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与舒伯特的《圣母颂》,哪个才是“圣母颂”头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49zz7xaw&width=500&height=375&auto=0摇摆巴赫音乐会
圣母颂,圣母颂——舒伯特、巴赫及弗雷
莱比锡,这个德国小城因为巴赫而荣耀全世界,莱比锡因此深深感念巴赫,每年都会在巴赫诞辰日用音乐聚会的方式纪念这位音乐巨人。2000年巴赫诞辰250年,莱比锡用一场名为“摇摆巴赫”的音乐会,邀请全世界巴赫的追随者共襄盛事,吉尔·沙汉姆等小提琴名家、雅克·路斯尔三重奏团、德国铜管乐团、国王合唱团等等汇聚在莱比锡,分享巴赫传递给他们的快乐。音乐家们的表演,当然出色。那一场在绵绵细雨中完成的音乐会,最让我感动的瞬间是台上的音乐家们演出舒伯特的《圣母颂》时,穿着雨披、打着伞站在广场上聆听的莱比锡市民和远道而来的巴赫迷们和着音乐吟唱起来,被雨打湿的脸庞,写满了幸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92zin5fo&width=500&height=375&auto=0小提琴、吉他演奏舒伯特《圣母颂》
他们唱毕舒伯特的《圣母颂》后,一俟情绪平复,我有些疑惑:为什么不是巴赫的《圣母颂》?
众所周知的原因,德奥作曲家们几乎都会写一曲《圣母颂》,光阴荏苒,今天被大家反复吟诵的,是舒伯特和巴赫的,于是,这两首《圣母颂》哪一曲堪称“头牌”,坊间的争执甚嚣尘上,没有定论,只能让乐迷们各自偏好了。我在观看《摇摆巴赫》的现场碟片时有那样的疑问,就是因为我更喜欢巴赫的《圣母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42waej6s&width=500&height=375&auto=0雨中歌唱《圣母颂》
后来,巴赫的《圣母颂》在《摇摆巴赫》中还是出现了,由美国人声音乐家博比·麦克菲林完成。麦克菲林凭着一张嘴就承担起了至少一支小乐队的职责,我惊异,但不是很喜欢。
我最喜欢的,是巴赫作曲、弗雷(Gabriel Faure,1845-1924)改编、弦乐完成的《圣母颂》,这个版本,先由弦乐合奏完成第一段,再由大提琴独奏完成第二段。第二段的尾端,大提琴已经将巴赫的《圣母颂》独有的恬淡、恬静和舐犊情深的情怀表达到“枫叶荻花秋瑟瑟”时,弦乐适时地加入进来,和大提琴一起,让神曲直入云霄。
因为喜欢这种配器的巴赫《圣母颂》,当维也纳爱乐的一支小分队到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演出时,我一看节目单上写着“巴赫、弗雷《圣母颂》”,就毫不犹豫地去了现场。我去对了。当犹如小溪潺潺流水声的序曲响起时,我握着节目单的右手控制不住地哆嗦起来——好音乐犹如迷药。等到最后一个音符袅娜着消散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的上空后,年轻的大提琴手还是无法从《圣母颂》里回来,只见他,紧致的身体与大提琴搂抱成一个椭圆,又好比大提琴就是母亲的怀抱,他已回到胎儿状态,尽情地享受着温婉、温馨、温暖的母爱。
巴赫就是这样一位既圣洁又世俗的作曲家,从他的作品里,我们更能获取属于尘世的安慰。日本电影《入殓师》,男主角是个大提琴手,但乐团解散了。无以谋生的他只好做了入殓师。后来,他成了一名出色的入殓师,可是,无法用音乐跟有愧于他的周遭对话的他,必须借助音乐安慰自己的委屈——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坐在灯光昏黄的屋子中央,左手抚琴右手运弓,从大提琴里汩汩流淌出来的,除了舒曼的《梦幻曲》,还有巴赫、弗雷的《圣母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