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的理想世界,闭馆了

书本放映 抛开书本 2019-03-30

 戳蓝字关注我们哦!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事到如今,“成长”已经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可即便如此,《狗13》中的故事也不能称为“成长”,而是“摧毁”。


家庭与学校合谋,让一个孩子幻灭了,而不是让她成长了。况且,在故事发生之前,李玩本就已经是一个受害者。


《狗13》是对一个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而将故事冠以“成长”之名,则是评论者的第三次伤害。


我们慢慢数吧,这样的伤害,以后还多着呢。



在故事开始之前,李玩就已经是一个受害者。心爱的狗丢了,姐姐劝李玩说:“狗都是认路的,说不定一会儿就自己回来了呢。”而李玩说:“我就没见过出了门还能回来的。”这是在说李玩的亲生父母。


在故事正式开始之前,离异的家庭,“出走”的父母,已经给了李玩第一次伤害。而接下来家庭给李玩的打击,正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去这个孩子的正常感情,最终摧毁了她的成长。


第一层,对情感的否认


狗丢了,狗主人伤心,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反应。这时候,家人应当做的是陪伴和疏导,让孩子的情绪从释放到平复,这是一个人正常的情感过度。度过去了,心理坚强了,这才叫成长。但李玩的家人没有耐心付出情感陪伴,而是急于求成,买了另一条狗,并让强迫李玩承认它就是“爱因斯坦”。 李玩否认,继母却一遍一遍地问李玩“你能不能高兴点?”。


试问,一个孩子丢了狗,“悲伤”难道是不被允许的吗?抹杀一个人正常的情感,这不是成长,这叫压抑。同时,强迫李玩把赝品当成真品,这是指鹿为马,是混淆是非。而家人,是知道“是非” 的


第二层,对是非的混淆


挨了父亲的打,第二天早上,李玩的爷爷因为糖尿病要吃南瓜,当李玩对爷爷说“美国的南瓜和中国的南瓜不一样,美国的有用,中国的没用”的时候,爷爷放下了筷中夹起的南瓜。一块南瓜,尚且有水土之分,一条狗,当然有真假之别。


这一切,大人都知道。李玩的这次小小的复仇,表示她已经和家人有了隔阂。



第三层,对信任感的摧毁


爸爸带李玩第一次见弟弟,是在滑冰场里。喜欢滑旱冰的李玩说:“我还没滑过真冰呢。”接着,爸爸指着滑冰场上的一个小男孩告诉她:“那个男孩,是你弟弟。”狗有两条,一真一假。


而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滑旱冰的自己和滑真冰的弟弟又岂会没有主次之别?旱冰是真冰的赝品。自己是弟弟的赝品。


在弟弟两岁的生日宴会上,李玩明白了,全家人都知道弟弟的存在,只有她不知道。天下人瞒我,我何以待天下人?天下人欺我,我何以待天下人?天下人集宠爱于他人,我何以自处?和李玩最亲密的姐姐握住了李玩的手,李玩谨慎地笑着,把手抽了出来。


家人是人最后的安全感所在,而李玩无法再信任家人。而当弟弟在旋转倚上对李玩说:“姐姐你真好,姐姐你来‘我家’吧,‘我家’有好多玩具,我让‘我爸’也给你买玩具”的时候,李玩的笑容僵住了。一句一句的“我家”“我爸”让她知道,爸爸的家已经不是自己的家,而自己所有的家人又不值得信任。一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被摧毁了。


第四层,对爱的扼杀


李玩找遍了狗肉店也没能找到第二条“‘爱因斯坦”。回家的路上,她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紧接着,走到家门口,李玩看到了救护车上学鸟叫的疯子,疯子的手臂上挂着“三道杠”。她明白了,一个停留在“三道杠”的童年时期“长不大”的人,很可能变成一个学鸟叫的疯子,而等待疯子的,只有通往精神病院的救护车。这是一种恫吓。


接下来,她在流浪狗救助站看到了一笼一笼的狗的惨状,其中有 “爱因斯坦”的尸体。恫吓生效了。不要做一条不听话的狗,咬人的狗,是会被逐出家门的。她不再哭闹了。


爸爸说:“自从爱因斯坦来了这儿就没吃过东西”。李玩说:“谢谢。”


不仅不哭不闹,还要道谢。你们将狗致死,而我因你带我而认尸而道谢。


而一系列的伤害过后,爸爸仍然说:“要不咱们再养一条一样的。”


要不咱们再经历一轮伤害。


李玩说:“不用。”


“谢谢”“不用”,多么干净的回答,多有礼貌的孩子。这孩子多懂事儿啊。


全家人都在和李玩说“你要懂事”。但他们敢不敢回答,他们要李玩懂得什么事。

是压抑感情,是混淆是非,是隐瞒弟弟,还是狗的死因?


没有家人敢说清楚。当狗肉摆在李玩面前,全家人脸上都显出了一丝紧张。他们知道吃下狗肉会伤害李玩,他们从心里根本认同孩子的价值观


。但他们仍然要看她吃下狗肉,看她伤害自己,并赞赏她的自我伤害,夸她“懂事”。这就是hipocritical,这就是伪善。



接下来,李玩吃下了狗肉。最后,当她遇到真正的“爱因斯坦”时,她放弃了相认。放弃相认,是一个人面对爱的时候,却放弃了爱,拒绝了爱。是一个受害者在二度受害后选择自我封闭,冷冻感情。


影片最后李玩在“寻狗启事”下的噤声哭泣,不是她对世界的爱,而可能仅仅是“人之初,性本善”里,人性深处那种即使被摧残,但仍无法磨灭的爱吧。


而这只是一条家庭线。受家庭影响,李玩的理想也在波动。


喜爱物理和天文,看《时间简史》,给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即使不参加兴趣小组也能拿物理全省第一名,心心念念想去天文博物馆,即使受到伤害,和学长谈论的仍然是高年级也不能理解的平行时空......


