦的场面,哪个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使你感动,为什么?”我们一起聚焦了第二自然段,请诸子瑞进行了朗读,在他读的过程中,我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描写痛击来敌这个场面时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诸子瑞读完,于贺谦说:“作者先写了整个七连六班战士们的表现,然后分别写五个战士是怎样做的。”是的,像这样先写群体英勇无畏的表现,是“面”的描写,再逐一写五位战士的个体表现,这是“点”的描写。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把“点” 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就是“点面结合”。我请同学用直线划出写“点”的句子,用双横线划出写“面”的句子,并且请同学合作读一读。我问:“课文写了几个点?”洪梓铭说:“课文写了5个点,把每一位战士都写进去了。”我告诉大家,这是“一面多点” 的写法,几个“点”平均用力。我再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并且说一说每位战士都是如何战斗的,课文又是怎么描写的。

聂欣如说:“文章在写五位战士的表现时,用了很多的动词,班长马宝玉是指挥,葛振林是大吼,宋学义是抡,小战士是瞄准。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代泽熙补充说:“我不仅关注了动作,而且还看到了他们的神态,分别是沉着、把脸崩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从他们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敌人扫除干净!”

是的,从战士们的动作和神态就能看出战士们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紧接着我请同学们带着愤怒去读,我又问:“同学们,读完第二自然段你发现点面结合有什么好处呢?”陈心悦说:“点面结合,不仅能让我们知道每个人是怎样的,还能知道当时整体上的环境。”是的,有整体,也有局部。

我请同学继续去读“峰顶歼敌”和“舍身跳崖”部分, 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写“点”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写“面”的语句用双横线画出来,并且请同学思考,同样是点面结合的描写,“痛击来敌”和“峰顶歼敌”和“舍身跳崖”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刘馨语说:“相同之处是这几个片段都写了人的特点,但是痛击来敌是每个人都写了,平均用力,但是后面两个部分没有每个人都写到,而是写了班长。”我表扬他读得仔细,这点发现很了不起。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引上绝路”部分。“请同学说说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一条路?”房子轩说:“我要和战士们一样选择!”是的,一条是通往主力转移的路,走这条路意味着“生”,但敌人紧跟在后,会给连队造成巨大伤亡;另一条通往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棋盘陀,无路可退,死路一条,意味着“死”,但连队安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合作读了他们的对话,并且齐读了这一部分。

我进行了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一种是‘一面多点’,一种是‘一面一点’,大家在描写时可以尝试运用。”

第二课时


我们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赵之宣说:“课文主要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英勇跳崖的事情。”他说得很顺利。

我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四至九自然段,画出表现五位壮士英雄气概的句子。读一读,作批注,写写自己的体会,再和同桌讨论。

耿子阳和同桌聂欣如站起来先把第四自然段读了一遍。接着,耿子阳说:“我们关注了这里的动作,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插在,举起,我们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马宝玉的态度非常坚定,哪怕自己受伤了他也不在乎,只想把敌人消灭干净。”我紧接着问:“马宝玉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陈志一说:“不能将敌人消灭干净,我们永远得不到幸福!”刘佳慧说:“这群日本人把我们的同胞折磨得这样悲惨,我怎么能放过他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说:“这些动作是在马宝玉负伤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而此时此刻,情况危急,他没有退缩和慌张,而是把手榴弹先留着在关键时刻用,这还可以读出——”石晋铷说:“有勇有谋,英勇无畏。”我请同学读这部分,读出马宝玉的英勇无畏。

谢子毅补充说:“我们还读到,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像敌人头上砸去。可见他们五个人在推石头的时候也是拼尽全力,就想把敌人消灭掉,为了把敌人消灭掉想尽一切办法。”我问他:“为什么说这石头都是带着决心和仇恨的?”刘馨语说:“因为日本在我国的土地上无恶不作!”随着同学们的讲述,我出示三光政策的资料,并且说道:“数字触目惊心呐,这是血海深仇,仇入骨髓,因而五位壮士会带着仇恨将手榴弹狠狠地向敌人头上砸去。”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仇恨。

陆明涛和同桌接着分享“跳下悬崖”部分,他们先读了课文。陆明涛说:“我们关注到了把枪砸碎这几个字,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不让这些武器落到敌人的手中,让他们去伤害更多的中国人。”

吴雨菲说:“他们看上去是在砸枪,其实就是想把敌人也砸碎,因为这个枪是从敌人那里抢过来的。”我表扬他们不仅会看表面的文字,还能关注文字背后的含义,是的,这里体现的就是他们想要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

