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响命运走向如此深刻的城市选择,为何想要做对却又如此之难?

林隐LY 山川网 2019-04-08


山川网:我们平日里总是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数据,讨论和分析各个城市。有时候为自己所在城市上榜某个正向榜单而开心,有时候又为自己所在城市上榜某个负向榜单而生气。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将你与你生活所在的城市紧密联系了起来?进而形成了本文标题中提到的城市选择可以深刻影响个体命运的走向?


这是个非常宽泛的话题,而今天恰逢周末,不妨我们就用发散性的思维,闲聊上几句。



绝大多数人,甚至从未碰触到这个领域



这个世界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目前人类一生的平均寿命基本不过百岁。虽然我们常把“活到老,学到老”的老话挂在嘴边,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凤毛麟角。


而已知世界的大小,是与未知世界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的。中国老话特别多,关于这点也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就比方有一个人从小还算聪明,甚至在村子里偶尔被开玩笑时还被称为“神童”之类的。但是有朝一日他到了镇里、县里,就会发现和他情况相似的人其实不少。而如果再有一日他又到了市里、省里,那干脆可能就只能是一般水平了。再有有朝一日到了国家层面,则大致上是泯然众人矣。而事实上,国家之外还有国家,然后还有世界。而人类的世界,事实上又只是整个宇宙中渺小到不值一提的存在。


这时,不同人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是生来就为探索存在的,或许偶尔也会对俗世的功名利禄有所心动,但关键选择时他们始终都会因为更大的世界,更大的视野放弃眼前的触手可得的“小确幸”。


还有些人,本能对未知的世界心存疑虑。尤其是或在长辈、亲友的口口相传中,或在自己亲自出去匆匆看过一圈后,往往会内心更加笃定“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暗示,继而在后面的人生不断人为强化这一认知。


从比较宏观的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看,所有人类文明的创新与提升,都来自于对未知的“好奇”。所有的定理与经验从被确立的那一瞬间起,就是等待着后续演进至更高文明时,被否认和重新确立的。


那么我们现在在讨论的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城镇化,也可以说是区域经济。但是无论如何归类,都无法改变它本身属于一个颇小众的范畴。而小众的范畴,自然对应着它的受关注程度并不算高,继而这个领域现有的定理和经验也就更为稀少。


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国内不少城市在历史沿革介绍时,都会加一句类似距今已几百几千年建城史的介绍。但是很显然,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别。我们目前提到“城市”这个概念时,事实上一般都指的是进入伴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全面改变人类生存与劳作方式开始的。


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比西方国家,其实时间还非常短暂。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其一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五计划,其二自然就是改革开放。中国拥有相对符合现代化定义的城市,亦不过是区区几十年的光景。


所以这个领域其实非常年轻,年轻到你问问身边人,看看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北上广深和老家县城本质区别的一二三四点。


再比如说往前倒退个二十多年,那会儿我家中长辈遇到下岗浪潮,厂子里堆积了大量存货,员工可以自己赊货拉出去销售。当时我这个长辈因为“物离地贵”所以决定到外地去卖,但同时又考虑到“人离地贱”所以不敢去太陌生的地方最终选定了去自己媳妇的老家去卖。


但是很不幸,那个时候不要说互联网,传统媒体都还并不是多发达。虽然这位长辈老家的经济就已经足够落后,百姓的消费能力非常低下。但事实上,如果站在今天我们可以用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数据去观察长辈媳妇老家那个地方,事实上还要比长辈自己老家落后一倍都不止。所以一去好几年,货没卖出去多少,这档生意自然也就以失败收场了。


而直到现在,长辈回忆起这件事情时,或许能找到多条当时做生意失败的原因,但却从未想到过,自己选择的这个目标市场,本身就并不合适这一点。


如果你从未听说过“火”这样事物,你又如何能够知道“熟肉”比“生肉”美味这件事情呢?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恰逢是中国城市诞生与成长最快的时间段,而对应的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选择与个人命运走向的相关经验却十分不足,这就导致了当下许多人要么理解不了为什么我要“离乡背井”出门工作这件事,要么在选择出门目的地城市上高度感性与盲从。


从这个维度讲,今天聚集在一起的各位,我们日常的思考、讨论以及实践,正是在这个新鲜的领域里探索路径,并为后来者创造经验与定义,这件事儿很有意义。



得是远期的,舍是现在的



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是普通人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一定要收获已经摆在面前了,才愿意付出成本。但是这种十分“短见”的做法,在城市选择这件事情上,其实高度不适用。


按照现代化城市人口少则数百万,多则一两千万的水平,这个环境事实上完全可以解决你生而为人的所有物质与精神需求。换而言之,就是假使你一辈子不离开这座城市,你也能够很好的度过。


这个时候,你或许可以发现,原来对一个人来说,生活所在的城市,其实就是支持他命运运转的生态环境。而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去,也就意味着人为更换自自己命运运转的生态环境。


而任何一种生物如果更改了生存的环境,都需要较长一段的适应时间。就好像一棵植物,从既有的生长土地中被拔了出来,然后移植到另外一片气候、水分、酸碱度均不同的新土地里,这种变化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排斥反应与适应过程。