一切情节都塑造了一个富有好奇心和才华的女孩。而她恰恰生在了一个不懂知识的家庭。


李玩连吃饭时都要盯着看的凤凰台被奶奶说成“像一群狗叫”(电视里当时正在播《锵锵三人行》,向锵锵致敬!);爸爸高兴时唱的歌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真好”;饭局上以文化标榜自己的生意人会为弟弟背《三字经》喝彩,却嘲笑李玩的《时间简史》;


爸爸承诺要带她看天文馆,却因饭局而耽误。李玩独自一人跑向天文馆,天文馆的灯一盏一盏地熄灭。随着她头上那个巨大的蓝色星球的消失。她的理想世界,闭馆了。


最后,在英文演讲比赛上,李玩演讲的题目是《平行世界》,那是一篇和她的兴趣理想有关的演讲稿。而看到爸爸来到会场,李玩放弃了演讲。家庭的伤害,足以让她对理想闭口不言。




在电影里李玩曾说:“如果存在一个平行世界,那么在这个世界的错误,在另一个世界就可能被修正。”那是对人生可能性的探问。而放弃演讲,就是放弃探问。人生还会有其他可能性吗?她没有兴趣了


在这样一个故事中,李玩作为一个受害者,再一次被摧毁了亲情和理想。而亲情和理想,恰恰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底线与动力。这绝对不是一个成长故事,一个成长的故事的结尾,女主人公应当是姐姐李堂那样,面对真正的“爱因斯坦”尚且有勇气与热情去争取,而李玩的性格里已经没有这些东西了。


如果评论者仍旧要把这种对性格的摧毁说成是成长,无异于指鹿为马,混淆是非。网络上的热门评论说“成长就是一个犯罪过程”。我不认同。成长就是成长,犯罪就是犯罪。将犯罪冠以成长之名,那是hipocritical,伪善。


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上,有人批评说电影中的配乐太多。而我认为非如此多的配乐不能烘托出一个孩子的心理动态。试想一下,找狗,发传单,在饭局上被迫喝牛奶这样的琐碎情节,如果不用配乐来烘托,一个成年人很可能将之视为无关痛痒的“矫情”情节而无法体察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可这样琐碎的细节,恰恰是一个孩子在意的,会引起孩子极大的情感波动。配乐恰恰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使琐碎细节中饱含的情感呈音乐状波澜起伏,让电影呈现出一种真实的少年感,这种少年感跨越了年龄的禁锢,一举击中了成年观众麻木的神经。


最后一首配乐《夜花》也承担了叙事作用。在影片结尾,李玩在灿烂的阳光下面对“寻狗启事”哭泣,此时歌声响起夜,深藏于心的夜。花,绽放于血的花。我奔向昏黄迷茫的光,却不觉迷失坠落的慌”


身陷阳光,心处黑暗,大抵如此。




我们有太多的青春片,其中的荒唐、痛苦、不公,似乎被一句“因为那是青春啊”而一笔带过。这样潦草的收场是对我们曾经经历的痛苦的蔑视和对荒诞的放纵。


不是青春期所经历的痛苦就不够格称之为痛苦。痛苦与年龄无关,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值得被剖析。


这是一个谄媚青春的时代,也是一个鄙视青春的时代。


而《狗13》是一部直面青春的作品。只有直面青春,直面痛苦,才能完成观念的新陈代谢。


电影是生活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懂点事儿吧。


没有一个能感到温暖的家

从来都是担心和从来都是害怕

还要我去顺从你们 还要我乖乖听话

都说那是儿女对父母的报答

你们说不管出现什么什么样的情况

都要学会接受 不要说什么什么废话


End



作者:王二狗


我十分想念赵忠祥


编辑:北澈


 近期热门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胡波:伤害构成的世界

那个被嫌弃的松子,终于幸福了!


全国首站︱书本冬至夜《自行车与旧电钢》张宜苏  张鹏程  Searoo  专场演出

书本专访:

郑琼 周圣崴 黄亚历 康宇琪 李睿珺 杨瑾

章明 王学兵 仇晟 佟晟嘉 陈实 张大卫

刘丹 于镭

书本放映

天梯|时间去哪儿了|奋斗|生门|唐老师|芳华

至爱梵高|东宫西宫|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大明劫|bike与旧电钢

我只认识你|村戏|第三度嫌疑人|清水里的刀子

中邪|暴裂无声|我的影子在奔跑|太阳总在左边|

塑料wg|犬之岛|路过未来|FIRST主动放映||造化

小智慧|出路|那年八岁|日曜日式散步者|大三儿

小偷家族|齐放十荐|四个春天|黄星绿地满天红

世纪新生|摇摇晃晃的人间|我心雀跃|艺术民工

未择之路|找到你|江湖儿女||漫有目的|南

红高粱|华语现实题材展映|自行车与旧电钢

阿拉姜色|你好之华|奇幻人生国外新片展映|冥王星时刻


快,来给我们投稿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