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冰行动》背后的中国祠堂文化:为何南方祠堂遍地,北方却所剩无几?

林隐 山川网 2023-08-03


山川网:《破冰行动》,最新大火的一部电视剧。


剧集主要内容是境外某跨国贩毒集团勾结东山当地不法分子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冰毒生产,以达到将大量冰毒销往中国内陆省份及海外以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在此复杂危险的环境下,以李飞为代表的缉毒警不畏牺牲拼死撕开当地毒贩和保护伞织起的那张巨大的地下毒网,并冲破重重迷局,为“雷霆扫毒专项行动”的顺利展开扫清障碍。


和《人民的名义》一样,依旧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只不过《人民的名义》是反贪,《破冰行动》是反毒。主旋律影片不代表一定不好看,非主旋律影片也不意味着一定好看,具体还是要看编剧、导演、演员铁三角之间的搭配。


当然,影视作品不是山川网关注的重点,地域文化才是。那么今天我们通过《破冰行动》想要和大家聊得是什么呢?是支撑《破冰行动》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宗祠文化。



《破冰行动》故事原型:亚洲第一毒村博社村



在电视剧第一集的前五分钟,就通过一场非常激烈的缉毒警察与制毒村村民之间的对战戏,将大家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也用最短的时间向观众传达了该剧的主旨思想——扫毒。


在剧集中,制毒村的名字叫做塔寨村。这个名字显然是十分有用意的——塔,堡塔;寨,城寨,一方面是易守难攻的寓意,另一方面点出该地一定是有匪类聚集的。


剧集情节我不多做剧透,重点讲讲塔寨村的原型——博社村。


博社村,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甲西镇东南部,处于滨海平原地区。村前北洋溪支流环绕,东南侧西河连接甲子港溪水流入大海。东边公路经西山、濠头直至甲子镇;北面公路经龙船石山、洪进士山、灯芯山接省道338线内隆公路经南塘、内湖、博美等镇通往陆丰市区。博社村不但陆路交通方便,而且水路也十分方便,船只可通往汕头、浙江、香港、东南亚一带等地区。


相比博社村这个名字,在网络上该村的另一个名字,显然更为人所广为传播——中国制毒第一村。而这一切,都与2013年底,一场“雷霆扫毒”行动紧密相关。



关于博社村制毒巅峰时期的“家族式运作、产业化经营、地方性保护”的复杂形势我们且不谈,只看看当年公安部门为了一举摧毁这个“亚洲第一毒村”动用的警力,就可以从中看出“毒村”到底有多毒——


2013年12月29日凌晨,广东省公安厅出动多警种、数千警力,在直升机、边防艇配合下,出动武警、边防、民警和直升机、防暴犬等,对甲西镇“涉毒堡垒村”博社村制贩毒品犯罪活动进行“海陆空”立体围剿,摧毁以陆丰籍大毒枭为首的18个特大制贩毒犯罪团伙,捣毁制毒工场77个和1个炸药制造窝点,缴获冰毒2925千克、K粉260千克、制毒原料23吨。


事件发生后,相关媒体曾报道过“‘雷霆扫毒’之后,博社村子里已有近三千人外出打工”的情况。博社村毒品产业之大,涉及人数之多,可见一斑。



书记&族长:蔡东家和林耀东



在《破冰行动》中,林耀东(王劲松饰)是关键性的反派角色。


官方对他的介绍是:林耀东的外表是慈祥的,他是受人尊重的,一言九鼎的,他不仅是村干部,他还是族长,他要的不仅仅是钱,他掌握在手里的是每一个族人的灵魂,他是“冰毒教父”。


林耀东的人物原型也十分清晰——原广东省汕尾市人大代表、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原支部书记蔡东家。