邓子熠补充说:“我读到了这一句话的时候深受震撼,因为他们为了保护百姓,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洪梓铭说:“我和同桌看到了最后他们喊出的话,我觉得他们虽然知道自己要牺牲了,但是仍然是充满希望,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我们一起去读这两句话。根据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我说:“同学们,刚刚大家读书声音非常响亮,不过老师觉得那还算不上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可是为什么文章中要说五个人的声音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了呢?”曾雨悦说:“惊天动地一个意思是指声音非常大,另一个意思是说形容事业伟大或事情影响极大,我觉得在这里并不是说他们声音大,而是说他们不怕牺牲、宁死不屈、为了百姓甘愿牺牲的精神非常让人感动!”是的,她读懂了,这两个词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位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这两句话充分赞扬了他们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我又问:“老师还有两处不理解,一是当他们屹立在狼牙山的峰顶,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明明已经看不见了,为什么还要眺望?第二,五位壮士已经弹尽粮绝,敌人逼近,他们即将跳崖,命在旦夕,为什么五位壮士的脸上却露出了‘喜悦’?”陈易梓轩说:“我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对于五位壮士来说,他们的胜利不仅仅是消灭敌人,而是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让自己的队伍获得更大的成功,保护好百姓。所以,他们是喜悦的。”陈心悦说:“他们之所以眺望是想再看看自己的队伍是否安全,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也在想自己的部队。”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这五位壮士的英勇之处。于是我们一起读“英勇跳崖”部分,读出壮烈,读出英勇无畏。

此刻,同学们其实已经把文章内容学完了,于是我说:“同学们,有一部叫作《亮剑》的电视剧,当中也有反映八路军战士掩护大部队转移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观看这样一个片段:骑兵连连长孙德胜带领战士们掩护部队主力转移后被日寇追击,弹尽粮绝后拿起刺刀进行最后抗击,三个来回后,骑兵连只剩下最后五位战士……现在如果你是一名战地记者,请你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接下来看到的战争场面。”播放视频片段,同学们练写。

例文:日军的骑兵再次围了上来,五位战士一字排开,怒视着举着刺刀的敌人。连长孙德胜摘下军帽,用力地抹去钢刀上敌人的血迹,仿佛是要把刀刃磨得再锋利些,杀鬼子再快些、多 些。“骑兵连,继续进攻!”五位战士一齐向敌人 再次冲去。经过一番浴血奋战,剩下的最后四 名骑兵倒下了,孙德胜的左臂也被敌人砍断,他一人一马立在敌军对面,脸上泥、血混杂,眼前模糊不清,但他的眼眸依旧坚定、明亮,他的战马也踏着蹄子,随时准备与主人一同再次冲锋。终于,孙德胜最后一次喊出了那气壮山河的口令:“骑兵连,进攻!”仿佛此时此刻他不是一个人,而是背后有着千军万马陪他一起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最终流血过多、体力不支的 孙德胜也倒下了,和他的战友们一起长眠此地,再也醒不过来了。保家卫国,向死而生,字字句句是他们破釜沉舟的勇气,是有我无敌的气势,是血与泪的誓言,更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心……

课的最后,我说:“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五位壮士相继离开了我们,他们真的就这么远去了吗?”万承孺说:“没有,他们那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是的,五位壮士,又一次面临选择,是苟且投降活命,还是有尊严有气节地死去? 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无数英雄儿女,在民族尊严与气节上,同样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我请同学读诗句,接着讲述:“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故事发生在1941年秋天,本文写于1941 年11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位壮士后来的故事。”我出示相关的资料,说:“同学们,有人说,这个故事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故事?有人这样回答,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我们回顾过去,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统编五上教学叙事:

“精巧”何处寻——统编五上《1白鹭》第一课时教学叙事|彭峰

“韵味”哪里寻——统编五上《1白鹭》第二课时教学叙事|彭峰

一个“居然”和四个逗号——统编五上《2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叙事|彭峰

句子中的深刻道理——统编五上《2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在孩子心中,种下一棵桂花——统编五上《3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花是故乡花,情是思乡情——统编五上《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散文,只是写那么“一点”——五上《4珍珠鸟》教学叙事
向课文学写作——统编五上《习作1: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叙事
在石上寻美,在读中提升——五上《5搭石》教学叙事(附第一单元教学叙事)
前因后果,环环相扣——五上《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学以致用,提升阅读速度——统编五上《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统编六上教学叙事:
      用赤诚与热爱奔赴山川湖海——六上《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蒙汉情深何忍别——六上《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叙事(课件信息看文末)

抓关键链生活,读进来想开去——六上《2丁香结》教学叙事(课件信息看文末)

想画面,悟情感——六上《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叙事(课件信息看文末)

景语中含有哲理——六上《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叙事(课件信息看文末)

境为心印,景语情语——六上《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叙事

想象中赋予美好——六上《4花之歌》教学叙事

基于事实根据展开想象——六上《习作1:变形记》教学叙事

结合资料,理解古诗——统编六上《5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1-4年级第一大单元部分教学叙事:

统编语文1-4年级上册第1-3课教学叙事汇总(配套课件信息看文末)

小步前进——三上《习作1 猜猜我是谁》教学叙事|彭峰

推荐:
2022年秋小学语文教材变动情况汇总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学段目标梳理表

立体课堂介绍:

       立体课堂:1-6年级课文怎么教,为你一篇一篇细说


课件信息: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您好!
如果您需要与教学叙事配套的原创课件,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课件”两个字,您就能看到购买链接。

彭文峰会

2022年9月1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