在更换生存环境(城市)的初期阶段,你更多感受到的,自然都是舍。你要舍弃你之前已经非常习惯的生活环境,包括那里的语言、人际、饮食、气候等等,而新环境带给你的,除了新鲜感(这对部分人或许还不是得)之外,还暂且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巨大收获。


但是,如果新的生活环境被众所周认同为远胜于你之前的生存环境。那么在你的“舍”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得”字的效应才会慢慢体现出现。无论是直观的收入的增长,或是非直观的生活幸福感。


这其实也恰恰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刚毕业的年轻人,初到大城市会感到非常辛苦与委屈,而另一些上年纪的人,则看上去该有的都有了,衣食无忧,生活幸福一样。


因为城市本身作为生态环境,是根据个体对整体环境的贡献值提供回馈的。那些较早来到大城市(事实上他们来时这里显然不是和今天一样)的人,他们比后来者为这个环境付出的更多,自然会是这个环境不断迭代优化之后,相关权益的最大获得者。


舍是现在的,得是远期的。你想要未来有所得,就一定要现在有所舍。多数人在选择城市这件事上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就来自于新环境尚且看不清楚,但离开则要马上放弃旧环境清楚明了的好处,于是难以抉择。



向上的选择,多数开始都是痛苦的



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已经从旧环境到了新环境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没有了之前的资源与关系,做什么事情难度都有所提高,于是负面的情绪就会冒头——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其实我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生活。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多数人都没有辨别“利”与“害”的能力。继而在实际的操作当中,经常做出趋害避利的事情来。


大家都上过山,向上攀登时身体是什么感觉,我想大家心里都是心知肚明的。向上,一定伴随着辛苦、疲倦、劳累,以及不由自主挂在嘴边上的那句话“我爬不动了”。


但是,绝大多数爬山的人,却基本都能够爬到山顶,而为什么在城市选择这件事情上,很多人却都半途而废了呢?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做任何事情的初衷。


当你去爬山的时候,你心中的初衷,或者说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奔着山顶去。我想没几个动身去爬山的人,心里想的是我爬一半就回来。所以一路上或许偶有抱怨,偶尔松懈,但是只要初衷和目的高度明确,那么登上山顶就只是时间问题。


选择城市就不一样了,首先是很多人外出的目的就只是“打工赚钱”,对于了解、融入甚至更换生存环境这件事,从来都未曾想过;其次是家乡成为许多人思维中的最大“逃避基地”,所以在新环境中遇到的每一次困难,都会成为一次压力测试,没通过就会收拾行李回家。


为什么你会在大城市里生活感到颇为艰辛与不容易,那是因为你是在人为提升你的生存环境等级,作为后来者,有痛感是非常的事情。


不过,融入的这个过程虽然是曲折漫长而令人感到折磨的,但一旦成功融入,之于个人而言事实上就是一次质的改变,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都会有相应的进阶。



当理性客观选择遇上感性动物人类



到目前为止,我所听到的各种抱憾离开、回到家乡生活的朋友,给出的最多的理由是——为了家人。


无情一些讲,在城市选择这件事情上,家人事实上是最大的一把双刃剑。很多人迈过了前面“取经”路上的八十次劫难,眼看着就要胜利在望。那么最后的这第九九八十一难,其实就是终极考验——如何看待亲情关系。


先说双刃剑正向的一面,对于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的生存环境升级过程,后来者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与成本。这个成本,依靠个人其实非常难,绝大多数人都要寻求家人的帮助。如果家人认同并给予支持,那么便有机会改变命运的轨迹。


但同时,既然是双刃剑,必然也就有反向的一面。上文中我们也提到,关于城镇化进程也好,关于区域经济的格局也罢,都是颇为小众的一个领域,且在中国兴起时间很晚。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长辈人对此完全不清楚,也不容易理解。如果他们笃定你原本的上进选择是在“瞎折腾”,那么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迫于现实的压力,最终选择回到原点。


更何况,很多年轻朋友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自己内心也并不坚定。此时如果有家人,而且往往是不止一个家人出面“坚定”地表示反对时,如果自己没有主心骨就很容易开倒车。


从这个角度讲,其实家乡经济发展完全无望的朋友,反而能够意志坚定,破釜沉舟绝不回头。而家乡经济处于半上不下状态的朋友,则更容易意志动摇,认为回去倒也饿不着。


更有甚者,因为各种五花八门的情感问题造成的城市选择或是城市变更(比如因为恋爱一时冲动跑去异地工作的,又比如因为失恋一气之下离开某地的),同样是因为人类作为感性动物,情感与情绪始终是在面临重大选择时非常重要的影响权重。


而我个人始终人为,相比城市选择的“难”,其实更难的还在于“守”。再难的决定,最终确定也不过是一瞬的时间。而决定后如何能够守得住,不轻易退缩,坚定如初,才是对人性的最大考验。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古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东中西东北四版块 丨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 丨 社消增速大数据 丨 国民消费大数据 丨 IPO数据 丨 土地成交数据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长三角新增人口 丨 人口流动 丨 收入增长目标 丨 城市财力榜 丨 人口流动 丨 各省人均收入 丨 返乡置业 丨 空气质量排行榜 丨 2018年快递业务量 丨 2018年GDP数据 丨 广州轨道交通 丨 吞并莱芜 丨 中国超级楼盘 丨 宜居指数 丨 经营成本最高30城


人文: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