在上文中讲到的2013年12月29日“雷霆扫毒”行动中,蔡东家就是被扫掉的重要BOSS。


据南方法治报的相关报告显示——


汕尾陆丰市博社村村民全部姓蔡,有1.4万人,共分成3个房头。蔡东家是村中头房代表,在村人中威望颇高。


2011年,蔡东家从博社村的治保主任升迁为村支书,并身兼陆丰市和汕尾市两级人大代表。蔡东家不但自己亲自组织制造毒品,还为村人制贩毒明里暗里地提供保护。他利用自己汕尾市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秘密收集警方侦破毒品案件的信息,在警方行动前通知重要人员潜逃,并试图通过行贿办案人员,帮一些被捕毒贩逃离法律制裁。村里谁因制贩毒被抓了,都希望蔡东家出面把人“捞”出来。


2011年前后,博社村在蔡东家为首的宗族势力的带动下,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直接参与制造冰毒,其冰毒产量在整个陆丰高居榜首,而整个陆丰的冰毒产量又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一举一动对全国乃至世界的冰毒价格都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当时制贩毒圈内流传着这样的话:“生意做不做,关键看博社。”而在制贩冰毒的巨额暴利下结成的宗族血亲利益共同体,使这个曾经的海边渔村在短短数年间,发展成一座包庇着数量惊人的制贩冰毒家庭的坚固堡垒。


上帝要让其灭亡,必先使之癫狂,正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的祠堂文化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说的正是祭祀与军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放眼神州大地,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宗祠是哪里?毋庸置疑,是北京的天安门旁的太庙。


(北京)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而根据中国营建国都的最重要规制《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其中的“左祖右社”,即宫殿的左边(东)是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


太庙是明清皇帝对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宫廷祭祀共80多种,分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大祀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亲祀,大部分分派官员祭祀。群祀就是官员代替皇帝祭祀去。



如果大家还对我前不久分享的《白鹿原》有记忆的话,那么大家应该记得,在这部小说(电视剧)中,白鹿祠堂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故事线之一。


不过相比博社村的族长蔡东家,白鹿原的族长白嘉轩,虽然身上也有缺点,但是纵观其一生,始终做到了凡事以族人利益为第一位的族长基本要求。无论是祠堂还是族长,都是典型的儒家文化概念。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强调“贤”者居上位。


族长,这个听起来就十分有年代感的名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族长,亦称“宗子”。族民们为了自身或共同的利益,一般都推举族内德高望重的男姓长者为族长。族长具有很大的宗法权力,宗族内部的管理和各项事务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长担纲。小如家庭纠纷、婚丧喜庆;大如祭祖、祠庙管理等事务都要主持。他们所拥有的权力,便是族权。


旧时,一大宗族的分支称“房”,各房均有房长。他既是本房的代表,又是族长的辅佐,尤其在祭祀事务上拥有很大的权力。如福建省福州叶氏家族,大宗共分七房,七房外子孙为小宗。


这种家庭士绅与家族长辈的结合,大大加强了族长的权力。他们可以主持祭祖,代祖先立言,代祖先行事;还可以制订和修改各种家训族规,操纵家族事务,规约族人行为,并充当族人纠纷案裁判和法官。他们控制着族田和其他共有财产的管理权和分配权,控制着宗族与外部的联系。对于所谓触犯家规的族人,族长有权决定各种处罚和惩治,甚至处死。


因此,族长们实际上拥有主宰家族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由于每个家族往往非单一族长所能支配,族长之下还有族房长、士绅学士、掌事的董首等等,构成庞大的宗族管理阶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宗族制度受到限制而削弱,族人公推族长的现象已极少见。许多乡村虽没有确定的族长,但有重要事情往往仍请长辈人拿主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乡村先后成立“老人会”,老人会成员多是本村宗族中名高德重长者,其职能仍很重要,往往参加村级重大事务的决定。他们利用影响力和号召力,协助村干部工作。在一些乡村,仍有名义上的族长,他们是经“抓阄”产生的;一般由大家之长参加竞争,辈分并不讲究,这种人俗称“福头”。其职能是安排族中如修族谱、兴水利、做神节等事宜,并无族产可管,也无处置解决族内纠纷的权力。


