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霍普杯发布了,去年的他们凭什么拿一等奖?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本文转自公众号 ArcWinner
2017年霍普杯国际竞赛结果出炉
天津大学三位同学的方案“隐于市”获得一等奖。
图片©UED
设计概念:
数千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的向往,他们逃离闹市,归隐山林,甚至为此放弃名利和财富。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山”是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它代表了世间万物,是天地崇拜的起源。山被中国人视为神仙的居所,是完全不同于世俗的、精神上的存在。
然而问题在于,在当今这个精密而庞大的机器般的城市中,城市的边界无限扩张,而属于“自然”的绿树、青草早已沦为城市文明的附属品,即使身处树荫之下,无处不在的钢筋混凝土也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人们城市的存在,这使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变得麻木而迟钝,城市的居民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向往纯粹的自然的本能。
因此我们希望在城市中创造一方纯净的土地,把城市屏蔽在视线之外,用山的意向在精神上给予人们一个寄托,以此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
除了点赞和敬佩,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思考?
xx:
gy:
xx:
xx:
cn:
xx:
wd:
xx:
同时也收到了以下回答。
给你们翻译一下。。。
建筑学 董昊宇
:总的而言,我觉得这个设计还是非常新颖和有意思的。他可能不同于传统的就是我们说的做设计组织空间,从建筑学空间的角度上出发,这个可能更偏向精神性质,就是说,他的内涵性的意境的解读,我觉得他做的就是和其他竞赛的,传统的设计做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要理解这个设计作品的话,首先得看看今年的题目,改变重塑与夺回。他讲的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间,你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去面对。就是说来对抗或者说来回应这样的一种发展的趋势,那其实很多的。这也包括我们自己做的,就是霍普杯的竞赛还有年级里其他的一些竞赛,我们之前讨论的时候呢,可能都比较关注的很直白的一点,就是说现在城市扩张在形态上面有什么样的一个与过去的不同。那我们就会找一些资料去查看。
:在历史上面这个比如说柯布西耶做的光辉城市啊,这种就是大量的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比如说我们组的落脚点,就是在这个缺少人情味儿啊,缺少了这种空间固有的这种城市自然蔓延的这种形态,缺少了一种内核,所以我们就是在空间上面想去来对抗这种城市扩张,来给他用一种,基于这种城市肌理本身原有的在快速城市扩张前的状态来回应这样一种变化,这可能是就是大多数的设计可能的出发点。
:但这个设计他跟我们的想法都不一样的是他更注重它抽象出了一种内涵,它抽象出这种内涵就是,这种所谓隐于市的观念,其实今天上午和我们组员来讨论。觉得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事就是,他并没有说从城市空间形态的变更角度,从城市肌理去研究,而是从一个抽象出哲理的最大的一个就是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对比只是说可能是一个一百年前的城市和一个二十年前的快速扩张城市的一个城市形态的对比,而他直接把这个中国传统印象里面这种城市和自然就是说市井和自然的这两种哲理上的一种状态来进行对比。
:那这种抽象出来的东西的好处就在于它的意境和他的精神纪念性会非常的强,其实他的空间手段上面并不复杂,但是他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点可能像我们传统的园林的手法,这是我的理想。
:你像这个咱们这个苏州有很多园子吧,比如拙政园啊留园啊,他其实展现的是古人的一个思考的态度,你发现没有,他的外墙面都是一面白色的墙,可能有一点点格栅能看进去。这跟这个设计非常相似,可能这个设计就是基于这种古典园林的哲学性的理解,就是你看那个园子外面看上去确实非常的简朴,一个很简的单东西,完全朴实无华。但一旦进入这个园子,里面却是按人工去还原的一个自然的状态。最起码中国园林在内核的角度上面来说跟这个设计是非常非常相似的,也许说这个设计的内核起源提取的就是中国园林的传统意向,只是他用西方的这种方块形的这种建筑来进行了一个诠释。
:因为园林他再怎么说,他的白墙啊然后这个转角他就是有一些这种装饰性的东西,但是,他在这个这个设计在做的时候,你发现他就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一个很西方化的混凝土盒子,就是他将人类发展的最极致的两个阶段进行了对比,所以我觉得这个设计能够在第一瞬间能够打动你。就在于他的精神性会非常打动你,他强调的是一种传统的理念,而且它是用一种非常非常现代化的手段,来表述出来一个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去实践跟操作的园林的这样一种理念。
建筑学 YZ
:其实我自己参加竞赛的经历不是很多,我就跟你分享一下我对这个作品的看法吧,就是我第一眼看到时想起了16年evolo的那个摩天大楼的方案,就是把中央公园往下挖的那个。我是觉得他们都有一些类似就是一种反转的概念,就是这个是把内部和外部的反转,那个纽约中央公园是把景观跟建筑的反转。
:反正我觉得从图纸上来说可能没有往届的那么炫酷吧,好像去年也是天大的,但是他做的就比较,感觉比较迎合屈米的风格吧,他就是那种轴测图,然后又很复杂的那种理论基础,我看他写了很多的比如像弗洛伊德的哲学理论都融入进去,但是这个作品就其实很简单,看起来你对它的概念也一清二楚,我觉得这是一个他的取胜点吧。反正目前也只能看到一等奖的作品。
:我觉得有可能这个方案是借鉴了那个evolo,我觉得有一些类似,他也是一个把一个山体和一个外部的空间给倒置过来,人只能在内部的一个庭院里,感受到那种天地和建筑的那种关系。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很可以改进的,我觉得他表达方式还是差了一点,就是可能跟不上他的想法,不过他这个形制是一个方体的形制,因为他本身的概念是中国传统的那种隐士和隐士的那种反差。他题目是重塑与改变,就重新界定这个边界。从外部到内部,所以我觉得如果用中国传统山水画那种感觉来表达这个山体的概念,我觉得可能会有新意一点。
:至于他下面的那些每个小空间的组成的一个个空间序列,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因为我觉得这有点投机取巧吧,因为你毕竟在一个实体内部去安排这种空间序列是自由度很大的,我觉得只要合理的话都不会拖后腿,所以也不是这个设计的亮点吧,我的感受就是这些,反正我自己做竞赛也特别少,就只能分享这么多。
What do you say ?
编辑:木楠
受访者:来自10所建筑院校的大二—大五以及研究生同学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愉快地讨论设计,看情怀是如何毁掉一座建筑
再组织还是革新? Reorganize or regenerate?
位于伦敦神秘的阿凡达实验室 | UCL Bartlett MArch Architectur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