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粤港澳、长三角、北京间人才流动活跃,新型人口流动趋势正在形成

林隐 山川网 2019-05-16


山川网: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自2017年两会期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颇受公众关注的热点地域和话题。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外开放、制度协调发展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和规划进行了明确,标志着该国家级跨区域性经济合作区发展蓝图正式拉开帷幕。


智联招聘基于平台大数据,采集2019年1月1日至3月15日间全平台上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有关的企业招聘和简历投递等信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流动、人才供需、人才环境等展开分析,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湾区人才流动的全貌、为企业和求职者剖析发展的新机会。


这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的报告有些内容值得与大家一起分享,所以我抽出其中值得一说的部分,和大家聊上一聊。



粤港澳大湾区11城平均薪酬



一地区的薪酬水平是决定其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智联大数据显示,2019年春季,粤港澳大湾区总体平均薪酬为9227元/月,在全国主要城市群中排名第三,与排第二的长三角城市群薪酬水平相差不大,薪酬水平高于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从11个城市来看,各地的平均薪酬排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吻合。经济最发达的香港平均薪酬领跑湾区,为23745元/月(折合人民币)。澳门和深圳处于第二梯队,平均薪酬均在1万元/月以上。其他城市平均薪酬在8000-9000元/月的区间内浮动。



当然了,我希望大家还是要理性看待这份报告中的“平均薪酬”。当下,不同渠道给出的城市平均薪酬差异普遍较大,核心原因在意统计方式的差别。


这份由招聘网站智联给出的城市平均薪酬,计算方式显然是通过平均统计企业发布在网站上的招聘薪资,而这与职工实际拿到的真实薪资之间,显然是有较明显的一段距离的。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大湾区成员城市间的薪资差异如此之小,且区域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薪资差异完全没有被有效彰显的原因。



最新全国主要城市群二手房成交均价



房价是居民生活成本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才在选择城市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根据房价行情网公开的二手房价格数据统计,2019年3月,在全国主要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平均房价最高,除香港、澳门两大行政特区外,广东9市的平均房价为20851元,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


原因在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发展相对均衡,除港澳和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外,东莞、佛山等市近年来发展迅猛,房价也快速增长。



分城市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的房价与各城市经济地位息息相关。深圳房价以超6万元位居首位,广州以3.3万元位居第二,珠海和东莞均在1.5万元以上,其他城市房价在1万元左右。湾区整体房价水平较高,同时各城市间房价落差较大,肇庆、江门的房价水平较低。



关于城市群均价数据,其实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非是城市群内房价最高的城市,而是城市群覆盖的城市数量。


以粤港澳和长三角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成员城市为9+2共11座城市,而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则多达26座。而在中国,高级别高房价城市永远是少数,当城市群覆盖城市数量越多时,区域平均房价往往被“稀释”的情况也就越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来源前十省市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产业结构丰富,且拥有腾讯、华为、碧桂园、美的等行业巨头,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和人才吸引力。智联大数据显示,湾区当前的人才净流入率为1.39%,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中,除江门外,其他城市均处于净流入状态。其中,深圳和广州作为两大核心城市,担当着人才流动中心的角色,从外界流入湾区的人才有40.39%都流向深圳,31.42%流向广州,两者占到7成以上。


相比其他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特征更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省内人口基量大,供给足。虽然广东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对于全国各地人口均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传统意义上的非珠三角地区始终都是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入的重要源头。而广东省教育中心省府广州正好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位置,这也有效保证了每年源源不断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无缝转化为大湾区各成员城市的人才需求。


其次是广东省人才来源地十分均衡,这也是决定全国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的重要差别。通过上表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身居中国华南地区的广东,对于广阔的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多省市均有非常突出的人口流入吸引力。从辐射范围看,几乎是覆盖了全国各地。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出前十省市



同时,从深圳和广州流出的人才分别占湾区总流出人才的48.35%、29.37%。因此深圳、广州两地的人才净流入率并不高,分别为0.78%和1.36%。相较而言,珠海的人才净流入率最高,为6.07%,表明珠海对湾区外人才的吸附能力和留存能力较强。



值得注意的是,湾区流出人才中,流向国外的占4.54%,排名第十,远高于从国外流入湾区的人才占比(0.58%),可见湾区当前向海外流失人才的现象凸显,而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广东省人口流出前十的省市中,除去湖南、湖北、四川等外出务工人员大省外,其余的省市其实更为值得大家思考: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这些城市,恰恰也都是上文中广东省人口流入的主要省市。


这和过去大家理解的,只有家乡经济落后才外出工作成为流动人口的观念差别明显。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彼此间的人口及人才流动、交换,反而愈加活跃与高频。



今天之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资料,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在整体城镇化进程速度趋缓,流动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的未来阶段,中国人口流动的新趋势会是怎样的。


我个人的一个判断是,下一阶段的中国人口流动方式,明显的跨城市(群)级别流动将会逐渐减少,而同级别城市(群)间的流动依旧会保持较高的频率。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格局,首先客观大背景自然是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影响,其次则是中国稳定的新时期城市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前提下,各个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异将直接影响其定位,城市(群)定位则会进一步深刻影响其产业与企业质量。


当城市(群)的产业与企业质量趋于稳定,不存在跳跃性的用工需求增加或减少时,对于流动人口吸引力也会随之趋减。由此,人口也会日渐趋向于匹配自身能力的稳定城市(群)进行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大规模、远距离、跨级别为特色的中国流动人口阶段,正在走向尾声。



注:本文主要素材,取自智联招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深表谢意!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外来人口比全国第一 丨 2018中国机场排名 丨 收缩型中小城市 丨 开放落户 丨 广深高铁票价 丨 3月份房价 丨 2018各省市常住人口 丨 国家高新企业 丨 医院100强 丨 人口向南 丨 地铁集中涨价 丨 中国近一半人口 丨 盐城 丨 石家庄 丨 最富1000人榜 丨 中国城区人口20强 丨 金融中心 丨 东北三省 丨 理想生活 丨 返乡置业


人文: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丨 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