一些地方族长权并未在农村彻底消亡,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封建宗族意识仍很严重,近些年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有所抬头。有的地方为了编修族谱推举族长、房长,成立修谱组织,摊捐派款。


作为被儒家文化深刻影响两千余年的泱泱大国,中国的宗祠文化与族长制度的影响力,显然非一朝一日所能轻易减弱。



为什么如今的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



如果你是南方人,那么祠堂应该从小到大你都见过不少,有些村里动辄十几座甚至几十座之多;但如果你是北方人,而且很少到南方行走的话,那么祠堂对于你而言可能更多只是存在于历史书上的概念。


为什么?因为从目前中国祠堂的地域分布来看,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广东、福建几省是祠堂存量最多的省份,而这些省份均处于南方地区。


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为什么中国南北方在祠堂存留上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要知道,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正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影响最深远的地区。祠堂作为典型的儒家文化产物,为何反而如今的北方地区却所剩无几呢?


简单来说,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首先是当下我们能够看到的祠堂,绝大多数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再往前追溯,如果不是绝对的世家大族,很难历经千年留存、修缮不断至今。而中国经济中心自南宋后便由北方迁至南方,由此南方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直至今天。祠堂的修建与维护本身就需要对应宗族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宗族中不断有“光宗耀祖”之人诞生尤佳,在这一点上南方显然更具优势。祠堂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符号,是必须建立在村民温饱之上的次级需求。


其二,宗祠修起来易,立得住难。中国北方历来天灾人祸众多,千百年来别的不说,单单是黄河的定期不定期泛滥就使得大量的北方人口不得不因此不断迁徙谋生;而频繁的战争,以及战争之后造成的饥荒与人口衰减,更是进一步加剧了北方许多地区人口相较南方更为动荡,很难连续几代、十几代安稳地生活在同一个村落,祠堂自然也就更难长久立得住。人,始终都是祠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因变故“绝户”的情况,祠堂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三,也就是距离我们当下最近的文革期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祠堂作为“四旧”的代表性符号,被大量破坏。其中北方由于更近政治中心,受文革影响最为明显,所以在祠堂被损坏方面也远胜于南方。文革期间的诸多南方祠堂,都被当地村民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加以保护,躲过了这场浩劫。政治,从来都是影响文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来看,北方最著名的宗祠,除了身份地位十分特殊的北京太庙外,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同样是北方祠堂文化为数不多得到传承和存留的重要遗迹。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晋祠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如果有幸到山西旅行的朋友,我建议大家把第一站就放在晋祠,因为这是三晋文化的最重要根源之一。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三千年历史看山西,出处正是在这里。


当然,山东曲阜的孔庙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宗祠文化的代表之处,只不过其特殊的定位,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祠堂多少还是有些不同。不同在哪里,建议大家亲自去往山东去看看,便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想要真正读懂中国人的思想根源,土地与祖宗,是大家永远无法绕开的两大核心。



本文主要参考素材如下,深表谢意:

《“中国制毒第一村”的这五年》·界面

《冰毒教父”和他的地下王国覆灭记》·南方法治报

《广东“制毒第一村”:扫毒后村里少了三千人》·澎湃新闻

以及综合参考网络多词条的相关素材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中国烟草地图 丨 一季度31省市GDP 丨 开车堵,如厕难 丨 各省市政设施 丨 地区科研经费 丨 中国公共交通资源 丨 各省公园数量 丨 各省图书馆数量 丨 31省大学人口排名 丨 五一旅游数据 丨 一季度50城租金收益 丨 头部省份GDP增长趋势 丨 各省水资源排行 丨 35城青和力排行 丨 一季度收入数据 丨 一季度消费大数据 丨 最值得从事行业 丨 一季度23省GDP


人文: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丨 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