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佳燕:如何在这个时代安放身心 |2019,炬火与微光

吴佳燕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 2023-04-09

2019,炬火与微光

年度文学阅读印象与私人分享



写作者如何在这个时代安放身心






吴佳燕


作者简介:吴佳燕,1981年生,重庆巫溪人。文学硕士。著有评论集《不一样的烟火》等。现为《长江文艺》杂志副主编。


“中年以来,伤于哀乐。”2019于我而言更像是流年,加剧我的中年心境:压力,疲累,死水微澜又云淡风轻。再看看我周遭的朋友,看看这一年让我印象深刻的文本,发现它跟我的中年状态如此契合:与其说这是一个青年写作的时代,不如说它更具浓郁的中年气息,芜杂而深沉,理性而疲沓。如何对这个中年时代发言并在其间安放身心,是我在生活和阅读中苦苦寻觅、念兹在兹的事情。
知识分子往往是时代最灵敏而深切的感受器,可以从纷繁的世事表象中嗅到这个时代最本质的精神气息。格非《月落荒寺》讲述的正是他再熟稔不过的当下知识分子生活之一种。他们一方面对这个时代洞若观火并如鱼得水,另一方面又有着各种暗疮、不堪和黑洞。就像人到中年的困局与心境,无力感成为笼罩在生活各个层面上的一种整体性情绪,曾经的单纯、热情、蓬勃与理想,早已消逝无踪。在承平日久的今天,格非隐约而真切感受到的是文化精英乃至普罗大众的某种紧缩和放弃。放弃背后是个人与生活、与时代、与命运的各种握手言和,妥协或和解,旁观或沉默,犬儒或认命,就像小说中所感叹的那样:“这个世界已经太老。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活着就是维持。”
格非的《月落荒寺》
当现实的压力和困境逃无可逃,蔡东《来访者》直击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现场,以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双向打开与疗愈、分担和救赎,一方面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们的精神压力、焦虑情绪和自我催逼,另一方面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接受生活的日常。一边是日常对人的无限消磨和吞噬,一边又能为人提供诗意和能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哪有那么多世外桃源、“诗和远方”,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值得珍视的恰恰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重要的不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而是你对这些遇到的态度。或许真正的人生正是背靠永恒之困境向死而生勉力前行,坦然接受生活和命运的各种馈赠。蔡东的小说别有一种静水深流、沉静动人的力量,让人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见自我和他人,获得心灵的滋养和顿悟。
本刊2019年9期选载蔡东《来访者》
作家如何在小说中打开自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在让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充满各种提防的时代。付秀莹《他乡》是一个人的自我打开,关乎女性的城市生存、精神成长和时代处境。翟小梨由乡而城、从下到上的突围过程是当代青年奋斗打拼的成功典范,带有时代印记和励志作用。但小说的叙事重心在于女性内心情感的自我追溯与审视,在于对女性处境的深切体察。只有经历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锤炼,翟小梨才滋生出真正的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里自强自立甚至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他乡”正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数背井离乡奋斗拼搏者的现实场域,也喻指城市生活带给无数人无所归依的精神处境,更深刻揭示了时代之下女性难以逃离的“他者”命运。她们要在茫茫人海中找一个“知己”、求一份寄托何其艰难,而她们在文本中的自我敞开又多么需要勇气。
付秀莹的《他乡》
总有一些直面现实、鼓舞人心的写作。
老藤是躬身力行,在明处写明。《遣蛇》《战国红》书写当下火热的乡村生活和扶贫工作,时代感与历史感融合,主旋律与文学性兼具,展现了他在时代生活与文学观照、个体经验与底层想象之间,找到介入现实的有效路径和城乡链接的精神密码。精准扶贫的鲜亮外衣,土生土长的中国故事,对历史传说的吸纳演绎,对生态环境和人心人性的深层考量,让老藤的小说浸润着本土性、传奇性、鲜活感和纵深感。他把握和呈现当下乡村现实的方式及能力,较之一些僵死的、陈旧的、概念化的、彼此模仿的乡村叙事,提供了新鲜的文学经验。
老藤《战国红》
曹军庆是深入沉潜,在暗处捕光。他有意选择去戒毒所体验生活,努力想要成为希望的挖掘与提示者。他的《会见日》系列短篇是对特殊人群和时代暗区的正面强攻、直击事实。它以网状结构和散点透视,揭开个人和家庭伤疤,也探幽社会与人性。写尽了暗区里的秘密与伤痛,也传达出涉毒者在泥淖中的自救意识与求救愿望。他们就像溺水者胡乱伸出的一只只手,或世界尽头的一个个迷失者,竭力在喑哑里呼救,在灰暗中趋光,于绝望处找寻希望。
有了这些对人们寻找希望与救赎的勇气及努力进行捕捉的写作者,有了这些对时代现实和人类困境保持敏锐并感同身受的写作者,我们的文学才变得更加丰富、强大、贴心而有意义,我们的生活和时代才更加值得我们热烈拥抱和积极投入。

曹军庆《会见日》首发于《长江文艺》2019年3期


本刊特约专稿

图片来自网络






2019,炬火与微光 | 聚焦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第1期邀约十六位身处第一线,视野开阔、眼光独到的作家、编辑、评论家与媒体人,分享各自对2019年文学现场的个人观察和阅读印象,推荐心目中值得关注的佳作。其中既有对光焰四射之现象级作品的不同解读,也有对前沿、潜层与偏僻处闪烁之萤火的耐心辨认。或许无法尽数涵盖一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但这样的倾听与论说、观察和辨析,相信也会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编辑部









No.1  方岩:2019年长篇小说,我只想聊聊这部 | 2019,炬火与微光

No.2  岳雯:世界与地方的互相凝视 |2019,炬火与微光

No.3  毛尖:是这样的,非这样不可 |2019,炬火与微光

No.4  王继军:“创痛”本身深藏向上的渴望 |2019,炬火与微光

No.5  李德南:郑重而有尊严的写作 | 2019,炬火与微光

No.6 魏小河:不是那力量前方的风景,而是力量过后的痕迹 | 2019,炬火与微光

No.7  行超:有关“我们”的文学 | 2019,炬火与微光

No.8  林珊珊:媒体非虚构写作的野心 | 2019,炬火与微光

No.9  张杭:2019,文学视野下的戏剧创作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0 华斯比:华文推理,文本内外的探索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1 张光昕:三部诗集,三个反顾之梦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2 姜振宇:中国科幻,搞点新的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3 杨君宁:2019华文文学不完全观览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4 李璐:这些走向远处的探索者| 2019,炬火与微光

No.15 伍岭:三位青年作家的三种朦胧美 |2019,炬火与微光……




中华文学选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1993年创刊
跨越文体、类型、媒介、代际、地域的综合性文学选刊
从生长中的现场,发现当代汉语写作的高度与活力



欢迎订阅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

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

每月1日出版,定价20元

邮发代号82-49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邮政网上下单请扫二维码



微店优惠订阅长按以下二维码




2020年第1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1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