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发|杨亮: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还是非法限制人身自由?

汇聚辩护原创,分发辩护指引;研究法律适用,剖析证据运用。


编者按


本公众号将设置刑辩人物专访、刑事辩护策略方法、证据质证分析、疑难案件辩护指引、典型案例分析、辩护词精选、刑事辩护研究、刑事合规研究等原创专栏,每年将遴选优秀文章结集出版,欢迎投稿!
投稿发至邮箱fadaxingbian@163.com吴宏耀、朱桐辉老师微信,视为已授权我中心公众号首发。
本文为约稿文章,感谢杨亮先生的来稿!


杨亮|某小微企业主,刑事诉讼法学和法学爱好者

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还是非法限制人身自由?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从程度看,要比取保候审严重,但是比羁押要轻得多。但是,为什么凡是经历过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当事人都会痛不欲生,都会觉得反而是看守所更“舒服”呢?

法律上,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情况的规定很清楚,一是危害国家安全,二是恐怖活动。但这里有个“后门”,即,“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居所执行”。如果真的是因为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搞恐怖活动被指定监居了,尚且需要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反而是这个“无固定住处”甚至连批准都不用。

实践中,指定管辖或者跨省抓来的大批嫌疑人自然在当地无固定住处,于是不论罪名是诈骗、非法经营还是其他什么,都可以轻易被指定监居。

按照我国法律“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的原则,照道理,即便是在当地无住所,是不是也要考察一下涉嫌罪名是不是与危害国家安全和恐怖活动犯罪相当才行?

况且,难道当地没有看守所吗?看守所是国家出钱,指定监居是要租酒店的,是办案单位出钱。此外,公安还要安排人员看守嫌疑人,就算两名警察看守一个嫌疑人,这两名警察不可能24小时监视吧,如果倒两班就要搭进去4个警察,如果三班倒就是6个。如果嫌疑人是女性,比如很多跨省抓来的诈骗罪嫌疑人都是一些前台、客服,那么可能就要搭上几十甚至上百名女警。

如此不经济,搭钱又搭人的指定监居,所为哪般呢?

想深一层就会发现,虽然世界已经进步到了火箭可以倒着飞回来,AI可以取代人类部分工作的程度,而我们的整个司法系统却依然停留在口供至上的理念上。

于是,一切就都清楚了。人放在看守所,提审的时候有铁栅栏,最多只能吓唬。即便不想让嫌疑人睡觉,可是看守所到了时间就把人带回去了,谁给你机会“熬鹰”?而且,看守所内人才济济且经验丰富,原本嫌疑人啥都不懂,好蒙又好骗,结果进去没两天就把审讯手段了解个遍,这还怎么指供、诱供?

但是,放在酒店就一切OK了。虽然法律规定了要有监控录像和检察院对指定监居的监督功能,但检察院毕竟只是个端菜的,难道还敢跟厨子说不吗?!于是,“黑箱”、“密室”形成。虽然以后入看守所的时候要体检看看有没有伤,可是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动不动要打要杀的。明明有一万种方法折磨嫌疑人,谁愿意留个伤等着人家以后指控自己呢。 

当然,被指定监居也不一定是坏事。法律规定得很清楚,指定监居的场所必须要符合基本生活条件,且不能在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也就是说,居所场所至少要有床,能躺着睡觉;要有一定活动空间,可以来回走走;要有洗手间,上厕所、洗澡这类隐私没人盯着看……

假设,嫌疑人虽然被指定监居在一家酒店,但是却被铐在椅子上;上厕所时有人站背后盯着;别说洗澡了,连刷牙都不让,时间长了牙齿表面会长出一层厚厚的黄色油膏状不明物体;也不让起来活动,每天就是坐着,睡觉也在椅子上。那么,虽然房间表面上具备了居住条件,但实际上那些床、活动空间、洗手间都和嫌疑人无关。这样算是具备了生活条件吗?如果把一个人关在狗笼子里,再把这个笼子放在一个应有尽有的大别墅里,这样做的性质又是什么呢?

关于被监视居住人的监督与监控办法,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并且是“可以”对通信进行监控。那么,24小时安排几个人盯着,时不时弄点噪音出来不让睡觉,这种监控手段是不是明显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方式?

为什么我说被指定监居不一定是坏事。如同所有的犯罪一样,但凡真的干了坏事,一定会有蛛丝马迹留下的。如果办案单位光明正大且不依靠口供定案,他们压根没必要花钱给嫌疑人租酒店。他们既然给一个素昧平生的嫌疑人花钱、安排人员“照顾”,引用我国著名外交部发言人华女士的一句话,这叫“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因此,我们要抗争,要利用对方不敢安装监控,不去审讯室,不敢同步录音录像等一切违法行为,去论证虽然名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质上是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而限制人身自由取得的口供是可以作为非法证据排除的,You know what I mean!

最后,也建议立法者直接删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这一违背人权、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的强制措施。


以下点击可读:
首发 | 田永伟:追诉时效之理解与适用
特别推荐 | 罗猛:腐败成因因素论之批判与系统论之提倡
首发 | 哈腾:辩护视角下《办理轻伤害案件指导意见》的解读
首发 | 田永伟、彭晓晴:以案说法:历时一年四个月,诈骗罪终获不起诉
首发 | 邢树立:从典型案例看重伤审查之法医视角

首发 | 章宣静:“镜子原理”在合伙纠纷司法会计鉴定与裁判中的应用

佳作首发 | 高文龙:美中不足和拭目以待——评《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十条意见》

佳作首发 | 王灵波:论刑事案件中行政认定的法律性质及其审查路径

首发 | 死刑研究“东拓”——陈海平著《日本死刑控制研究》出

首发|刘玲:刑辩律师的基本功
首发|韩旭: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是否有调查取证权?
首发 | 韩旭:我国辩护制度中最大的悖论
佳作首发 | 王帝:新型毒品案件中的“纯度折算”之辩——以合成大麻素为例
首发 | 周娜律师:企业反商业贿赂合规建设路径
首发 | 金宏伟律师:关于写作
首发 | 刘禹隆:向外向性思路转型:对跨境数据取证基础的反思
首发 | 刘书硕:刑事案件谈判难点之侦辩冲突
首发 | 潘熠:电话通知到案后被放回,后被临控传唤,是否构成自动投案?
首发 | 李小萌:取保候审变更为逮捕的合法性分析
首发 | 李耀:证据不可知则危不可测:对电子数据形式审查的几点反思

樊崇义刑辩论坛第十一期纪实丨金融犯罪系列讲座(一)

樊崇义刑辩论坛第十一期纪实丨金融犯罪系列讲座(二)

樊崇义刑辩论坛第十一期纪实 | 金融犯罪系列讲座(三)

樊崇义刑辩论坛第十一期纪实 | 金融犯罪系列讲座(四)

樊崇义刑辩论坛第十二期纪实 | 网络法与电子证据专题研究(上)

樊崇义刑辩论坛第十二期纪实 | 网络法与电子证据专题研究(下)


特邀编审: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云证国际司法鉴定中心学术部主任,朱桐辉
技术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本科生,巨浩民

(感谢南开大学法学院校友安尧题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