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中国35城“青和力”排行:新一线城市们的优劣势差异尽显

林隐 山川网 2019-05-16


山川网:近日,DT财经发布了《2019中国主要城市青和力洞察报告》。报告本着“寻找那些更适合年轻人的城市”的初衷,通过一系列城市中对于年轻人生活影响最为突出的子指数,对全国35座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进行了综合比较。


35座样本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南京、苏州、重庆、天津、西安、宁波、青岛、长沙、郑州、无锡、沈阳、福州、佛山、济南、常州、合肥、哈尔滨、长春、石家庄、昆明、南昌、贵阳、南宁、海口、太原、呼和浩特、兰州、乌鲁木齐。


所以以下我们谈到的各项“排名”,均指在以上35个样本城市间的排名,不代表放置在全国所有城市间的排名。样本是榜单发布方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进行选择,并不代表未选中的城市综合实力就不在全国前35强之中(比如大连、厦门、东莞等城市)。



“青和力”指数TOP15城市



榜单发布方,用“青和力”指数这一名词,来形容一座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程度。


城市青和力,由城市鲜活指数、城市文化指数、个人成长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四个一级项目组成。各个一级项目又进一步分为多个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具体指数构成如下图所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通过综合以上四项指数,最后得出的2019年中国城市青和力TOP15城市依次为——



由于下文中还会有进一步的相关介绍,所以我们暂时不对TOP15城市进行过多叙述。



四项分指数TOP10城市



在考量“青和力”指数是否具有真正的城市价值参考性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显然是对四项核心考核指标进行深入了解,看看其是否是我们所关注的。按照榜单发布方的观点——


城市鲜活指数,评估一座城市新生活方式发展程度的指数。此项指数较高,除了表明年轻人更容易过上尽可能便捷的生活,还意味着当地政策与环境对新事物的接收度更高、新商业力量的渗透意愿更强——这是未来持续创新的保障。


城市文化指数,是指对应城市充满创意的年轻人对于文艺活动“趣事”有着更高的偏好,它们为生活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里的城市文化指数由文化设施指数、文娱活动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共同构成,分别代表着城市文化艺术生态中的承载基础、活动内容与群体热情。


个人成长指数,用以衡量年轻人在城市中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个更硬核的指标。工作机会指数主要考量一座城市能提供的职位数量,自我提升指数比较了各城市的培训机构,自我关爱指数衡量了与自律和管理挂钩的运动与美容线上消费。


城市发展指数,侧重于对传统意义上城市实力的评估。城市发展指数包括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衡量城内与城际交通的交通通达度、衡量城市人收入与消费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线上人均消费。



大家不妨来想一想,以上四个项目中,哪一个是水分最少,干货最多的,显然就是第四项的城市发展指数,因为其余三项指数中,较多地引用了第三方商业结构的数据,而只有第四项指数基本使用的均为统计局官方数据。


在这一子项上,我们发现前10名的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长三角城市上榜数量特别多。除了巍然不动的三强北上广中的上海外,长三角还在该子项上上榜了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五座城市,且这五座城市均为目前国内二线城市的佼佼者(新一线城市)。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长三角城市在衡量城市经济硬实力的关键数据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城内/城际交通通达度、城市人口收入与消费力等指标上,对于国内许多城市都存在碾压式优势。比如南京的地铁建成里程和密度水平,在国内已经仅次于京沪,与广深处于同一发展区间,米字形高铁线路也日建成型。这也是为什么,在该项指数中,南京的排名还要略高于深圳的原因。



完整版四项分指数排序



上文中我们介绍了四项核心指数各分项的前十城市,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各分项完整版的35城排序——


城市鲜活指数上,上海以较为明显的优势领先北京,这和上海本身多商业中心城市格局规划密切相关。在城市生活便利性上,事实上南方城市普遍对于北方城市有极为明显的“维度优势”。


在鲜活指数前十城市中,北方城市除了北京位居第二之外,其余的九城均为南方城市。天津、西安、青岛等传统北方强市在该项排名中都处于十名开外。



城市的文化繁荣度上,京沪二城分数相差不大,北京以微弱优势领先上海。同样,广州深圳之间在该项指数上差别也并不明显,最终广州略占优势。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结果,在于该报告中对于“文化”的定义,并非大家直观想到的历史人文氛围,而是更具量化标准的文化场馆/活动数量,城市影院数量和票房总量等标准。而这些标准,往往直接与城市常住人口体量及消费能力挂钩。


个人成长指数方面,汇聚中国最优质的各类资源的北京,对于全国所有城市都形成了十分鲜明的优势。


深圳得益于出色的商业与创业环境,在此项排名中也明显领先了广州。这一点,可以从二城目前的平均薪资标准中看出端倪。


郑州之所以能够在此项排名中进入前十,和近些年当地培训机构数量的提升,关系密切。



由于城市发展指数更多参考的是社消、交通和三产数据,所以发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城市,在此项指数中占到了不小的优势。


事实上,如果我们单纯从直观的视觉观察来看,我们也能够比较明显地发现,长三角城市,特别是江苏城市在城市基建水平上的突出。这种突出不仅局限于南京、苏州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即使是省内排名末端的宿迁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水平同样对于中西部许多二三线城市存在相应优势。





完整版35城“青和力”排名



最后,我们要介绍一下数据(报告)发布方。该报告结尾处有相关介绍:“DT财经,是第一财经旗下数据研究型媒体,集数据内容、数据活动、数据可视化为一体。”


可能有朋友看到这里,马上就会有些敏感。因为圈里众所周知,由第一财经过去几年连续推出的“新一线城市排名”,影响力最大,争议性也最大。


关于这件事之前我也曾提到过,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其一是“新一线城市排名”的准确叫法事实上是“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而城市“商业魅力”是榜单发布方根据自己设定的一个考核标准,与城市“综合实力”之间概念差异很大,所以排名结果饱受争议自然可以想象。


其二是作为主流财经媒体,发布榜单是获得营收的一种途径,无论是榜单冠名,还是城市营销合作,势必都会影响相关榜单排名上的倾向性。区别只是在于,这种倾向性的力度而已。


就拿今天分享给大家的《2019中国主要城市青和力洞察报告》来说,事实上如果你足够细心,也可以看到其中商业植入的迹象。比如报告中引用的相关支持数据,多数都来自阿里系旗下,比如盒马鲜生、饿了么、高德、灯塔。阿里作为第三方企业,数据虽然不会刻意倾向于个别城市。但由于杭州是阿里巴巴大本营所在,所以诸多业务自然在杭州开展得会尤为突出,这也为最终榜单排名上杭州位列北上广深之后的第五位奠定了基础。


但抛开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此份报告,综合对比全国主要35座代表城市的便利性指数、尝鲜度指数、健康力指数、活动指数、消费力指数、设施指数、机会指数、提升指数、自爱指数、三产指数、交通指数等子项目,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最后,附上完整版的35城“青和力”排名供大家参考——



本文数据来源丨DT财经《2019中国主要城市青和力洞察报告》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一季度收入数据 丨 一季度消费大数据 丨 最值得从事行业 丨 一季度23省GDP 丨 省市环境指数 丨 新型人口流动趋势 丨 外来人口比全国第一 丨 2018中国机场排名 丨 收缩型中小城市 丨 开放落户 丨 广深高铁票价 丨 3月份房价 丨 2018各省市常住人口 丨 国家高新企业 丨 医院100强 丨 人口向南 丨 地铁集中涨价 丨 中国近一半人口 丨 盐城 丨 石家庄


人文: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丨 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